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2020-11-13 01:24: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浮生六记》是一本由[清] 沈复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1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六记》精选点评:

  ●“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我發現我最近不想看那些作家神神叨叨思考哲學問題了,我愛看平常家事。讀來有《石頭記》的感覺,又叫人想起林妹妹看《西廂記》的話詞藻警人餘香滿口。

  ●看闺房记乐的时候总有会心一笑的感动,觉得林语堂所言“芸,大概是中国最可爱的女人”一句甚是。可是看坎坷记愁时,就没那种感觉了。古代的女子再可爱,也难逃公婆的魔掌啊~~~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平常。

  ●且看小家庭的决断

  ●这本书是我翻译的????!!!!

  ●用了几个晚上看完 文人的一生大多穷困潦倒

  ●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生活和感情,无论古今,皆是想通。

  ●当我谈论贤妻时 我在谈些什么 当我谈论招妓时 我在谈论什么 等等

  ●一二三卷极富深情,第四卷看到沈复嫖妓四个月花费“一百多金”快气死。与现代伦理一定是有隔阂的,比如芸娘的过分谨慎隐忍、沈复的迂腐,再到两人物色纳妾等等,但放到当时两人已经是少见的脱俗了。书中对乾嘉时期的风物记录,恐怕是正统著作中少见的生活化,比如小游戏规则、市井物价、人情处事、盆景赏造、浙广风土、江浙景点,非常有意思。

  ●写夫妻情分很悲,勉强理解下古人的一夫多妻吧。作者仍有几分自恋以为超脱于俗尘外。陈芸很是可爱,“一粥起,一粥灭”“两手空拳,寸心欲碎”,读来极悲。发现了“能张目对日”大家都背过的课文被CUT过的真相噗。。其实是本好书,读来轻松愉快的小品。尤其是这本书很幸运啊!各版封面都隽雅没糟蹋!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浮生一梦

  “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心愿虽薄,终不过浮生一梦。

  《浮生六记》读后感(二):这本书如果只看前两卷,那就是五星,如果全看完,就只是二三星

  前两卷夫妻俩人蜜里调油,然后第三卷,发现男主就是个连家都撑不起的软蛋,看了第四卷,发现他也根本没有想撑起一个家的愿望,在外工作期间嫖妓取乐,他回家了还能和老婆谈笑?还有没事就给人作保,听了长辈的劝告给父亲纳妾,不着调不靠谱。

  妻子也有很多疑点,结交妓女一定要给老公纳妾,纳不成自己就病了。女扮男装和丈夫一起出去玩,见了熟人还要特地去打个招呼。不靠谱不着调,不过大概正好和沈复很配,天造地和的一对儿。

  大概芸娘这样的女性就是部分软蛋男人心目中的理想?不要求他养家,只和他风花雪月的来去,不守规矩,想怎么玩也不会被拒绝,就算做了不靠谱的事情也绝对不会被责备,还会陪他一起不靠谱。就算家里穷的没钱看病也不会被责怪。

  看了书,就觉得要这样成为某些人心中的理想,不如面目可憎起来,俗人一个,觉得有命活着,比在不靠谱的人的心中留有一席之地重要的多。

  《浮生六记》读后感(三):可怡情,但不可养志

  这世上,男人都说秋芙、芸娘少。女人都说,蒋坦、沈复不可得。

  . 古代文人,写悼妻诗的不在少数。   

  譬如元缜。他的《遣悲怀》。  

  可他与“莺莺”的故事却使我对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怀疑。  

  譬如陆游。他的《钗头凤》。   

  虽然他到老来还数次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对母亲的强权时远没有沈复对爱情的坚贞。

  譬如纳兰容若,在妻子卢氏死后也写了一堆的悼亡词.....

  可我还是最喜欢《浮生四记》 ,沈三白饱读诗书,笔下也全是文人优雅的小情调,今天的那些所谓小资和他比起来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在好多人看来,沈复不算是个好男人,至少不算一个成功的男人,男人有的魄力与气概,他似乎缺少了很多。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男人,我们能够去批判他多少呢?爱妻子,爱父母,爱子女,爱家庭,酒色财气全不沾。说实话,沈三白这样一个没有多大翻云覆雨本事的老实的男人,经历让人难过的掉泪,但是不会像苏轼那样让人感到悲壮,他本身就不是成仁成义的人,只是一个园林中的儒士,反复不断的做着自己的青春的梦。

  三白是有福的,芸娘也是有福.我辈中人寻寻觅觅,劳苦终生所为者何?若三白芸娘之闲绪情真,若非有福之人何可得哉?怪只怪福过遭天妒!

  即使贫衣薄袜,节衣缩食,仍然会有一个丰盈的人生,那是因为芸娘以爱为底子,得到欢乐、善意、关爱、帮助她都细细存诸起来,是点缀贫寒人生的星星,在黑暗中仍然可照亮生命。这些女人,她知道感激,懂得慈悲。纵然生命给她只是一个苍白的底子,她仍能在上面描出美丽的刺绣。在黯淡的日子里,以爱取暖,用慈悲铺路,这样的人生怎么会凄苦呢?

