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总统的诞生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美国总统的诞生读后感摘抄

2020-10-23 03:27: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总统的诞生读后感摘抄

  《美国总统诞生》是一本由[美] 白修德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总统的诞生》精选点评:

  ●看见历史

  ●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特别是写作于肯尼迪被刺杀之前的视角,让人有一种破开迷雾的感觉。太多中国人对肯尼迪的印象停留在被刺杀这件事上,却忽视了他当选背后宗教、党派、新型传播手段等崛起。再加上“新边疆”和川普的“再次伟大”在美国影响力衰弱这点上的不谋而合,在当今这个节点回头看反而更有意义。

  ●比起他的『大饥荒』,这本书弱爆了

  ●说实话,看的没啥感觉……

  ●不了解美国的文化和历史,读之无味,弃之。若日后重拾此书,再来评论。

  ●极具预见性的非虚构作品,可惜肯尼迪没能活过四年任期。

  ●有点基础再读会很愉快,扣一分给装饰设计质量

  ●翔实、真切,又带有足够的思考和情感关怀,特别喜欢这样的作品

  ●实在是太好了!今天读来仍然充满睿智和力量。已借来读完,但还是决定去买一册。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6/12/16/%e7%be%8e%e5%9b%bd%e6%80%bb%e7%bb%9f%e7%9a%84%e8%af%9e%e7%94%9f%ef%bc%9a%e4%b8%80%e5%8f%a5%e8%af%9d%e4%b9%a6%e8%af%84/

  《美国总统的诞生》读后感(一):肯尼迪为什么被我们记住?

  了解美国20世纪的那些总统,能被我们记住的不多,但是肯尼迪为什么排在前列?

  依据我的记忆,我列下他在我脑海中的标志。

  当时最年轻的总统,四十来岁。

  当时第一位天主教总统。

  第一夫人杰奎琳引领当时美国时尚。

  被刺杀的总统。

  他的弟弟在将要竞选总统时也被刺杀。

  后来第一夫人嫁给了船王。

  国际冷战时期的总统。

  国内民权运动激烈时期的总统。

  处里好了古巴导弹危机。

  这都是他的正面消息。通过其它渠道,还知道她沉湎于女色等等。

  本书作者也出名,是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到中国当战地记者的勇者,曝光了1942年的河南饥荒。

  在欧洲撰写冷战。

  后来回到国内描写几次美国大选。当时的美国的样子。

  副总统在美国政府的存在感不强,林登约翰逊存在感那么强是因为肯尼迪当了三年总统被刺杀后他接任总统,并成功连任成功。

  尼克松是因为他后来1968年和1972年当选,而且成为和中国建交的总统,也是因为水门事件自己辞职的总统。他的续任福特总统就没有那么强的存在感了。

  越是了解美国,越是佩服当初他们国父们设计宪法的伟大之处。总统选举人制度还不同于单纯的选民投票制度。

  一个州赢者通吃,其实也是一个国家赢者通吃!

  看看那些数据,投票的人数也只有符合条件选民的65%,美国民众的参与率并不是那么的高。65%还是当初最高的参与率了。

  一个总统的诞生,首先要打败自己的队友,然后再要打败自己的对手,才能获得成功。

  当选成功之后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才会上任,为什么有这个过度时间?

  明年美国又要大选!

  特朗普能否续任?拭目以待。

  《美国总统的诞生》读后感(二):《美国总统的诞生1960》:不作神秘的预言家,却是敏锐的观察者

  文/吴情

  196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常受到学界关注。彼时,美国总统大选有史以来首次采用电视辩论,选民得以从荧幕上“近距离接触”两位总统候选人——民主党的约翰·肯尼迪和共和党的理查德·尼克松——并在其后投票选举出下一届美国总统,电视辩论的方式后从此固定下来,电视与形象与政治的关系变得微妙,“形象公关”的理念将逐渐成为一种常识。回顾那一年,回到那场总统大选最如火如荼的时刻,一种便捷的方式便是阅读《美国总统的诞生1960》。

