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帝国》经典观后感1000字
《大日本帝国》是一部由舛田利雄执导,丹波哲郎 / 若富山三郎 / 三浦友和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日本帝国》精选点评:
●符合日本大众审美,披着悲情外衣的反战片。这么定义其实没有埋汰本片的意思,能有这种反思,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已经很不错了!4条人物主线并行,从大人物到小草根,算调度得当节奏清晰。结论:乱世中小草趴下最容易活,伟光正的东西往往时过境迁。开战的原因是一笔带过,但其中大量的“坚守信念”和互相误判...想想和当下有些相似,一身冷汗!
●
●就它这
●日本人自己拍的对二战最后几年日本各阶层民众的状况.外景主要在台湾,塞班岛.
●我看到了做愛的場面。
●日本右翼喜欢的电影,果然各种价值观混乱。
●虽说该片核心是反战,可是对日军侵略行为就轻描淡写的归结为国力不足从而通过侵略他国来改善自身的短板?呵呵。。。另外对日军的行为逻辑洗地得也很厉害,尤其是对东条英机的刻画。。。呕。。。煽情煽得这么狠!你们真套么好意思啊?。。。不过该片技术层面不错,道具,演员表演和战场戏的表现在那个年代都算得上是鸿篇巨制了。影片节奏把控得也还不错,3个钟头的时长居然不会觉得闷。导演阔以的~~~
●
●這是一部反戰電影 反戰是好 但反戰不代表要犧牲國家利益 就像東條英機為自己辯護所說 日本是為了保衛日本才向外擴張 這點完全沒說錯 彼時的世界 甚至現世都不是幼稚地說反戰就真的和平了 今日不攻略支那 他日就被支那攻略 看看85%的讚同對台動武調查結果 不覺得東條英機以帝國總理身份的行為有任何錯
●场景与节奏的衔接有些差错,着意突出的人性亦不足以承载战争的历史感。
《大日本帝国》观后感(一):美化战争的三小时
美化战争,反战败而不是反战。我第一次在豆瓣评一星。我完整地看完三个小时,大部分的剧情都是脱离实际的煽情,没有反省战争。你们日本人是自作孽不可活,发动战争使中国、亚洲甚至全世界的人民都遭受苦难。美若其名说是要在白人手上解放黄种人,放屁。同样是是战争片,同一个导演甚至大部分演员都相同的203高地就成功很多。
《大日本帝国》观后感(二):反战吗就不要想了
这个片子里三浦友和扮演的军官有句人话:无论我们是否是解放在盎格鲁撒克损民族下的支那人(这个不是人话,接下来的是),无论用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进入人家自己的家园就是侵略。
当然这个电影的重点还是丹波哲郎扮演的东条英机:我们发动的战争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不得不发动的战争,审判必须也审判战胜的国家,我不认为我有什么责任,我的责任是内战失败
***,不想继续摘了,小日本个狗日的。
一副被战争失败的屈辱笼罩的感觉,真他娘的不是他先去人家家里烧杀淫掠的吗,日本陆沉吧,这种民族就该杀他个一个不留,不要他悔改了,三光了他。
有价值的还有这个:是去海洋死吧,那么就做水泡着的尸体吧,是去山上死吧,那么就做长草的尸体吧,只要是为了天皇捐躯,牺牲了也是快乐的。看着所谓的玉碎计划,就是全灭啊,恩,全灭,这个词好。
里面有个马来西亚华侨让日本鬼子干了:我爸爸也支持皇军,结果给游击队杀了。结果这个女的还是给鬼子杀了,杀的好。
这个里面就是讲所谓的正常人也该保卫祖国,保卫天皇,恩,所以东亚的人民都是猪狗了吧。
靠,看完这个电影脑子里就三个字:狗日的。
《大日本帝国》观后感(三):问责天皇的反战影片
看到有部分豆友批评这部片子军国主义,日本人没有悔改,希望这些朋友能够明确一个前提,这是一部由日本导演制作的面向日本观众的电影。如果这是一部通篇日本人向中国沉重忏悔的电影,在日本能大卖到连在中国的我们都能看到吗?