  终日为生存而匆匆忙忙,或者所谓碌碌而为,忘却了身边已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已随风而去。生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一个样子?在很容易被异化的年代,我们又如何应对和调整?被异化或者本身就是一种适应的方式——相比较以往而言,我们的大部分终究无法看透这世间的一切,身处其间,感同身受或者随波逐流本身就属于参透的范畴。看透与无知,两者给人的是什么不同呢?

  《浮生六记》读后感(四):一个无名之卒的一生

  二十来天铁屋子里的生活,入则家人相对叹气,出则遥遥无期,常如困兽踞于一室,怒而无言。日子长了想把目光稍稍移开,带回来的书都已阅完。好在柜子里尚有些前些年零星留下来的书,瞥过去都是旧时趣味,旧日喜欢的说书演义,千家诗词,草木图鉴,京派散文,像拜占庭教堂墙上的被覆盖的基督教壁画,因墙皮剥落而露出一张面孔,望过去都是熟悉的表情。人太奇怪了,哪怕后来千帆过尽改头换面连自己都以为忘了旧时模样,可是早年的痕迹像铭文烙在身上,一不小心就露了底。

  这些日子过得也实在像旧日,想想上一次在老家捱过正月十五已是多少年前,那个时候可以无网络,无电视,几部金庸小说就度过一个寒假。细说从前,夜深人静时拿起后主词,拿起《浮生六记》,此时已杂冗枝蔓的心竟可以完完全全地沉下去,沉到比过去更深处。

  我想知晓沈复生平,所能查到未有超出《浮生六记》所述,盖如书封皮谓之“乾嘉年间生活于苏州的一无名文人”。他已好过太多的无名之辈,人都要雁过留痕,这痕迹如礁石下的一抹霜,早随潮汐溶于水中。他这一抹竟能被后人在苏州冷摊上淘的,一生便是这薄薄一册,六记,散佚后只剩四记,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如碑上几行字,细想来人这一生又有何不在这四记之中呢?

  初记闺房乐事,效诗三百以《关雎》为首,我当年初读便生好感。因对比同朝李渔“声色篇”,只觉恶臭,连带着对旧文人的女色品味都厌憎。沈复显然不属于这一系,全篇只有一个陈芸。对陈芸之溢美后世才子已竭尽所能,都爱她的聪慧、温婉、调皮、有趣味,我觉得陈芸的形象在她自己的一句话中:“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我笑君子爱小人耳”。我更爱陈芸的好腐乳;男装出游;能觞政;同相好的妓女结义;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见太湖天地之宽,觉不虚此生,想闺中人有终身不能见此者。古典女性中难得的超出性别有血有肉之人。窃以为陈芸之可爱在于沈复,在于沈复的眼与手,在于沈复的“性爽直,落拓不羁”。某一期《新周刊》有专题,大概意思是中国的男人如何女人便如何。沈复将陈芸视为情人,妻子,知己,字里行间丝毫未有将其物化或当做自身趣味品评的旧文人之癖。我孤陋寡闻,记得的古书里只有宝黛之情,东坡江城子词,归有光《项脊轩志》如这般,以现代人的眼光也能见着品格。觉得沈复最难得处在一段,梦想陈芸“化女为男,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谈起来生,希望“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但求妻子也能享有他作为男子所能看到的山河日月。不着一“爱”字,胜过千言。

  《浮生六记》打破了我对古时闺阁及婚姻的成见。因有一阵子读易中天《中国的男人与女人》中毒太深,说传统中国“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婚姻不涉爱情,妻子只是呆板无趣的功能体,深以为是。《浮》书的好处在于“切实”,抛去了宏大叙事,只剩一个人的细枝末节。像读一个普通人的日记,或是以血泪著成的后主词,极易沉下心去。眼光离开那些强制剥离出的共性之物,聚焦于某个点,便知道一个人除了有轮廓还有细纹,便如沈复所言“时有物外之趣”,如陈丹青所谓“规范与偏离”。便知道古代女子除迂拘守礼外也有善饮善谈之人,也擅出游与人有杯酒交,礼教之处也有狡黠越界,闺阁里有友情,婚姻里也有爱情。沈陈之缘始于“粥”,总角之粥,离别之粥,是箴言也是谶语。想起张艾嘉《爱的代价》专辑里“一碗粥”的念白,流行歌曲的百转千折的唱词与要唱断气的情绪,都没有最初那一碗粥平实动人。

  佳人薄命,沈复却是曾经沧海,坎坷记愁,坎坷始于陈芸,始于情痴。与至亲生离死别,见嫌于翁姑,是命运与人事的无可奈何;而被憨园所背弃,则真真正正是陈芸的病灶。憨园只是一妓,陈芸看中她,怜惜她,与之有诺,用情过于深切,一有变故便是覆水难收。而这并非男女之情,单纯就是女子间的惺惺相惜。我感于陈芸在病困交加时依旧有金兰接济,钦佩其人品,更惊叹于古代女子间情谊实在超出我的常识。感于沈复在父母族人离间之下对陈芸的不离不弃,哀其星夜出逃与幼子相别离,痛其在陈芸弥留之际的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肺腑之言,最不能忘怀在陈芸回魂之期沈复不避反迎,望着烛火星星灭灭盼斯人归来悲痛欲绝。起于情,终于情,坎坷中常有痛哭处,坎坷也因这双至情至性之人而有了黑色之眼。

