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基督教思想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基督教思想史》读后感锦集

2020-11-23 02:01: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基督教思想史》读后感锦集

  《基督教思想史》是一本由胡斯都·L.冈察雷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督教思想史》精选点评:

  ●从犹太诸教派到莫尔特曼、卡尔•拉纳和蒂利希,几乎面面俱到而又详略得当的巨著,作者是西班牙裔故而兼顾了西班牙天主教的重要人物。说实话有很多繁琐的理论纷争我没有读进去(但是读儒典就不会这样),恐怕还是因为对圣经不够熟悉、缺乏宗教体验和灵性生活,因而直接陷入概念之中是危险的。就派别之繁多、异端之诡怪、内部张力之大而言,儒家和基督教几乎不相上下,这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儒家思想流变。译者中有几位是教友,所以译文总体质量很高,但很多人名、书名出现尬译(比如卡尔•巴思(特)、《纯理性的批判》),大概就是灵性有余理性不足了。

  ●: B979.1/7231-1

  ●想说的话太多,到时写读书心得。

  ●我读的版本是金陵神学院的,翻译应该和这个一样,不过是内部出版物,纸质相当好仅薄薄一册,诸君谁想要可以借去

  ●洋洋洒洒三大卷,共1300页。梳理细致,整体脉络清晰,各章结尾处常有十分中肯的评论。感觉基本可以算必读书了。内容五星,因翻译扣一星。翻译只能说能看,一些人名没有采取通译名,一些句子是歧义句,有的还语义不通。第一卷的翻译比其他两卷好一些。可惜没有找到这本书的原版。

  ●需要一些哲学基础才比较好理解,日后仍需要重复读。提到的神学家众多,但他们的神学思想感觉剖析得不够明晰。

  ●翻译中的小问题很不少,但本书的内容没得说!基督教两千年东西方各种思潮基本都有清晰介绍,相当全面。

  ●翻译不算糟糕,第一卷最好。

  ●个人感觉路德神学讲的最佳。第一卷诸教父神学讲的清晰。围绕三位一体之争显得趣味索然。

  ●比较宏观地论述各宗派神学发展。

  《基督教思想史》读后感(一):详细的基督教思想史,译名需要更新

  基督教思想作为西方思想文化的重要根基,一方面它吸收了之前的各种思想营养,如古埃及神教,犹太教一神论,古希腊哲学等等,另一方面它也开创了各种宗教形式和思想,如洗礼,三一论等等,对西方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必然绕不开基督教。

  三卷本的《基督教思想史》介绍了从基督教诞生的起源直至20世纪的神学,专注于基督教思想史的演变,细数各阶段的基督教思想,针对不同派别的基督教思想也详加阐述,是了解基督教思想史的极佳资料。有一定基督教历史背景的读者阅读时几乎没有障碍。

  但主要译者陈泽民先生翻译时使用了颇多的译名旧称,如皇帝“马库斯·奥里利厄斯(Marcus Aurelius)” 如今翻译为奥勒留,土耳其地名“士每拿(smyrna) ”为士麦那的旧称。另外有些地方可以加些注释,例如“酒神巴克科斯(Bacchus)”为古希腊神话中狄俄尼索斯的拉丁语名称,方便读者阅读。好在书中译名后都留有英文名,以免读者混淆。

  《基督教思想史》读后感(二):其实我觉得这书翻译的还可以

  前边几个人说这书翻译的不好,我不这样认为,。

  第一卷还是不错的,陈泽民先生亲自翻译的。前边有个书评认为此书讲的全是正统观点,我想说这与各自神学理解不同有关,写历史总要有主观性的,请那位坚持自己观点的人写一本自己的思想史出来。

  第二卷读的不多,前三章。不好评价。

  第三卷作者的分类还是很精当的。基督教思想是个很庞杂的体系,作者希望面面俱到。像路德之后协和信条之前的神学很难归类,作者只好抓住主线,即路德派神学家后期越发划清和加尔文派的界限,与早期梅兰希顿是很不同的,说明作者眼光还是很独到的。后边几位重要的思想家都介绍到了,还是很完整的。

  不过我有一点小疑问,在写到马克安marcion的时候,对哈纳克Harnack的观点是不是应该多谈谈?蒂利希的神学思想史都没引用哈纳克的东西,对马克安评价有失偏颇,被认为是个败笔,一家之见抛砖引玉吧。

  总体来讲这书很不错的,结合比尔迈尔的基督教会史,可以很完整了解基督教的历史,入门已经够了.

