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简·爱》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简·爱》读后感精选

2020-11-11 04:29: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简·爱》读后感精选

  《简·爱》是一本由夏洛蒂·勃朗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5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爱》精选点评:

  ●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在消褪,不过仍旧喜欢其哥特式的风格。

  ●和妹妹比的话要差一点,不论是叙述手法还是内容广度深度。但不能因为这个就说姐姐不好,小说里面的艺术感染力还是很强的。对于其中表现(后人解释)出来的女性主义有必要辩证地看。详见笔记。

  ●记得还是上初中的时候看的这本书,当时也没什么感觉,现在看来,到有了一些感触,感情期的女人真是可怕,内心感受太丰富了。简 爱是个好姑娘,可以奋不顾身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无论爱情,还是事业,只是有点让反感的是人家好好的时候,你不想做她的情妇,就离开了,这一点让人同情,人家眼睛瞎了,手也残了,你跑来说做他的全部,你恶心不。

  ●很喜欢简·爱

  ●木心谓之情操崇高

  ●5000镑让一个人从自我感觉良好帝兼矫情喷子变天使艾米丽 再给5000镑你上天吧 翻译超棒

  ●翻译也救不了的故事

  ●她不是鸟,没有罗网捕捉她,J·E是个有独立意志的自由人;她不是天使,J·E就是她自己。为别人改变,就是欺骗自己。

  ●这版翻译差劲

  ●2019-8-1 二刷,不完美的简和不完美的罗切斯特先生在一起应该就是完美的爱情了吧。

  《简·爱》读后感(一):激发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 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

  在爱情面前她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一个女人与男人该有的精神上的平等。

  @书单来了 2018-2-27

  “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渺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一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

  无论过去多少年,一想起这本书,脑海里就会想起这句令书单狗心潮澎湃的话。以及浮现出一个自尊自爱又带点倔强的女子。

  简·爱是一个没什么好运气的人,她从小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表哥、表姐欺负她,舅母虐待她,即使到了孤儿院依旧过得不好,生活对她来说就是灾难。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让简·爱低头,她尽自己的所能反抗承受的一切,捍卫自己的自尊与灵魂。她会反抗舅母对她的不公平待遇,也会在全校师生面前丢尽脸面后发奋图强。

  即使遇上让自己心动的人,她也保持着时刻的冷静。

  也正是这份始终昂着头的反抗,她最终赢得了爱情与人生。而且赢得非常漂亮,非常硬气,书单狗忍不住为她叫好喝彩!

  @书单来了 2018-5-18 原文阅读

  “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来到上帝面前时,我们都是平等的。”

  我觉得,就是因为这句著名的告白,简·爱才能够成为万千少女的爱情灯塔。

  从小就是孤儿、貌不惊人的简·爱,与高大英俊的贵族罗切斯特相爱了,但身份的巨大差异并没有让简·爱迷失,两人也有过不少的争吵,但在爱情之前,简·爱首先选择了自己的自由与尊严,甚至会干脆利落地选择离开。

  可能也正是因为简·爱这样独特的灵魂,才让罗切斯特无可救药爱上了她。

  我觉得,每一个女性在爱情中成长都需要这样的过程——塑造强大的内心,学会做出理性的选择。

  在这个塑造自我的过程中,《简·爱》会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引。

  《简·爱》读后感(二):大家除了多读张爱玲还要少误解三毛多看看简爱

  夏洛蒂 勃朗特所著的简爱,女主人翁简爱的反抗让我看的大呼痛快。在这个反抗的过程中,我们可窥视到当时以简爱为代表的阶级女性地位。简爱个性鲜明、不受束缚在当时必定会遭受阻力,而她的反抗精神也从舅妈家,劳渥德学校,桑菲尔德,到圣约翰家一一体现并加以不断成长和变化,她的成长和变化让她获得她的理想结局。

  一提及简爱,女性的“自由平权,反抗”等词语会自然的浮现在大多数人脑海之中,在如今若提及女性的个性解放和反抗精神似乎是大惊小怪,这里我将简爱的反抗理解为无性别化褒义的反抗

