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草图书馆》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青草图书馆》读后感1000字

2020-10-16 13: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草图书馆》读后感1000字

  《青草图书馆》是一本由[法] 阿兰•科尔班(Alain Corbin)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2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草图书馆》读后感(一):《青草图书馆》:书中的青草,草中的人生

  这天地间有无数种绝色,阳光耀眼,天空湛蓝,而青草的绿显得不争不抢。青草大概是地球上最不起眼的存在,但它确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存在。

  《青草图书馆》是由法国阿兰·科尔班编著,追寻人类与青草之间的联系,借助诸多文坛大家的作品,阐述人类情感的发展历史。青草生机勃勃,人类的情感寄托其中。

01 草与人的连接,普通但有个性

  小草最容易被文人作家用来形容芸芸众生,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普通人,我们拼尽全力也不过做到泯然于众人。就像随处可见的小草,普通到容易被忽略,脆弱得随时都可以被击倒。

  正如拉尔夫·爱默生所说:“人与草之间存在隐秘的联系。”一直以来人们都赋予了青草很多意义,米歇尔·科洛认为“草就是一种情感事物”,荷尔德林认为“草是无声纯洁的事物”。青草象征着基础与根源。

  但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青草也是,看似毫无特点,其实内有乾坤,每一棵小草都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年轻的莫泊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观察青草上的小世界,他观察昆虫如何爬过花茎,又如何在青草后苏醒。

  青草也有着自己的个性与倔强,无论是被践踏还是被碾压,甚至是被烈火烧毁,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充足的阳光与水分,它们总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回到大地上。

02 青草的魅力,治愈精神和肉体

  中医一直被误解与妖魔化,就是因为这种古老的医术并没有找到确切的机理,但是在2019年爆发的新冠病毒肺炎治疗过程中,中医有效地控制了病情,中医也终于证明了自己,而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也是青草所带给我们的馈赠。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只要人类活动减少,青草就会立刻占据那片土地,它们生命力的顽强让人惊讶。而大多数人们并不关心它的种类,统一称之为“杂草”,但是很多青草在中医眼中其实都是治病的良药,没有无用的东西,只是没有用对地方。在西医并没有引进中国之前,是这些不起眼的青草在守护着中国人的健康。

  青草除了治病救人还能治愈心灵,拯救不开心。当心情烦闷推开窗户能看见满目绿色,会不会感觉平静很多?春日里约上三五好友、亲戚家人一起去春游踏青,坐在草地上有没有觉得身心舒畅呢?

  青草对人类心灵上的治愈并不是最近才有,很多作家都在作品中写过青草的治愈故事。勒内·夏尔的笔下,草地就是一时的避风港,而弗朗西斯则将草地比作柔软的床。

03 从牧歌到田园,青草中的人类情感

  草地寄托着人类的情感,草地是牧歌与田园大背景,书中介绍了古希腊田园风向维吉尔田园诗的转型,书中的介绍极其详实,从神话传说讲起,又列举了大量的诗人作品,将青草与人类抒发情感的诗歌紧密结合。文学流派在转化,青草在人们眼中的象征也逐渐变化。

  最初很多作家都将青草与圣洁、美好而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文学作品作还是艺术画作,都存在很多青草的影子。后来人们又将青草与女性魅力紧密结合,光脚踩在草地上的女性总会让人浮想联翩,这也就是为什么但丁的《神曲》中对于炼狱的描写有这样情景的原因。因为人类很容易将自己的命运与青草进行类比,所以后来死神的形象就是手举镰刀,意味着人生的终结。

  《青草图书馆》梳理文人笔下青草的历史,亦是梳理人类情感的历史。青草频繁出现在图书中,青草的图书馆里收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类历史的演变。青草作为是地球上古老的存在,不曾成为地球霸主,也不会因为特殊而让人瞩目,但是它顽强的生命力就这样与地球相伴相生。

  都说在自然面前人类极其渺小,也许我们真的就像青草一样,看似脆弱实则坚韧,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来过。

  但是对于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人类也应该学习青草,为何青草可以生生不息,因为它关注于自己,默默生长。对于自然还是更应该多些畏惧,心怀感恩才能长长久久的生存。

  《青草图书馆》读后感(二):从嫩绿到枯黄,重新认识一粒种子的魅力

  提起青草,你能想到什么?是足球场上的草坪还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呢?我想到的是纸质书。虽然现在的纸质书不再是以前粗糙的草纸,纸张的原材料也不再只是草浆。但是青草和纸质书的联系一直根深蒂固的藏在心里。当电子书开始走进大众的生活,它的方便和快捷让许多人喜欢,有些爱书的人开始为纸质书的未来担忧,甚至有人在网络上开始讨论,互联网时代纸质书还有购买的必要吗?

