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3: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10篇

  《如彗星划过夜空》是一本由林达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3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一):思考的深度

  我算是个对政治完全无感的人,平时关于民主政治之类话题常常嗤之以鼻。但是林达的书给我开蒙,深入浅出,也不偏激,小故事大道理,以我一届外人来看,可为此间宗师。

  本书绝非违禁,文字也相当客观,但是本次读书笔记不多谈政治。

  ### 内容简记

  本书大体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什么是民主的争议。民主不是简单投票,少数服从多数。一个人的暴政是暴政,多数人的暴政也是暴政。

  **后半部分**主要讲述了一个案例,《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案》。

  —

  关于政治不想多说什么,**林达**给我最大的冲击还是他的思考。对于人性,对于制度本身的思考。有的时候对错留与后人说,但是不掩思考本身的光辉。

  ### 关于思考的深度

  无论是书中人物,那些美国开国先驱们,还是林达自己也好。他们对于事物的思考深度绝不留于表面,而是真正会追根究底。

  每个事物我们常常还只是能看到最表面的意思,但是事物是有深度的。能看到多少表面以下的东西,是最反应我们思考深度的。

  我们平时看到听到了多少老生常谈,但是其实对于其中的思考,我们本身又有多少是停留在了表面?

  关于情商,我们知道倾听很重要,但是倾听真的只是竖着耳听么?如何提问,怎么反馈,怎么处理情绪波动,其实都与之相关。

  做商业的都知道免费,都知道促销,但其实360可以在免费杀软上做出新的商业模式,其意义又何止简单免费两字?

  对于相同的字眼,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思考。知道->纵向横向思考->理解->内化->显化,我谓之思考的深度。

  ### 关于对立面

  平衡两字很重要,而平衡的反而可能又是立场不坚定,圆滑。

  每每当我们坚持什么的时候,往往也是我们换个立场是反面思考一下对立面的时候。常常,我们的坚持并不一定全面。

  http://www.jianshu.com/p/4e4d61836a12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二):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

  2016读书清单之十三、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第21本】

  这是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丛书之四。

  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应该倒着看,因为从时间上看,一道四系列,是由近及远的,其实是林达夫妇对美国的逐渐了解的一些书信体随笔。但这书不能叫文学作品,权当做了解美国的科普材料好了。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三):美利坚 合众国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四):看美国历史上的三场对决

  本书是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最后一本,讲述了美国从开国到现在的浩浩200年的历史,情节纷繁复杂。剥开细节的迷雾会发现,一共三次对决决定了美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这三种对决仍然尚未结束,只有看到了它们你才能说真的了解了美国,一点。

  联邦VS州

  道德VS利益

  刚开始美国的国父们道德上确实无可挑剔,甚至他们的制宪会议也被称作“半人半神的会议”。政府一旦成立,国父们便各奔东西,有的经商,有的从政,总之,没看到谁说出“这个我们流血流汗打出来的国家,谁要想坐,也要拿血来换”。可是政府这个怪兽,一旦你把它释放出来,它可不会按照你的意愿来行动,不仅如此,它还会把在它里面的人全都吞噬掉。前两届的政府是华盛顿做总统,凭借他的超高威望,还勉强能压的住。而之后的所有人当总统都会受到外界无穷无尽的攻击,好人政府显然行不通,而政府越来越大的权力也让利益渐渐地压过道德,成为政治家们主要考量的方面。这期间,党派也逐渐形成,不是一个好人党派和一个坏人党派,而是两个党派,可能都是道德上的好人。从这可以看出,以道德立国和执政显然是违反一般规律的,权力天然的寻求不受监督,国父们担忧的情况还是出现了。

  权力VS监督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五):从这本书开始了解美国政治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六):核心提要(非书评)

  1. 与许多十八世纪的思想家一样,麦迪逊的思考建立在对人性本质的理解上。他接受当时流行的一种观点:国家及其政府建立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这个理论认为,权力起源于人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权利。人有权自由地处置他们的权利,他们相约联盟,这就是国家。然后,他们在自己内部达成契约,把一部分权利转让给管理者,这就有了政府,另外一部分权利保留给自己,这就是政府所不能侵犯的个人权利。……他赞同苏格兰思想家大卫•休谟的看法,人在孤处时比在公共生活中更诚实。