  不过从第二册开始,翻译混乱现象开始出现,但这已不是我读到过最垃圾的翻译了。。可以忍

  《基督教思想史》读后感(三):基督教的真相:失传的圣经故事

  在早年基督教还有使徒与圣人们在世的时代,那时的基督教是一个更加超自然的宗教,是一个强调体验天国或灵性境界的神秘宗教,后来才变成了一种标准的、有组织的信仰。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所持圣经是在公元第一世纪由耶稣和他的使徒们编辑的,但事实绝非如此! 这个规范及审查圣经的过程大多发生在公元四世纪。正是在这段时期中,大多数经外书失去了它们的「经典」地位,只有少数经文被纳入「公元四世纪圣经」之中。而且很令人悲哀的是,很多重要的奥秘篇章被排除在外。事实上,一千年来,希腊正教、叙利亚、苏俄、亚美尼亚、埃及以及其它古老教堂的旧版圣经一直包括这些经文。该是把这些数据公开的时候了,好让每个人都知道如何找到那些失传或被隐藏的圣经经文。

  在考古发现的《死海手卷》中,我们可以找到「以诺书」。在书中,以诺先知描述了他在七重天云游的情形。如同埃及的郝米士和中世纪时代印度的伟大神秘人物卡比尔一样,犹太先知以诺描述了他在高境界之所见。

  《多马福音》(也译为《多马斯福音》、《汤姆士福音》)记载了耶稣这位伟大的明师教导其弟子「我们来自于光,来自于光永恒存在的地方」,「光存在于由光化生的人之中,并且照耀全世界」以及「如果一个人完整,他将充满光」,还有「从我口中饮水之人将成为和我一样,而我也将成为此人,奥秘将会展现于此人面前。」

  玛利亚被描述为一位与十二使徒完全同等的使徒,并为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之一;玛利亚像是耶稣的灵性接班人,继承其教导其他门徒的地位。玛利亚因其超越的灵性了悟等级才成为其他门徒们的领袖。以复活后基督密传弟子的身分,玛利亚在她的福音书中教导其他门徒灵修之道,同时也很详细地描述她的师父(复活后的基督)以光之化身带她神游高等境界或天堂的体验。她将于这些奇遇中得到的基督有关灵修的指示传达给其他门徒们,而这些体验可能发生于她的深入祈祷或长时间静坐时。

  诺斯替教派圣者的主要教理之一就是内在光的体验。事实上,看到内在圣光是一种普遍体验,全世界各种文化都有天堂景象和内在圣光体验的记载。许多人在他们自己的宗教经典中非常流利地描述与超越黑暗之上的光相逢的经历。许多圣者和神秘者,都将上帝或是无上存在描述为包含万物的、纯洁灿烂的光之神。观内在光的神秘体验是发生于深入祈祷或静坐时。

  被排除在四世纪圣经之外的经典,多数提倡个人灵修体验以及打坐冥想。这个早期灵修传统从未完全被西方接受,而依我之浅见,这也就是它们被束之高阁的原因。

  ——选自詹姆士.比恩所主持的广播节目的讲稿:失传的圣经故事。

  宗教常有种现象,宣称信仰某个对象,可是信徒信的并不是这个对象的思想。而是这个宗教组织与组织的实质创立者的思想。例如道教宣称信仰的是老子,但其实大多数内容跟老子没什么关系。 佛教的某些教派的思想也不是释迦牟尼的思想。基督教也是,基督徒信的其实是保罗和教会,耶和华和耶稣只是挂名而已。

  虽然基督徒都认为新约乃是旧约合理的延续,但犹太教并不认可。新约的构成比较简单,成书的时代也比较清晰可知,编纂的过程人为倾向很明显,篇章类型基本也就两大类为主——福音书和保罗等的教牧书信。四福音可以看成对同一事件或耶稣生平的不同描述和理解。而十几篇的保罗书信,更是强势的表现出作为教会成功组织者对后世教会和神学导向的巨大影响。保罗在文字数量上超过了耶稣的教导文字则是不争的事实,而保罗则肯定不是圣子身份,我们从两者可以看出巨大的思想差异,有人会把基督教称为保罗教。