  有啊,当然有。因为爱书的人,不止喜欢文字,也喜欢在阅读时纸张翻页时发出的优美动听的声音。植物有抚慰人心的功效,不管是它们原始的样子还是经过改造之后的模样。

  法国历史学家阿兰·科尔班是索邦大学教授,他的《青草图书馆》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总结了以“草”为主题的文字片段,把青草从古代到当代的生存,从现实到文字中的形象,为我们打开了一条用青草铺就的思想的长廊。阿兰•科尔班作品主题广泛,包含欲望、嗅觉、听觉的感官体验等,《青草图书馆》让我们走进芬芳浓郁的青草世界。

  青草出现在中国的文字中也不在少数,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再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古人接近自然,接近青青草地的机会总是大于我们这些生活在高楼大厦中的现代人。希望也可以有人把这些带有青草芳香的诗句也可以做一次集合,让我们欣赏诗词中青草的美。

  青草,用一岁一枯荣,书写着最纯粹的生命。

  青草在冬天的枯黄着,在春天回暖时,它们会悄悄生长,这是大自然诗一般的声音,是一粒种子的力量,它们是广袤无垠大地的语言,每一年都给我们带来春的声音,秋的蜜语。

  在文字中,青草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和情感。维克多·雨果在1837年发表的诗集《心生集》中描述了那些未被踩踏的小草。在他的游记中,也多次描述穿行在草地上的感受,他说“只要露水再草尖颤动”,我一定会乐在其中。这是多么美丽的画面,清晨,露水,青草地。

  青草应该是这个世界上颜色最统一的物种了,他们生长时是绿色的,枯萎时是黄色的,在这个蓝色星球上,青草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坚韧不拔。这就是法国诗人弗朗西斯赞扬的青草,他说,青草以最基础的形式,表现了普遍意义的复活。

  这绿色里有生命的蓬勃,有让人愉悦的质朴,我们赞美它们,也想和它们一样纯粹,但是我们又可怜它们生命的短暂,美国作家爱默生说,在早春穿过一片空旷的草地,感叹到“无须刻意去想一件幸福的事,我已经欣喜若狂了。”这是青草能够带给我们简单单无以言表的快乐。

  当割草机走过草地,我们能够闻到青草淡淡的香,在西方走过中世纪那片黑暗的时候,草地成为受伤或疲惫的骑士们的避难所。青草地也是思想腾飞的地方,它给了卢梭眼睛的闲适,给了爱默生心灵上的抚慰。

  就是这样,还是有人厌恶着青草,说它们是丑陋的生命。直到现在我们看看足球场,运动场已经不是青草的居住地, 有人发明了草地的替代品,它们也是绿色,但是不再潮气蓬勃的生长,不再需要修建,这方便的背后有一种远离自然的惆怅。

  青草,不管是有人歌颂他们,还是有人谴责他们,人类把自己的情感赋予给青草或多或少,他们也不过是春来发芽,秋末枯黄。它们走进人们的视野,活出自己的魅力。这就是生命最原始的样子,一粒种子的魅力,只要有阳光的照耀,有大地的拥抱,就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哪怕只有一年的光阴。

  在城市青草是训练有素的孩子,整齐排列,平平整整,走到乡村的边缘,能够见到青草的地方变多了,我们会发现,这里是青草的家园。在乡村,它们是可以肆意张扬的伙伴,随意生长。阿兰·科尔班把文艺巨匠们对各种状态的青草描述:从一株到一丛,从疯长到衰败,它们是自然王国的热闹,也是天地间的平静。

  《青草图书馆》读后感(三):从“青草”看感官史学

  《青草图书馆》是法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索邦大学教授阿兰•科尔班(Alain Corbin,1936—)的新作,2018年在法国初版,中文版近期引进。

  科尔班搜捡西方文学史、文化史自古以来那些围绕着青草的创作。在这部作品里,每个章节都以不同的角度抒发对青草的热爱。风景之美、童年生活、情感体验、劳作场景、艺术通感,诸般种种,人类对青草有着出于本能的爱意。