  2. 费城制宪会议于1787年5月25日开始。会议最根本的困扰,是是否真的建立一个大政府。大政府势在必行之后,最大的忧虑,又是如何使得政府权力不变成专制。为了防止这一点,他们出过的方案,现在看来都有些可笑。比如说,不让总统沾钱——根本不给他发工资。这其实是美国的一个传统,当时除了一个州之外,都不给公职人员发工资。就是今天在一些美国小镇上,镇长都是义务的,反而是具体的工作人员有工资。因为镇长工作量也不大,自己另有一份谋生的职业,只是业余当官,为居民服务。这和高薪养廉的思路恰恰相反。

  3. 费城制宪会议决定给总统相对的否决权。就是说,在议会立法后,总统可以行使否决权,表达自己的不满。总统否决后,议会若要再次通过,一半的多数就不够了,就必须要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才能压倒总统否决权。这时,总统就必须执行了。今天仍然如此。

  4. 总统任命的手下的行政内阁官员,各部部长、外交大使什么的,必须得到参议院的通过。弹劾总统的程序,必须由较为草根层的众议院以多数通过而启动,由更为精英层的参议院模仿法庭形式展开审理,审理过程要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最后经过参议院的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才能成功弹劾总统。

  5. 民主意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人性的觉醒,从而自然地引发出对底层悲惨状况的同情和不平,进而为他们争取权益。正由于这种同情大多发自有比较优越的社会地位、文明程度较高的阶层,或者说发自知识阶层,因此他们的民主意识从起源来说,都是带着原罪负担的。他们非常容易进入的一个误区,就是会不由自主地要美化底层,以平衡自己的原罪意识。他们会在表达对底层苦难同情的时候,在赞美底层的时候,表现得煽情和夸张,以支撑自己的道德感。他们中的一部分,会要求竭力降低自己的文明水准甚至在行为上表现出反文明和粗俗。……所以,我以为知识阶层的所谓道德勇气,一部分应该是表现在对强权的批判上,但更为困难更难做到的,是表现在他不迎合、不取悦于民众上。

  7. 麦迪逊认为:结派会导致人的道德水平下降。个人作为个人行动的时候,都会对自己有一定的道德要求,有人之常情,有恻隐之心,会自觉地压抑人性中自私和恶的一面。可是一群人结成一派行动的时候,就会互相提供行为的正当性,提供派别内部的互相暗示,自我道德要求就会下降,甚至做出在一个人的时候不会做的坏事。

  8. 费城制宪会议的结果,是观点仍然分歧但是建立起共同联系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容忍观点分歧,并且长久地保持这种“我的真理和你的真理”都容许生存,成为此后美国政治的一大特色。……实际上,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对美国政治中不久就会产生政党,议会将以政党抗衡为基础展开,是估计不足的。……在出现两党之后,美国政府还是没有“执政党”和“在野党”的说法,而只有“国会多数党”和“国会少数党”的说法。多数党的多数势力,只到国会为止,多数并不等于执政。总统也不等于执政党,因为总统不是国会多数党任命的,而是全民选举产生的,总统须代表全民,就必须淡化自己的党派色彩,绝不会显示自己是在代表某主持政府的行政分支。

  9. 英联邦国家不但有历史遗留的虚位君主,他们的行政分支和立法分支的来源也不是完全分割开的,两个分支日常联系要多得多。这个美国有很大不同。例如,美国一年一度总统发表国情咨文的长眠。总统的行政分支和国会很少碰头,这个场合是难得的一点直接联系。每年都有这么一天,电视全程报道,总统车队浩浩荡荡去国会大厦,就是管家去见主人。美国的制度设计中,总统和国会不仅是独立的,甚至是相对隔绝的。而英国就不一样。即使在今天,他们的立法,不仅要去女皇面前念一遍,让她做出形式上的批准,首相还活像是国会的仆人,时不时要被召到国会去接受议员们的质问,并且解释自己的质证情况。他们的选举方式是两党竞选议会的席位,再由赢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推出执政的首相。就是选民选议会议员,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竞选首相,首相和议会的来源并不分开。首相不是人民直选,而是通过政党选举,间接选出的。

  10. 英美制度的设置虽然不同,但都行之有效,因为:制度的设置只是一半,而更重要的是由实践完成的另一半。他们相对在实践中更能自觉维护、完善这个制度,而不是拼命钻它的漏洞。

  11. 1804年,美国已经意识到决斗这个传统不合时宜。但是决斗在美国绅士之间还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挑战虽然经常发生,但是大多数决斗都通过双方助手协调的操作,有面子地和解取消。

