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2: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10篇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是一本由约翰·F.肯尼迪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一):信仰在风中飘扬

早就听说过肯尼迪写的这本书,试问自己怎么没想起找来读读呢?(*^__^*) 上论文写作课时候学写人物传记,我写的就是肯尼迪。年轻英俊的美国前总统,文思还是不错的!
美国政体被视为是民主体制的典范,书本上老生常谈地介绍着美国政治运作的各种机构,告诉人们这设计多么多么值得称道。其实什么人、什么物事都差不多:那就是实际情况总没有文字描述的那么单纯,那么无懈可击。几年前读过一本叫《硬球》的书,讲的就是美国政治怎么玩。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是个纵横捭阖、费尽心机、耍尽手腕的地方。无论谁想要在这屹立不倒,除了有过人的能力,综合灵活运用各种政治技巧是必须的。嫌麻烦,觉得应付不来就不要玩政治。
上纲上线到政治勇气层面还真没想过。其实不难理解。民主政体要求议员代表选区人民的意愿,为人民说话、办事,但是同时人民完全做主的话,又有沦为民主暴政的危险。所以怎样做到既代表民意,又做出真正有益的选择是非常困难的。人们常常唾弃政客。虽然不排除品行低劣的政治家存在,但是涉足政治的人不得不面对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不得不堵上自己的政治生命去做选择的现实也足以令人同情。谁能顶住压力、甘冒风险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既是政治勇气,也是伦理道德。不管怎么说,不停息的现实组成了飞逝而去的历史。在这现实里,政治家们纠结过的抉择也许只成为历史书上的一句话。所以,试着走近他们,理解他们吧。
前一阵子看过一部名曰《约翰·亚当斯》的电视剧。借着亚当斯的人生刻画,展现了美国独立与建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个人感觉对亚当斯的塑造还蛮符合历史书里的人物形象的。电视剧里小亚当斯也出现了。十几岁的孩子就跟着父亲去法国作翻译,真让人敬佩啊!希望能在肯尼迪这部书里更好的理解小亚当斯和其他政治家。不仅是理解作为人的他们,也想理解作为政治家的他们,进而理解那些个时代。
感谢译者。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二):夜未央

        读完《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就接着看到了这本书。两本书结合在一起读,一种健康的的政治传承、生态和精神开始立体显现。比照这个范例,“江山是打下来的,政府是谈出来的”应成为具有普世意义的政治理念。
       边看此书,边问自己,我们中国人近现代在面对这些大开大合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如何处理的。很遗憾,结果不言自明。清末变法,出现谘议局,有坐下来谈的好苗头。未及深入,被朝廷发现有分权的危险,迅速通过成立皇族内阁、铁路收归国有等手段收权,由此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索,江山再入连绵征战。又如抗战之后的国共“和谈”。其实双方谁都没有“和谈”的真心,不过为了给各自的后台老板和国际舆论一个转圜和托辞,暗地里磨刀霍霍,遑论坐下来“谈上”127天。
    
      任公有云,“凡是经过重重内乱的国家是不可能产生纯洁国民性的,内乱会在老百姓心中培育起六种倾向:侥幸、残忍、彼此倾轧、虚伪狡诈、冷漠凉薄、苟且。”
       (何尝不是?!简单举例, 凡有海外旅游经验的应都有同感,但凡在所谓的文明古国旅游,鲜有不被骗被坑的经历 。埃及、印度不要讲,在欧洲的希腊和意大利这两个老牌文明古国被黑的几率都远高于其它国家。)
