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帝的跳蚤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上帝的跳蚤读后感摘抄

2020-10-26 04:20: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帝的跳蚤读后感摘抄

  《上帝的跳蚤》是一本由王哲著作,同心出版社出版的裸背锁线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帝的跳蚤》精选点评:

  ●很好看,也能学到不少。

  ●这是大概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医学相关的书籍,将瘟疫历史叙述相结合,将历史中的一些重要节点从瘟疫的影响角度进行了分析,给人以新的启发,也让我对传染病的传播感染过程有了新的认识,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但不得不说的是作者的文学功底实在有点儿不尽如人意,叙述逻辑太过混乱,使读者在阅读时很容易混乱,不知所然,这也是大家在阅读时最大的诟病。 ——2016.2.1

  ●很有意思的视角,很有意思的结论,推荐!应该和人类简史一起看。

  ●科普而

  ●听别人的介绍,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历史,很有意历史的另一种解释,想来原来很有道理啊

  ●好书,科普类的好书本来就少

  ●站在历史的角度写微生物。刚好我是药学专业的历史爱好者,非常对胃口。

  ●通过这本书搜到了作者的另一本书《国士无双伍连德》,也认识了这样一位被人们遗忘的医学巨匠,国家脊梁

  ●对于过去认知中的一些灾难性失败以疾病瘟疫的观点来解释,确实开阔眼界

  ●内容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跳出来。

  《上帝的跳蚤》读后感(一):另一个视角看历史

  作者王哲是个医学博士,他从专业的角度,阐述了病毒对战争的影响,从而改变历史。这本书图文并茂,涉及古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从鼠疫天花到流感,艾滋,这些在过去或是现代对人类社会和历史都产生极大影响,以及人类与微生物病毒的较量。是一本资料翔实,态度严谨的医学科普读物。值得一读!

  《上帝的跳蚤》读后感(二):疫病

  鼠疫俗称黑死病,它的爆发让试图重现罗马荣光的查士丁尼大帝壮志难酬。它改变了欧洲中世纪的格局,杀死了三分之一欧洲人,改变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促使文艺复兴在欧洲生根发芽,使历史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在中国,它断送了蒙元王朝。使1200年至1400年的中国人口减少了一半。1644年更是因为它的出现,使得崇祯、李闯王、吴三桂、多尔衮的个人命运大逆转,改变了明清两朝的历史走向。 天花俗称斑点恶魔,它是欧洲人征服美洲的锐利武器。几乎统一的墨西哥并开始征服中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在他最强盛最具扩张的时刻,在天花绽放的那一刻骤然灭亡。如果没有天花这个致命武器,西班牙人很难征服美洲两大帝国,甚至这两大帝国会和奥斯曼帝国、中华帝国一样存在到现在。那样的话,世界的格局就大不一样,而人类文明也会更加丰富。西班牙人登陆美洲后的一百年,正是天花杀死了当地的土著居民90%,从而使得征服变得顺理成章,一马平川。

  《上帝的跳蚤》读后感(三):瘟疫——在人类历史上从未缺席

  鼠疫,天花,霍乱,流感,SARS,艾滋病,埃博拉,到现在的新冠,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抗疫史。其实,在今年的新冠疫情之前,对我们这代人来说真正有恐怖记忆的就只是2003年的SARS。流感,曾经在我们的认知里,也不过就是有些重的感冒。传染病,这个词,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偶然。但是,如果回头看人类的抗疫历史,也许传染病并非给每一代人都带来深刻的记忆,但是它从未缺席,在潜伏与爆发之间来回横跳,只是时间的问题,一旦爆发,就是历史的重头戏。

  《上帝的跳蚤》这本书,梳理了有史记载的所有人类遭遇的瘟疫。这些瘟疫的爆发几乎必然的成为了蝴蝶效应一般的存在,必然地在每一次都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比如,我们都听过的故事,明末的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明朝军阀吴三桂本来已经归顺闯王,却又“冲冠一怒为红颜”突然反水清军,闯王闯的进北京城,却打不过吴三桂,自此败走。我们分析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提及瘟疫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其实,《跳蚤》书中说,当时的北京正在被鼠疫肆虐,守城的明军很快丧失了战斗力,所以轻易就被闯王军队攻陷。而闯王军队在占领北京后也很快传染上了鼠疫,在讨伐吴三桂的过程中,减员败退。这也给吴三桂的反水提供了一种更具可能性的解释,毕竟“冲冠一怒为红颜”只是历史的旖旎想象罢了。一场瘟疫,瓦解了李自成的雄师,最后也阴差阳错地让满清入主中原。

  2003年的SARS最终并没有造成全世界的大流行,我们的各项经济指标在经历了疫情时期的下降以后,立刻在疫情好转后进行了强劲的反弹。这曾经给我造成了一种错觉,就是进入了21世纪,人类已经可以战胜传染病了。殊不知,这只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经历过大流行。在此刻,放眼全世界,超过140万人感染新冠,并且全球疫情并没有显著被控制的趋势下,2003年的案例已经对我们接下来所面临的情况丧失了参考性。实际上,就像上面所说,历史上的每一次传染病的大流行都改变了历史,改变一族人的命运,转向了历史的进程。相比于自然,我们仍然是渺小的。