  1、反抗是前进重要因素之一

  简爱依靠着自己的勇气和独特的反抗精神走出那个缺乏爱的家庭,自己饱受表哥欺凌时,她也会勇敢的反击,后来劳渥德学校的残害儿童的教育制度、桑菲尔德和它主人罗切斯特的“牢笼”、以及表哥圣约翰自私的宗教求婚,都让她的反抗野蛮生长,加深了我们对于这个弱小女生的佩服。

  就像TPP的出现促进了“一带一路”的诞生一样。刚刚结束不久的十九大中,习主席提出“我国特色主义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布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后跟进的的“全面脱贫”的政策也将意味着2020年我国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何尝不也是一种不断反抗前行的例子。

  2、我们缺乏的是自我价值的反抗

  简爱的女性自我意识十分强烈:

  “女人一般被认为是十分安分的,可女人也有和男人一样的感受。她们与她们的兄弟一样,也需要施展自己的才能,也需要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她们和男人们一样,对过分严厉的束缚和过于绝对的停滞感到痛苦……”在当时能有如此声音发出,也是属于“异类”,大多人对于男权社会的不平等,不是愤愤不平就此作罢,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夏洛蒂 勃朗特把自己遭受不公的事,通过简爱这一人物一一发泄出来,引起当时英国社会的剧烈反响。

  “女子2年内贷款62万疯狂买买买”、“某男大学生校园贷款给主播送豪礼,朋友圈秒变富二代”,郭敬明物质横飞的代表作《小时代》等,这些新闻及文化产品反映出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该如何正确树立价值观,对待不良的社会风气及现社会常见的病态因素。简爱的反抗在其中也能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她面对罗切斯特着位有钱能让自己阶级地位提升的阔老爷,并没有为之迷昏了头脑,而是:

  “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能让我的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让我的。。。。。。。我现在和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的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在感情上罗切斯特十分依赖低微,不美,穷,矮小的简爱,而正是因为简爱这种反抗的精神和勇敢,不同于常人,不过分依赖强者,才造就了她是个自我意识强烈的新时代独立女性。

  简爱的反抗精神值得我们保持和学习,祖国更需要我们反抗自身的不稳定因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断前进。

  《简·爱》读后感(三):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子,遇上了第一个可供她幻想的男人

  文:鱼鲜支

  小时候读《简·爱》,迷上了罗切斯特先生,为他和简的爱情抛了许多同情泪。

  可是,却有个不知死活的评论者,以过来人的口吻说:这故事其实没什么可感动的,只不过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子,遇上了第一个可供她幻想的男人。

  初读这评语,我非常生气,以为有亵渎之嫌。那意思好似是说,一个在修道院里长大的傻姑娘,对初识的男人产生了幻想。而这个上层阶级的男人也恰巧对她动了心思,打算把她变成自己的情妇。于是,她就被一击即中了。

  那时候的我,和简·爱一样生活在幻想世界里,自然无法容忍这样的解读。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从这句话里读出了越来越多的同情和理解,而原先那种冷酷刻薄的味道,反而逐渐淡去了。

幻想中的罗切斯特

  罗切斯特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我们不知道。

  讲述者夏洛蒂·勃朗特的视角,是和简·爱合而为一的。她所描述的罗切斯特,是简·爱眼里的罗切斯特。她所讲述的故事,是简·爱愿意相信的那个版本。

  即使我们读的是简·爱那个版本,也不得不承认:罗切斯特是不坦白、不真诚的。

  他从一开始就打算欺瞒简。当他的妻子曝光时,他把这种欺骗合理化了:他妻子伯莎是个疯女人,没疯时也是堕落、放荡的;他当初结婚纯属年少无知,遭人哄骗;他对简隐瞒了真相,只是因为他爱得太深。

  罗切斯特说的都是真的吗?我们不知道。可是,简立刻相信了。

  因为,这个版本的故事满足了她的幻想——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满足了夏洛蒂·勃朗特的幻想。

