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明治天皇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明治天皇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34: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明治天皇经典读后感10篇

  《明治天皇》是一本由(美) 唐纳德·基恩 (Donald Keene)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页数:9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治天皇》读后感(一):翻译真是……呵呵呵

  书的装帧设计都不错,本来以为三联的翻译质量是有保障的,毕竟是老牌出版社,毕竟出了那么多经典。但是翻译让我完全没有了看下去的欲望。不知道是原版写的就是文采全无,还是翻译过来后失掉了原来的韵味,读起来不顺畅,不清楚,邋遢啰嗦,毫无汉语的美感。还是像穆旦,梁宗岱,朱生豪,傅雷,金人,耿济之这样的老翻译家们有本事,翻译的作品让人爱不释手。不过,近几年,人文这样的老牌出的外文书记翻译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了。

  《明治天皇》读后感(二):瑕不掩瑜

  

本书的翻译可以说是很好的了,原文是英文的,其中所引用的日本资料译者应该都有很用心去找日文原文,因此看起来竟不像是译文的感觉。不过偶尔也有疏漏。如上图

  《明治天皇》读后感(三):明治的一生,日本现代的开始

  2018阅读之38 唐纳德·基恩 《明治天皇:1852-1912》,暑假用这本800多页的砖头书结束了,这是一本对于全方面了解睦仁和他那个时代的传记书,很好的描写了睦仁天皇的一生,他的父亲孝明天皇一生都反对外国人,而他则成为了日本变为亚洲第一强国的引导者,自1868年以为的明治维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有着以西南战争这样的反叛事件,从而使得西乡隆盛自尽而亡,大久保利通被刺客刺杀而亡,木户孝允因病而亡,好在维新并没有因为三杰的死而停滞下来,帝国宪法,军人敕语、教育敕语、以及结束了长洲萨摩两蕃长期主导内阁的局面、日清战争、日俄战争等等,这些使得日本一步步走到了亚洲第一的位置上,明治最大的作用应该也就是会选择合适的人来推动改革、大偎重信、陆奥宗光、伊藤博文等等,这些人都效忠着天皇和这个国家,睦仁也恪守着儒家的行为准则,成为了一个体恤民意,勤俭节约、有责任感的天皇,书的倒数第二章写乃木希典在睦仁去世以后就剖腹自尽,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种解脱,虽被称为陆军军神,但在西南战争中丢掉军旗和日俄战争中进攻旅顺导致大量的部下死亡,造成了他一生的愧疚,终章是对于明治天皇一生的总结,无愧为自神武天皇以来最为重要的一任天皇。

  《明治天皇》读后感(四):“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读Donald Keene所著《明治天皇:1852-1912》, 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8月版

  一直对近邻日本很有兴趣,特别是日本的战国时代以及明治维新的前前后后。

  不过中文图书世界里关于这两个时代的正史图书以我的了解确实不多。很奇怪,中国在这个邻居身上吃过大亏,但是似乎还是缺乏仔细研究的兴趣,几乎看不到知名中国作者写的关于这两个时代的正史。此外,日本人本身似乎也更有兴趣写历史小说,而非严肃的正史。比如我自己购买的山冈庄八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明治天皇》和《德川庆喜》,司马辽太郎的《丰臣家族》《坂本龙马》等书,虽然读起来很轻松,脉络也紧扣历史,但毕竟只是小说。而且身为日本人的作者,其立场显然并不端正,处处透露出中国人不认可的政治观点。寥寥可数的几本正史中,佐佐木克的《从幕末到明治(1853-1890)》也许值得称道,但篇幅稍小了些,因此分析得也不够透彻。

  明治维新,毫不夸张地说,不仅改变了日本的历史,也改变了中日之间的格局,甚至改变了整个东亚的政治地缘环境进而改变了世界的历史。因此,也越发让人觉得奇怪,中文图书世界里详细研究那个时代的好书竟然如此难寻,哪怕只是研究那段历史里的某个精彩的碎片,比如某个人物如伊藤博文,比如某个事件如“大政奉还”或“废藩置县”等等。

  毕竟,从宏观到微观,有如此多的问题浮现:

  为什么同样闭关锁国的日本在开国晚于中国的情况下,率先实现了现代化或者说西化?

  为什么强势持续了两百多年的德川幕府几乎是毫无抵抗地交出了权力?

  为什么接受了“大政奉还”的明治天皇能迅速地成为整个日本拥戴的权力核心,而在仅仅几年前,日本的很多平民还是只识大名而不知有天皇?