  耶稣和保罗对妇女的态度非常不同,作为女性,你应该对这个问题是敏感。耶稣对妇女非常尊重,哪怕是地位低下的妇女(被捉的妇女和妓女等),而保罗则不同,对妇女似乎无比仇视。至今基督教会不允许妇女讲道,还要蒙头就是这位保罗规定的。保罗这样的一个人物,凭什么可以代表耶稣的基本思想,取得以耶稣基督名义组织的教会绝对领导权,实际上没有耶稣的直接许可,甚至严重歪曲了耶稣的本意;有一些概念本来不出自耶稣基督,而被保罗独创出来,譬如“因信称义”;连基督徒也必须承认,作为圣子地位的耶稣基督对于宇宙终极真理的理解,应该是任何人不能超越的,而保罗提出的某些主张,则有明显与耶稣观点迥异。

  最明显的例子是,基督徒受保罗书信影响,以为耶稣到来后的新约不用守律法了。这是错误的。耶稣是个虔诚的犹太教徒。耶稣相信希伯来圣经所记载的预言都要应验,他跟信徒说的话都是拿希伯来圣经内容来替自己背书。

  《基督教思想史》读后感(四):卷一的概览

  一、 本书概览

  本套书共分为三卷,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宗教改革直至20世纪的神学思想,着重分析了基督教各种教义和各种流派的实质和历史背景,以及其形成过程。卷一是使徒时期到卡尔西顿会议(451),卷二则是以奥古斯丁开始到宗教改革前夕(1517),卷三则是宗教改革到20世纪的神学。卷二主要讲述了世纪神学思想的发展,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的神学体系并其思想的来源,同时在本卷中作者用了三章的篇幅来解释东方教会的神学。因为,作者是按着年代将东方教会插入其中,但笔者为了更好的表达所阅读的内容,则分为两部分来报告东西方的思想史的发展。

  二、 中世纪东西方思想史

  (一)、西方

  中世纪初期(奥氏到加洛林):奥古斯丁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奥氏最初生活放荡,在寻求真理时误入摩尼教。 但因摩尼教无法解决一些问题,对其失望。在之后藉着柏拉图主义的著作解决阻碍他信基督教的两个问题, 从而皈依基督教。皈依之后在与摩尼教、多纳徒的分裂分子、贝拉基派的辩论中,形成了自己的神学体系。 奥氏死后西罗马帝国也走向了灭亡,而他的思想也引起了争论,主要在恩典和预定论以及人灵魂性质的看法。在预定论上遭到半贝拉基的反对,但在奥兰治的会议(529)采取了一种冲淡了形式的奥古斯丁主义。 在奥氏之后的6-7世纪出现了许多博学学识的神学家, 其中格列高利无疑是最出色的一个人物,并视为教会四博士之一。 格氏几乎每一点都在奥氏的教导里有其根源,但都趋向冲淡式的奥氏教义。 西罗马在此时早已灭亡,欧洲常处于战乱时期。

