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文学通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西方文学通史读后感10篇

2019-09-15 23: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文学通史读后感10篇

  《西方文学通史》是一本由文聘元著作,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4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文学通史》读后感(一):无暇去读那么多西方名著作品,怎么办?

  看过文聘元的《西方文学简史》,再来看这本《西方文学通史》的话,就会有一种从“入门”到“登堂入室”的感觉也就是说,《通史》要比《简史》更全面一些。当然,真要是有时间、有精力,还是建议要读一读西方文学名著的原著——读当地的原著当然更是好上加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又想对西方文学有一个较为深入了解的话,那这本《西方文学通史》肯定比较合适

  和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难免会有糟粕一样,两千多年的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也难免良莠不齐,所以在“拿来”之前,必须要进行选择。文聘元的《西方文学通史》正好做了这方面工作。他选择的是“那些最伟大、最值得我们阅读的作品”,比如“荷马史诗”,比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古希腊悲剧,比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比如莫里哀、雨果、拜伦、雪莱、巴尔扎克、莫泊桑、司汤达、歌德、托尔斯泰这些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知名作家典型作品,当然也有《追忆似水年华》《永别了,武器》《局外人》《百年孤独》这样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当然,作者也一再声明,选择什么样的作家、作品,其实并没有绝对标准,这是一个见仁见智问题,但他能够保证的是,这些作品都“值得我们好好阅读”。

  就文学的起点来看,中西大同小异,都是源于神话——中国神话的开始盘古开天辟地;而西方神话的开始是古希腊神话的第一个神,也就是该亚。和中国神话中神仙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就是一样子就都有了略有不同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那些神,是有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大概意思的,而且真的是乱极了(所以,这就是西方文学作品中放荡不羁一面的最初由来吗)。当然,由古希腊神话开始,西方文学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大浪淘沙一般,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精品佳作,一如今天在《西方文学通史》里看到的这样。

  之所以说《西方文学通史》这本书对于了解西方文学来说比较全面,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作者既讲作者也讲作品,作品虽然都是大部头,但是经过浓缩,力求用简洁语言述说整部作品的内容——特别精彩也特别经典对话或者情节,那就“原文引用”。这样,对于多数无暇去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原著的读者来说,确实是一个好消息

  西方文学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发展出了神话、戏剧、小说诗歌等不同文学体裁,也正如中国的诗词曲赋传奇小说一样,可谓是各有千秋。当然,本着“拿来主义”进行借鉴原则,了解西方文学的特点,更有助于也有利于我们做好自己的工作,发展好自己的文学,更好地建立完善文化自信。这一点毋庸置疑

  《西方文学通史》读后感(二):西方文学之旅

  我之前看了作者的另一本书《西方文学简史》,觉得这本书与《西方文学简史》的区别在于,《西方文学通史》比《简史》在介绍作者和作品方面更加深入,并且在原有作品的基础增加了新的作家,使西方文学史脉络更加清晰丰富

  在这本书中,通过作者的介绍,读者可以尽情领略西方文学的精华。在这本书的导引下,我继续读了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德国作家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英国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在《堂吉诃德》中,作者本来大概是想塑造一个疯疯癫癫人物,来说明阅读骑士小说的危害,告诉人们阅读骑士小说会带来多么可怕恶果。比如堂吉诃德把风车看作是一个巨人,然后拍马提枪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在客观上,作者把堂吉诃德当作英雄来赞颂。透过令人发笑的一件件荒唐事可以看到他锄强扶弱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他冲向羊群,戳破酒囊,与风车搏斗,是因为在他眼里这些都是社会丑恶势力。而他的骑士职责便是要争得民主自由平等,并随时准备理想赴汤蹈火。这时,塞万提斯笔下的骑士已不是中世纪的骑士,而是具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勇敢斗士了。此外,堂吉诃德还是一个思想脱离实际的文学典型。他生活主观幻觉之中,满怀着善良愿望,为解救别人的痛苦个人安危于不顾,而得到的却是相反的结果,害了别人,也嘲弄了自己。作者对一味追求骑士道的堂吉诃德是辛辣讽刺和无情的挖苦,竭尽全力暴露他的荒唐与可笑。而对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理智的堂吉诃德则是热情歌颂。实际上,堂吉诃德侃侃而谈崇高理想和对现实的无情抨击,正是作者本人的心声