  《美国总统的诞生1960》(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 1960),美国现代著名政治记者、历史学家和小说家白修德(Theodore H. White,1915-1986)著,一本采用多个角度报道196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新闻作品,白修德四本著名的“美国政治活动叙事史”中的领衔之作,曾获普利策奖。白修德毕业于哈佛大学,师从“中国通”费正清,后任《时代周刊》驻东亚记者。除本书外,他还著有《中国的惊雷》(Thunder Out of China,与贾安娜合著)等作。

  撰写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在于拥有可靠的重要信息来源。而本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便得益于此。白修德本人作为政治记者闻名,在任《时代周刊》驻东亚记者时,他便因真实报道蒋介石政府的腐败在为人忌讳、也受人敬重。在美国国内,白修德也是一名活跃的政治记者,他能频繁密切地接触两个党派里的重要人物,掌握了1960年选举不少的第一手资料,甚至是鲜为人知的政治内幕,因而对选战的走势和强弱对比有着自己的理解。

  1960年的总统候选人选战,其实在确立总统候选人之前便已打响;美国总统制下历来如此。共和党内,总统候选人为时任副总统尼克松实力强劲,风头正盛,且有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大力支持。民主党内,总统候选人肯尼迪在多位候选人中居于第四,排在林登·约翰逊、阿德莱·史蒂文森和密苏里州参议员斯图尔特·塞明顿之后,党内人士建议年轻的他先竞选副总统,抱负甚大的他则无意于此,坚决竞选总统并最终排除万难,成为党内总统候选人。1960年,是时任副总统尼克松成功“上位”,还是肯尼迪书写成为最年轻的总统的历史?

  尽管尼克松有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的“背书”,但是在白修德看来,肯尼迪似乎更胜一筹,而他的理由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对两位总统候选人在电视辩论环节中的表现。电视辩论中,“尼克松的谈话对象一直是肯尼迪,而肯尼迪的谈话对象始终是美国公众”;在演播现场,“在史上数量最多的美国观众面前,尼克松的发言却抛弃了核心主题”,“没有展现出共和党可以为美国人承诺的未来愿景,注意力只是停留在讲台另一边这位冷静自若的候选人上面,只是关注演播室里的个人对手,没有理会美国人民的感受”。面对种种议题,尼克松的回答不尽如人意。而两人在形象上的差异,更是成为日后形象公关课程的典例。白修德观察到,肯尼迪看起来“镇定自若”,副总统尼克松却“表现得紧张、胆怯,阵阵流露出阴郁神情,有时看起来面色憔悴,透着一种病态”。若非敏锐老辣,谁能准确抓住这看似不经意的因素?

  虽然《美国总统的诞生1960》被奉为报道美国总统大选的经典之作,但却并非毫无瑕疵,尤其是报道的客观性方面。白修德对美国总统制的特点运行程序极其谙熟,不时抛出洞见,可他有时作出的对政治人物的判断,不能完全排除具有情感偏好及“选边站”的政治立场,特别体现在白修德对政治主张与己契合的肯尼迪持肯定甚至是钦佩的态度上。另外,白修德自己的眼界毕竟有限,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解释有时会流于印象式批评,读者也须加以鉴别。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美国总统的诞生》读后感(三):如何赢得权力?

  近些日来,国家主义情绪高涨,所以这里还是要假设美国是敌人——最大的敌人,所谓知己知彼,我们还是要洞察敌人的一切,来了解美国背后的政治运作制度。

  美版《纸牌屋》里面,下木总统在第一季第一集就说到:“权力是最值钱的。”,东西方纵使制度、文化、国家目的不同,权力总是在集中,就算在我们的国家,权力最后都会集中,如何赢得权力则就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

  我非常欣赏的沈志华教授,在讲座中曾经提到,研究美国政治历史,有一点非常好,那就是资料公开和记录,相比较很多国家崇尚权谋之术,一切都是背后诡计,美国政治“金钱开路”则稍微公开一点(高中历史的盖棺之说)。

  但是如果说美国总统就是钱多者得,那么乔布斯、比尔盖茨等等应该顺理成章成为总统才对,但是事实又不是这样,所有这些都必须要重新审视美国的总统选择办法。

  关于美国的总统选举的规则,不是这本书的目的,也不是我读这本书的动力。

  我想知道的是,为了赢得权力你需要做对什么才可以?