        新大陆政治的起源来自宗教,有信仰和追求;它还来自荒原,年轻而朴素;它更来自西欧,有洛克们的传统和对封建的反动。它没有包袱,他经历过的最大的内乱只有南北战争。各方在付出一次血腥的代价后迅速向前看,让妥协和尊重成为共识,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 韦伯斯特、鲁斯、休斯顿这些政治家以理性为根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宗旨,抛弃了党派之利,在有无数有利于自身、有利于本党利益的选项下,毅然做出了最不利于自己、最困难但最理性的选择,承担不该有的骂名。这是美国的根基和代代相传的政治基因,也是美国政治具备“超强纠错”功能、屡仆屡起的原因。
       行文到如此,内心颇沉重。周作人说过,从历史看中国的未来,仍是黑暗未了。 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大叔,我真心希望中国不要再走“老路”和“邪路”。
      时间真的要开始了。
------------------------
PS: 此书内容与体例大赞。只是书名翻译得有些流俗。刚被推荐此书时,看到书名,以为是汪峰胆大到通过肯尼迪来抢头条了。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三):爱人民胜于爱己者是不存在的 (附人物时间线)

1,约翰 亚当斯总统在《为美国宪法辩护》中说,实际上,爱人民胜于爱己者是不存在的。在本书中所描述的勇敢的人们正是恪守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尊敬,对自己信念,道德标准,正义感的守护,而使得他们做出无比勇敢的事情来。
2,书对人物所处形势描述不够客观,全面。例如写埃德蒙德 G. 鲁斯否决约翰逊总统弹劾案时,过多描述鲁斯如何冒着千夫所指的危险,忠于自己对三权分立体制的信念,否决罢免总统。但实际上,最终约翰逊总统免于罢免还有其余很多勇敢者的投票决定了的,对其他人却未提及。
3,一味体现人物的勇敢,淡化其行为的对错。纵然绝对的对错并不存在,政治上亦然,但书中总是出现这样的字句:我们先不论***当时所做决定是否正确,但他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是无比巨大,令人钦佩的。如此种种不恰当的表述。那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希特勒发动大屠杀如果需要巨大勇气的话(说不定是)也可以赞美了?
4,气氛的渲染式描写值得赞,尤其在这种枯燥的历史传记中,但有点过度,以致淡化了客观性。
想必肯尼迪先生也知道读者会有以上的疑问,于是在书中最后一章(第11章 勇气的意义)中给出了解释,但这“精心的安排”并不能让人满意。
PS:翻译很不错。
-----------------------------------------------------------------------------------
本书思维导图
《信仰在风中飘》
---------------
约翰 昆西 亚当斯 1767-1848
来自马萨诸塞州, 担任过参议员、国务卿、总统、众议员。 在与英国外交事件中坚持不妥协原则。
1806
拒绝向英国妥协, 成为"无党派"之人
1807
约翰逊总统颁布贸易禁令, 禁止与欧洲一切贸易, 以报复英国
联邦党与其关系水火不容
1808
州议会提前选出亚当斯继任者
1825
当选第6任总统
1829
卸任总统, 担任国会众议员至去世
----------------------------------
丹尼尔 韦伯斯特 1782-1852
来自马萨诸塞州, 支持向南方蓄奴州妥协,维护联邦统一, 长期遭受巨大非议。
1836
欠债累累,欲辞职从事律师
1850
亨利 克莱说服韦伯斯特 支持蓄奴妥协方案, 以避免国家分裂
“7th Mar 演说” 支持妥协方案
-------------------------
山姆 休斯顿 1793-1863
来自德克萨斯州 维护联邦统一,阻止德州脱离联邦
1845
德克萨斯加入联邦 休斯顿进入参议院
1857
宣布竞选德州州长
被德州议会免职
1859
再次竞选州长,成功
------------------------------
卢修斯 拉马尔 1825-1893
密西西比州 呼吁南北和睦
1865-1872
内战后万念俱灰,生活于Mississippi,教师&律师
1872
进入众议院
1874
发表南北和好演讲
1877
反对自由铸币运动
-----------------------------
罗伯特 A. 塔夫脱 1889-1953
俄亥俄州,共和党员
1941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
1946
抨击纽伦堡二战犯审判
乔治 诺里斯 1861-1944
内布拉斯加州,共和党员
1903
进入众议院
1910
推翻副总统坎农作为众议院议长的独裁
1913
