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2 03:03: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的读后感大全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是一本由[美] 小尤金·约瑟夫·迪昂著作,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精选点评:

  ●书是好书,但米有心思好好看。。。

  ●13-12-11 读过 180803自单向街001循迹而再来

  ●smart but still naive

  ●【美国大选】选战最佳参考资料

  ●可以纠正以前的很多误解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本身都存在一定的内在矛盾,当然这些内在矛盾也给了彼此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进行相应尝试的张力和可能性。但良好的政治只会是真诚善良的政治。

  ●恶补

  ●这样的纷乱站在外面的人会羡慕的。或者还是庆幸呢?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问题,最主要看是否能够持续。极端的左右都是问题。对人的伤害无法消弭,如何才能将伤害降到最低?

  ●关键我看了以后还是恨不起来。

  ●在今天,政治本来就是用来“恨”的;假如说政治依然可“爱”,那么我所能想到的证据,就是政治对克林顿夫妇婚姻的贡献了。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读后感(一):赵晓力:美国的意识形态内战

  迪昂痛心疾首地写道:“新左派和反文化运动为罗纳德•里根的上台铺平了道路。”这是《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一书的第一句话。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新左派和反文化运动发起的一波又一波的“文化革命”,不但激发了道德保守派和宗教右派的激烈反弹,把按照传统生活方式生活的“沉默的大多数”——中下层老百姓推向了保守派那一边;而且,这种打破一切清规戒律的“文化革命”,本质上也和保守派中的“自由放任主义”一致。只不过,保守派阵营中的“自由放任主义”要的是经济上的自由放任,而自由派阵营中的新左派和反文化要的是道德上的自由放任。

  其实,经济上和道德上同时自由放任,在理论上更加圆融无碍,只不过在美国,由于两党政治的存在,它们分属保守派和自由派两个阵营。在其他很多国家,自由派知识分子要的只是自由放任,并不区分经济议题和文化议题。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大众往往既不支持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不支持道德上的自由放任。但是,比起美国来,这些国家的选举政治,又往往落后于媒体的发达程度,造成“沉默的大多数”永远沉默,根本没有机会用脚投票,显示自己的力量。

  美国的两党竞选政治则把在理论上凿枘难入的两拨人捏合到一起。“自由派”支持国家干预经济但反对国家干预道德,“保守派”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但支持国家干预道德。迪昂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自由主义的失败”,讲的是自由派如何在“文化革命”中将道德议题拱手让给保守派,第二部分“保守主义的僵局”讲的是保守派如何在道德上的传统主义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之间左冲右突。书前的二版序言,则回顾了此书出版后,从克林顿到小布什期间的美国意识形态史。自由主义挽救自己失败的最好局面出现在克林顿的第一个任期,却被克林顿本人不道德的性丑闻和保守派的穷追猛打毁于一旦;而“9•11”之后短暂的意识形态休战局面也没有持续多久。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读后感(二):现代社会?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书评

  细数下来,目前对美国社会政治文化三方面阅读与研究大概也有五六本的样子。整体阅读后的感受,不得不说,对于美国这样的一个与我们方方面面都可以说极其不同的国家,往往在为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极其容易沦为刻板印象的受害者。这样的刻板印象,无论是民主与自由的人间天堂,亦或是美资本帝国主义等抵触性的态度,可以说都是极大地扭曲了美国的真实面貌。

  或许比较容易产生的刻板印象之一,就是认为在美资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下,美国社会中的工人阶级必然遭受到压迫与剥削,万事万物皆以资本家的利益至上。事实当然并非如此简单,纵观美国的整个工人阶级历史,其中突出地展现了工人阶级如何在美国社会中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积极组建工会并进行罢工游行。确实,在20世纪中期之前,这样的行为与运动一度被资本家与政府联合打击,无论是流血事件或是无故监禁与迫害都是常有之事,背后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最大的原因,在当时资本家的大工厂与公司是作为美国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这一点自然到了今天也未曾变化。至于对于这样一个在建国之时,便宣称要建立一个自由、平等与民主的地上之国的国家,对于这样毫无疑问如何侵犯美国立国之根本原则的行为的纵容背后的合法性,实际上与美国不同时期的社会认知是存在极大的关联。这里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所谓“自由与平等”的天赋人权的内容并非一如既往地如同现代社会所认知的这样,不得不说,纵然时至今日,自由与平等的边界仍然是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纵然其范围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展。继续谈论美国,而在美国社会当中,其“自由与平等”内容的变化正是在美国社会内部这样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与抗争中才得到讨论与延伸。这样的情况应对女权运动与同性恋群体的平权或是种族问题与宗教问题,都是同样的情况。而在劳工运动这一个例上,工人阶级的奋力斗争使得工会获得合法地位并且从法律上建立起了集体协商机制来解决劳资双方争端,随之还有一系列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案出台,在这样的背景下,曾经被视作流血冲突的罢工运动也被纳入了秩序的框架中进行。这一方面也解释了为何在美国存在如此高频率的罢工,而对于普通美国民众而言,这实际上是他们合法权益的体现,也是自由与平等的一种实践方式。在这一方面上的文化差异,国内时常有人对西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罢工运动表示嗤之以鼻,然而或许我们应该改变这样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视角,而是更客观地去看待不同社会中每个民族不同维系社会运转的不同方式。