  试想下,如果你有足够的金钱支撑,在不贿选的情况下,你如何获得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当然,民主选举的背后操纵艺术,我们是很难体会的,只能体会在如此众多的需求中,寻求一致,需要的是极大的政治智慧。

  书中有一段话,能够回答我内心里关于总统的责任和困难:

  “一个新总统上台后感到最震惊的是,他的世界不是单一结构。在总统的世界里,下一道命令不代表事情结束。你可以用拳头捶桌子,你可以发火,你可以彻底爆发,然后出去打高尔夫。但你还是要永无止境地去跟踪、柔声安抚、威胁和逼迫,否则最终将一事无成。在华盛顿,有数千人在政府为你工作,每个人都在观察你,等待你,或是猜测你的言外之意,想要拿到你的电话号码。他们能糊弄到你吗?他们会一直这样跟你耗时间吗?当你听到事情还没办成时,你会发火吗?国会也在不停设立新的监管机构,你得雇佣或者解雇机构管理者。他们都在考验你。他们有多大的概率能侥幸成功?他们能拿到多大的权限?你能给他们多大的权限?一旦你选择了你的人,你就要留住他们,这就意味着,就算你们有意见相左的时候,那些对立的意见会永无休止的消耗下去,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将来会非常得力。要想搞定政府,你就得搞定五角大楼,因为五角大楼每年要从整个800亿预算中拿走400亿美元。想控制五角大楼,你还得控制你的将军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以及国安顾问。但是如果你不和你的国务卿恳谈一番,你在国防问题上将无从下手,而国务卿也会有自己的主意。你的财政部部长会为了利率上升0.25%与你争论几天,因为这对他很重要,对你,其实也很重要。那些该死的官僚机构——管控他们!那些监管机构已经重要到实际把控整体经济了。如果你不管控它们,谁又来管控它们?结果总统又把授权这些机构的权限拿走,搭进去的全是自己的精力。”

  中国喜欢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整个比喻有些诗意化,毕竟领导一个国家的难度,完完全全要难于做一道菜,关键的是,一道菜做坏了,完全可以重新起锅再做,国家的一个决策失误,带来的就是人民的灾难。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同步在看PBS的纪录片《JFK》,肯尼迪的从政纪录片,配合食用,能够看到美国政治的复杂和微妙,也推荐给别人看。

  如果说从这里学习一些思维

  1、一定要有战略,主战略,附战略,一定要清晰,这个保证后续一些突发决策的根据。

  2、战术细节一定要注意,要多依赖专业人士的意见,选举团队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精英,一定要让精英参与,并觉得自己的意见被吸纳采用,才能更好激励各方。

  3、和媒体关系做好,事实上这是一个大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你的形象就是由故事、照片、录像组成,私下里你可能会有很多形象,但是大多数人心中你的形象就是由一些生动的片段组成,一定要保持好自己的形象。

  4、学会接受失败,尼克松经历过两次大选失败,最终还是成功了。

  5、成功不容易。

  《美国总统的诞生》读后感(四):《美国总统的诞生》:美国价值观的现场直播

  《美国总统的诞生》:美国价值观的现场直播

  美国记者白修德的名声,在中国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在冯小刚导演的《1942年》中,他几乎成了电影里的一号男主角,被标榜为拯救河南难民的一个关键性人物。

  而他的这种扶摇直上的地位,与中国总体环境下,对西方人的好感度上升密切相关。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是,西洋人日益在中国电影里成为匡扶正义、拯危救难的正能量符号。张艺谋在《金陵十三钗》里,把外国男人塑造成拯救中国女人的正面形象,在《长城》中,张艺谋再次把一个外国雇佣军表现成救中国于水火之中的核心人物。

  白修德在抗战期间来到中国,如实报道了蒋介石政府的腐败、无能、乱政,之后在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接触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希望在中共这一边,他的这种判断,与当年斯诺等美国记者的价值观基本吻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白修德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是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的,他也被认为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记者。

  但奇怪的是,白修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中国的影响力又日益式微,几乎不为大陆所知。美国的三名记者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被中国人誉为“三S”,在抗战期间,三S与白修德有着不相上下的看法,但白修德却没有享受到三S在中国的尊崇地位,这其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隐含的秘密?