第17条宪法修正案通过, 从此Senator直接民选,不经州议会选举
1917
马拉松式演说拖延阻止武装商船法案
1928
支持民主党艾尔 史密斯竞选总统
1929
Newyork股票大跌,最严重recession开始
---------------------------
埃德蒙德 G. 鲁斯 1826-1907
来自堪萨斯州 否决弹劾约翰逊总统, 维护三权分立体制,千夫所指
1862
获陆军上校军衔
1866
进入参议院
1868
竭力阻止总统弹劾案
-----------------------------
托马斯 哈特 本顿 1782-1858
来自密苏里州(蓄奴州) 维护联邦统一,使密苏里州免于脱离联邦
1820
密苏里妥协方案 密苏里加入联邦 本顿进入参议员
1848
民主党大会,孤立于党派
1849
反本顿团体发表声明, 斥其:胆大妄为、虚伪无耻
1851
被解职,召回密苏里
1854
连任竞选失败,妻子病逝
1856
74岁,竞选州长失败
----------------------------------
John Fitzgerald Kennedy
29th May, 1917
出生
1930
就读Harvard
1943
指挥舰艇被日军击沉
1952
当选Senator
1954-1955
脊椎手术
1955
乔布斯, 比尔盖茨出生
1956
此书出版,次年获得普利策奖
1961
当选总统
12th Nov, 1963
遇刺身亡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四):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一日,一个小伙伴在QQ上问我:“学姐不知道你读到过辛普森的世纪大案” 。我重温了案情,回复她:“任何体制规则都有漏洞。没有绝对的公平,尤其对于利益相冲突的主题。从更长的时间范畴或者更大的范围看,尽量保证总体效果是好的。妥协是不可避免的。某行为在某时间段内是最佳选择,选择通常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当日恰读此书,后两句都来源于此书中的观点。
  不知为什么读此书的人物时,我脑中总冒出“清流”二字,或者更狭义一点儿,以海瑞为例的“言官”。读《万历十五年》时,颇不理解这个群体,有时觉得他们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标新立异,为了名垂青史,不顾惜其他,即使是自己与家人的生命。有时甚至觉得他们的存在与执着,造成了争辩,减损了实践的力量和效率。
  毫无疑问,一团和气,工作效率会很高。因为人都是社会的动物,喜欢被赞扬受欢迎,不愿被诋毁被冷落。但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宁愿成为讨人嫌弃的异见者,发出刺耳的声音。
  邹韬奋说,”由大智中产生大勇,是最坚毅的大勇“,我慢慢的开始理解这些孤寂的灵魂。
  如作者肯尼迪,如书中的约翰·昆西·亚当斯等人,他们定然早已明白捍卫原则的后果,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乘着一叶小舟独自离岸“。
  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让我们更深入了对问题的认知。任何一个命题对面都存在另外一个命题,如果没有对可能的严肃的驳论作讨论,观点无以立足。政治上尤其如此,我们需要这些拥有勇气和智慧的政治家。我们需要他们所拥有的勇往直前的气魄和敢想敢干的气概。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勇气也是如同空气一样的存在。阻挡我们前进的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很少有人后悔做过什么,只会为没做什么而后悔,所以正如伯里克利所言,”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五):美国人民的幸运!伟人创造了这一伟大的国家,创造了伟大的世界,创造了历史!

       美国人民的幸运!
       这个国家成长的历程见证了是伟人创造了这一伟大的国家,创造了伟大的世界,创造了历史!
      罗伯特.A.塔夫脱如是说:
      自由主义尤其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不受正统教条控制的自由,允许别人与自己的思想不一致的自由。它意味着一颗自由的心,向新观念敞开,时时刻刻愿意给予别人关注......