  这种爱意引发了回应深层冲动的创作欲望。伊夫•博纳富瓦、维克多•雨果、荷尔德林、菲利普•雅各泰、托马斯•哈代、罗伯特•穆齐尔、歌德、让•季奥诺、弗朗西•斯蓬热、赖纳•里尔克……该书纷列百余位作家,此外还有一些画家、音乐家、艺术家。

  他们为青草的存在而欣悦,被这个自然天地之间倔强生长的植物所吸引。他们喜欢青草绿意盎然的生机,他们赞美它、颂扬它,有时也对它的力量感到恐惧。他们都懂得安静聆听草的絮语,在适当的时候出游,把肉身与灵魂投入青草的包围。他们还赋予草许多优秀的品质,柔嫩又坚韧、活泼又沉默,温和又勇猛,在黑暗里积蓄力量,冲破泥土的禁锢,曲而不折,星火可燎原。人类理当向青草学习,视其为良师益友,与它交谈,与它共处。

  科尔班在《青草图书馆》里有意识地强调了感官的力量。比如,第十一章,科尔班把草地比作“欢愉”之地,他讲述了几位小说家亲身经历或想象的草地上的享受、情色的动作与特定的情感。科尔班对这些描写加以注解:绿草地毯不同于普通的床。他说:“与大地的亲近、肌肤与清新之草的直接接触、赤裸身体上耀眼的阳光、从绿意之中浮现的微妙声音景观、自由欢愉的喊叫声,这些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场景。”短短的几句话,从视觉、触觉、嗅觉到听觉,从外在到内心,青草成为感觉的对象,充分调动人们的感官。

  《青草图书馆》是一部奇异的历史学作品,形式上更接近随笔札记,大部分读者都可能视之为文学作品,似乎很难与历史挂钩。如何破解这个谜思?需要梳理阿兰•科尔班的学术生涯和新文化史近年的发展态势。

  《青草图书馆》的副标题叫“一部情感的历史”。情感也有历史吗?尼采认为应当有。在《欢乐的科学》(1882)里,尼采说道:“迄今为止,并不是每一种赋予了色彩而存在的东西都有它们的历史,……人们在哪里才能够找到爱情的历史、贪婪的历史、妒忌的历史、良心的历史、怜悯的历史、或残忍的历史呢?”约翰•赫伊津哈在《中世纪之秋》里讨论了“那个时代充满激情和狂暴的灵魂”,指向了那个时代的个人带有的情绪激荡和缺乏自控的情感特征。在赫伊津哈作品的基础上,后来,诺伯特•埃利亚斯着手研究情感的文化史,专门论述了努力控制情感是“文明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情感史作为文化史的分支,后来经彼得•盖伊、西奥多•泽尔丁、斯特恩斯等人的研究继续发扬光大。历史学家对情感的历史发生兴趣的同时,对感觉的历史的兴趣也在上升。赫伊津哈的作品就描述了殖民地时期巴西的大豪宅里不时传来的裙子在楼梯上拖过的唰唰声响。弗雷尔的描绘更加生动,19世纪巴西的卧室里充满了脚气、尿液、湿气、精液等混杂的古怪味道。如果说这些描写还只是历史学作品里偶尔亮相的片段,那么,阿兰•科尔班所做的,就是进一步明确地把人类情感里的感官作为历史书写的对象。

  在《青草图书馆:一部情感的历史》之前,科尔班还有部作品,叫《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2013),两部作品写法很相似,是姐妹篇。继续前溯,科尔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叫《恶臭与芳香》(中译或叫《瘴气与黄水仙》)。科尔班讨论了感觉的模式、敏感性、气味的符号性以及卫生习惯等构成的“法国的社会想象”。他采纳并发展了诺伯特•埃利亚斯的观点,将这些习惯与19世纪初法国宫廷和普通民众对疾病带来的气味的反感与努力消除臭味的现象相联系,“穷人身上发出的恶臭气味”被视作穷人的身份标志之一,由此,气味成为社会地位的符号,气味也带有了文化和意识形态。