  关于这样类似的偏见,可以一直说个不停,但在整个深入了解美国社会的过程中,所感觉到的最大的冲击或许还是一种席卷而来的落寞与无奈感。以美国作为民主社会的主要代表而观之,可以发现美国因其体制原因而陷入了一种僵局,它无法克服社会当中已然合法化的多元利益集团的纷争而做出严肃的决定。而再这样的背景下,所有的利益集团都极其抵触任何有可能动摇其文化价值观与经济利益的行动。这也就意味着,社会的决策机构基于该社会体制下必然是受此掣肘。而对于上层的政治集团,同样是应对了其所身处的社会而做出了相应的变异。整个政坛实际也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这样的分裂指的是价值观念的分裂从而导致了执政理念的差异。这样的情况导致了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对于政客而言,为了达到其短期目的,利用社会问题(例如种族主义)或是通过扩大社会问题从而来攻击对立党派,这样的事情并不是鲜有。整个过程中的手段与目的似乎被置换了,换句话说,政治的目的被异化。通过欺骗民众,提供虚假的选择从而来获得选票,同样也有为了获得选票而短暂地表现出能够取悦民众的模样,社会反而成了一个政治的工具。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就是导致了如书的标题而言美国人恨政治的核心因素。诚然,其中同样混杂着金钱竞选等问题,但实际这一切也都是政治异化下的一个侧面罢了。到了美国社会,实际内部也是如同其政治缩影一样,内部是分裂的。因民主制度为各个不同的利益集团提供了独立并合法化的渠道,这样的现实就决定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沟壑只会日益加深。

  所以为何会感到落寞与无奈?黑塞所著述的《荒原狼》作品中,可以体现出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一种割裂的存在,而这也就决定了由人组成的社会内部同样会表现出这样割裂的特点。观察大多数社会,无不是通过一条强劲的纽带将整个社会凝聚在一起。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纵然所有人因为某一核心的纽带而聚集,人们仍然是存在重大的分裂,而在此期间,社会中的成员仍然必须忍受强烈的互斥感。面对这样的症状,我们当前所能够应用的手段大致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所提供的不同方案。然而两者都不得不忍受着时常发作而又难以纾解的痛苦。我们必须认识到,纵然时代空前发展,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面对社会中各个部分之间互斥产生的阵痛,人们不得不面对其中存在着割裂,这样的深刻割裂往往体现在社会价值上。这一点可以说也是理性时代下,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的问题之一。

  我们追寻秩序和正义,而似乎两者必然就无法得到两全的结果。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读后感(三):要么向左,要么向右

  美国历史上有两场(而不是一场)内战:一是1860年代的南北战争,它改变了美国之前实行的“一国两制”,决定了之后一百年内美国的道路;第二场内战同样影响深远,但却相对地鲜为人知——那就是1960年代的文化内战。这场没有硝烟的内战孵化出一个新的美国,使它在各方面都和过去有了极大的差别(因而有本书的名字就叫作《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而且这场内战一直没有结束,因为它所激发的话题至今都仍然在争论之中。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主要意涵:1960年代的文化内战可能永久性地分裂了美国社会的共识和认同,使美国人围绕着一系列议题分别站在左右两边,而政治家们不是去弥补裂痕、解决争议,却相反只是为了赢得选举而一次次地重启同一批引起分裂的议题。其结果,这些议题没有得到任何新的解释和解决,只是旧有的憎恨和愤怒一遍遍地被搅起来,而左右两群美国选民之间的观点也愈加不可调和。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那场文化内战的议题本身就很难给人有什么中间选择——你要么赞成,要么反对。新文化脱胎于一个富裕社会,认为公开的性欲、和平反战、平等主义都是美德,其道德命令是:“如果你感到不错,那就去做吧!”而在价值保守的美国人看来,这却是美国家庭价值观走向崩解堕落的征兆。在一个人看来是自由的爆发,在另一个人看来则是道德的崩溃。有几项备受争议的社会议题最受人关注:同性恋婚姻、死刑、枪支管制、学校祈祷、色情业,而最不可妥协的焦点,则是堕胎。在左派看来,妇女是否选择堕胎是她的基本权利;但对右派而言,堕胎则是对婴儿的谋杀。这两场立场之间没有达成一致的任何余地,双方也几乎不存在对话。

  这样,这些议题实际上划定了美国政治和公共生活的边界,政治主要变成了一个立场问题:你要么向左,要么向右。想要弥合两派分歧的结果多半不是左右逢源,而是左右为难,不被任何一边接受。德克萨斯州政治家Jim Hightower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政治格局:“在道路中间不会有什么,只会有一条黄线和一只死掉的犰狳。”