  其实《美国总统的诞生》一书,已经透露出白修德回到美国之后的立场观念。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这三名被称为 “三S”的美国记者,始终无条件地站在中国政府这一边,他们的身上都冠之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一朴素却颇让人感到温馨的前缀语。相比之下,白修德就很难被划入这个范畴,当然,在今天我们重新对历史解读与发现的新视野下,白修德抗战时期的立场观念值得我们中国人的敬重,但是,白修德在抗战胜利、离开中国后,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一点,才是导致他与中国政府在价值理念上存有较大隙缺的原因。

  白修德早年在哈佛大学时,曾自称自己是温和的马克思主义,抗战时期来到中国,比较了国共两党的所作所为之后,他选择了同情与支持中国共产党,五十年代回来美国,与斯诺一样,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美国女记者密特朗当时也受到波及,最终选择来到了中国。但白修德曾经在二战胜利后前往欧洲从事过新闻报道工作,他反共产主义立场日益凸显,这其中也与当时前苏联的霸权主义不断受到世人诟病这一原因有着很大关连,比如白修德就对苏联入侵捷克表示了愤慨,他对美国价值观在欧洲的传布感到兴奋,积极支持美国政府的冷战抗衡之策,并通过自己的报道,强化美国政府的这种政策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白修德始终坚持的是美国的价值观,按照他的这种发展轨迹来看,他在抗战时期倾向于中国共产党、抨击蒋介石政权的腐朽,未尝也不是出于美国自身的立场,他对美中关系的建言,并没有为当时的美国政府所接受,但日后美国政府在反思对华政策的时候,不是已经明晰地指出了当时美国决策的“愚政”性质了吗?

  《美国总统的诞生》可以看成是白修德弘扬美国价值观的一部激情澎湃之作。它借助于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这一新闻事件,深入到美国的现实政治,切入到总统选举的上达天听、下至草根的各个层面,聚焦到参选双方的核心人物,在历史的纬度上,接榫上美国创立以来的核心价值理念与政治体系,从现实的纬度上,鸟瞰美国政治、经济、民族、信仰等各个层面的大数据背后的纹路与肌理,并在这纵横交织的大背景下,凸现出民主党与共和党这两个竞争党派别体系的属性与异同,以及这两个党派所代表的各个社会阶层与社会群组,然后汇聚到在前台上正面过手的总统候选人肯尼迪与尼克松,以文学描写的修辞手法,来表现这两个竞争对手的精神面貌与个性特征,可以说,作者虽然写的是一起发生在美国的总统竞选事件,但全书涵容的空间却非常广博,历史、现实还有决定了未来走向的最活跃的人,都在一本书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与活色生香的展演。

  《美国总统的诞生》出版于1961年,离书中所写的1960年总统选举相隔只不过一年,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写出这部气势不凡的全景著作,体现了新闻作品的敏捷性,但同时,也必然使得书中所陈述的内容,面临着时间的考验。这使得全书洋溢着一种即视感的鲜活味道,但同时,也使得历史的真相并没有全程地展露出来,也就是说,书中必然带着新闻报道的浅尝辄止味道。作者选择了这种作品样式,必然使得它的特长与不足是如此鲜明地注入到作品的每一个字里行间,但是,我们超越这种纯粹属于内质上的先天不足之外,便会感受到全书在纯粹文本上,蕴含着相当成熟的叙事技巧,整体布局收放自如,纵横捭阖,全书先从总统选举投票结束后那窒息人的紧张氛围入手,然后叙事线戛然而止,开始回溯各位参选人如何萌生参选动机、两大党如何选出最初候选人、再由两大候选人“华山论剑”,正面交锋,到结尾处,再回到开头的计票环节,释放出开局悬念的最终答案。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全书集中精力进行事件性描述的过程中,还专门安排了名为《从昨天看向未来》的一章,重点解析美国这一总统大选年的人口、民族、信仰等大数据情况,以及这背后映射的选民选择取向,从宏观的层面,去透析总统选举背后的个体选择因素,配合全书的竞选流程,使全书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揭开总统选举中究竟是谁在“主宰沉浮”。