  为什么之前还和幕府争夺权力甚至相互斗争的强势藩如长州、萨摩,可以不计前嫌一同心甘情愿地效忠于本没有多少实力的天皇?并且极速地放弃了自己的统治和资源?

  为什么日本贵族/官僚的西方巡游团可以取得远大于中国官僚西方巡游团的效果?并能真正实施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当中?

  还有:

  为什么从天皇到贵族其实都浸透中国儒家教育的日本统治阶层最终走向了儒家的反面?并最终形成了敌视甚至大肆屠杀中国人的军国主义?从睦仁到嘉仁到裕仁,一场又一场屠杀中国人的战争,仁在何处?

  正文达800多页的本书,十分详尽地描述了明治从出生到去世的一生,如书名中的从1852年到1912年。研究明治的正史图书不多,可能也与日本人记录并留下的书面材料虽然丰富但也许并不详尽且多有避讳有关。本书的作者“艰难地读完了关于明治的十二卷官方记录”,也借助了很多同一时代人物包括非日本人的回忆录,洋洋洒洒地写出了本书。

  本书虽然厚实,但读起来并不吃力。作为读者的我,更试图通过本书去寻找上面罗列的那些问题的答案,或者说一部分答案,或者说接近于答案的说法。显然这接近于是个奢望了,毕竟本书虽厚,却无法完全覆盖那个时代人物和事件如此丰富的日本,即使可以把明治看成一条主线。

  更何况,历史中的必然旁边,充满了这许多的偶然:

  幕末的几个将军竟然都是蠢笨不堪,甚至接近弱智,从家庆到家定到家茂。最后的将军,庆喜,在山冈庄八的笔下其实很是牛,但令人费解地,在尚能一战的情况下遁逃,将德川家族苦心经营了两百多年的大本营江户拱手让出。而且整个被废的过程中,很多亲藩大名甚至没有站在将军一边。殊难理解。

  本来相互敌视的强势藩长州和萨摩竟然齐心协力地推翻了幕府,拥戴了明治,甚至在区区数年内,自愿“废藩置县”,将本来只属于大名家族的自留地毫无保留地交给了以天皇为号召的中央政府。

  这个时代的日本人,从天皇到贵族公卿,从武士到浪人,人才竟然井喷一般涌现。明治自不必说。公卿里的岩仓具视,在很多书中犹如阴谋家的存在,传说中就是他毒杀了孝明,扶持了明治,并率团周游列国学习现代化的经验,史称“岩仓使团”。还有明治的外祖父,中山忠能。武士里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自是大名鼎鼎的“维新三杰”。还有胜海舟,以及稍后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陆奥宗光等等。至于浪人,名气最响的当属坂本龙马,据说正是他搭桥使得本为死敌的长州、萨摩最终走向了合作。

  本书对这些人物都有涉猎,毕竟他们成就了明治维新或者说明治维新也成就了他们。但本书的重点毫无疑问还是在明治这个人物的本身上,且本书的目的是试图建立一个更为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因此,书中不仅描述了明治的“英明神武”的一面,如“很强的记忆力”,“工作狂”,“喜爱陆军尤其喜欢观看演习”,“崇尚节俭”等,也描绘了他人性的一面,如“酗酒”,“感情淡漠”等。

  在我这个读者看来,作者因为研究明治和日本太久,产生了迷恋而有些偏离了客观。毫无疑问,明治的权力是实质性的,因为从“大政奉还”的第一天起(甚至更早),明治和他身边的拥王派就在不断用各种手段建立和强化对天皇的个人崇拜,不管是对天皇血统的千年不断的描绘,还是通过巡幸让普通日本百姓近距离地接触“这个神一样的人”,或者颁布敕令,如《五条誓文》,《军人敕谕》,甚至在据说比众多欧洲国家的宪法更加自由的首部宪法中坚称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此种种。

  因此,作者在本书中反复强调传主明治从孩童时代就开始接受儒家的教育,直到成年还一直接受一位儒家老师元田永孚的授课,并和他有着非常好的私人关系,似乎是要塑造一个悲天悯人、柔远怀迩的儒家帝王形象。即使明治可以算是一位伟大的日本人或者伟大的日本天皇,可是从客观事实来看,吞并琉球王国、吞并中国台湾岛、吞并朝鲜王国这些离“仁”字相去甚远的事件都发生在明治的治下,更别提日军在这些吞并中的暴行。

  所以,这就衍生出另一个问题:

  浸透了儒家文化的日本统治阶层,“英明神武”如明治,名字寓意来自中国古典著作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有开疆扩土的企图不是不可以理解,但是怎么会有视中国人的生命如草芥一般的想法和做法呢?

