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对你错》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对你错》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16 03:19: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对你错》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对你错》是一本由(英)博诺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对你错》精选点评:

  ●差劲

  ●有些罗嗦 看大纲跳着看

  ●我怎么觉得这本书非常好呢?

  ●实打实的五星

  ●有些事情并非仅仅是我对你错,也许是我对你也对,也许是我对你也不错。

  ●几年前看的,当时很震撼,不过至今没把水平思考法学到手。这本书内容确实没有系统性,看得人云里雾里,很多东西都是点到为止。看最后的总结就够了,最初也是被总结吸引过去的,那才是这本书的主旨。

  ●读起来有些难受,感觉偏理论,而且印刷排版的不是很好。

  ●bono提到的一些例子看起来都有问题,也缺乏对中国的了解

  ●这是一个从立场上解放自己思维的新视觉

  ●架构不算特别完整,但理念很创新。像水一样思考。

  《我对你错》读后感(一):物差强所值

  当你聚精会神的看到这本书的快结尾处,你会发现OMG。。原来前面的那么多内容都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本书你只要看结尾处的总结就可以了。

  所以,我当时有一种被骗的感觉>。<

  《我对你错》读后感(二):不知所云

  和作者的另一本书《六顶思考帽》差距太大,不知是不是翻译的原因?

  看完整本书,没提炼出来核心思想是什么,反复强调“感知”——逻辑影响不了信仰、偏见,有点类似NLP的概念了。建议可以直接从409页开始读,总结了本书内容,虽然总结的东西也不咋地……

  《我对你错》读后感(三):思维智慧,好书!

  其实我最近又很多困惑,关于培养孩子往哪个方向走的问题。正当下是每天不断刷屏的武汉疫情和人心让人不舒服。没想到这本书给了我答案,或者说启发。这是非常智慧的一本书。如果你觉得它绕,可能是因为智慧不易得,这本书读起来不是特轻松。能这样排列小题目的,本身就说明作者思维的灵活性、跳跃ing。看完这本书,我自问还有什么书如此有智慧,不多。《象与骑象人》也是一个。

  我看到体验到国内教育的毛病,同时我也看到预见到西方教育的毛病。我站在当中,不知所措。看完这本书,第一:我释怀了很多,也许世界本来就是这样,没有非黑即白,有pro状态。就是我们要用水逻辑去思考。第二:会思考,是所有给娃报的班也好,自己教育也好,你的战略,当中的重中之重。

  1.批判性思维

  这座城市的孩子在拼命学英文,我们家也是一个。 随后,中产家长继续马不停蹄地让孩子继续西化,学会批判思维。全然没有多少空余时间给孩子,去感知世界,去发散思维。我们家也是一个。殊不知,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关系更近。殊不知,逻辑不足以处理未来。殊不知,西方也在反思。

  2.语文学到何种程度

  太多家长让孩子死学语文,早早背诗看古文,却没有想为什么。用一窝蜂形容。这么做是不是太过了?我的策略却是:弱语文。语文包括了工具属性、文学属性。那是一个没有实质内容的、文彩华丽的世界。面对当下疫情,搞文学的,只能哭泣和写诗么。

  2.1文学性。我踌躇这门口多久,放弃,又怕给孩子少了一份文学世界的美。不放弃,又真觉得当下的语文教育味道不对。我听窦神大语文的介绍,因为我好奇语文人士怎么思考语文的价值。他说文学给我们力量、榜样、安抚心灵。但是,这些一定要在文字中才能有的吗?当然不是,替代品太多了!

  2.2工具性。语言不是思考的媒介,而只是一种交流的媒介。关于语言的局限,不展开了。

  3.关于历史

  我们为什么会变得如此沉迷历史?如果双方都学过历史,那么辩论就会变成一场引经据典的对弈,哈哈哈。古人的思维真能引领未来?首先,没有量化思维,就不行!我们回忆起老祖宗面对类似难题怎么说的,有用吗?没用。生活不是背诵,而是思考、然后行动。

  4.科学

  科学给你质疑精神、求证的思路,量化思维。但是科学处理的是简化、估测和线性系统。

  《我对你错》读后感(四):书不好,想法很好,我的一点片面的理解

  我觉得作者可以用更简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这本书挺绕的,我看的云里雾里的,甚至觉得我是不是理解能力有问题……后来我觉得看懂了一些东西,还是挺有用的。

  这本书的精华是在:

  第二部分 人类的大脑 - 传统的桌面逻辑 和 大脑的神经网络

  第三部分 感知是如何运作的 - 整个章节

  看完这写内容,我get到一个观点:大脑是依靠各种模式来运作的,不是逻辑。

  例如有人跟你说:你有病吧!

  你的反应是:生气,羞辱,反击……这些瞬间发生,一般不经过思维逻辑推理。这就是大脑的一个模式。

  大脑的有各种各样的模式,有些是先天形成的,记录在基因里面(如:蛇-恐惧);有些是后天形成的,与文化、习俗、环境有关(如:国徽-爱国);这些模式快速有效的工作,你不需要认真思考。想一想,你年幼的时候不会用筷子吃饭,经过多年的联系,现在你用筷子吃饭不需要一点点思考,这就是大脑的一个模式在工作。开车,骑自行车是一个道理。

  看这本书以前,我以为可以提升自己的逻辑能力,做到更好。我经常提醒自己要开放,客观,全面的思考问题,但是很难做到,我经常因此而自责。看完这本书后,我理解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很难逃脱各种已形成的模式,这是人的本性。自责也没有用,这是人之常情。

  例如,当有人批判自己的方案时,常见的反应是生气、反驳、反击,或者委屈、妥协。这是人类长期进化形成的反应模式,遇到威胁时反击或者逃跑。

  当我们理解大脑运作模式的特点后,可以刻意避免这种惯性反应。作者所说的大脑有“准备”和“注意”的特点,例如你念“椅子椅子椅子”,你观察房间会更容易看到椅子。鉴于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把大脑带入到某个模式中去,这样大脑可以按照既定的模式工作,这些非常有效。作者的CoRT和六顶思考帽都是这个思路下的运用工具。

  六顶思考帽引导大脑从6个方向来思考问题,肯定,批判,客观,主观感受,建设性,总结等等非常全面。这样大脑就可以脱离“逃跑or反击”这个惯性模式,进入到一个开放思考的模式了。

  所以,大脑的工作方式是基于模式的,不是基于逻辑的;大脑的工作模式是可以刻意引导的;我们可以运用各种工具,原则,方法论来引导大脑用更好的模式工作。

  按照作者的说法,每个人的观察都是主观的,片面的。我的评论也很片面,仅代表我此刻的理解,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