  白修德在书中,豪迈地声称,美国创立的这项总统竞选制度解决了世界上最令人敬畏的权力交接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做得更好”(P4),因此,全书不惜以浓墨重彩的手法、全程鸟瞰的视角去展现美国人“做得更好”的民主选举制度,更从常识化的角度,介绍具体的选举原则与运作手段,这就是书中提到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对照过去选择未来” (P274),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预判”性质的竞选规则,考验着竞选党派与竞选个人,同时也考验着参与的选民们,这也形成了美国总统选举始终被一种不确定性所笼罩。在本书中,白修德对竞选的一方肯尼迪赞赏有加,但是正如序言中说的,“当肯尼迪于1961年4月在猪湾事件中失败后,这种描述如何令读者信服?”白修德只能根据肯尼迪的过往与当下的表现,去合理地想象他的未来,但是未发生的未来,是承受不了预期的假设的。现在我们在白修德的激情洋溢的文笔之下,恰恰可以看到他更像是抒写一份英雄史诗的壮美画卷,却没有意识到,他这样的对笔下人物的盛赞,可能会遭遇到未来不可确定性的狙击。比如在书的结尾处,他继续神圣化着肯尼迪,称他“也是一个真正的战争英雄,参与了最近的一场战争。……他在敌军的战火中,凭借勇气与意志,拯救了自己和他的士兵,赢得了尊重。”(P484)。这种对肯尼迪的赞誉之词,在作者的文本中,比比皆是,不胜罗列,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勇气”与“意志”这些加诸在人物头上的美好品德,仅仅是写作者的一种猜想与臆测,而作为新闻报道作品,显然应该尽量回避这种感情色彩过分偏向、且无从进行证实的定性词语,而白修德这种意在言表的情感外露式表现手法,也与他遭人诟病的“幻象新闻”理念有着关系。

  所谓“幻象新闻”,就是记者的报道经常记述的是他想看到的,而不是他实际看到的。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总统的诞生》一书的结尾,描写了肯尼迪衣冠楚楚地坐镇白宫,道貌岸然,而实际上,白修德在进入白宫采访肯尼迪的时候,肯尼迪却相当的随意,开口就问白修德写书赚了多少钱,一点没有白修德笔下的庄重高端,但如果真实的肯尼迪如实地反映出来,估计他的形象要大大受损,所以白修德便按照他的“幻象新闻”原则,在结尾处虚拟了一个高大上的美国总统形象。书中对肯尼迪竞选团队的有条不紊也不惜夸耀之词,但据其他记者披露,肯尼迪的团队同样是乱糟糟的,并不比尼克松团队好到哪里去。

  白修德最崇拜的三个人,就包括肯尼迪,另外两个人是周恩来、史迪威。这也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在《美国总统的诞生》这本书中,要把英雄与勇士的光环赋予了肯尼迪。而日后肯尼迪被披露出来的负面形象,对这一人物的历史评价有了更为精进的深化。白修德这部书,代表了1961年的认知水平,同时也受作者新闻理念的影响,更使这一认知有着某种主观性的倾斜,后来白修德也相继地为接下来的三次美国总统选举写出过类似格局的新闻报道作品,但反响大不如前,甚至有同行称续集“令人作呕”,实际上都反映了新闻作品如果有着太过明显的倾向性以及太过急迫的历史评判,都可能影响到新闻作品的价值与品质。历史必须沉淀后,才能更清晰地洞明它的真相与曲折。

  然而,新闻作品的意义,就是能够近距离地感知事件本身的热度与第一波的冲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作品即使带着先天性的盲点与浮浅性的缺陷,但在复原历史的鲜活色泽上,不失其巨大的保鲜作用。《美国总统的诞生》一书,相当于一部现场直播的纪录片,可以让我们进入那一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氛围,它在新闻作品体系里,具有永不褪色的认识意义与存真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