  沈复衣冠之家,少年夫妻于沧浪亭赏月,于萧爽楼度夏,自言“天之厚我可谓至矣”。浮生,身世浮沉雨打萍,哪怕钟鸣鼎食之家如金陵贾府,也免不了落个白茫茫大雪真干净。书里只见沈家族人多游幕,未见仕坤,想必已是强弩之末。后因陈芸婆媳误会及为人担保借贷之事为父亲所怒,估计也断了沈复一家的日常用度补给,中年时捉襟见肘,父殁,被兄弟挑拨,意气之间不要任何家产继承。所幸一生始终有友人接济,又有世家子弟的底子,虽狼狈凄惨,雨打风吹去后还能孑然自立。忽然很羡慕江南文人的慷慨,似乎能明白为何胡兰成半生逃亡总能有贵人相助了。书里的时间线至沈复潼关做事时止,他乡得独子夭亡之信,不知明日扰扰攘攘,山岳之隔,世事两茫茫。我们也再也无从得知这位昔年姑苏沧浪亭畔的无名文人后事如何了。

  次篇闲情记趣,从童稚之趣叙起,“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节选至初一课本,朗朗上口,记忆里一字一句比对,盖江南孩童玩乐未有超周氏兄弟百草园之右。重读时发现当年课本舍弃了后一小段,回想当年早读时班里半大男生读到“盖一癞蛤蟆也”便哄声大于别时两倍,若是读到“卵为蚯蚓所哈,捉鸭开口哈之”该是如何绘声绘色,估计要笑不成声了。想教育工作者们为课堂纪律着想,终不会录用这段的。

  及长所好,无非园艺,插花,奇石,焚香,诗画,器皿……典型江南文人闲趣。将个人趣味置于自己自传式的浮生之书中,可见这远非身外之物,而是一生中大部分的快乐时光。在美术馆博物馆看紫砂瓷器展,惊叹于明清时文人玩物便已精致丰饶到了这般程度。少年时以江南为心灵故乡,而最接近江南的一次竟是不久前于常州出差,得空参观当地景致,确实是连党政宣传色也要比别处用得清雅些。高考选专业时曾想学园林,现今于园林之道却只记得“虽为人造,宛若天开”几字;一度关注瓶史,所知道的也不过于“欹倚横斜,亭亭玉立”“花数宜单不宜双,瓶口宜清”等寥寥道理。想沈复能居沧浪亭而笑狮子园,又有陈芸慧心。于此道我实属外行,再不能言,贻笑大方。

  末篇浪游记快,不如说是记叙沈复游幕经历。读金庸、高阳等人小说知道绍兴一带出师爷,沈复便是一生从此役。古人行路难,游历绝非今人旅游,颠沛流离之时以路边盛景为佐料,减轻旅途疲惫。羡慕古代游子因此得以与自然之景赤诚相见,上学时读到桐城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眼前一亮,但也知此等胜景在今日人头攒动的景区不能见着。大学暑假课程实习有机会过山河海滨,但疲惫之处,纵是美景也无心情,由此知道古代山水诗文的难得。仅有的经验,是在广西山区,西南喀斯特地区处处是景,走至无名天窗底下,溪流在圆石上奔淌,曲折宛转,石块错落,岸边苔藓鲜绿,只我几人,觉得是书里山鬼住处。又在东北广袤少人土地踏勘,四月雪水初融,掬起一捧溪水冰凉彻骨。

  满清不许人出山海关,沈复游幕三十年天下未到者仅蜀中黔中与滇南,追究起来自然还少关东三省。少年得意,同父亲弟兄友人于太湖飞棹疾驰,抵家时晚餐未熟也。胸有丘壑,自然有胆气“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而自以为妙者”。

  浮生一梦,只在六记之中,而真实人生难得这样拎清,不可能坎坷归坎坷,浪游自浪游。却知芸病潦倒之际也不乏闺房乐事,浪游常在辗转颠沛途中,而闲情趣味更是伴随一生,否则漫漫人生如何度过。沈复能将其各自单独记为一册,他将自己的人生看得很明白。

  事如春梦了无痕,普通人的生命便是这样。《浮生六记》的可贵在于让人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真实的一生,非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无人为他作传,若不是自己能记些笔墨,碰巧在苏州冷摊被后世人淘得,否则便如雨滴融入湖中,谁也不知其曾经存在过。我们都是经过地震、瘟疫也能侥幸逃得一命的无名之卒,倘若愿意写些东西,从来也不是为了使人看到,都是为了自己而写,最终都是二进制碎片。靠近自己时便看到自己就是生命的上帝,曾有多少人如己,一点点湮灭。

  2020.2.13

  湖北老家

  听说省委市委书记换人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