  14. 1795年,美国和英国签订了《杰伊条约》,是一个和平条约。当时英法在打仗,法国就理解为英美结盟,在海上不断骚扰美国航运。

  16. 杰弗逊版圣经。杰弗逊用剪刀加糨糊,把《圣经》修剪得只剩下十分之一。他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有信仰的。他对原则之正当性的信心,不是来自无神论式的纯理性推论,而是来自信仰。在他的脑子里,信仰和思想是一致的。……杰弗逊最大的政绩,是从拿破仑手中廉价购置土地,使美国的土地在他的手里扩大了一倍。这就是著名的“路易斯安纳土地购置案”。……1804年,杰弗逊派出私人秘书和克拉克上校,带领31名探险队员对刚购置的土地进行勘察,他们翻过落基山脉,直抵太平洋。1806年,全队人员平安返回。这次西部大冒险,成为美国开发西部的最重要的推动。

  17. 美国独立日50周年当天,杰弗逊和亚当斯同一天去世。他们是一致的,又是分歧的。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可以追溯至《独立宣言》。……强势队里党派的差异,往往只是路径和方式不同。因为,要获得多数选票,必须不偏离这个立国之本(给处于不同阶层的每一个人以自然权利,是建国者们的理想)。对立的观点共存和平衡之下,美国得到的收获是“中庸”。

  18. 当一个人政府开始运作,它不仅蕴含着种种潜在的、与权力膨胀相关的危险,还会产生民众膨胀的危险。

  19. 南北战争前,北方民众不喜欢甚至恐惧黑人。他们反对奴隶制扩张,是担心自己住的地方因此会出现很多黑人。

  20. 普利策的故事。南北战争时北军一方有毫不相干的欧洲雇佣兵(因为本土兵源不足)。其中有个因为和父亲不和,一心想当兵逃离家庭的十七岁年轻人,又瘦又高。他试图加入法国和奥地利的军队,都因为体弱而没人要,最后竟然被招到北美,参加南北战争。他聪明之极,估计到招募者要中间抽成,就在船即将到达美国的时候,跳船游上岸,又坐火车感到纽约,把三百美元全书领进自己腰包。那已经是1864年,战争即将结束,他在美国留了下来。他就是约瑟夫•普利策。

  21. 现代民主国家,不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实际上都是代议制民主。也就是说,都是间接的民主,是由一些民选的、但基本上是精英阶层的议员和行政官员在代民议事。反而是一些专权的国家,他们的议会可能充斥着大量底层民众,因为在这里并不需要议员们事实上的管理和判断能力,需要的只是能够控制他们。因此,代议制民主,总是一个精英占绝大多数比例的管理阶层,这是现实自然形成的。他们是把民意咀嚼消化之后,再根据自己对民众利益的理解来决策的。也就是说,一个政治家和他的选民之间,总是有差距的。好的政治家,必须比民众更有“前瞻眼光”,坏的政治家则偏离民众利益。

  22. 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十三个殖民地一共只有二十几种报纸。打赢战争之后的1783年,全美有43家报纸。那时的报纸是没有什么报社记者的,只是那些有简陋的印刷设备的人。在印着一些小册子和书的同时,顺便印一些刊登新闻的、信纸大小的小纸片。这些印刷厂老板自写、自编、自印的当地新闻,就是美国的“古典报纸”了。富兰克林就干过这个,他们家楼下曾经有一个简陋的印刷机。

  23. 1790年的纽约,有了印数达到一千份的报纸。1820年,门罗总统时代,大多数的美国报纸还是每周、半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出一次。美国的绅士们主要是看船运来的英国报纸,一般民众是看不起的。在欧洲,最早的时候,是大家出钱请一个人,每天举着喇叭走街串巷,把大家关心的事情,也就是新闻给喊出来——包括新生儿的消息、婚礼和葬礼的消息、杂货铺新到商品的消息等。

  24. 美国工业革命之后,报纸才逐渐变成新闻业。19世纪30年代,报纸能大量印刷了,成本骤降,成为“一分钱的出版业”。

  25. 1832年杰克逊当选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精英政治向平民政治演化的一个标志。他嫌本党报纸的宣传不过瘾,散发传单对在任的约翰•昆西•亚当斯总统进行人身攻击,那时的美国大众本身就是粗俗的。

