《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经典读后感有感
《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精选点评:
●还没有读完,不过书被还掉了,不过还行的吧
●对于越被禁止不说的历史,越有了解的渴望。可以怀疑,但不能踩踏人格。
●令人窒息
●~~~~~还不错~~~~~~~~
●文革的故事总是最震撼心灵,人心莫测,在那个年代说是人性扭曲,其实就是人性的真实体现吧。
●书中的悲悯,记忆犹新,真实而血淋淋的故事,难得的好小说。#思想已转变,此书也该降星了,文革后的伤痕文学
●故事深刻,这是我读过的小说里哭得最厉害的一部。
●那个时代,石头砸死 ……
《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读后感(一):第一次看这种文体
柯云路的写文革的书大部分都是2000年左右的,很奇怪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竟然一本都没有看过,只是觉得名字很熟而已。
《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我很喜欢他陈述这个故事用的方式,让我在读文革故事的时候能够心理平静。故事的后记里交代了两个背景,其中石头城的那个梦魇我觉得奇妙无比,准备把柯云路的全套都读完。
《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读后感(二):人性
《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读后感(三):复刻往昔'那个年代
周汉生如何成了反革命流氓
反革命流氓如何久打不倒
久打不倒的人如何被砸死
被砸死的人如何被永久纪念
这是一部以调查为方式记录下的故事,一个文革年代受人尊重的老师被革命洪流打成流氓,最后活活被石头砸死了。调查分别为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渐渐发掘出了事情的真相,当年为首的学生在事后回忆,每个人都说对不起老师,当年是冤枉了他,也承认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但每个人都不承认自己是领头者。
当年的学生各说各话,只能猜测哪句真、哪句假,很多相互矛盾,却也渐渐显露了事情的真相。
而老师的遗嘱却是。一、无辜 二、无罪 三、无罪大于无辜
文革年代确实是一场悲剧,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可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属于自己的秘密,有人愧疚,有人甚至终生悔恨,而那些被冤枉的人们如果地下有知,也请原谅那些曾经无知的少年们。
此书的构思以及写作手法,却是很妙!读起来并不像通常的小说,心随着调查者走,也随着时间走。
周汉臣在学校就像一个大家长一样,是学生们的父亲,是崇拜,是图腾,是信仰。正如后记所言,弗洛伊德认为对图腾崇拜,平时禁杀、禁食,是对弑父情结的压抑,是对父亲的敬畏。在巨大的仪式中宰杀图腾,又暴露、释放,实现了弑父情结,宰杀并分而食之,是承认了自己与父亲的血缘关系。分食后哀悼,则又是纪念、忏悔。
这也许就是这部书的初衷。
《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读后感(四):那个夏天你看了《图腾与禁忌》
柯云路的《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到底说了什么?
1
肖莎莎
他碰了我的乳房。
也可能是钢笔碰的。
他救过我,因为我自杀。
我的父亲是恶魔,他对我做出那么多事情。
周汉臣不是恶魔。他像我另一个父亲。
我希望他是我唯一的父亲,可是不是。
男人都是坏的。
既然这样,他的死也和我没有关系。
2
阎秀秀
他抓过我的手。
也可能只是老师对学生的普通握手。
周老师是好老师。
我喜欢过周老师。
但这个学生对老师的爱。
我是政法大学高才生。
我是干部,
单位老公家庭都归我管。
戴良才是喜欢我,
我没有利用戴良才的喜欢害周老师。
我不会杀周老师的。
3
类似的语言在全书出现,一群男女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又爱又恨。最后,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找了借口,把周老师乱石砸死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除了时代背景的意外,是否还有深层的原因呢?