  夏洛蒂笔下的女人,如伯莎,如英格拉姆,虽然拥有财富和美貌,但内心却是丑恶的,她们疯癫、放荡、势利、浅薄,根本不值得爱。

  而简·爱,这个夏洛蒂的化身,她贫穷、低微、相貌平平,却拥有最宝贵的头脑和心灵,是罗切斯特身边最值得爱的女人。

  夏洛蒂笔下的男人,如罗切斯特,年轻时为美色所迷惑,年纪渐长终于幡然悔悟,开始追求灵魂的伴侣。他成熟而多金,深情而专一,偏偏只被简·爱所吸引,只愿为她浪子回头。

  这样的人物设定,这样的爱情模式,不就是夏洛蒂的一场自恋的幻梦吗?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这出自一本19世纪的小说,那我会误以为:如此玛丽苏的剧情,可能是来源于某部浪漫韩剧。

  现实世界,并不像夏洛蒂刻画的那个样子——

  我们见过富有而善良的人,也见过贫穷而狠毒的人。

  财富和美貌,总是给女人加分。

  浪子回头,往往是一场戏,而且是独幕剧。

  多少女人幻想着成为渣男的“最后一个女人”,却只是成了“其中一个女人”。

  ……

幻想中的平等

  在夏洛蒂的笔下,简·爱是不在乎财富、地位和门第的。她自尊自爱,追求平等,是陈腐社会习俗的反抗者。

  然而,从故事的夹缝里,处处泄露出她的秘密:她在乎,非常在乎。她不仅在乎,而且为自己的贫穷、低微和其貌不扬,感到深深的自卑。

  当罗切斯特假意要和英格拉姆小姐结婚的时候,简·爱对他说:

“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一样!如果上帝赐予我美貌和财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

  “如果上帝赐予我美貌和财富”,可是,上帝并没有。

  表面上,简·爱反抗世俗标准,但在内心深处,她是认同的:她也认为,没有上帝赐予的美貌和财富,她是配不上罗切斯特的。

  她的自尊,只是自卑的掩饰。

  当罗切斯特的谎言被揭穿,婚礼变成了一场闹剧。简·爱不愿成为他的情妇,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桑菲尔德。似乎,她有某种惊人的意志力和独立人格,做到了很多女人做不到的事——用理智战胜了激情,用道德避免了堕落。

  然而,当我想到简·爱就是夏洛蒂的化身,而夏洛蒂已经用笔为她安排好了一切,我就很难像过去一样,为她的决心感到赞叹了。

  简每迈出一步,仿佛是夏洛蒂在背后催促她:

走吧,离开吧,去为爱而受苦。放心,你不会流落荒野、死于饥寒,你不会遭遇恶徒,被强暴凌辱。我会让你遇到好人,我会为你安排一个光明的前途。

  夏洛蒂曾借简·爱的口说:

“穿过坟墓来到上帝的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穿过表面的含义,这句话本质上是承认了:在这个现世,我们是不平等的。

  为了追求平等,夏洛蒂用她的一支笔,帮简·爱解决了所有的难题,“so easy”:一场大火,伯莎死了,罗切斯特残疾了,桑菲尔德化作残垣断壁。而简却得到了意外之财,继承了叔叔的遗产。

  她和罗切斯特的障碍消失了。她和罗切斯特的地位平等了。

  这对简来说是最圆满的结局:她拥有了“她幻想中的爱情”,拥有了“她不在乎的财富和地位”,还维护了“她的自尊心和高尚人格”。

  可是,这个结局让读者更加确信了:在小说的前半本里,他们是不平等的。所谓“平等”,是简·爱幻想出来的,是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幻想出来的。

  不平等就是不平等。成年人都有接受现实的觉悟,而试图掩盖这个真相,反倒让人感到虚伪。

  因为有着贵族社会的传统,英国作家书里书外,大多是非常在意财富、地位和门第的。他们有时口是心非,却又欲盖弥彰。

  在《呼啸山庄》里,艾米莉·勃朗特塑造了希斯克利夫这个复仇者的形象。

  可是,别忘了,希斯克利夫为爱而复仇,是建立在他发家致富、衣锦还乡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成为呼啸山庄的主人,如果仍然只是卑微的奴仆,那他甚至没有复仇的资格。

  既不够资格爱,也不够资格恨。

  在《德伯家的苔丝》里,托马斯·哈代对苔丝的同情和赞美,远远超越于时代。他把这个失身于人的女孩子,称作“一个纯洁的女人”。

  可也正是哈代,把苔丝的自尊、倔强和坚韧,解释为她是“德伯家的”。她之所以出尘脱俗,仅仅是因为:她是“德伯维尔”这个古老姓氏、高贵门第的后人,即使这支诺曼贵族的荣光早已不复存在。

  那么,假如苔丝不是“德伯家的”,假如她只是最平凡无奇的农家女,那她还是不是美好、纯洁的化身呢?她还值不值得哈代花费这么多笔墨,为她作一曲挽歌呢?