  在2000年以前,人类经历过五次流感的大流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间隔54年,第二次和第三次间隔18年,第三次和第四次间隔39年,第四次和第五次间隔11年。一次长间隔,一次短间隔,而上一次的世界范围流感大流行是1968~1969的香港流感。所以,有科学家预测2020年左右可能会有又一次的大流行。2020年,我们都知道,新冠来了。这样看,从我们的父辈起,就没有瘟疫大流行的记忆,对于2003的SARS和如今的新冠还稍显陌生。但其实,这是流行病学史的日常。对于未来的我们来说,也许戴口罩也会成为我们的生活工作的日常。

  在这样的自然和情势面前,我们无疑是弱小脆弱的。虽然现在科技、医疗更加发达,但交通的便利也加速加剧了传染病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唯一仰赖的必须是科学,只能是科学。高度的重视与监测,更强的科技研究力度,更好的卫生习惯,一代代科学家的奋不顾身,这是唯一的希望和办法。就像曾经人类所有经历过的瘟疫那样,新冠的疫情终将过去,但是需要多少时间,最终影响多少人多少家庭,疫情过后我们面临的状况,现在都还言之尚早。

  《上帝的跳蚤》读后感(四):征服自然,征服自己

  对鼠疫的第一印象,来自电影《夜访吸血鬼》小童星克斯汀无奈的抱着得了黑死病死去的麻麻。由于黑死病席卷整个欧洲,里面有几个用拖车运送尸体的镜头,和满街横尸。这个场景,即使有帅气的皮特、克鲁斯、安东尼奥出场,也没能让我释怀。可见,在科技不发达时期,人们对于疾病的恐惧。

  直到听罗胖在一期罗辑思维里讲了瘟疫,并推荐了这本《上帝的跳蚤》。我一直认为这是一本科普书,而作者在前言第一句就写道,这本书写的是历史,是科学进程的历史。是鼠疫、天花、流感、艾滋病等大瘟疫引发的末日情怀和科学飞速发展。

  花了一个来回高铁的时间,阅读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本科普启蒙书。不知道别人在阅读的时候 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当你阅读的范围越广,你会越发觉得自己的无知以及对建立健全知识体系越发的饥渴。这种吸取书本内容的感受,大概与书中琴纳、伍连德等科学家打开了科学之窗后,科学界甚至整个人类饥渴的摒弃无知,吸取教训、更进一步探索科技的迅猛动力类似。

  一本书四个故事。一个故事几个人。

  故事一是鼠疫,世纪瘟疫。书中有一段“肉眼看不见的历史”,讲的是中国古代爆发的鼠疫之难带来的朝代更替。这段初读的时候我有点不喜,大致原因是推理多过实际数据,后来读罗胖推荐的另外一本书《秦迷》的时候才发掘,原来王哲也是采用的这种“基于史料对往事的推想”、通过少而又少的现有材料“多方联想和合理推测”来破解一些历史的谜题。这种做法类似现代的侦探学,“通过推理和联想,将所有的证据合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关的证据链,由此重建案发的过程”。在看到秦迷一书作者对自己解答迷题的方法论做解释后,我重回上帝的跳蚤,重读这一段,又觉得别有风趣。不然历史不会总是如此巧合。

  这个故事里,我记住了一个人---伍连德。他在东北鼠疫爆发区踏实勤奋刻苦认真的钻研病源体,最终将这个藏匿了500年的世纪恶魔暴露在阳光下,并且通过绝对有效的措施控制了病情的发展和恶化。世界上的事怕的就是认真二字。

  有果必有因,让人类饱受多年折磨的世纪瘟疫,居然是人类一手造成,比如东北1910年的大瘟疫爆发原因便是为谋求暴利,大量屠杀土拨鼠,在人类对土拨鼠死死相逼的环境里,一株能在人类呼吸道传播的剧毒菌株诞生。而这枚横行东三省的剧毒--旱獭鼠疫菌株却在战后受各国争抢。

  故事二是天花,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曾经得过水痘,当时虽然伴随着低烧在家打点滴修养,但内心却因为可以不去上学而高兴,可以在家看还珠格格而激动。却未曾想过,天花,让人类束手无策了几千年,是几千年来人类小孩能否生存下去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甚至是让侥幸存活者留下终生难以消磨的疤痕。书中对牛痘接种术的鼻祖琴纳墓碑铭的引用足以说明一切:

  “这里是人类最伟大的医生的长眠之地,琴纳以他的智慧把健康和生命带给全世界半数以上的人”

  我想琴纳如果在天有灵,应该会为当年我出水痘时候的坦然与无知感到高兴。因为科技的发展已经彻底淡化了人类对恶魔斑点的恐惧。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了天花的灭绝,可是自然界的天花也许灭绝了,人类的天花却永远无法被征服,许多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家都秘密保留了天花病毒。以用作生物武器储备。

  故事三流感和故事四艾滋病,都是现代病症,是人类击溃一个细菌敌人后又迎来的第二波、第三波敌人,我相信以后也会有更多这样的敌人。

  可是在人类越来越严密的防范,越来越领先的意识,越来越发达的医疗科技下,为何自然界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为我们出难题呢?历史从来没有偶然,在征服自然的同时,我们需要征服的,还应该是我们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