  《简·爱》这本书代表了一个独立女性宣言,在这本书中,除了简和罗彻斯特先生超越偏见令人感动爱情之外,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文中不时出现阴森环境描写,尤其是简·爱在幻觉中听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笑声。这种哥特式描写在作者夏洛特妹妹艾米丽的作品《呼啸山庄》中也颇为常见

  《少年维特之烦恼》大概是歌德所有作品中阅读量最广泛的一部作品,虽然《浮士德》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更高。歌德在这本书中采用书信体裁,以内心独白形式,让维特在读者面前,在自己的灵魂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的忧郁、痛苦、挫折、希望与抱负一股脑儿宣泄出来,坦诚地表露自己的颂扬与批评反抗与退缩,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心理倾诉小说,在德国文学史上开了先河

  主人公维特热烈地爱着已经有未婚夫的绿蒂,这样没有结果的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深觉自己爱情无望的维特最终用一把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这本书中,处处可见维特对于绿蒂无限的近乎崇拜爱恋,他的忧郁和感伤,令看者感同身受。在这其中,维特也在追寻生命存在意义,他崇尚理想,爱情和艺术,对世俗交际表示厌恶。维特认为“人生如梦”,他说“人生欢乐之光不时闪现,唉!只有一瞬间!”最终在这场无休止的爱恋中燃烧尽了维特所有生命的热情,他怀着对绿蒂深沉的爱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这本文学史已经尽可能展示了作者的经历和作品的大致内容,但是还是尽量找来原著看看,很多具有哲理色彩句子常常隐藏在小说的深处,需要我们自己去探寻,从而丰富我们的思想轻盈我们的灵魂。

  《西方文学通史》读后感(三):快速了解西方文学

  对于文学的喜爱或许每一个人不尽相同年幼时便接触唐诗宋词,读的多了不会做诗也能哼唱,中国诗词最为辉煌,从诗经开始,传承千年,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到如今专业的文学和通俗网文人类已经习惯文字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民国时期,西方文学开始涌入中国,这一时期人们的视野变得开阔接受了更多的文化。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好的文学作品得到传颂,人们也不再固步自封。然而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很多作品读起来晦涩难懂,尤其是关于历史宗教的。而有着人不习惯外国人名字,因为总是长长的一串,读起来比较费劲,记不住,便也放弃了阅读。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我们错失了好多优秀的作品。 《西方文学通史》是文聘元所著,因为对于西方文学的喜爱,多年来一直研究着西方历史文学,从而成就了这样的一本书,在这里我们跟着作者的导读,可以更简单更快捷的对西方文学史进行浅层次的了解,从而为我们能去认真的阅读原著提供一定的基础。在这本书里作者一开始是对西方神话进行了讲解,我们知道,任何文化都有着历史,而在文字记载历史以前,或许有着众多的可能,关于人类的起源和万物的起源,东西方有着不同的传说,当然这些故事如今只是被当做神话故事,而在千百面前却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善良与邪恶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也影响着人类的进化。在这一部分,作者讲述了神话故事中天神的存在以及进化,提到了我们熟悉的宙斯,雅典娜,波塞冬,也提到了人类,当人类开始主导这个地球时,文明也开始了。 说起西方文明,首先被提及的一定是《荷马史诗》,里面记录的故事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大跨度,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西方文学发展的开端。作者从纵向时间线讲解,按历史的发展规矩讲述着一文学的发展史,从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到但丁的《神曲》,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雨果的《悲惨世界》,从《浮士德》到《审判》,从《追忆似水年华》到《局外人》,作者细腻简约的讲述着这些人类最为伟大的作品。因为大部分作品都是有着较大的篇幅,我们可能花上很长的时间去阅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因素也会让我们失去阅读的积极性,甚至很多作品都是半途而废的。而作者对于很多物品进行了概述,比较经典的段落也进行了还原,这样很大程度上,我们即使不读原著也会对原著有着一定的了解。 西方文学史上的作品灿如星辰数量繁多,而作者所选取的都是较为经典的作品,书中的精华尽在其中。 这是一本浓缩着西方文学经典的图书,我们可以在剪短的内容中去了解作品的大意,语言生动,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原着原著,当然,这样的一本书是给予你了解西方文明的一个基础,璀璨的文字著作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去体会的,虽然面对着大部头很多时候想着放弃,却不知道静下心啦,完全融入故事中是一种怎样的身临其境之感。文学,无论是中国文学,日本文学,欧洲文学,都与自身的文化不可分割,你在阅读的时候不只是去读一个故事,还有历史和文化。在这不同文化的熏陶下,去体会人生的真正意义。

