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1000字
《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由[美] 明恩溥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气质》精选点评:
●200年的时间其实中国人一点都没变啊
●就像换了一个镜头看世界,新奇又有些许心酸
●很经典 有些东西分析的一针见血
●这本书我看得很慢,就像牛吃草咀嚼得一样慢,是想让自己好好吸收一下这本书的营养。书的语言恭谦但是犀利,就像巴掌一样打在我的脸上,我建议每个中国人都看一下。
●一百多年之后,书里关于中国人的种种特点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说的真是不假。
●译者说得很好,原作者既有传教士的宽容,也具备知识分子的理性。我佩服作者的观察力和归纳能力。有些身为中国人而不自知的现象,也只有这些敏锐的外国人可以看得到了。时过境迁,距离那个中国人最无助的年代已经一百多年,很多东西都已经改变,我们仍旧可以看到渗透到我们骨子里的东西。性格是与境遇有关的,再过五十年,再看这本书,也许就不那么有价值了呢。。
●隔墙呼人,闻声识影,多有不中
●史密斯的写作态度很难让人认同。在那个遭受外国列强侵侮的年代,史密斯作为一个传教士很难得到当时中国老百姓的待见。个中的屈辱和误解严重影响史密斯的写作立场,令他在一味的愤怒情绪中抱怨,失去客观理性和同理心。基于基督教世界的优越感和帝国中心骄傲中,他不时在自以为幽默的文字中轻蔑这群愚昧而神经质的中国人。最可恨的是,他在对中国命运的瞎操心中鲜明透露出他一厢情愿的殖民和宗教征服欲望。史密斯对中国人的分析只在皮表,未深其中,他不过以西方人的思维和行为为标准观照中国人,误会其行为习俗,主观性强。而且这本书体系混乱,重复写作,不像<菊与刀>的作者,把分析的触角探入到社会内部,逻辑严谨,态度公正。这或许是这本书在当代中国未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吧。当然,史密斯的分析让我们真切看到自身的丑陋,以省不足。
●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最后两三章有很多长篇大论,我怀疑作者都搞不清自己想表达什么。
●19世纪的中国人。现象太多本质太少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一):不如说 汉人的恶劣处境
外国人虽有文化角度的不同点,但作者久居中国,自有许多值得参考之处。
所说中国人各种弊端,似乎都是汉人。当时太平天国之乱刚过,清朝元气大伤,又少数民族防多数民族,肯定大有严刑加愚民的政策。反映在教育低落,语言能力及差等。西人所说自然可以参考,但如果不明白他们的局限,而因此自卑,那就太笨了。因此理解文章,才是要点。所谓反思,多数都是新宣传口号要趁虚而入,小心预防。这些宣传口号好像关心你,但都只是为自己谋利益。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二):反思
看这本书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借一个外国人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民族,因为那句当局者迷,我们可能总是沉迷于自己的幻想或是根本就不习惯对自我和国民性格进行审视。可我认为只有能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才能促进个人和国民的进步,中国人缺乏诚信、缺乏时间观念、缺乏公共精神、责任心、同情心等等都是至今我们能明眼看到的,难道不应该改吗?素质的提高是走向一个理想社会的必经过程,必不可少。当我们每个人能突破自己狭隘的思想观念,难道我们的社会不会是自己希冀的美好时代?难道我们还愿意生活在一个充满虚假欺诈的社会中,药物不敢服用、奶制品不敢用来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难道我们还总是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黑咕隆咚的阴暗潮湿的环境下,不说舍己就人至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不能帮助身边人吗?一个天真无邪的小悦悦竟然成为我们残酷人性的牺牲品,不可悲?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三):反思
看这本书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借一个外国人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民族,因为那句当局者迷,我们可能总是沉迷于自己的幻想或是根本就不习惯对自我和国民性格进行审视。可我认为只有能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才能促进个人和国民的进步,中国人缺乏诚信、缺乏时间观念、缺乏公共精神、责任心、同情心等等都是至今我们能明眼看到的,难道不应该改吗?素质的提高是走向一个理想社会的必经过程,必不可少。当我们每个人能突破自己狭隘的思想观念,难道我们的社会不会是自己希冀的美好时代?难道我们还愿意生活在一个充满虚假欺诈的社会中,药物不敢服用、奶制品不敢用来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难道我们还总是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黑咕隆咚的阴暗潮湿的环境下,不说舍己就人至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不能帮助身边人吗?一个天真无邪的小悦悦竟然成为我们残酷人性的牺牲品,不可悲?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四):揪头发的民族
从字里行间看,作者,当时的传教士,这个老头应该很有意思。
不脱俗套,外国人看中国还是不能做到很客观,但是,从这本书里,毕竟能看到希望了解中国的诚意。
有种很兴奋的感觉,因为他在解说我们在主流话语里获知的中国常态时,让我们跳出儒雅、宽厚、淳朴的词汇看到一个活蹦乱跳,虽然不是很可敬可爱,但是很市民很亲切。
印象很深的有一条是讲动气了的中国人,没能掌握正确的拳击格斗术,而只是演变成简单粗暴地揪头发大赛;也不能针对敌方自身缺陷进行辱骂,而是攻击对方的出身和祖先。作者感叹这种行为很恶劣。其实,作为一百多年后的中国子民,我们还是存活在这种行为蕴养的环境里,文明开化后,我们能像当年痛心疾首的明恩溥希望的那样更理智了。
看着被急成这样的迷惑的先生,我好想穿越回去好好跟他谈一谈。
至于作者说到的,中国人能把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无数多种花样时,我突然想起了我奶奶,她每次都用碎布条帮我缠掉了手柄的自行车手柄。一股暖意袭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