柯云路在附文中点出了。《图腾与禁忌新论》,是柯先生看完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等著作的感悟,新解,批判。而且完全解释了《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的种种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语言后的动机和原因。
俄狄普斯情结,儿子们一起把父亲杀了,里面有敬畏,嫉妒,仇恨,反抗。再一起把父亲吃了,又有继承,认同,爱。
柯云路对此的批判主要是两点,第一,人类需要压抑自己的动物性。 动物性里的反权威,父权,嫉妒等不利于群体生活。
第二,很多现象表面可以归结为俄狄普斯情结,但其实是文化和历史的演变。
4
这样批判弗洛伊德是先进的,结合原小说其实就在指出这样的问题。表面好像是这些男女学生,因为俄狄普斯情结,因为时代原因,把自己的老师,像父亲一样的老师合谋杀死了。成人后,这些学生完全否认自己的行为,并开始各种狡辩和推卸。
这样的事情或者真有其事,或者都是虚构的,其实作者的本意还是批判。时代扭曲了人性,俄狄普斯情结并不是人性之一,只是看上去像罢了。
欢迎关注公众号/头条号:辞游(ciyou2018)。
东西文化溯源,一点迷思,一点感动,一点精进。
《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读后感(五):记忆到底欺骗了谁?
临睡之前想起来很久以前看过的柯云路作品:《那个夏天你们干了什么》,一时感慨良多。 事实上哪怕看完了有所感触和震撼,我依旧还是不知道所谓的真相。一直都认可这么一句话,故事都在远山里,真相都在帷幕后。
经年以后,这个关于调查周汉臣到底有罪没罪的过程中来自不同人的发言都已经成为了我们自己粉饰过的记忆。每个人在自己视角上对同一件事说着不一样的话,或许表述本身就不值得相信吧。因为无论怎样努力去保持自己的客观,说出口时已经是我们自己加工过的故事了。 “弑父情节”的分析某种程度上值得我们思考的并不在于那个“父”,更多的是我们骨子里对懵懂无知时候习惯了听从的反抗。 臣服的时日久矣,总想要有一点什么来证明一下自己。 周汉臣的死到底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殉难,还是罪行深重大快人心不逢佳时的用力过猛? 那些他用心过的孩子们,一边个个都说他好,一边个个都说他错,似乎只要他错了,自己就是对的。 然而事实上他们自己也解释不清楚那些当时看起来理所应当的由头是如何一点一点成为了攻击打倒、定罪杀人的武器。 记忆被岁月蒙了一层纱,想要揭开这层纱找到曾经人与事的雅貌真容显然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斯人已矣,亡魂一缕,岂会回头去在乎那些个骂名佳誉? 十年浩劫之后再探讨所谓真相,到底是为时已晚。 我们历来就有自我保护的本能,譬如遗忘,譬如话语修饰,谁愿意记得那些沉重的一想起来就心有余悸的过往呢? 何为真实?何为真相? 披上了正义的皮以后,所有人都变得团结,变得狂热,变成一张被风吹起来的大鼓。鼓响齐声,化成声声入耳的利剑。 面对指责与批判,周汉臣也曾经努力过,采野菜时那些相迎的笑脸分明还是他孜孜不倦教导的少女少年,是一群看着就让人心软的孩子。 可是人到底聪明的,权宜之计就能报平安,何必拿真心来换? 大大的纸,一条一条笔锋凌厉的罪状,贴在曾经画板画的墙上,周汉臣自己也迷茫了。或许我记错了,或许我真的做了这样荒唐的事吗? 也不是没有人维护他,沉默寡言的小姑娘也曾经穿过重重关卡,把自己节省下的鸡蛋送到他的面前。明明自己也要面临那些喊打喊杀,偏偏对着他嫣然一笑。 不是没有感动过,只是他一个人人喊打的,如何愿意再拉一个人下水陪着他在炼狱,他如何去护的住这善意呢? 罪过无非是那些说不清是不是张冠李戴的罪过,检讨依计写一些陈词滥调,姹紫嫣红的春寒意肃杀,他何必再惦记着过去那些朗朗书声稚嫩脸庞? 争是争不过的,他早就闭上了看美的眼,闭上了申冤的嘴。那一场围追堵截里你没有胜过,不如——就忘了这人间,且安详归去吧。 明明是风雨之中安然无恙的一座孤岛,怎么就也到这样了?起因发展早就埋没在风里,我想我也说不清。然而想一想那个看似普通平常的夜晚,暖黄色的灯光下一群青春洋溢的女孩子叽叽喳喳说着闲聊,一切看似那么温馨,突然就觉得所有的言语都不可以轻而易举的开口了。 我想我恐惧于流言,恐惧于蝴蝶效应的威力,恐惧于自我修改模糊的记忆,自此记到至今。也愿谨言慎行,不负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