  《西方文学通史》读后感(四):解读名家名作

  挺喜欢文学,接触过不少讲述文学评论的文章,对此类书籍脑海中留存着模式无非是作者的简介,之后是对其主要作品的简单介绍,阅读起来有些枯燥,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实在是没有太大的阅读欲望

  有机会接触文聘元先生的《西方文学通史》,还是在想象着这部通史是不是也非常难于阅读,直到翻阅《西方文学的起点》的内容,看到古希腊神话的传说,顿时感觉此书越来越有些意思,值得读来看看。

  文聘元先生从西方文学历史的长河中,筛选出30位左右的著名作家,用自然生动的语言大段讲述着他们的生平事迹,之后选择该作家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进行大篇幅的删减,以自己的理解认识对小说进行简写,读者阅读这些化版简的小说,并没有感到枯燥。图书《人类群星闪耀时》,作者茨威格也是从历史的长河里挑选出十多位著名人物,进行人传记的描写,风格上两者感觉有些类似,内容上文聘元先生的文笔与茨威格相比,并不逊色,同样写得有滋有味

  挺喜欢阅读勃朗特、巴尔扎克等这些作家的生平,有许多内容更是显得初次接触到,如此让图书显得更具有价值同时也让读者能更深入了解到作者写作背景,以更好地领会其作品的艺术含义,因为那些作品,不就是以作家的经历、家庭、环境等因素而写就的么!来看看这些作家不平凡的生平:莎士比亚竟然是有争议的作家,是否存在还值得商榷;带动美文学发展的马尔克斯;自杀而死的海明威和茨威格;同性恋作家纪德...

  当然,阅读之后猛然发现,这些大作家还有个共同的特点,如同艺术家一样,都属于花花公子似的人物,由于图书出版的成功,让作家因此而成名,也积累了许多的财富。这也让周围的女子有种迫切交往的欲望,纷纷想结交这些伟大的作家,甚至能和作家拥抱在一起。

  对于作家的小说介绍,作者文聘元先生,无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原著进行改编为化简版本,虽说只是缩小的小说,别看短小,却能将原著的重要内容表达出来,而没有影响到小说的原有价值。卡夫卡的《审判》,说是原著难以阅读,在这儿,不长的时间就读懂了小说的韵味,了解到某些机构或某些人剥夺着普通百姓的自由。要说难以驾驭的该是《百年孤独》,待细细品读,同样理解到这部小说的内涵在于现实,应该来讲是哥伦比亚的混乱现实再现,在此基础之上,作家加入魔术幻想部分,成就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全书在我看来,或许也有点小小的遗憾,为何不说说苏美尔文明,说说苏美尔的史诗呢?早在公元前3000年,《吉尔伽美什史诗》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中间就开始流传着这一美丽的故事。另外还发现有数首短诗,如《吉尔伽美什和胡瓦瓦》《吉尔伽美什和天牛》、《吉尔伽美什和基什的阿迦》《吉尔伽美什、安吉杜和冥界》以及《吉尔伽美什之死》。按理开篇应该讲述苏美尔的文明显得才更有意义,由此西方的文学创作诞生的时间应该可以更要早些。是不是,这方面的知识,因为传播的比较少,而被作者有意舍弃呢?