  中世纪中期(加洛林到13世纪):8-9世纪引来一个短暂光辉的帝国——加洛林帝国。查理曼关心王国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吸引了不少学者来到这里。 在神学领域并没有产出教父时代或13世纪那样伟大的思想家,但形成了一个包罗甚广的体系——约翰·司各脱·埃里杰纳的体系。加洛林时期有神学活动,但不是发展神学体系,而是无止休和没有意义的神学讨论。 这一时期教皇的权利和皇帝的权利慢慢开始扭转,罗马自称具有彼得的使徒统绪,利奥三世强行为查理曼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之后几个世纪政教两权不断相争,到十一世纪教皇权利完全大于政治权利。 虽然将东西方的神学分开讲述,但这一时期“和子”和“圣象”的问题亦是东西方的一个矛盾所在点,此点会在东方神学中具具体论述。加洛林王朝衰落后,黑暗时代席卷了欧洲,国家分裂,外敌入侵,造成了一个持续的动力局势。这一时期的神学也是延续加洛林王朝的发展,主要在圣餐这一块,一直持续到11世纪。 12世纪引来基督教思想史的一个新纪元,教会权利高升,经济迅速发展,神学开始复兴。神学领域中主要人物和学派为:坎特伯雷的安瑟伦、彼得.阿伯拉尔、彼得.伦巴德、圣维克多学派。 这一时期关于圣餐的争论渐渐淡出,变质说已经被普遍接受。因着教会的权利高升设立了异端裁判所,开展了大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修道会——托钵僧修道会。 不过,也因着权利的高升带来了腐败,兴起很多与大公教会的制度和教义格格不入的大量布道家、教室和运动。 有的则是为了更好的追求信仰,有的则是真正的走偏了道路。维尔多派是这样运动中最出名和持久的,他们自由传道,但遭到教会的谴责和迫害,然后到了阿尔卑斯山的偏僻山谷避难。13世纪亚里士多德式的新哲学对传统带来冲击,形成了“传统”与“新型”的对立模式。传统则是跟随奥氏的路线,新型则是跟苏新哲学的路线。然而,出现了一群中间立场的人,也可称为多米尼克学派。 大阿尔伯特是最初折衷主义的人物,到了阿奎那·托马斯到了高峰——托马斯主义。因此,多米尼克学派也将新经院哲学带到了顶峰。托马斯本人关心的是神学而不是哲学,他的《神学大全》对后世意义深远,若要明白其神学就有必要了解一下作为他神学背景的形而上学,以及某些名词的专用含义。 托马斯反对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自己提出了五种方法。 当然这几种方法都是从通过感官而得知事物出发的。

  中世纪后期(13世纪到改革宗前夕):13世纪托马斯、波拿文图拉的逝去,从原本的顶峰开始走下坡路。可悲的时,1309教皇被掳“巴比伦”(阿维尼翁),沦落为皇帝的私囊钱包,教廷失去了威信,在教皇回到罗马时,还出现了教皇的分裂。为了回应此情况,出现了会议运动和唯名论者的合作,试图进行教会改革,但是遭到了打压。神秘主义虔诚的广泛复兴,他们对于学术界无聊的研究极为厌恶,讲究彼此认罪,效法基督。 他们彼此认罪,破坏了教会组织的赎罪礼,在某种意义上拆了教会权威的墙角,亦促成了经院主义的衰弱。最后提一下约翰.敦司.斯各脱重新是奥氏的神学带回昔日的风光,同时也经院主义的大厦开始坍塌。宗教改革前夕,也有许多改革的尝试例如,威克理夫抨击化质说,认为化质说比异教的看法更坏。威氏说,仪文「这是我的身体、我的血」只是一种比方,而不是实在的。他否定告解礼的必要性,并攻击赎罪券之买卖。然而,他们没有一人能用斧头砍掉那邪恶之根。因他们都毫不例外地,陷在经院哲学对恩典所作定义之影响、并陷在把福音的律法观念当作一种新律法的影响之下。

  二、(东方)

  451-681东方神学:卡尔西顿会议之后,很多人都反对“具有二性”的信实,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反对卡尔西顿会议,一般都是“词语上的基督一性论”。 基督论的争论危险到帝国统一,所以皇帝和主教都加以干涉,比较偏向支持词语一性论,反而适得其反,加深了分裂。 之后又有神受难说(基督被钉)。基督意志唯一论的序幕是“神恩独作说”,提出了“一能”。 哲学和神学的关系也是这时期东方教会所讨论的。 狄奥尼修斯、拜占庭的利昂提乌、宣信者马克西姆的观点在对东方的神学发展起到了不少贡献。当然,伊斯兰教的兴起使东方神学和教会面对极大的挑战。

  682-1204东方神学:伊斯兰教的兴起,外敌的入侵,帝国走向衰落。但717年利奥三世,一系列的政策稳定了国家。同时反对“圣象崇拜”,兴起了纷争,经过岁月的流逝,在842年3月11日,圣象崇拜胜利。圣象恢复后,拜占庭教会有三个倾向。 阜斯丢是温和派的领袖之一,也成了新争论的中心人物。反对罗马至上的观点,继承者瑟如拉流(cerularius)任教长时,东西方的冲突加剧,加上西方对圣象的看法,在和子的问题上,东西方在1054年分裂。这一时期还有一重大事件就是福音传到保加利亚和俄罗斯。