  26. 南北战争期间,对新闻的需求促进了美国报纸的现代化。1880年左右,美国的报纸迅速发展到一万多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开始经济起飞,从一个农业穷国向现代化的富国转型。

  27. 普利策对报纸的认识:每一期报纸的刊发,都提供了一个机会,又是一种责任,要说一些给人勇气的真话,要超越平庸与传统……要有勇气摆脱党派的偏见,还要有勇气摆脱大众的偏见。……要永远绝对的独立,永远不惧怕抨击邪恶,不论作恶的是巧取豪夺的富人,还是故意作乱的穷人。

  28. 尤金•梅耶的办报原则:一、报纸的第一使命,是报道尽可能接近被确认为事实的真相;二、报纸要报道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有关美国和国际事务的全部真相;三、作为新闻的传播者,报纸要如绅士一样正派;四、报纸的内容应老少咸宜;五、报纸要对读者和普通民众负责,而不是对报社老板的私利负责;六、只要对公众有益,报社要准备为坚持真实报道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七、报纸将不与任何特殊利益结盟,但是在报道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的时候,要公平、自由和健全。

  29. 美国新闻界的道德标准是,他们必须保护他们的消息提供者。新闻报道是在做一件道义上正确的事,保护冒着风险提供消息的人,就是必然的道德要求。即使这种道德和法律冲突,也要去做。因而不少记者因为不透露消息来源而背叛藐视大陪审团罪入狱。

  30. 美国新闻界的游戏规则是,如果没提触犯法律,确实泄密而损害了国家利益,政府可以起诉追究法律责任,但是这必须是在媒体确实发表了违法泄密的东西以后。这是一种事后惩罚的制度。在战争中,随军记者的摄像镜头方向,要遵守军方的一些规定。

  31. 尼尔标准:报纸文章的“泄密”必须到了就像公布军队行动日期、人数和地点那样的程度,政府才有“预禁”的合法理由。

  32. 美国政府没有自己的媒体。法律禁止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在民众中搞宣传,推销自己的主张。政府时不时以一些手段将一些较为敏感的信息透露给报纸。(《纸牌屋》)

  33. 美国办电台和电视台要先取得政府管理部门的许可证。这证每年要复审,重新登记颁发。因而这些单位不像报纸一样大胆。

  34. 美国各家报纸在版式排定付印的时候就要发一份给美联社。其他报纸可以从美联社取得别的报纸的样本,而不必等到印刷出来以后才看到。

  36. 司法规定,任何一方向法庭提供的证据、证言和证人名单,必须预先告知对方,以便对方有准备做反诘。

  38. 美国建国先贤们相信,对于自由的渴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和人的生存共存的。这种思维产生的社会管理概念不是从上层权力切入,而是从人的自然权利切入。这样平等的概念,也隐含着一个简单的道理:人都是有弱点的,不论英雄还是智者,无人幸免。在社会管理中,他们注重制度对人的弱点制约。在他们眼中,政治上层不仅不是天使集中的地方,而且可能是人性弱点的集合、并且被威权催大的地方。所以政府是首先需要制约的地方。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七):笔记的记录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八):今夜满是星辰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九):如彗星划过夜空

  林达夫妇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以介绍美国法律政治制度为主,《权利法案》是其叙述的核心,“自由”二字是整部书的主要议题。夫妇二人合著,文字自然于利落之间藏着温柔。

  《如彗星划过夜空》是这部书最后一册,文笔也愈精进。首先,通过1787费城制宪会议前后一系列故事,讲述美国宪政民主制度的发展;其次,通过讲述美国反越战运动中的“五角大楼秘密文件”事件,凸现美国式民主的运作机制。

  喜欢林达的文章,一在于文笔易懂翔实而不失优美;二在于文章在写美国政治法律制度好的一面时,也会写到其所面临的困境,写出历史的局限性。

  这部书凡1581页,是林达夫妇写给“卢兄”的信,读到最后一章《今夜没有星辰》才从字里行间推测出这些信持续写了至少八年之久,也是不易。网上有人“考据”这位“卢兄”是谁,甚至有人推测是同济大学的某位教授。哈哈,也是有趣。

  “也许今夜没有星辰,可是,他们相信,在云霭之上,依然有群星在太空闪亮。”读到这总会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那句关于自由的经典台词:“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这是我大学最珍贵的礼物,在书架的最中间显得格外鲜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