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农业1.0到农业4.0》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从农业1.0到农业4.0》读后感100字

2022-04-26 0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农业1.0到农业4.0》读后感100字

  《从农业1.0到农业4.0》是一本由温铁军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2021-11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农业1.0到农业4.0》读后感(一):农业4.0?

  《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 2022-14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承载整个社会的基础产业,只有土地中产出了足够多的粮食,才能解放更多的劳动力来从事其他产业,可以说,社会的繁荣离不开农业科技的革新。生态农业无论从政治正确上,还是从可持续上来说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大规模粮食生产是否有确实的可操作性就不好说了,无论如何,粮食生产都是以从土地中摄取养分并通过农产品转移到其他地方最后的单向流转,在小农社会中可以通过自然的修复和再循环予以修复,但这种循环在今天是否还真的可行?如果不可行,那么所谓的4.0农业实际上在根上依然无法摆脱1.0的工业和化肥模式,只不过是增加了附加的产业而已,没有质的飞跃的变革是不是称为1.2或则1.5更合适?

  《从农业1.0到农业4.0》读后感(二):农业4.0?

  《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 2022-14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承载整个社会的基础产业,只有土地中产出了足够多的粮食,才能解放更多的劳动力来从事其他产业,可以说,社会的繁荣离不开农业科技的革新。生态农业无论从政治正确上,还是从可持续上来说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大规模粮食生产是否有确实的可操作性就不好说了,无论如何,粮食生产都是以从土地中摄取养分并通过农产品转移到其他地方最后的单向流转,在小农社会中可以通过自然的修复和再循环予以修复,但这种循环在今天是否还真的可行?如果不可行,那么所谓的4.0农业实际上在根上依然无法摆脱1.0的工业和化肥模式,只不过是增加了附加的产业而已,没有质的飞跃的变革是不是称为1.2或则1.5更合适?

  《从农业1.0到农业4.0》读后感(三):我们为什么要向农业4.0转型

  本书是温铁军教授团队历时3年的研究成果,是继《八次危机》《去依附》《全球化与国家竞争》之后的又一部重磅作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发展战略已经发生了重大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的整体布局。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回溯历史,中国延续千年的传统农业一直是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然而,自17世纪以来,在西方世界所主导的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城市崛起,乡村凋敝,世人一度认为,只有集约化的农场经营,加之各种工业技术、化学技术的改造,才是农业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但近年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令人揪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接踵而至,极端的恶劣天气不断到访。问题已经出现,农业发展要如何走出困局?这本书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些许启示。

  《从农业1.0到农业4.0》读后感(四):谈谈前半部分的一些问题。

  坐标加州,在戴维斯读农业相关专业。

  我在预售时期就早早下单了,快递送了一个多月才送到,等得很艰辛,所以抱有了很高的期待。但阅读了大半后却发现并不如期待中精彩,也不如几年前初识温老上YT看讲座时那样醍醐灌顶了。对于三年来持续听了不少温铁军讲座的我而言,再加上平日里阅读农业技术-经济-人文方面的学术文献本就是日常兴趣+功课,所以这本书于我基本是没有什么新鲜内容的。或许是这几年来温老团队想走亲民、科普的路线,因此这本书被刻意写得平白易懂,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会肯定这本书的价值,对于被西方的农经话语体系套牢的普通大众而言,如果愿意阅读应该会产生不少的反思和颠覆,这一点我是肯定的。但是该说的问题还是要说一下(后半部分还没看,仅谈论前3章):

  一,东亚农业文明并不必然可持续。古人也破坏环境,而且功力不差的,破坏环境最后导致永久性衰落的典型例子就是西北黄土高原。戴维·蒙哥马利(书中也有引用过这个教授)的《泥土:文明的侵蚀》中详细讲述过中国西北是如何从植被繁茂、生机勃勃的上古文明摇篮、十三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一步步沦为飞沙走石的穷乡僻壤的。固然气候变化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人为的过度砍伐和过度耕犁极大加速了不可逆的土壤退化,大量泥沙在没有覆盖的情况下随着风雨进入河流。汉代以前并没有“黄河”这个称呼,一直到汉代才慢慢出现“浊河”一词,最终在唐代正式变成了“黄河”,唐代后西北就无可避免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光耀万年的长安再也没有在西北重新矗立起来。表土的流失不仅沉重打击了农业生产,还连带堆高了黄河河床,中下游的百姓千百年来就用筑堤来和母亲河赛跑,跑输了就是百万计人命的代价。这很难被称之为可持续。当然,尽管论述上有漏洞,但道理最终都还是跟主旨吻合的——农业要生态化可持续,不然会带来灾难。

  二,为什么不专门讲述东亚模式的弊端?在三大农业模式一章节里,盎格鲁模式和莱茵模式都有在各部分最后总结该模式的弊病,但唯独本书所推崇的东亚模式一节没有专门给出个板块总结弊端,只在段落中零散地找到,这显得过于偏颇了。而且,尽管温老一直强调不加以价值判断分析问题,但本书在谈论东亚模式和中国传统农业时,使用的溢美之词过多,立场去向和写作态度令人无法进行客观比较研究,只能权当其为一个消遣的、甚至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农经科普作品来看待。我大概感受到温老是更偏向于恰亚诺夫主义一派的,因此在中国农业问题上与黄宗智的吻合点颇多,都认为中国应该抛弃对新自由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规模化效应的教条主义信仰,重新认识自身的情况,发掘自身的特色,并建议从国情更相似的日韩之东亚模式上汲取经验,注重村落主义和侧重扶持小农主体、建立纵向一体化的合作组织等等.......但我希望谈论时少些感叹号,少些情感修辞,多点冷静客观的用语和缜密的逻辑推进。

  三,在讲述农业技术方面,相当笼统,会误导群众。在p140,引用了华盛顿大学的一项对比堆肥的有机农业和使用化肥的惯行农业进行研究,还有中科院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由于结果说有机和惯行之间无区别,所以书本就定下了有机可以“有力地回击资本主义农业、工业石油农业”。这样粗暴简陋的结论完全忽视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对读者误导性会很大。首先,研究中对比的作物是什么作物,它们在当地环境的生长状况如何?堆肥的原料是什么、碳氮比是多少?其次,耕作方式上,是常规翻耕,还是保护性耕作,抑或是免耕?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的结果和meta-analysis都表明有机在总产量上是会下降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长期的土壤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上潜力则远强于惯行农业,这些复杂的因素都要考虑进去。还有p129页耕除杂草一项,提及《沈氏农书》中说田边杂草是害虫越冬的栖息场所,所以要清理干净杀灭害虫。可是农田周围的保留地同时也是益虫的栖息地,益虫没了栖息地也会跟着害虫薨了。目前发达国家推行的IPM(综合虫害治理)并不主张完全消灭害虫,而是要让害虫和天敌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上,通过增加保留地来保存天敌的栖息地,当害虫突破了threshold、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才考虑采取化学扑灭,而《沈氏农书》中通过消灭保留地把害虫完全消灭的思路,是并不有利于长久可持续的虫害控制的。总之,农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很复杂,我也不打算在这里详细阐述这些问题,但是这本书既然是农业经济书籍,我认为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复杂问题,应该回避一下,专精于自身的领域,而不是挑选寥寥几个支撑自己观点的研究成果摆在那,在没有同行peer review的前提下就告诉小白读者xx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

  目前能想到的就这些,后面还有的话会再写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