  科尔班大学时代师承古希腊史学家皮埃尔·维达尔-纳盖,感官化的古希腊文化可能给他烙印了思想痕迹。1973年,科尔班完成了博士论文《19世纪利穆赞的怀古与现代》。这一时期正是微物史学蓬勃时期,拒绝宏大叙事,主张从细微处进入历史,强调把学术思想的收获缩小为特定的研究方法。1982年,《恶臭与芳香》的出版,标志着科尔班成为史学界第一位以文化人类学方法探讨法国近代社会嗅觉系统的历史学家。1994年,科尔班出版了《大地的钟声:19世纪法国乡村的声响格局和感官文化》,勾勒了以钟声为中心的法国乡村的“声音景观”以及随之显现的教会力量与地方世俗之间的博弈。另外,科尔班还合撰编写了三卷本的《身体的历史》。作为西方文化经常呈现的一个对象,身体常被当作歌颂人的力量、活力和美的象征性符号,科尔班从宗教、医学、文学、性、体育锻炼等各个角度,展现了从文艺复兴至20世纪,“现代”身体出现的过程。

  作为感官史学代表人物,科尔班的学术生涯体现了感官史的发展轨迹。如果说科尔班的早期研究揭示了以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某些流变来解释社会结构和文化演化的迹象,那么,科尔班的研究越到后期越来越难以实现这种努力。包括《消遣的降临(1850—1960)》(1995)、《路易—弗朗索瓦·皮纳哥找回的世界》(1998)、《快感的和谐》(2007),以及前述的《树荫的温柔》和新近的这部《青草图书馆》,我们已经很难从这些作品里察觉社会发展的微澜。

  所有文化史,所有历史讨论,不管新旧,都要解答一个问题:历史学家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以及用什么方式建构他们的研究对象?新文化史从开始就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文化的定义。举凡饮食、服饰、心态,包括我们刚才讨论的情感、感官等,都成为了文化的概念。过于泛化的结果带来了历史分析的模糊和高度重合,研究这类历史的方法和途径大同小异,不外乎搜罗众多小的表象,在分析阐述一番之后,得出一个大的结论,产生一批《XX里的世界史》等作品。新文化史遵循的这种研究方法存在碎化的危险,那些杂乱的小碎片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组合并进而表现整体的历史观念呢?

  《青草图书馆》这部作品,与其说它呈现了感官史学的某些精妙,在更大意义上,它反映了一种狭路的危机感。

  南方都市报2020.3.1 从“青草”看感官史学

  《青草图书馆》读后感(四):阅读一本书,带你走入青草世界,每一条启示都闪闪发光

  夏季初至,东北仅有短短的三个月能感受到暖阳的善意,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阴翳中蔓延出潮湿,花谢花开都是在和季节赛跑,来不及细细观赏就一地萎红。

  幸而,还有勃发的青草,不吝身姿的从石缝、路隙边缘探出生机的头,它能够安然的享用夏日时光,哪管它一日暴晒,十日受冻,它总是恒定一颗心思,坚持成长。

  它如约而至地抽出青芽,展示晶莹隽永的叶片,在晨曦里散发若有若无的香气,一路蜿蜒,自然洒脱,恣意舒展。

  即便有如玉般的花树开在身边,低矮的草儿也不自卑,不落寞,挺立着自己坚韧不拔的身躯,释放着那抹新绿。

他狂由他狂,清风拂山冈。他强任他强,明月照大江。

  当此时,小草的头上,悬着着桃李花枝,层层叠叠,繁复雍容。相隔几步,野蔷薇漫卷如瀑,蜂蝶熙攘,可是它们明媚鲜艳有几时?经得几场骤雨后,遍落一地酥红。

  只有青草,抖落身上的水珠,依旧如故,细白的茎咬定了黑土地,任自己的根扎往深处,默默吸收着丰富的营养,就算不够强壮,却在一波又一波的残红中独自矗立,直至冬雪覆盖,它才暂时退隐与地表,静待明年惊蛰,再现天日。

  它是不屈的战士,它亦是不服输的学子, 直到它青青如盖,占领了整个世界,无处没有它的脚步,它便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将军。

  《青草图书馆》这本书把草的调性写了个透。它由法国历史学家阿兰.科尔班所著。

  这本书收录了大量著名文学家对于草的感知与描述,其中有维吉尔、歌德、拉马丁、雨果、梭罗、惠特曼、波备莱尔、马拉美、兰波、里尔克……等,可谓是一部描写草的大典。

  从这本书里作者探寻了青草,提示了它的意义,它带给我童年记忆深处那抹纯真绿色,细致分析了各种感官:视觉、嗅觉、触觉、感觉均从这抹绿中抽出,如同触角般遍布于人体各处。