       我所谓的自由,指的是个人自己思考的自由,以及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思考与生活的自由。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七):《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信仰诠释美国精神


作为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至今仍保持着几项“纪录”:1917年5月29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布鲁克莱恩的他在1946年—1960年期间曾先后任众议员和参议员,并于19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当选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和唯一获得普利策奖的总统。
当然,肯尼迪最被人们熟悉的,还是他的离世。1963 年11月22日,他携同夫人杰奎琳刚刚参加完一次竞选活动来到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当肯尼迪的车队徐徐拐入榆树街时,突然听到“砰!砰!”两声枪响,随后又是数声,与前两声夹杂在一起,随着枪声先后响起,只见肯尼迪的身体随之猛地向后倒去,倒在了杰奎琳的膝上,从此告别了人世。
尽管和每次“殉道总统”事件类似,肯尼迪之死同样疑点重重,但是肯尼迪却受到了空前的尊敬。在肯尼迪遇刺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方其中包括约翰•F•肯尼迪国际机场,大多数人都习惯把那里简称为“JFK”、约翰•F•肯尼迪大学、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全美各地的各种委员会都一致通过改变地名的方法来表示对肯尼迪总统的敬意,致使有不计其数的“肯尼迪公路”、“肯尼迪机场”、“肯尼迪中学”、“肯尼迪大街”等地名出现。
肯尼迪会受到如此“礼遇”其实并不意外。或许他是将“美国精神”诠释得最为出色的政治家。
立国200余年便可以称霸世界,“美国精神”在美国的崛起之路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精神体现在多方面,在美国的文化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它的精神所在。我们会在艺术作品中看到无私的牺牲,看到爱让人勇敢,慈悲让人高贵。虽然也有黑暗,他们毫不避讳自己身上的另一面,揭示得坦荡,宣扬的是真实,与如何得到光明。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如此重要,只要可以让他活下去,就要不惜一切的去就。这是一种近似于偏执的博爱,但仍能让人感动。
美国的法制。民主的缺点马上可以察觉,而其优点只有经过长期观察才能发现,美国的民主也许不够成熟,但法制的总趋势是向善的。在美国民主制度下,公务人员没有与大多数人不同的长远利益,在美国,公务人员没有使自己居于优势的阶级利益,即使统治者是一些无能之辈,有时甚至是一些可鄙之徒,但政府的日常工作仍然是有利于人民的。它具有一种相当的公正,正如美国所崇尚的人人平等,没有人有过多的权力来压迫别人,亦不能独断,个人的利益与所有人的利益同样重要。他们始终将坦诚、博爱、自由、争斗、平等等关键词作为信仰去追逐。
而肯尼迪时代,信仰无疑在他的奋斗下,正在美利坚合众国的湛蓝天空下,迎风飘扬。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八):制度只决定底线

本书的精要部分不是后面的各位参议员的故事,而是前言。前言中肯尼迪虽然调门太高,但是存有深意,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
一是参议员的负责对象的多重,职责灵活。参议员要对很多对象负责,自己所属的州,自己的党派,美国国会,投票给自己的选民,全体美国人民。还有一个很重要负责对象,就是参议员自己,自己的良心和野心。这些不同对象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有时候反而经常是相互冲突的。因此参议员在其间有很大的灵活性,即他的任何决策都很容易找到借口说是为某一方负责的。其间的各种平衡考虑,只有靠参议员个人去把握,做出决定。