  这部图书,阅读起来非常通俗易懂,对小说的介绍也融入了文聘元先生的研究和感悟,让读者有机会对这些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读者对已经阅读过的小说有种再次阅读的想法,而尚未阅读过的则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纪录大洪水的石碑

  《西方文学通史》读后感(五):走进西方文学

  初读这本书时,心里还万分忐忑,《西方文学通史》一看名字就很深奥难解,想着必是要下一番苦功夫去阅读了,结果却恰恰相反,读来通俗易懂,简直被内容勾着走,也理解了什么叫做爱不释手,无法自拔了! 全书从西方文学的起点开始讲起,将古希腊神话,人类之四代,史诗,戏剧,全面又简洁的概述,语言俏皮生动,很有画面感,连小学生都会被那些传神的故事所吸引。作者很注重“通俗易懂”这四个字,他将本是很深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让更多的读者,一读就懂,不再因为书名望而却步。 全书大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这些伟大作家的生平事迹,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莫里哀、拜伦、莫泊桑等等,而第二部分紧接着罗列出其伟大的文学作品。正如作者文聘元老师所说,一个作家的作品与他们的生平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在读其作品时,如果能先去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和其一生的经历,那么将对我们后面的阅读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的意义。如伟大诗人但丁,他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不平的,被异党陷害,逐出故乡,好不容易新教皇的上任给他带来了希望,使他创作出《帝制论》,可结果还是以失望而告终。他的一生也只有童年是美好的,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俾得丽采,那是神圣一般存在的人,尽管两人没有结婚,可她却使但丁文思泉涌,先后著有《新生》与《神曲》两部伟大的作品,这都同他对俾得丽采的爱情有关。那么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儿,但丁字里行间清晰可见对其的爱慕,“精神无从去亲她的芳泽,她曾怎样使我面含羞涩,敬畏不已……”

《神曲》《神曲》

  这本《西方文学通史》较其《西方文学简史》的篇幅多了两倍以上,所以它涵盖的作品更多,涉及的作家也更多,尤其是大篇幅的巨作,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到灯塔去》、海明威及其《永别了,武器》等,都精美的得以展示。我想很多读者都同我一样,如果单独去看一本,头痛不已,想全部读完费时费力,而且其中晦涩的语言会让读者不解其意,那么,这本书的最大亮点来了,文聘元老师将其浓缩的精华以短小精悍的故事形式,用简洁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原著中有特别精彩的对话或者情节的时候,则引用原文,不得不说这是最好的方式了。像薄伽丘的《十日谈》,里面足足有100个故事,而作者简洁扼要的为我们选取其中较为精彩的,又阐述了故事的大背景,我们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因为被作者提及的几个故事所吸引,我决定阅读整本,将100个故事全部看完,我想这也是为我们选书读,读好书,读有意思的书的一个引导,这不仅让我们全面的了解了西方文学史,更是一本具有引导性的书籍,起码在我身上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

《十日谈》

  作者文聘元说了段这样的话使我很感动,他说:“我之所以要写这样的作品,目的其实就是两个字‘通识’。所谓‘通’就是全面、‘识’就是知识,即我希望读者们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知识。”而他也确实做到了,无论我们是想增长自己的见识,还是想物尽其用,成为杰出的人才,文聘元都坚持自己的理想,以通畅简明的文字,让我们在通识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 此书强烈推荐大家阅读!如果你想将西方文学史上那些最值得我们欣赏,也最有可读性的作品都读一遍,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它囊括了西方文学中那些最伟大的作品,读后即了解它整体的优美,又可以了解它细微的精妙,那些被提炼出来的精彩文字,使我们更加受益匪浅!

  《西方文学通史》读后感(六):西方文学的强势安利,种草秘籍!

《西方文学通史》

  我记得前不久看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就对西方的文学和历史有了很浓厚的兴趣,总觉得意犹未尽,就特地去找来这本《西方文学通史》,来缓解一下自己的如饥似渴的阅读心情,笑。

  收到的书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知道它会很厚,没想到,真的这么厚呢。废寝忘食得看啊看的,兴趣却丝毫不减,生动有趣的描述,简单易懂的描写,让你很快就能沉浸其中,不可自拔,但是又点到为止,让人心痒难耐,想去把完整的书籍找来一睹为快,好像给我种草了更多的书了,我的荷包有些受不住了……