  每个人对于草都不陌生,甚至有些人就是终身与草为伴的。

  但,却没有多少人能够感知到草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

一、草与人类的互动

  草是云朵的绿色姐妹,也是天地的大键盘,更是阳光精华喷涌的生命。

  草所带给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远古时期,人们与土地为伴,与青草共舞。

  那时人们是灵动的,甚至可以听到神的声音。那时人的情感也是充沛的,拥有着感知天地秘密的力量,那时人也是脆弱的,但草给了他们家园般的保护。

  时光延展到当今社会,人们大都生活在楼宇中,对于草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为了补偿心灵上的缺失和情感上的残破,我们理应在书架上备这样一本亦诗亦歌,亦是情感营养剂的心灵之书。

  当焦虑、压力与亚健康到来的时候,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品味这份天然清新的精神氧吧。

  随风翻卷书页,仿佛漫步在草地中,与那些名家大师相携,赤着脚拥抱阳光,变得肆无忌惮,而自己也与草地蓝天融为一体,绵延无期,与天地共呼吸。

  我懂得,早晚有那么一天,我们将化为尘烟,就栖息在草尖叶上,随露水滚入草地,我们的七魂三魄也将消散于地脉,等待着生命的轮回。

  但青草还将以它们的方式,繁荣于地表千年万载,直至世界的尽头。

书中说:童年时的,“本我”还未被“自我”所压抑,我们也不会用理性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万物。在过往幽深岁月的记忆里,往日所有的事物便融合在一起。它回荡在余生里,时而被察觉,时而又无声无息。在概念性语言形成以前它便被保留在记忆中,也是人们一直追寻的事物。

  当代的我们远离乡村,与工业比邻而居,大脑也变得僵硬,失去了判断力,只能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去感知生命最初的悸动,如果我们能够重新激活这种能力,将看到的美好生活通过感悟加工,对于写作人来说,这是除了技能以外的一种隐形法宝。

  掌握了心灵感悟,与世间万物碰触,发出灵魂深处的天籁,这才是天赋根源的秘密。

  读一本好书,能够重新启动千丝万缕的感官系统,那是古老时代便保存于体内的,所以请珍惜读一本好书的时光,拒绝过眼即忘的阅读方式,避免暴殄天物。

二、草地是我们的好朋友

  草地从我们的出生、童年、成长到死亡,一直无声如朋友般静立于脚下。

阅读草地带给我们的启示:这种比人类和动物更为古老的奇怪植物的肉体,它那模糊流行和朦胧的玄妙化学反应将焦虑全部吞噬。

  通过这些玄妙文字的理解,我们能够重新回到本我的状态,重又认识到与大自然的关系,亲近和谐,有时会感到热泪盈眶,只为其中一些莫名其妙的词语。

  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就藏在我们身体内部。

  这些文字就是钥匙,开启情感那上了锈的心门。

  青草,总会与我们在暖日徐风中邂逅,如同《流星花园》中的杂草杉菜,有着不屈服于命运的内力,她不平庸,有着蓬勃上进的生命力,只有对生活热爱的人才能够看到,感知到。

  小草并不弱小,虽然看起来渺小,甚至风吹会歪斜,雨淋了会伤叶,且无力撑起树桠,但是它内心的力量却无比强大。不管她们经历怎样的摧残,只要春回大地,她们依旧安然无恙!只要有土壤的地方,你都会看到她们的踪迹……

小小的草,迎风在摇,风雨之后挺直了腰!郑智化曾经这样歌唱过它们。 大风起,把头摇一摇,风停了,又挺直了腰,大雨来弯着腰让雨浇,雨停了抬起头站直脚。卓依婷曾经这样赞美它。

  我常独自静静地注视着她们,小时候乡下外婆的音容油然浮现在我眼前,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名字从眼前闪过。

  婆婆纳、猪秧秧、苣苣菜……那些外婆教的草的名字竟然还留存在记忆里。也曾记得,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也想把这些名字教给他,然而现在城里长大的孩子终究是了无兴趣,只是礼节性地嗯嗯敷衍几下,此时,我也只有讪然一笑,后来也就不去做无谓的尝试了。

  这些小草及至成为草原,都是我们记忆中的根,总会有那么一天,它们把坚韧、努力、从不认输的精神传导给我们,甚至启示以我们,它们就是天与地的音符、声音、标志。

  不信你就仔细的听,认真的看,拿起这本用草木纸做成的书,封面如同毛绒布质感的书,静静看那么一会,谛听着小草的语言,诉说那高尚宽容的情操,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永远都是你真实的写照……

  【我是人鱼薇沫】年读书超过100本,提升自我成长,帮助他人认清世界,离开狭窄的个人天地,如果这答案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点赞,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