电影是公众消费品,就算有再多信息想传达,进入不了大多数人的视野也是白搭。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使用了跌宕起伏催人热泪(指对日本观众)的情节,而在其中埋入了引人反思的讯息。这比起现在只会让人哭、哭完什么都不想的大片要强多了。
剧本作家笠原明确表示过,这部影片的主题是追问天皇的战争责任。在国人看来发动战争的日本政府包括天皇都有责任是不言自明的,但是直到二战结束还把天皇当做宗教的神来信仰的日本人又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愿意接受呢?这部影片正是想警醒这些人们。
当然明确地批判天皇在日本是不可能被允许的,所以编剧和导演在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而且意图一次比一次明显。新婚之夜后小林离开家去前线,他的新婚妻子(关根惠子)问婆婆“天皇陛下也会上前线吗?”,被否认以后她一脸不满的表情,这显然在批判天皇自己作壁上观却让普通人民去战场送死。
在菲律宾被捕的江上在战争结束一年后对来探访自己的京子说,他在成为军人的时候就失去了对(基督教)神的信仰,也失去了人本应有的爱的能力,有的只是军人的空壳。被枪决时他大喊“天皇陛下,我先走一步了。天皇陛下万岁!”,正是军人的空壳让他喊出的话。对天皇的忠诚让江上失去了人类本能的信仰和爱,他虽然意识到这一点却无法原谅自己,只能选择死亡,折磨这些年轻人的本源是显而易见的。何况“天皇陛下,我先走一步了”这句话意味着之后天皇也应该被治罪而受到处刑。
对天皇的批判上,最有分量的表现还是要数丹波哲郎饰演的东条英机,在家属到狱中探望他的时候,他说自己开始信佛,才发现世间的帝王多么渺小。他最誓死效忠天皇,最后却说出这样的话,对日本观众的刺激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
有了这些铺垫,再看8月14日在御前会议上留着泪表示为了国民着想决定接受无条件投降的天皇,讽刺的意味不言自明。
让人难以认同的是,这部电影为了突出天皇的战争责任,而把战犯东条英机塑造成了一个让日本观众唏嘘的悲剧人物。但因此就全盘否认这部电影对战争的反省也是片面的。请想象一下日本电影公司巨头之一的东映制作问责天皇的影片有多大压力和困难。编剧和导演在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是值得认可的。
除了对内问责天皇之外,这部影片表现出的对外国的态度也值得玩味。
首先是美国。在菲律宾的海岸上,透过小田岛的眼睛,观众看到美军士兵和女友在拿死人的头盖骨当球踢。
其次是英国,在马来西亚和英军交战后,小田岛等人发现打死的都是中国人,然后有士兵说“死的都是中国人,英国兵拿他们当挡箭牌自己都跑了”。
最后说说中国。江上和大门被关押近菲律宾的战犯牢房以后,大门向江上坦白他其实很多次都害怕去当人机炸弹送死,但让他坚持下来的是过去在上海战场上遇到的中国飞行员。这个飞行员的飞机着火坠落,最后眼神接触时他却对大门笑了,大门觉得自己也要拿出向他那样坦然赴死的勇气才能对得起这位敌人。虽然这番话的逻辑显然是日本式的,但我们可以解读到日本军人佩服中国军人的勇气这一点。
《大日本帝国》观后感(四):谁该上战场
我讲的可以说是题外话,片中京都大学那个学生(名字记不得了)到医院看望女朋友时,女朋友的父亲问他你是学理科的吗?他说不我是文科。然后老人就说那你准备和我女儿交往过再上战场吗? 以前我就听说过,日本在二战期间是最后征召大学的理工科学生的,而文科学生先被送上战场。具体情况我没有考证过,但从这部影片中可以部分得到证实。这个例子大概可以给家长们用来教育执迷不悟要学文科的孩子。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下一场全面战争爆发,你会在被征召之列吗?现在的战争当然不能和那时相比。科技的进步使战争更依赖于受过专业训练的军队,而不是会放枪就可以上阵杀敌。高中历史课本里讲国民政府"片面抗战"只依赖于政府和军队,而共产党则“发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且不管这个结论是否偏颇,未来的战争可能真的是只能依靠军队,而不能像从前那样发动群众。像南联盟那样用“人墙”防范北约空袭不但不能起到实际作用,反而造成平民的无谓伤亡。至于“人弹”则被公认是反人类的行为了。退一步讲,军队也许可以搞自杀式攻击,那是职责所在,但你不能要求普通民众也那样行动。未来的高科技战争中,军队彻底溃败时,恐怕也是一个国家投降之日。时代不同了,你不可能操起铁锹就能杀敌。高科技是普通人远离了战争。 但不可忽视的是,军队规模越缩减,对战时动员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所以虽然不大可能全民皆兵,但战争动员肯定是有的。那么当这种情况发生,首先应该征召谁呢? 编制完整、易于统计且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肯定会在考虑之列,这时我相信,你所学的专业肯定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战争往往伴随着人才储备的大量损失,二战时前苏联的经历就是一个例子。战后为了迅速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实行的文理分科政策至今仍然对我国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尽可能保寸对国家而言重要的人才,与科技、工业紧密联系的理工科学生肯定会受到保护。他们本来培养周期长、消耗教育资源大,这之中,恐怕工科又是重中之重,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不那么“重要”,恐怕紧随文科之后的征召之列。 问题是,为什么根据你的专业,就决定你是不是应该先去战场上送死?和平时期所有人都可以冠冕堂皇地讲所有专业都是国家需要的,都有各自的价值。一旦战争来临,不那么紧要的文科就显得不重要了。自然文科学生也跟着不重要了。那么你就上前线吧。国家需要他们(理工科学生)做更重要的贡献,你们就去为国牺牲吧。 和平时期你怎样呐喊自由都可以,财产私有,言论自由,追求幸福...一旦进入战争状态,你就成了国家的一颗棋子,战车上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搬,必要时就可以牺牲掉。个人自由此刻就无从谈起了。也许仅仅因为你选择了一个在战争中不那么急需的专业,你就要比身边的人大得多的死亡风险。 整个人文领域,对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的依赖比任何其他领域都更严重。历史上那些战祸不断的地区鲜有能孕育出繁荣的文化。甚至用不着战争,长期的社会动荡对文化就是一种严重的摧残。今天我们看到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今日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战争中谁还会关心科幻文学的兴衰,或者交响乐团的演奏水平?今天你从事的这些使人更加优雅、更有生活情趣,创造和欣赏美的事业,在生死存亡之际,都不过是必须抛弃的多余品。而你也必须承担这一切的后果。文化可以恢复,前提是国家必须生存。 所以,今天在你像谈论小孩子打群架那样轻言战事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想一想,真正的战争到底是什么样的,战争到底会对你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我们都没有见过真实的战争,但我们有理性,可以用它来认真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在做完要求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讲之后返回白宫的路上,看到路两边向他欢呼的人群时说道:“想想他们在欢呼些什么吧。我今天的演说就是我们无数年轻人的死亡判决,他们为此欢呼是多么奇怪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