二是这些要负责的对象,如民众,如党派,甚至是整个国会,有时都不免是短视的。任何政治人物都渴望舞台,要有舞台就必须当选,必须连任。依据民主制度要求,当选的前提是获得选民的支持,保证选民的满意。此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观点就会抵触民意,其代价是自己的政治生命。制度不能给予公平,唯一公正的评价者可能只是历史。一个决定,可能几代人之后美国人民才能理解,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三是基于以上两点,肯尼迪呼吁政治家不要躲在制度条例之后因循苟且,以不犯错误,讨好选民为目标,而是应该以自己的良心和勇气为出发点,为国家负责,面对压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美国宪政制度历来以其政治架构之优美,权力制衡之巧妙而被无数人推崇。然则任何架构长期存在,发展成熟,均能暴露其缺点。律例愈来愈繁密,机构越来越庞大,官僚丧失主动性,政治成为一种职业,职业政客只需掌握讨好选民的技巧即可上位,普通官僚只须按条例办事即可安稳退休。机构庞大到一定程度,责任和职责细分到一定程度,个人就会发觉自己的所作所做对整体影响非常有限,因此极易失去主动性和进取心。精妙的制度固然能够保证限制个人私利,防止专权,然后这仅仅是底线。一个国家,一个机构,一个组织,一个系统,若要良好运作,做出成绩,不能只满足于“最不坏”的底线,而是应去追求更高的水平才能和其他制度的国家竞争。民主制度亦然,如果其制度只是能保证任何庸才,恶棍在位都不至于祸乱国家,则远远不够,只有其能产生不计私利,有勇气,用眼光来指导未来方向的优秀政治人物,才能是一种优良的制度。
制度的不足,必须要靠个人主观能动性来弥补。肯尼迪的推崇呼吁的强烈爱国热情是他对这个问题开出的一剂烂漫的药方,但也许只有年轻人和中底层才会欣然服下,而其后遗症要在越南的稻田和丛林中才能看到。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九):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美国的民主从何而来

      曾经读过一些关于美国政治的书,比如《常识》等;也读过一些关于民主的书,比如刘瑜的《民主的细节》等。但是在我试读这本《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时,之前的一些思绪被再次唤醒。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我们看美国的民主,也是如此。总在影射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生活。
    但每当我们向往这种民主的自由时,萦绕在脑海中的问题总会浮现出来——究竟是什么缔造了美国式的民主?是托马斯·潘恩振臂高呼,确立的是一种不自由毋宁死的基础,为世人传颂的《常识》镌刻下的是难以抹去的记忆吗?不,但单纯的“常识”远远不足以营造自由民主的空气。建章立制,只是一个开端。美国民主的主要特点是参政,即在作出政治决定时应该有公民参加。按照杰佛逊的说法,参政既是一个过程,即选举和影响政府官员的一种政治活动,又是一个结果,即反映民意的政府的政策。可见,美国的民主不是直接民主,而是选出政府官员来代表民众。他们在一定期限内任职,在制定和执行一些具体政策方面权力很大。政党组织影响的减弱更加大了他们的权力。非选举产生的政府官员的人数和权力也有了很大增长。因此而前仆后继的政客们,才更是保障民主传承的捍卫者。
    肯尼迪在这本书里主要写了这些坚持良知的人们身上发生的故事,读后,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书的标题要叫“信仰在风中飘扬”。肯尼迪说“人民要相信自己选出来的的那些才干之士不只是所谓民意的传声筒,而是有自己的判断力,并且根据自己良知行事的大勇之人。代表们也应相信‘人民不会谴责那些因为遵从道义而走上无人应和道路的人们,而是会奖励勇气,尊敬荣誉,并最终自能明辨那些正确之事。’”不过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有千难万险的。横在路上的荆棘不仅仅是当时的流言蜚语,不理解与不支持,还有会丢掉的仕途未来。尽管很多事情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甚至是有历史性意义的,但别忘了“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下半句是“可怜白发生”。理想照进现实,面临的是残酷。
    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本书着力刻画的部分:“政治勇气从何而来?”肯尼迪说是“自爱,也即本着对自己的爱惜,将公义以个人荣誉感的方式体现出来。”“他们并不是因为‘爱人民胜于爱己’。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爱惜自己;因为保持对自己的尊敬远比受到他人拥戴重要;因为他赢得或保持政治与勇气名声的愿望远远强烈于维持官位的愿望;因为他的良心,他的个人道德标准,他的正义感——无论你称呼它什么都好——远比公众反对的压力强烈;因为他有一个信念:他所选择的道路是最好的,这一信念最终战胜了对遭公众唾弃的恐惧”。这段话我异常的喜欢,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勇气,重压之下的从容。做到这一点是要有多么大的胸怀和魄力,多么宽广的思想。而但凡要做到民主,需要的一定是这样的勇气。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十):伟大的信仰能强化理性

信仰对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至关重要都不能确准的表达信仰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要知道人的内核是精神、是思想、是理念、是价值,这些其实都在信仰中得到体现。在我看来人本身归根到底就是意识和思想的集中,倘若没有了这些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