故事从西方文学的起点希腊神话说起,一直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结束。

  内容主要介绍两个方面,第一个部分是作者的生平事迹,一个作家的作品与他们的生平是密切相关的,很值得我们去了解,第二个部分就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各大名著了,以讲故事的方式简单介绍了作品的主要内容,语言风格也尽量贴合原作,这对我这种有兴趣,但是又害怕自己会因为故事的晦涩而放弃的懒人,一个非常强势的安利。

  同时在我们了解了作者之后,再去看他的作品,感受和体会都升华了,会更理解作者的用意,和作者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能在我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想看的书太多,时间不够,怕选的书其实只是冲着它的名气去的,本身并不喜欢,而看了这本超厚,但是又特别有意思的《西方文学通史》后,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约了我们的精力,提高了看书的效率,还少花了好多钱……(其实最后这条才是重点)。

  但是对于一个真正喜欢阅读的人来说,好像情况并不是这样,我反而被种草了更多的好书,钱包里的软妹币岌岌可危了……

《西方文学通史》

  既然说到了种草,我必须也给大家推荐一下书里介绍的作者和名著,不能我一个人入坑嘛。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家之一,是塞万提斯,和他悲惨的人生,以及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

  他从头背到脚的人生,让人看了唏嘘不已,贫穷、饥饿、居无定所,凭借写作一举成名之后,因为穷怕了,一次性卖掉了书的版权,导致之后哪怕卖的再好,都与他无关。可屋漏偏逢连夜雨,还好死不死得被冤枉卷入凶杀案,被人追债,穷困潦倒得到死了之后连墓碑都没有。

  拥有如此悲惨命运的一个人,居然写出了幽默的文学巨作,这不得不说,人真的是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不可被低估。

  《堂·吉诃德》的故事,我想大家都有些许了解,也就是西班牙乡村里一个看多了骑士小说走火入魔了的一个男人,和他臆想出来的冒险故事,比如把风车看成巨人,冲杀过去,反而被整个撂倒,把骡夫的独眼罗锅情人,当成来探望自己的公主,把自己的瘦马当成千里马等等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故事,就这样呈现在读者眼前,它们不但听起来让人发笑,而且还蕴藏着大量的智慧,我们简直一辈子也吸收不完。

  越读得多,我越是觉得作者的伟大。在了解了作者他的悲惨遭遇后,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啦。我会设想,如果是自己在饥寒交迫中写出的文字又会怎样,我连生气的时候写的文字都不堪入目了,别说这么凄惨的境界了,可能只会毎天都愁眉苦脸,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吧。

  因为本书的名字是《西方文学通史》,何为通史?

  “通”是全面,“史”是历史,阅读这本书,可以得到比较系统而全面的历史知识,但是要完全沉浸其中,还是要在看过了本书之后,再去读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著作了。

  还是那句话,好书是读不完的,能在有限的人生中,拓宽视野,了解到他人笔下不一样的生活,真是无比幸福的事。

  ――End。

  《西方文学通史》读后感(七):一人一本成名作

  最近这段时间比较痴迷于西方文学。

  记得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看书若只是为了一种精神的愉悦,那么他可以多看中国文学,因为毕竟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国家历史上的故事,更能带来认同感,肯定也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指导性的意义。 但是若你想写作,还是建议多看西方文学,一方面我们可以认识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另外一方面是学习西方文学的表达方法。

  之前就看过文聘元老师的《西方文学简史》,感触特别深刻,如今还记忆犹新,简史简史,简单明了,让人先简单的对西方文学有了个大概的了解。而这本通史的内容则更加丰富一些,就像封面所说的一样,《西方文学通史》比《西方文学简史》所讲解描述的更加的深入,包括了简史中一些没有的作家与作品,它的篇幅是简史的两倍以上,他几乎将西方文学史上那些有名的大咖以及经典的作品都写在了书里面,让喜爱西方文学的人更加能够酣畅淋漓的学习了解西方文学。

  都知道看西方文学的翻译版,尤其是小说的刚开始部分大多都很无趣,而本书经过作者的加工之后内容变的有趣很多,没有生硬晦涩难懂,整本书采用讲故事的模式,为大家一一道来西方文学中代表性人物,以及他们的作品。这样读者可以舒服快速的了解学习西方文化,真的是读了一篇,还想继续读下一篇,一点都没有感觉到枯燥,更没有读不下去的感觉。