  1204-1453东方神学:拜占庭在此时期神学主题是与西方关系的争论,有人建议与西方和好,有人则反对与西方和好。虽然在1274年里昂会议和1439年佛罗论萨会议上达到教会形式上的合一,但并未到达了理想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国家的灭亡,拜占庭在1453沦陷。俄罗斯教会在君士坦丁堡沦陷后,宣称是“新罗马”的后续者。

  三、个人评价

  此书相比一般的教会历史书籍来说要精深很多,内容十分精细,同时也是从宏观的角度论述各宗派的神学发展,从学术的角度,作者背后有极强的资料资源。在中世纪中后期,哲学开始于信仰融合在一起时,引进了很多哲学思想,作者能较清晰的表达不同时期哲学和信仰的关系。例如:维名论和唯实论、安瑟伦的本体论、阿奎那托马斯的五种证明法等。对于教内外研究人员来说真是一本好书。然而,对于一般基础的人员则不是很合适,此书内容精深,涉及面及广,对一般读者会来很多疑问,反而迷失在其中。

  四、读后反省

  教会历史二可谓是现今教会的前身,了解其历史进程极为重要。阅读此卷对我来说,极不容易。因为对哲学的概念所知甚少,在中世纪中期亚里士多德哲学与信仰联合在一起时,所得出的一些结论,使我迷失了方向。但是,在迷茫中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使我更加渴望去学习。回到圣经来说:神所赐的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不单如此,阅读完此书,也了解了中世纪时期教会历史的进程,虽说不是懂很多,但是有总比没有好。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能更加的了解教会历史的故事。同时,祈求神赐我一个努力学习的心,在空余时间更加去弥补所落下的知识。

  《基督教思想史》读后感(五):可理解为“基督教的教义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阿伯拉尔的爱情以及爱任扭对第二亚当,基督是上帝的新创造的观点。

  [美]胡思都.L.冈察雷斯著。陈泽民 孙汉书等译。《基督教思想史.卷二》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页370。

  一、引言

  这是笔者初次接触基督教思想史。鉴于译者在翻译专业名词(包括大公会议,各大历史人物)造成的阅读困难,笔者郑重地阅读了两次。显然,冈察雷斯并不是在撰写基督教教义史或教条史,而是侧重于说明教义是如何成形发展(所以笔者以为,本书也可称为《基督教教义发展史》)。卷二以中世纪神学编年史为纲,各家学说争论代表人物为内容,插入东方神学,形成框架。

  作者根据神学前设,筛选历史研究资料。他以神学概念“基督的真理”为立足点,讨论在历史中有关基督教——道成肉身教义的演绎。那么何谓真理呢?又如何判断教义是否是真理呢?作者说,我们只能通过圣经找到判断教义的标准,并且真理的决策者仍然是神。由此可见,冈以开放的心态,论述基督教思想史,呈现历史上神学家们的生平与争论。冈评价他们的学术水平,但并不持判断性的神学,如哈纳克(Adolph von Harnack)的限制哲学卷入宗教领域的观点。

  那么对于卷二,作者是否仍坚持以上原则呢?大致上是按着作者的态度展开,但冈倾向每章仅以政治局面作为背景,几乎不提人文地理和历史渊源。虽然它系统地、精细地介绍了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但过多的笔墨集中在冲突争斗中,难免使人怀疑卷二为“中世纪教派斗争史”。

  二、内容概要

  笔者认为卷二主线是中世纪神学发展时间。十四章的内容许多分法。既可以把西方神学(第一、二、六、十、十一)与东方神学(第三、七、十二)分开概述,也可以把一二章看为中世纪神学的基础,中间三到十二章时看成兴盛的中世纪神学,而十三章则是瓦解中世纪所传承的经院哲学为主,十四章作为承上(卷二)启下(卷三)的收尾。