  公众舆论也严重分裂了。在文化内战最高潮的1960年代就是如此:嬉皮士主导了当时的反战运动,但美国中产阶层却从来不喜欢这些人;参与反战的尽是中上层白人,但在前线作战的却绝大多数都是劳工阶层。近五十年来,政治立场已经全面渗透了美国的各种媒体和传播渠道,使人们的观点更加分化:看CNN的美国人和看福克斯新闻网的人,通常在价值观和政治观点上相去甚远。

  吊诡的是,正是左翼自由主义在文化议题上的胜利(成功推动妇女和黑人等弱势群体的权利平等,使堕胎合法化等),导致了右翼新保守主义的反弹和崛起。在美国这样一个复杂的政治生态中,几乎任何一种观点都会遭遇到它的反驳,从而保持整体的“生态平衡”。有人提出一个算数规则:反战集会上每出现一面越共旗帜,十个新保守主义的同情者就诞生了,十个已经信奉保守主义的人就更右了。尤其在美国西部和南部的白人聚居区,民主党支持民权和自由主义的立场使它的选票大量流失。事实是:自从1968年以来,保守倾向的共和党几乎垄断了美国总统这个职位长达40年之久(克林顿是期间唯一的民主党总统)。

  保守主义或许赢得了选举,但在一些人(本书作者无疑是其中之一)看来,美国却失去了几十年时间。通过设定一系列虚假选择,整个国家陷入长期的意识形态争论之中,但既没有让争论获得最终的定论和平息(在民主政治中这或许也是不可能的),又延误了解决真正问题的时间。到1980年代,纠缠不休的争论已导致帮助黑人家庭的计划长达20多年不能列入国家日程,从而导致了一个吊诡的现象:在黑人获得平等权利之后,他们的生活处境反倒恶化了。许多美国人觉得国家过去20年被大大浪费了。

  政治学者R.A. Dahl曾评论道:“所有竞争性政治的实质都是政治家对选民的贿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认定美国政治家只是不道德地迎合选民来获取选票而不去真正解决问题,可能也有点过分苛责。因为议员们也只能在这个体制的框架内进行政治博弈,他们面对的是一群分裂的选民,如果他们不迎合其中一边,那么结果可能是得不到任何一边的选票,最终他也没有办法去解决困扰美国政治的问题。

  问题在于,这样非此即彼的抽象命题框架面对的是不仅是分裂的选民,而且还是观点复杂的选民:美国人既是个人主义者又是社群主义者,作为一个整体他们既不喜欢“放纵”也不喜欢“自私”,他们同时信仰富有同情心的国家与自强自立。问题是一个政治候选人很难表述这样复杂的情绪,因为那会给人一种糟糕的印象:此人立场极不坚定或没有立场。其结果是一种两极化的政治对话,除了少数像尼克松那样表面极右,但事实上“同时向左向右”移动的政治家。

  到1988年竞选时,选民投票率创下64年来的最低值。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因为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大多数没有提出来讨论,许多年过去,他们发现自己仍深陷在1960年代文化内战的泥潭里。金钱却在选举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通过选举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相反,政治争斗通过法院裁决、国会调整、媒体披露获得解决。既然自己参与的结果不能改变什么,人们也就可以理解地表现出对政治的成熟的冷漠,转而表现出一种自恋的自我关注。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冷淡是民主政治中最值得警惕的讯号,使许多思想家为之忧虑。本书作者开出的药方是使两种价值和平共处——但现实可能更棘手,那可能要首先重塑美国的公共生活,而那,就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议题了。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读后感(四):美国的意识形态内战

  http://www.nfpeople.com/News-detail-item-1868.html

  美国的意识形态内战

  ——评迪昂《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

  清华大学法学院 赵晓力

  迪昂痛心疾首地写道:“新左派和反文化运动为罗纳德·里根的上台铺平了道路。”[ 迪昂,《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第27页,赵晓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这是《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一书的第一句话。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新左派和反文化运动发起的一波又一波的“文化革命”,不但激发了道德保守派和宗教右派的激烈反弹,把按照传统生活方式生活的“沉默的大多数”——中下层老百姓推向了保守派那一边;而且,这种打破一切清规戒律的“文化革命”,本质上也和保守派中的“自由放任主义”一致。只不过,保守派阵营中的“自由放任主义”要的是经济上的自由放任,而自由派阵营中的新左派和反文化要的是道德上的自由放任。

  美国的两党竞选政治则把在理论上凿枘难入的的两拨人捏合到一起。“自由派”支持国家干预经济但反对国家干预道德,“保守派”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但支持国家干预道德。[ 迪昂,《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第277页,赵晓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迪昂这本《美国人为什么恨政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自由主义的失败”,讲的是自由派如何在“文化革命”中将道德议题拱手让给保守派,第二部分“保守主义的僵局”讲的是保守派如何在道德上的传统主义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之间左冲右突。书前的二版序言,则回顾了此书出版后,从克林顿到小布什期间的美国意识形态史。自由主义挽救自己失败的最好局面出现在克林顿的第一个任期,却被克林顿本人不道德的性丑闻和保守派的穷追猛打毁于一旦;而9·11之后短暂的意识形态休战局面也没有持续多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