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团里的猫读后感1000字
《马戏团里的猫》是一本由寒木著作,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戏团里的猫》精选点评:
●看多了鸡汤文,看看有营养的东西还是很不错的,引起了我许多思考
●欢迎阅读,敬请指正。
●这本书写的很好
●朋友推荐看的,还不错,推荐你们去看~
●凌霄宝殿里的轮回让我印象很深刻,还有书玟山下里的人物命运,惨啊
●很吸引人的书,推荐阅读
●前面的故事非常刺激非常精彩,到了后面就是现实主义了,思想性可见一斑。中间的三重天比那些暖心故事深刻得多,总之不错
●终于有个像样的九零后作家了
●隐隐感觉寒木要表达一种很深刻的东西,可我总是想不到那个点上,急死人
●作者真的是1993年的吗???未来的鲁迅!
《马戏团里的猫》读后感(一):现代文学中的又一佳作!
小说中精选十四篇,结集成册。十四篇作品风格各异,但篇篇都令人赞叹,是90后作家中难得一见的极具深度的作品。《马戏团里的猫》从清朝灾荒年开始,讲述一家人因为饥饿而吃猫肉,最终自己转世变成了猫,在猫的世界里,他更清晰的认识了人间的百态……《书玟山下》讲述了县衙当差的陆柯,因为看丢了生辰纲,被逼去强盗老窝劝降。这一去,非但没有成功,自己反而成了强盗的二大王;于是,一场更大的血雨腥风即将到来。《烟头》。主人公豆芽的家庭原本非常富裕,但却不幸父母早亡。幼年的富裕生活给豆芽留下了一身的毛病:懒惰、贪婪、退缩、耽于幻想等;因此,豆芽的生活中充满了很多悲剧,这一切悲剧都由一段烟头展开,一段烟头结束。本书有思想有高度,实为佳作!为作者,为本书点赞!
《马戏团里的猫》读后感(二):《马戏团里的猫》,轮回里的思想
看多了文坛泛滥的鸡汤文,突然看到一位九零后作家写出的如此深刻的作品,可以说是很感动也很震撼。那么多篇作品里,寒木的笔触时而讥讽到刻薄,时而动情温暖,时而哀伤悲壮,从转世为猫到水泊梁山,从城市生活到武侠豪情,每一篇都值得去挖掘文字背后的东西,或阴暗或无奈,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人性与真理的探索,他的作品给人思考,而且不是简单浅显的思考,而是深入的痛思与反省。读《书玟山下》仿佛看到鲁迅先生笔下吃人的怪物与无情的社会,读《烟头》又仿佛看到余华笔下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希望逐渐消失,沉闷抑郁,痛心却又无奈。从一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寒木的一些对世界上神秘力量的认知,看到一个年轻的作家以自己的理解看待生命、爱情、灵魂、鬼怪、轮回,我觉得很震撼也十分欣赏,希望能有更多的好的作品出现。
《马戏团里的猫》读后感(三):一本好书的出版需要缘分:文学只是一种缘分
我写这个文,与其说是给这本书写评,倒不如说是我想谈谈我自己对于缘分的看法。
不过既然是披着书评外衣的文字,总应该对书说两句好话。
我收到书之前的时候,看见书的封面,因此对于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好感,它采取了对《狼图腾》封面的抄袭。因此,作为一个编辑,下意识地认为,这本书的制作是失败的。然而,收到书之后,看见了内容,不由得非常喜欢。
正像这本书的本身的宣传一样,我们能够从书中看到作者强烈的人文情怀,我跟朋友说,如果我不知道这个作者是90后的话,光看书,可能会以为他已经很年长了。然而朋友却提醒了我:文章写得好,跟年龄有关系吗?