  本书共分为55章,每一章都有独特的内容,每一章都特别具有代表性,前期是讲西方文学的起点,也就是古希腊神话,本来挺复杂的神话故事,经过作者改编描述,像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一样有趣,对里面人物的描述也特别精准到位。看过这个神话后,再去看欧美电影里那些神话人物,会更有感觉,比方雷神,洛基等,还有西方人的俄狄浦斯情节,都跟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后面的章节主要是讲代表性的人物生平故事,以及是如何创作自己的作品的,还有其他种种经历,关于作品,作者将整部作品进行浓缩,根据具体情形,浓缩成原著的若干分之一,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故事一样来述说整部作品的内容,如果原著中有特别精彩的对话和情节的时候,作者则全部引用没有压缩,大家不但能了解整部作品的全部,又不会错过精彩的文字,这么精心的编排,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本书的作者文聘元老师,1969湖南省桃江县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在海南大学工作。学术研究之余,擅长以通畅的文字介绍西方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地理科学等各领域的经典知识。看过他的书人,在序言里都会看到,文老师从小喜欢文学,我想这也是他能把西方文学史写的通俗易懂又保有原著精华的原因之一吧。

  书中最最喜欢加缪那一章节。看加缪的《局外人》小说,莫名的觉得与《哈姆莱特》里面,主人公的经典独白有些相似: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可以说《局外人》写的也是一部悲剧,最少主人公默尔索的遭遇就是可悲、可怜的。按照世俗的话语来说,他招谁惹谁了? 本来只是一位与世无争、无欲无求的小职员,对生活的变故、工作的调整感觉看似感觉很淡。 在母亲去世之后的表现,虽说和普遍所“认可”的对待方式,例如大哭、不停的叙说等,具有较大的出入,可那些毕竟是他自己的事情,又有谁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摘默尔索不爱他妈妈呢?

  《局外人》写的可能更荒诞,更具有讽刺意义。如果小说中的事情放生在现实中,我们是小说中的默尔索,我们也按照默尔索的思维模式做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我们都能想到的。几十年前,一个法国人写的小说,放在现在的大环境中竟然还适用,我想这就是经典!

  阅读翻译版的西方文学是件比较枯燥的事情,但如果有名师指引,枯燥也会变的有趣。

  《西方文学通史》读后感(八):《西方文学通史》:读懂西方文学,一本书就够了

  很多人都不喜欢读西方文学,为什么?

  因为读西方文学难,想要读懂,更是难上加难。

  一来,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西方人自有一套信仰,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深受信仰的影响,就跟道教、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同理的。

  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读者很难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

  即便选取同个主题,在中西方文化体系中诞生的作品,注定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诗经的《孔雀东南飞》,同是悲剧,但其反映的社会现状和思想却存在着天壤之别,西方读者也往往很难理解刘兰芝为什么最后会选择自杀而死。

  二来,英语和中文的语言体系不同,这使得西方文学作品翻译后,很难恢复其原来的语境和语言风格,而且西方人喜欢在作品中利用语法和单词抖机灵,但是经过译者翻译后,往往会丧失原文的风趣感。

  最后一点,西方小说最令人畏惧的一点,就是它往往篇幅巨大,几乎每一本被后世传为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大部头。

  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百年孤独》、《尤利西斯》,基本上就是砖头书,又厚又重,没一段时间根本啃不完。

  每次看西方文学作品,都感觉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挑战自己多久才能浏览完。没错,仅仅是浏览而已。

  因为很多背景知识都不熟悉,直接导致看完小说还是体会不到主人公为何会做出如此抉择,作者为何会写出这样的作品。

  因此,阅读西方文学作品,仅仅能做到走马观花。

  基于这一痛点,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专家文聘元创作了《西方文学通史》。

  何为“通史”?