《信仰在风中飘扬》是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担任参议员时撰写的著作,而这部著作也使他声名大作,在我看来就是肯尼迪真正找到了美国人的信仰和真正的核心价值。对于美国这样一个没有很长历史并且由世界各国、各种族、各民族移民组成的国家而言 ,必须有一种东西来凝聚他们否则结果必然是分裂,实际上美国早期就是一种分裂状态,在这种现状下美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们没有听之任之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扭转局面,也就是在寻找一种统一的价值作为自己的信仰。在尼采看来信仰本身不是什么现实的东西,而是一种超越的表现,也就是说信仰总是不会饱和和达到信仰目标的,但同时信仰者本身还是对实现目标充满希望而不断的追求着。肯尼迪总统在《信仰在风中飘扬》中提及到了几位有代表性的美国国会议员,这些议员之所以有代表性,就是因为这些人都是有着坚定信仰的人。他们不论在南北战争中、政治斗争中以及制度危机中都表现的异常勇敢,有时甚至是执着的。对于人来讲,尼斯坎南早就以公共选择理论进行过论述,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都会用各种方法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然而,坚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那些为着某些东西而做出非理性行为的国会议员,但事实上这些人都活生生的存在,并且影响到今日的人们。一些国会议员为了维护总统的权威实际上也是维护着美国三权分立中行政权的权威,而成为了众矢之的直至在各种骂声中离开人世,即使这样这些人依旧不会后悔,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做的事情将会影响到这个国家以及维护好他们最初追求的东西。
信仰在我看来从来就不是单一的类型,宗教信仰、政治意识形态信仰是目前主要的信仰类型。宗教信仰的时代久远,最早反映为图腾崇拜和占卜问卦,随着宗教本身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宗教信仰也就真实的成熟了。不论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是中国的道教,都有自己的经典教义,也都逐渐蕴生出了伟大的哲学理念和思想,这些思想已经不仅仅在教徒中伸展,实际上也已经影响到了世俗社会。作为宗教信徒,他们更多的是相信自己的宗教能够引领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最终得到永久的幸福。当然,对于无神论者来讲宗教只是一种云山雾绕的飘渺传说,但是这就是信仰的伟大力量了。政治意识形态的信仰最初只存在于政治家的身上,但是随着政治活动的不断深化,民众也会受到极大的感染变成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信徒。政治意识形态在西方一些政治学家来看是夸张的政治计划,也就是说政治意识形态本身也不可能彻底的、完全的实施下来,因为它总是有脱离现实的部分存在。相比于宗教信仰,政治意识形态更多的被人们所信奉,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天主教教徒集中的国家也是如此,当然有时这两种信仰类型也会重合在一起。美国经历了独立战争、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南北战争等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已经使它成为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典型国家,制度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备。那么美国的价值和信仰在我看来就是民主与自由,这一点实际上也是肯尼迪总统指出的,在《信仰在风中飘扬》中的那些议员在肯尼迪来看都是有巨大勇气的勇士,而他们的勇气则来自于崇高的信仰也就是民主与自由的政治意识形态。可以想见美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过极端的政权,原因就在于美国人都相信只有民主与自由才能带给他们幸福,因此当有任何的威胁因素出现后就会被湮灭。
信仰虽然难得,但是信仰之间也有不同甚至也有优劣,虽然有人认为凡是不好的信仰或者由于某种信仰导致恶的出现,就说明那种“信”并非信仰而是迷信,但在我看来这种划分完全没有必要,不论导致结果是好还是坏它都具有信仰的特征,那么它就是信仰。不过信仰是有崇高、正确和低俗、错误的,崇高的、正确的信仰会让人的理性进一步的强化,《信仰在风中飘扬》用国会议员的例子告诉我们人可以以信仰舍弃自己的个人利益,进而决定维护制度的宏观稳定,而不是仅仅在自己的眼前利益中沉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