  笔者选择后者作为主要概要的脉络,辅之前者。

  第一二章冈系统地介绍了奥古斯丁和他之后的神学。在第一章中他以奥古斯丁详细的生平作为开始,可见冈十分看重这位神学家。当然奥古斯丁作为天主教和新教的神学巨擘,是无法忽略的。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到,摩尼教和新柏拉图主义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神学,以致后期他可以撰写许多文章反对摩尼教的善恶二元世界观。后期任职于西坡,成为主教后的牧养,以及与多纳徒主义、贝拉基主义的争论形成了他的神学体统:知识论、预定与恩典、原罪说、自由意志、三位一体、教会论、圣礼。第二章中冈介绍了一些在他看来并不具备创造性的神学编辑家们继续探讨,或延伸了奥古斯丁的理论。特别重要的是大格里高利,他是中世纪神学的过滤器,高举四次传统会议,但他并未完全继承奥古斯丁的神学:否认不可抗拒的恩典,认为预知而非预定。5世纪初6世纪末由波伊丢斯提出的共相问题(唯名论、唯识论)成为中世纪主要哲学问题之一。

  第三至十二章,冈十分详细地介绍了历史上不同教派的本质,创立人的学说,代表神学家的经历。在整个中世纪,显明的特点就是,教义与政治斗争紧密相连。不仅是和大环境下的政治(政教)斗争相关,甚至在派系之间也存在各自的斗争。

  冈在卷二表明,东方神学是他修订中加入的,相比较之前,是崭新的部分。很清楚,这样插入不利于连贯地阅读,故此笔者抽出归纳(三、七、十二章)。

  第三章显示,因着政治力量(芝诺团结敕令)干预的不当,许多东方基督徒对卡尔西顿会议有关“基督一性论”信式的不满态度加剧,导致罗马教廷和东方教会的分裂,直到519年恢复交往。随后又有几个争论:“三位一体受难”、“三章争论”接踵而至。这些都是基督论争论中产生的,直到第六次普世大公会议才得到解决。而拒绝卡尔西顿会议的聂斯托利教会则被称为“基督一性论教会。”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东方神学受希腊哲学影响很大,而伪狄奥尼修的“世界等级结”思想和马克西姆认为救赎是恢复与神联合的“神化”概念也深深影响了东方教会,特别是东正教。在7世纪,回教徒的入侵使东方教会在夹缝中艰难前行。第七章所提的13世纪,东方教会的主要任务是在和政治力量争夺圣像崇拜的权利。在恢复图像崇拜的反复(两次)中,一方面看到政治力量的干预,另一方面也看到不同神学观点的张力。在阜丢斯反对教皇至上的大胆言论加上反对西方教会的“和子”问题,以及一系列历史文化不同,东西方教会渐行渐远,但东方教会亦被拉丁教会十字军占领。直到十二章,拜占庭在争论中被土耳其人攻陷。东方教会的人们在神学上转向一些静修、苦修的方式。作为东正教大本营的俄罗斯神学发展令人担忧,神学学术造诣水平参差不齐,远远落后于西方教会,藏书极少。

  西方神学10-11世纪的黑暗时期,政治动荡,教义上重点是对圣餐的讨论。从第四章加洛林王朝和第六章的12世纪的复兴开始,西方神学在许多神学家的著书立说下,派系蓬勃发展。不过也出现不少异端,虽然后来证明部分并非异端,是有新教气质的团体如韦尔多派。此时也是教皇权利逐渐集中的时期。在教义方面,除了对基督论里嗣子论小范围内补充,加洛林时期最有名的讨论是预定论。持“普救论”观点的兴克马尔对持“严格有限代赎预定论”的哥特沙勒克施以不人道的酷刑而致其精神错乱而死。他们辩论的其他议题有“三神信式、圣餐基督临在说”。兴克马尔还与其他神学家辩论“灵魂有无实体”。通过各方辩论,西方教会确立了圣餐实在论。

  第六章显示,将推理与神学思辨结合的安瑟伦;与经历爱情厄运,但建立神学研究方法, 创新基督救赎工作的阿伯拉尔是12世纪的耀眼明星,也有彼得.伦巴德的教义型著作《格言四书》。在此期间,圣维克多学派的休确定了七个圣礼,并使神秘主义的虔诚和推理相结合,成为13世纪的经院哲学的灵感。