正如封面上所说的:文学,是人性的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从中窥到自己的影子。说个实在的,这本书,我并没有看完,可是我所见到的每一篇文章都非常美。作者采取了比较实在直白的语言来揭露人性的弱点,批判现实中的痼疾,而且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于等级制度的鞭笞,因此,我判定作者并非只看到了黑暗,而且看到了光芒。因此我非常喜欢这个作家。
我不想再多说这本书采取了怎样不同的写作手法以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之类的话,也正是因为我看了越来越多的东西,遇见了越来越多的人,因此,也或许是因此,我跟作者貌似有了本质上的对于文学的认知分歧。可是,分歧并不重要,分歧也并不是问题,没有分歧才是问题。
我更看重缘分。
我从十几岁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这之中看到了大量的各专业中如经济、政治、哲学等理论性书籍。而且也经历了太多的故事。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对于文学做了大量的思考,并且在文学之路上勤劳实践,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我想这种实践将永不会停止。可是,我对于文学却没有什么话好说,或许我懂得太多,而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或许我懂得太少,而无法进行表述,也或许,文学根本就什么都不是。如果有人问我,文学有多美,文学有什么用,经过深刻的思考之后,我会回答: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如果非要憋出几句话来的话,我一定会说:文学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有价值,更没有我们想象得能够得到极其强烈的针砭时弊的效果。
实际上,文学就是一种缘分。当我想到更多的好玩儿的东西,结合多年来所见人、所经事,我会这么说:文学是一种缘分。文学从来不是带刺的,而是追求自由,而这种自由也绝不是伤害人的自由。
再把话说回到这本书和这个作家。我问过寒木看过的书有哪些,我还问过他很多其他的问题,尽管聊得不是太多,我对他的印象非常好,我本身作为一个年轻人,跟很多人打交道之后,才能总结出一点儿与人交际的经验,那就是不要经验,拿出真实的自己。而且,我感觉寒木也在尽可能地在与人交往的方面拿出真实的自己。这跟一些其他的年轻作家是不同的,有些作家会觉得自己很有思想而对他人冷眼相待,有的则希望赶紧成名尽快出书而对有些人做出一点儿谄媚态。尽管我理解他们的心情,也不会因此而对他们有不好的评价,毕竟每个人因着自己的价值会对社会中其他的东西做出取舍,只要他们的作品也有一定的深度就好了。可是,寒木给我的感觉不是这样,他表现得更加淡定从容一些。
最后,文学是一种缘分,一本好书的出版需要缘分,能够装帧成它本来应有的样子,更加需要缘分,寒木的文字非常老道,能够出版出来,说明一定的缘分已经到了,倘若很多读者愿意看见,并且经过思考后而受益,进而做出一个发自内心的评价。那是,你跟寒木的缘分。这即是文学是之其一种缘分的美好……
http://www.douban.com/people/76365411/
爱电影,爱读书,请关注
《马戏团里的猫》读后感(四):你从书中看见的是什么样的“猫”?读《马戏团里的猫》的一些小感受
拿到这本书,心里很多感想,这本书对于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意义,但是对于我似乎还有书以外的启发意义,唤醒了我一个尘封已久的梦想。想想曾几何时,我也是个喜欢文学的人,在庸庸碌碌的日子里,渐渐的为了很多世俗的东西,忘记了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一个遗弃了梦想的人,梦想也遗弃他。
“文学,是人性的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从中窥到自己的影子......’’对于人性的关注总是在文学作品中有不一样的光辉。文学不仅仅可以在其中窥到自己的影子,也会看见别人的,或者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的影子。这样的作品才是一面窥视天地而洞察万物的镜子。
总说要写点什么看了的想法,想了很久也没有动笔。说写书评嘛,感觉自己不够格,说写小感受嘛,又总觉得有太多的想法要表达,岂是三言两语的好与不好,批评和表扬可以表达。也谈不上批评表扬什么的,毕竟自己只是个文学爱好者,和作者一样的喜欢文学但自己却一事无成的,只能说自己仅仅是个文学爱好者,也没有什么很好的见解可以表达,但是,想起很久以前一位也是喜欢写作的学姐说的一句话“我手写我心”,能按照心里真实想法写出来的东西,或许逻辑有点乱,但也是发自内心。