超越幻想的简·奥斯丁

  与其像上述几位作家一样遮遮掩掩、欲盖弥彰,不如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如承认不平等的现实。

  就像简·奥斯丁那样坦白:我就是在意财富、地位和门第。在我的故事里,面包和爱情是缺一不可的。理想的婚姻,必须是理智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夏洛蒂·勃朗特是无法理解简·奥斯丁的。她曾在给朋友的信里,批评奥斯丁“全然不知激情为何物”。她说:

“她或许确是明智的,现实的(现实多于真实),但她不可能是伟大的。 ”

  然而,今天看来,奥斯丁不仅是现实的,而且她要比夏洛蒂·勃朗特真实得多。

  她不会沉溺于幻想,认为某个成熟、多金的男人会不要全世界,只要她。

  她不会狡辩说,我没有美貌、财富、门第,什么都没有,但我就是全天下唯一值得爱的女人。

  她会仔细地掂量笔下每一个女主人公的分量,绝不让她们的“自尊”超出这个分量,而显得惺惺作态。

  这也许就是简·奥斯丁的朴实和智慧吧:我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我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在简·奥斯丁逝世200周年的时候(2017年),有“简迷”感叹说,200年过去了,奥斯丁所描写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除了壁炉旁多了电视,舞会变成了 party。

  我们仍然生活在现实里,而不是生活在幻想里。而那些幻想的爱情,仍然像肥皂泡一样美好,也仍然像肥皂泡一样,逃不掉破裂的结局。

  假如简·奥斯丁生活在现代,她会给我们什么忠告呢?

  也许她会说:不要对“年龄差”很大的男人抱有幻想,除非你的成熟度足够。

  一个30岁的女人爱上50岁的男人,我们不会为她担心。一个18岁的女人爱上38岁的男人,我们却可能为她捏一把汗。而一个不到18岁的女孩子,无论她多么“自愿”地陷入“忘年恋”,我们也要怀疑她被诱骗的可能了。

  女孩子很容易对成熟的男人抱有幻想,因为成熟男人可以在心智上、眼界上对她进行“降维打击”。可是,她毕竟要长大。当她成长到不再仰视这个男人的时候,她会用什么视角看这段关系呢?

  也许,奥斯丁会说:不要对财富和地位悬殊的男人抱有幻想,除非你确信这不是交易。

  简·爱所幻想的对象,不会是桑菲尔德的看门人,而一定是桑菲尔德的男主人。爱情,有时候看上去很像是跨越阶层的捷径。可是,这条捷径狭窄、陡峭,不易攀登。

  如果你以“爱情”的名义做成了一笔交易,那你已经自愿物化了自己。而这时,想要对方把你视作一个人,就变得不太容易。

  奥斯丁还会说什么呢?不知道。也许她的忠告都在她的小说里。

  幸运的是,小说能给我们的智慧,并不比生活给我们的少,而且不会那么代价昂贵。

  更多文章,请关注鱼鲜支的微信公众号:观念的牢笼(guanniandelaolong)

  《简·爱》读后感(四):贪心的勃朗特——重读《简·爱》

  阅读小说,尤其是第一人称小说的时候,不要混淆了主人公和作者,此类的告诫早已熟悉。可是,此番重读《简·爱》的过程中,经常会想,夏洛蒂·勃朗特是怎样的存在?是什么样的时代孕育出了作者对于极具反抗精神、对爱和自由有着同样极致向往和追求,同时还始终未曾丢弃过独立和高尚人格这样的简·爱的追寻?