  13世纪作为中世纪的鼎盛时期,教皇的权威在英诺森三世期间达到顶峰,托钵僧修道院发展,大学也开始出现。另外,美轮美奂的哥特式建筑,还有风靡几个世纪的经院哲学。令人遗憾的是异端裁判所在逐渐发展中,从剔除异端变成阻碍学术的自由和创新的可怖机构。学术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也在此时被引入复兴,但基本上中世纪的传统是隶属于奥古斯丁的,所以,这些神学家们仅吸收与奥古斯丁主义合拍的内容,史称“法兰西斯学派”。他们不同于托马斯主义:对哲学非常有好感,甚至当做工具来辅助理解基督教。而认为神学的目的在于感动灵魂向善,有明确的实用性。经院哲学的翘楚托马斯.阿奎那,作者评价他是中世纪最杰出的神学家。他师从阿尔伯特,著有《神学大全》,他的体系十分广泛,帮助教会面对新哲学的挑战,对西方文明的科技发展都有巨大影响。

  十三章提到在中世纪后期,作为法兰西斯派的神学家敦司.司各脱为了在传统框架里,面对新哲学的难题,开始使用精细的区分。但这种做法却使经院哲学中信仰和理性的开始分离,动摇了中世纪神学体系。而各种会议和神秘主义的鼓吹,又破坏了教会的权威。改革先锋威克里夫对教会腐败分离的不满,他提倡《圣经》阅读的平民化,并对圣餐质变说的抨击,几乎摒弃了中世纪基督教大部分中心。

  三、个人评论

  A首先,本书的译者翻译句式欧化,不符合汉语短句为主,少用介词与连词的特点。逐字逐句的翻译虽然忠实原文,但过于生涩,阅读得并不顺畅,造成阅读困难实属遗憾!举例可知如:1、奥古斯丁对真理的理解使他直接推论出上帝的存在, 更好的翻译应为奥古斯丁神存在的观点是基于他对真理的理解。2、虽然有时借助其他论据,但他常常以真理的存在为基础来探讨上帝存在的证据。 本句子显然需要去掉证据一词,因有重复之语病。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其次,本书的人名翻译,与许多教会历史书籍翻译不同,带来阅读麻烦。简单举例如安波罗斯—安波罗修;贝拉基—伯拉纠;哲罗姆—耶柔米;德尔图良—特土良;伊格内修斯—伊格纳修;埃雷尼厄斯—爱任纽;卡尔西顿—迦克墩;等等。笔者期望能加入外国常有人名翻译对照,以体贴读者。

  另外,本书印刷略显粗糙,甚至有错误如页339。加洛林王朝的复兴目录与内容都是第四章,而此处写成第五章。

  从卷二中,作者并没有讨论道成肉身的真理在中世纪发展,仅在约翰.司各脱.厄利哲那神学观点中提出一二,虽然他花了许多篇幅写基督一性论的争论。他的前设是希望呈现真理的辩论与发展,但对他所承认,并且暗设的道成肉身的重要主题,未做展开,实在遗憾。作者对中世纪神学家的学术有苛刻的标准:是否有创见性。在他笔下,他热衷于评价许多神学思想或神学家是没有创意的如:波伊丢斯、迦修多儒、大格里高利、东方神学、帕斯迦修、拉德贝尔都、彼得.伦巴德、科普特教会。他评论格里高利不过是一个出色的行政工作者,主要贡献在于维持加洛林王朝后黑暗时期的社会秩序,是古代价值的保存者;亦认为伯格特更多的是一个公关能手,把沙特变成一个文化中心。

  四、总结

  笔者看到,在整个中世纪历史中,探讨的多是圣经隐而为明的议题,如预定论;基督的本质,神人二性;三位一体;圣灵的来源(和子之争);灵魂的本质,状态;还有圣餐时的酒和饼是否质变。作为福音派的后代,笔者倾向于教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圣经已有的问题,以及实际的牧养和传福音。同时,认为教会需要牢固圣经的教训,避免异端,避免政教合一。

  萧伯纳说,历史给人最大的教训就是人们不听历史的教训。从中世纪神学的争论史看,首先积极的一点,这是堕落的世界,不存在没有争论、罪恶的角落,即使是在教会。对于我们新教也如此,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团体,包括笔者所在的神学院,无论是学术、人际的争论是难以避免的。其次,在神学上的争论其实是有利于真理的通明,而政治的压制和不稳定的环境,势必压制一切学术思想的发展。其三,真理的辩明需要时间的,中世纪在几个世纪中发酵,才导致16世纪宗教的改革,天主教内部改革和新教。其四,有些争论是需要避免的,如许多乃是口角而非真实的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