  彼之“向明而治”,恐怕是只有皮毛,而远未得精髓。

  题外话:本书译自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我很是好奇,一些日语中专属的汉字词汇,官职如大纳言、关白、太政大臣等,建筑如二条城、凤凰间等,经过从日语到英语再到汉语的移动,要准确翻译,译者只是英语的行家恐怕远远不够。在这一点上,本书似乎还做得不错。

  此外,不知道是不是书太厚的原因,校对不够精细,在书中某些地方丰臣秀吉成了丰臣季吉,实在是太显眼的错误。

  《明治天皇》读后感(五):明治天皇与明治维新

  文/王绍贝

  明治维新是现代日本的“国家神话”,时至今日日本的国营电视台NHK带有政府主旋律色彩的“大河剧”,仍喜欢拍摄明治维新题材的历史剧。 命名这个日本剧变时代的明治天皇,是唐纳德·基恩的《明治天皇:1852-1912》这本厚厚的传记的主角。作者依据《明治天皇纪》和当时政治家回忆录等日本史料,及欧美使者的见闻、俄国的史料等,将明治天皇的一生放在日本明治维新飞速发展的弘大历史进程中加以叙述,对了解明治天皇在明治维新中所起到的作用具有参考价值,该传记叙事详明、条理清晰、文笔生动,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明治天皇的继位正好是新政府建立的时机,一切除旧布新的改革开始了。过去许多历史学家倾向于忽略天皇,或者视天皇为傀儡。明治天皇在明治维新中的作用不应被高估,但也不应该被忽视。本质上,明治维新时期的政府是一种君臣共治的中央集权制,甚至有学者(与那霸润)认为明治维新是一种“中国化”的改革(参见《中国化的日本》一书)。

明治天皇

  明治维新开始的时代,也即明治天皇登基的时候,他只有16岁,明治初期的一系列重大国策,诸如“五条誓文”、“版籍奉还”、“废藩置县”等都是维新政府大佬们的决策,这个时期的明治天皇并没有参与到具体的政治运作中去。明治立宪过去被视为君主立宪制运动,立宪是对天皇专制权力的一种约束,确立了议会、选举等现代化政治体制。但其实明治天皇从来不具备专制的权力,明治宪法也并没有任何对天皇加以约束的条款,相反,明治宪法颁布后,天皇对各项政治决策的参与度反而更高了。明治天皇的政治影响力有以下几方面:

明治宪法发布图

  其次,维新元老大久保利通等人,借鉴欧洲君主的做法,改变过去日本天皇躲在高墙和帘子后面的神秘形象,变为臣民熟悉的可视形象,效法路易十四,将塑造君主形象作为重要的国家建构工程。为此,明治天皇经常到日本各地巡幸、视察民情,但与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巡幸的波将金村、乾隆七次下江南那种弄虚作假和劳民伤财不同的是,明治巡幸要求各地不得阻碍交通、人民日常劳作,随行官员衣着俭朴,与过去大名出行队伍之鲜艳形成鲜明对比。天皇所到之处重点视察工业、教育和军队,并花钱购买当地特产,给贫困地区的穷人捐款治病。这一切都成功树立了一个日本人看得见、认得出的严厉慈父的形象,天皇逐渐成为新政府、新国家体制的象征。

  明治天皇甚至亲自参与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为了培养忠君爱国之心,政府向各级学校颁发了天皇和皇后的照片,要求老师和学生在三大节日对照片鞠躬。明治天皇和他的儒学老师元田永孚认为,明治维新以来努力学习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了东方以“忠孝”为核心的道德理念,由元田永孚起草,明治天皇亲自改定颁布了《教育敕语》,这篇短小、简洁的训谕要求全体日本人努力学习知识,成为一个好臣民,“重国宪,尊国法”,“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教育敕语》在日后对日本国民影响深远,它代表了明治维新是将国家的富强放在首位,要求个人无条件牺牲自己,为完成国家崇高目标而付出一切,这也是日后走向昭和时代军国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基础。

  明治天皇一生中受到广大民众的崇拜,较之独特个性,更多的是因为他是将日本从昏暗的东方君主国转变成位列强国之一的现代国家的推动力量。明治天皇因为在位的时间够长,成为明治维新时代的象征,他的一生与明治维新的成功与局限性基本一致,明治天皇及其维新元老们为日本学习西方、走向富强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使日本为了富强而不惜走上帝国主义、军国主义的道路。明治维新是一个落后亚洲国家追逐现代化成功的国家神话,但其局限性说明,在神话与历史事实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矛盾甚至直到今天仍困扰着日本人。

  刊于2018年9月9日《南方都市报》A10版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8-09/09/content_48199.htm#articl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