  抒情的笔调和小说内在浪漫精神相契,共同造就了《简·爱》浓厚的感情色彩。

  《简·爱》不是一部成长小说,主人公身上的许多特质从一出场就定格了。在外部世界看来,贫穷如简这样的人所要恪守的美德就是:有用而谦卑、坚韧(里德太太的期望);吃苦、忍耐、克己(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多少都点“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披着基督教教义的外壳,行自私自利之实。而简自有一套自己对于德行的看法。

  简早在盖兹海德府的时候,就以“反抗”、“不屈服”“著称”,那时候还是一个瘦弱小姑娘的她的反抗并非单单的挣扎,她因为喜欢阅读(这一点也很重要,同时阅读也是勃朗特姐妹们的主要活动之一)而显得比一般的孩子要更有想象力,同时也更容易指认自己的情绪并升华。她在被罚关在里德先生逝世的屋子里, 一开始,她的状态是这样的:

  “我那忽儿很迷信;但是迷信还没到它完全胜利的时刻;我的血液还很激奋;反抗的奴隶的心情还在气势汹汹地激励着我;我得先和激流般的回忆搏斗一下,才会在可怕的现实面前屈服。”(第二章)

  “激奋”、“反抗”、“搏斗”、“屈服”,用了一系列具有强硬色彩的词,勾勒出一颗沸腾的、充满了反抗精神,实际上也是热情的心灵。在后来反抗里德太太的时候,同样如此:

  “我必须说话:我一直受到残酷的践踏,如今非反抗不可啦;可是怎么反抗呢?我有什么力量向我的仇人报复呢?我鼓足勇气,说出这些没头没脑的话作为报复……”(第四章)

  必须通过说话来反抗,鼓足勇气,完全不信仰所谓的“谦卑”。反抗在这里甚至变成了“报复”,因为“我”受到的是“残酷的践踏”。

  她和谭波尔小姐、海伦不同,在后两者的身上有非常相似的品质:温和、宽容(对人对己,都不记恨)。海伦深受谭波尔小姐的影响,她和简在促膝长谈中的观点也许很可以代表在后来使简安定的谭波尔小姐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她说:“在我看来,生命太短促,不能用来记仇蓄恨。……有了这个信条,我绝不会为复仇操心,决不会因为堕落深恶痛绝,绝不会因为不公平而过分沮丧;我指望着末日,平平静静地过着日子。”

  这种信仰与简的信仰是异质的,但同时也吸引着简,或许就像是媚兰最后对斯嘉丽吸引一样。但都不过是一时的,海伦得了肺病去世,谭波尔小姐在多年后出嫁,离开了劳沃德学校之后,简很快就走了,走向桑菲尔德庄园。

  这就是简的第二个特质:拒绝安定与停滞。而后来,简离开桑菲尔德最直接的原因虽然是道德上的无法容忍——发现了阁楼上的疯女人罗切斯特太太的存在。

  但其实早在桑菲尔德的主人还未到来的时候,在庄园里并没有待很长时间的简就说过:“我不喜欢再走进桑菲尔德”这样的话。最初当家庭教师的新鲜感消退之后,她只感觉到:

  “跨过它的门槛,就是回到停滞状态:穿过寂静的大厅,走上暗黑的楼梯,寻找我自己那孤寂的小房间,然后去会见文静的菲尔费克斯太太,跟她而且只跟她度过漫长的冬天的夜晚就是要把我的散步激起的兴奋完全打消,要把千篇一律、过于静止的生活,把我已经不可能欣赏其安逸特权的那种生活,再一次像盲目的枷锁般束缚住我的才能。要是我在不稳定的斗争生活的暴风雨中颠簸、在粗暴痛苦的经历中学会渴望我现在身在其中而满腹牢骚的平静,这时候会对我有多大好处啊!”(第十二章)

  她未曾在生活的狂风暴雨中学会渴望安稳,所以一回到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就会无法忍受。她总是跳来跳去的,自己也说:“人家会说我不知足。我没有办法;我生来就不能安静;有时候,这使我很苦恼。”(见第十二章)简,充满了热情,没有对生活的半分厌倦。她始终是激烈的,要么恨要么爱。而正是罗切斯特先生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她觉得随着主人的到来而到来的叩门声、门铃声以及新的嗓音和不同声调的讲话,就像是“从外面世界来的一条小河流过了这里”。她说:“它有了一个主人;拿我来说,我更喜欢它了。”她喜欢它的变化,而非庄园本身。