《马戏团里的猫》里面一共收录了作者的14篇作品。有天马行空的《凌霄宝殿》、《绿孩》等比较奇幻的想象的小说,也有关注社会生活的《大塘》、《三重天》等作品。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作品,不同的故事,或者说不同的夸张、想象程度仅仅只是一直手段,作者要表达的不是一个多么好看的故事,而是故事背后引人深思的社会现状的思考,和一些比较含蓄的隐喻。这也就是这本书和一般的普通小说最不一样的地方,小说只是形式,而不像很多小说就是小说,这里的小说所包含的思想性和引发人思考的启发性,讽刺某些问题的针砭时弊的大胆披露是这最大的亮点。
看着这本书的目录,我在想一个问题,这十几篇作品是按照什么样的逻辑或者思路来编排的呢?或者说有没有分类,感觉像是一个大杂烩,不同类型的小说穿插其间,我不知道在编排的时候是否考虑过编排的顺序或者是分类的问题。这样混杂在一起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是读了这篇是这个类型,是比较奇幻一点的,然后下一篇就是很现实类型的。给人以不同的阅读感受的交替出现。不好的是使得书整体缺乏逻辑性,略微凌乱。让人不是很清楚这里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特色小说。
《马戏团里的猫》里面的大的方面就不想谈了,一个细节的地方我倒是很有印象。里面说的捕捉猫的办法的那个简易装置来引猫过来然后罩住的办法。让我联想到鲁迅的《闰土》里面的少年闰土捕鸟的装置和这里的是如初一折。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模仿鲁迅而想到这样写的,但是是不是模仿得合适呢?作者有没有这样试过。一开始我是想猫和鸟不一样,力气差别很大,但是作者似乎也考虑了这个不一样的地方,所以里面说是用钢筛显得比较重。不过我对于这种捕抓方法还是心存疑虑。就算是钢做的,但是是筛子,也自然不会重到哪里去,猫的体积是那么大,力气又是很大。一般大小的筛子恐怕是很难罩住猫,猫的动作很敏捷,甚至一下子就窜出去了。小时候我养过猫,所以有点疑虑,这是不是仅仅是一种艺术的想象,但有点似乎不合理。当然了,我也没做过实验,可能我的疑虑是错误的。
《大塘》一文,看在前面部分,我是掉进陷阱了,以为这是个恐怖的故事,然而最后的笔锋一转,医生给出的解释也很科学,于是就可笑自己竟然差点也跟着故事相信了迷信的鬼神之说,最后得出的结论也是非常有见解,鬼神之说,存乎人心。小说的结局如果很容易被读者猜到结局就没什么意思了,但是一味的故弄玄虚偏离合理的解释只为让人想不到也不合适。这里的就处理得恰到好处。
《三重天》一文因为里面有的某些事情,我也有类似经历,觉得产生了共鸣,里面很多文句我觉得是蛮有价值的。但是抛下个人角度来审视这篇作品,却发现了语言感觉很累赘,可有可无的内容很多,作者也似乎是掉进了自己的情感宣泄的误区,写了太多的心里感受,太多的自我世界里面的痛苦纠葛。看得出很多是出自作者经历的人生感悟,只是“多则惑,少则得”,心灵鸡汤里面放的水太多了,鸡汤的味道就淡了。好的作品必然是来自作者的真情实感,但是换言之,太多的真情实感的堆积是不是就可以构成一篇好的作品了呢?艺术终究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者写的作品与自己人生经历相关时,就很容易走不出自我。
与之相比,《杯中幻影》一文把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与主人公经历的事情之间的构思就显得要精巧得多,也更特别一些。里面主人翁弃学回家写书村里人的反应描写还是很到位的,让我想起一部电影《越来越好之村晚》里面的那位作家的经历,其中有相似的地方,世态炎凉,冷暖自知。
《书玢山下》里面的故事性和艺术性结合得很好,思想性和情节结合得也是很恰当。看客的冷漠和英雄的大无畏和鲁迅的《药》所抨击的国民性是一样的。里面有一个情节似乎是没交代清楚,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故意留下的悬念?陆柯妻儿到底是谁所杀?表明看是知县,事实上恐怕不是吧?里面也有一些暗示大王去接他的妻儿,后面说被杀了。然后陆柯就死心塌地的在山上落草为寇。看大王的表现也有点不对劲,觉得是大王为了让陆柯无路可退,一心在山上,彻底断了他的念想而杀了他的妻儿。可怜,陆柯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人,这点山贼惯用的伎俩怎么就看不出来。可能也是被县官一步步逼迫,彻底不相信了县官而变得很容易相信刚认识不久的所谓的兄弟的山贼。留有悬念,故事已尽而意犹未尽。
还有很多篇作品在这里就不一一说了,相信不同的读者自然回有不一样的感悟,一篇作品可以引起读者思考那么这篇作品就有了生命力。
一位90后作家能写出这样思想性和艺术性具佳的作品实属难得,希望作者继续秉承对社会对人性的关注,写出更精彩的作品以馈一路支持他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