  通,就是全面的意思,史即为“历史”。

  也就是说,《西方文学通史》,是一本全面剖析、解读西方文学作品的书籍。

  作者将全书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但阅读完以后,个人觉得《西方文学通史》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西方文化背景的介绍。

  古希腊神话故事,也正是西方文学的鼻祖和起源,所以作者用讲故事的形式叙述了西方的诸神文化:在希腊神话中,天地和神都是怎么出现的?神王宙斯是如何诞生的?雅典为什么会用女神雅典娜的名字来命名?太阳神阿波罗的单相思为什么会害死达芙妮?……

  西方文学正是由丰富的希腊神话故事孕育而来,尤其是西方作者非常喜欢在作品中引用来自希腊神话的人物和典故,因此希腊神话的科普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初,对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文学巨匠以及他们的生平事迹:古希腊时期最伟大的诗人——荷马,文艺复兴文学三杰的但丁和薄伽丘,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拜伦、雪莱和维克多·雨果……

  深入了解这些文学巨匠的人生经历,才会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才会懂得他们隐藏在作品的情感和想法。

  最后一个部分,也正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作者列举了西方文学史上比较重要且有深刻影响的文学作品,并且将这些作品进行浓缩,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和讲述整部作品的内容,摘录原著中最为经典的情节与对话,语言风格也尽量遵循原著,使得读者能够快速地了解经典大部头的故事主线,又能够领略其中的精彩片段。

  就拿《十日谈》来说吧。《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先河,后世许多大文豪都深受这部作品的影响,像莎翁、普希金、歌德都曾从这部作品中汲取过创作素材。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薄伽丘会创作《十日谈》?或者换言之,为什么创作出《十日谈》的人会是薄伽丘?

  这就与薄伽丘的个人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了。薄伽丘的身世并不光彩,他是个“显赫”的私生子。他的父母都是上层人士,父亲是个做生意的大老板,母亲则是贵妇人,机缘巧合之下,这两位已婚人士勾搭到了一起,之后就生下了薄伽丘。

  虽然是私生子,但薄伽丘从小在父亲身边长大。父亲非常宠爱他,这使得他逐渐成为了纨绔子弟——没事就出门吃喝玩乐,回到家就钻研罗马古典文学。

  此后,薄伽丘被父亲送到那不勒斯去学做生意,但他志不在此,还是每天研究诗歌文学。

  因为父亲的关系,薄伽丘深受上流社会的欢迎。大概冥冥中自有天意,薄伽丘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菲亚美达,巧合的是,她是国王的私生女。

  在爱情的滋养下,薄伽丘接连创作了许多作品(如小说《菲亚美达的哀歌》),人物原型则无一例外都是菲亚美达。可惜好景不长,菲亚美达很快移情别恋,而薄伽丘直接被甩了。

  再往后,薄伽丘的生活每况愈下:父亲破产了,不久就撒手人寰;薄伽丘又不是做生意的料,只能坐吃山空,好在父亲遗产颇丰,他能衣食无忧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也正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十日谈》这部作品中,很多故事都是源自于薄伽丘的生平阅历。小说的大背景是1348年弗罗伦萨发生的大瘟疫。在历史上,这场大瘟疫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对整个欧洲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当时薄伽丘正在弗洛伦萨从政,他切身感受着这一切。

  《十日谈》近百个故事主题各异,但都有着极为强烈的讽刺意味,批判当时教会的黑暗和虚伪,赞美爱情的高尚。结合薄伽丘的生平来看,这些故事里藏着的,是他经历的、听到过、看到过的现实,甚至可以说写的就是他自己。

  从某种角度上说,《十日谈》这部巨著,不应该沦为《故事会》,它应该是时下最流行的非虚构式写作。

  可以说,作为一本入门级的文学科普读物,《西方文学通史》无疑是合格的。

  它全面,涵盖了多数西方重要的文学巨著,它生动,还原了原著的语言风格,它通俗易懂,没有原著冗长的叙述,只捡最紧要的介绍,既省时又能快速提纲挈领。

  如果你想要了解西方文学作品,又不知道读什么好,也不晓得自己会不会感兴趣、能不能读进去,那就请你读一读这本《西方文学通史》吧!相信读完这本书,你会找到你真正感兴趣、能看懂、看得完的西方文学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