  而简与罗切斯特在这一点上是契合的,一开始,罗切斯特看不上简,不是因为她的身份,他在不那么有礼貌的谈话中说过:

  “我已经同许多国家的许多人交过手,还漫游了半个地球,而你只是在一所房子里和一群人平静地生活。”(第十四章)

  他不是用当时外部世界的标准去评价简,而是用自己的其中一条标准:足够充分地利用岁月去经历,而不是在一所房子里和一群人平静地生活。

  这一点就算放到当下,应该也还是对许多人有吸引力的。前段时间突然起了兴致,捞了一本畅销书来读,叫《我不》。大冰就相当信仰经验,对于体验丰富化的极度追捧,也造就了他的书写的传奇化。作者写了很多不同人的故事,来来回回,确如他自己所言,是很简单的,不外乎,你听听这些故事哈鲜活的传奇,然后好好过自己的生活,以所谓“我不”的姿态。他自然比常人有更多的经验和感受,除此之外, 没有更多。

  《人类简史》中有关于现代人的“浪漫主义的消费主义神话”的分析:

  “浪漫主义告诉我们,为了要尽量发挥潜力,就必须尽量积累不同的经验。必须体会不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关系,品尝不同的美食,还必须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而其中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摆脱日常生活及工作,远离熟悉的环境,前往遥远的国度,好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气味、美食和规范。我们总会不断听到浪漫主义的神话,告诉我们‘那次经验让我眼界大开,从此整个生活都不一样了’。”(第六章 盖起金字塔)

  作者的落脚点在于批驳浪漫主义与消费主义一拍即合带来的消费主义神话,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简和罗切斯特的追求变化、拒绝安定与停滞的特质纳进来考虑。这是简身上的第二个具有浪漫主义性质的特质,与第一个其实也算得上一脉相承。

  而他们还都如浪漫主义者那般对于爱情有着非常热烈的追求,而这也是简的第三个特质。虽不能说是一见钟情,但他们因为契合而彼此很快就看对眼,然后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经典告白片段由此产生:

  “‘旅行倒没什么,就是路远;再说,还隔着海——’

  ‘和什么隔着海,简?’

  ‘和英格兰,和桑菲尔德,还和——’

  ‘呃? ’

  ‘和你,先生。’

  我这话几乎是不由自主地说出来的;而且,同样没经过自由意志的批准,我的眼泪也夺眶而出了。”(第二十三章)

  虽然这样的桥段现如今在通俗文学中见得多,但就像《茶花女》中的悲情片段一样,有的经典画面即使成了梗,也不仅是以其先创,而更以其语言运用的精到以及情节处理的恰到好处而傲然独立于泛滥成灾的模仿品中间。

  而这两个人所追求的爱的基础是理解,这也是简绝对不会和圣约翰走到一起的原因。圣约翰关心的是神的事 业,是集体,是大家;简和罗切斯特关心的是个体与个体的心灵的契合,简就被塑造成这样一个完美的典型:善于表露自己的内心,热衷于探测别人的心灵。不管是罗切斯特还是圣约翰都在聊天不久就对她有天然的好感和依赖,并向她倾诉。而她对英格兰姆小姐的评价就包含着她推崇备至的品德:见解独特,心灵肥沃。(见第十八章)

  但奇怪的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质疑“爱”在这部小说中,或者说简心中的地位。似乎有比“爱”更重要的东西占据着简的灵魂——独立的自我。这是简的第四个特质。

  自带霸道总裁属性的罗切斯特先生在自己的疯太太被大家知道之后,回到庄园,曾与简有过这样的对话:

  “简,你明白我向你要求什么吗?只要求这个诺言:‘我愿意成为你的,罗切斯特先生。’”

  “罗切斯特先生,我不愿成为你的。”

  又一个长时间的沉默。(第二十七章)

  她不 愿成为罗切斯特先生的,一如她拒绝成为圣约翰的。

  她不愿成为任何人的,她就只是简·爱。

  甚至在安菲尔德过惯了平静的日子之后,她还把自己的思考延伸到了女性的领域,她说:

  “女人一般被认为是极其安静的,可是女人也和男人有一样的感觉;她们就像她们的兄弟一样,需要运用她们的才能,需要有一个努力的场地;她们受到过于严峻的束缚、过于绝对的停滞,会感到痛苦,正如男人感到的一样;而她们的享有较多特权的同类却说她们应该局限于做做布丁、织织袜子、弹弹钢琴、绣绣口袋,那他们也未免太心地狭窄了。如果她们超出习俗宣布女人所必需的范围,去做更多的事、学更多的东西,他们因而就谴责她们,嘲笑她们,那也未免太轻率了。”

  她拒绝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拒绝给女人贴标签的做法,而只是想作为一个“人”去追寻自己想要追寻的生活或者爱情。

  就像《革命之路》中的爱波,即使最初她与弗兰克是真心相爱的,可是她拒绝仅仅作为弗兰克的妻子,孩子们的母亲存在。她设法找到一个平衡,竭尽全力想要逃脱千篇一律,做自己,做那些爱波·惠勒“忍不住要做的事”。不是悲剧就更现实,但《革命之路》的悲剧直击人心。人们在做那些忍不住要做的事的时候,“都无可避免地失败了,因为他们忍不住要做回自己原本的样子”(作者语)。而爱波·惠勒在无力避免这种失败的情况下,选择了毁灭这一最终也并不为人们所理解的方式作结。所谓“自我”的实现不是天方夜谭,但始终是阻碍累累,是经常要失败的,《革命之路》提醒我们现实的残酷。之后,我们可以如鲁迅所说,做一名勇士,直面惨淡的现实;也可以做回自己原本的样子。

  这是《简·爱》没有做到的,用现在的话说,它确实有点“玛丽苏”。简在劳沃德遇到了谭波尔小姐这样的恩师还不足为奇,但想着离开劳沃德,就到了十分舒适、待遇又好的桑菲尔德庄园;偏偏就遇上了个非典型贵族,不看身份和钱财,恰好契合;为了道义离开桑菲尔德,走着走着就晕倒在自家表哥门前,表哥还观察了她一段时间,固执地觉得她是最适合做他妻子的人;然后天上掉馅饼,简继承了遗产成了有钱人;最后简拒绝了表哥的盛情,因为要保持自我,因为爱,然后回到了罗切斯特先生身边,此时的她,终于成了人生大赢家。其实,读到最后,我就想问:然后呢?过多的美妙的巧合给人提供的是迷药。而如今这样的网络文学时代自有药效更猛的迷药在大批量的生产(作为这个产业的资深消费者之一,表示虽然总是要一边鄙视自己的堕落,一边还是津津有味地一本过一本的读,偶也有质量上乘的,比如《琅琊榜》。),只看《简·爱》“玛丽苏”一面的话,大抵还要吐槽其拙劣。在情感的抒发和克制收放自如这一点上,《简·爱》比不上《茶花女》,更比不上《傲慢与偏见》。

  另外,小说中曾经微弱地出现过异质的理想和信仰,可惜并没有与“我”的话语形成更多的对抗,这是《简·爱》的单薄。海伦是一个,她对基督教的信仰和里德太太、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不同,是有深究的空间的;而后面对于圣约翰形象的刻画显得太刻板;还有在早期的简那里,通过她与劳埃德先生的对话,我们会发现,寄人篱下的她是懂得喜好与现实的差距的,贫穷之下的自由是要受到限制这样的道理,简在亲眼所见中体悟到了,可是这一点并没有在中后期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中得到延展。

  《简·爱》是一本关于理想和信仰的书,化为外在是反抗和追求自由,简一直在对生活说“我不”;其动力是热爱,其内核是坚持自我。而爱情在其中之所以偶尔显得格格不入,是因为爱情首先不意味着自我,不是人对物的追求,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勃朗特不仅对于现实会给这些理想和信仰造成多大的障碍没有深切的体会(比如对于财产、独立和自己做主之间关系的轻描淡写),对于这些明亮诱人的事关信仰的词语本身以及相互之间就是矛盾重重的也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它们往往不只不可兼得的,单求其一亦不可得。

  勃朗特触及到这一层,可惜仍是没有延展。在得知罗切斯特太太的存在之后,她曾和自己的决心搏斗过,她希望自己成为软弱的人,留在桑菲尔德,却又叫喊着希望有一双强有力的铁臂能够将她拉走。可是回答她的是,没有会帮助她。(见第二十七章)其实质是,要求独立作出判断,并完成对于障碍或孤独的克服。那么,是否,从根本上来讲,对于简而言,矛盾不是罗切斯特结没结过婚或者妻子是否还活着,而是简一个人的事情,自我和与另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之间的矛盾。她在这里选择了自我。

  勃朗特是贪心的,什么都要。而现实中,却是设法平衡,常常要失败。

  微博博主淡豹在回应网友的私信中谈到婚姻曾说过:

  “我是觉得不需要那么信仰婚姻制度和生儿育女这两件事。我不信奉。有时候不信仰的结果是不做,有时恰恰是做。被背叛也不意味着要带着信仰试图跟别人重新来过,破灭也没什么,生活于其中,找到自己就行了。”

  与简作对比,就会发现,以淡豹为代表的一个现代女性群体,在关系和自我之间,选择了自我。不是说放弃建构关系,只是不去信仰,正如她所说的,“有时候不信仰的结果是不做,有时恰恰是做。”她曾经在《我没有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时代》一文中说到,她相信的是,“劳动创作的价值可能会给人生带来更丰富或更稳定的幸福感”。

  不是多重的信仰、更理想的生活不好,而是现实常常让我们不得不面临选择题。而如果我们不作出选择,过多的追求,可能“不会滋养你的生命,反而会阻碍你的生命”(转引自《我没有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时代》)。幸运一点的话,幸福一点。但就如淡豹所言,那也是不够的。

  2018.8.16修正、补充

  1.关于海伦对简的影响

  今早和师父聊天,说起这本书。师父认为海伦对简至关重要。在遇到海伦之前,简骨子里就具有反抗的一面,但其对自我的肯定却是非常短暂的,被关到小黑屋之后,就开始各种自我否定。是海伦(当然也有谭波尔小姐)在简被罚站之后告诉简她还是个好姑娘,也就是说简从她们身上学会了不根据外界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自己,而是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不轻易否定自己,理性分析。

  这一点在她与罗切斯特先生和圣约翰的相处中就可以看出来,一开始都是倾听,认同,然后质疑,反思,站稳自己的阵地。

  当然,简的这种理性的一面,并不单受到海伦的影响,比如,可能还有阅读。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一部成长小说,简的自我认识是在深化的。简对自己的认识一开始是不确定以及虽然激烈但不持久的,经由海伦,慢慢通过一次次遇到问题而自我剖析,形成了稳定的自我评判标准和价值体系。

  2.关于淡豹的观点

  W就很不认同,而认为仍要保有多种信仰。不过,这就是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W不认同过分理性,欣赏美狄亚。

  能够同时坚持对于不同方面的信仰,加以平衡,不因为受伤或疲惫而放弃,似乎是最充满激情和理想的生活。

  H发来梁道长关于犬儒的一段说法,我也很警惕,也在注意。里面也有类似的担忧,就是对于自我的过分肯定是否会让人无法忘我地投入,而走向虚无。

  也就是所谓理性的负面。对此,我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我也身处其中。只好,如H所言,投入,感受,适应。而不是更多地思虑,无端地折磨自己。

  3.关于《面纱》

  之前读完就想起了《面纱》,刚好W提到,记录下来,得空可以做一下比较。还可以把《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也放到一起,前者是理性与克制,后者是极端的爱与极端的恨。

  4.M的观点,直接记录。

  “我觉得作者想塑造一个独立的、热情的,并且还极具理性的女性形象(最鲜明的印证是她能为了不让自己有道德瑕疵而离开罗),这大概是她理想的女性形象,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想法是超越的。但是呢,作者把这样的女性放到了一个童话世界里,开始暗无天日,恶毒的舅母,娇嗔的姐妹,小黑屋等等,后来呢,人生简直开了挂,就像你列出的那些。她把一个理想的形象投射到一个童话世界里,能表达她的渴望和诉求吧,但是缺乏对时代,对社会的关照,显得张力不够。”

  5.关于凝练性

M说好长,有些地方需要提炼。每次一股脑写完,都没有修改的欲望。记在这里,立个会修改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