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雅舍情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雅舍情书读后感1000字

2020-11-27 01:15: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雅舍情书读后感1000字

  《雅舍情书》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243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雅舍情书》精选点评:

  ●骚气。

  ●身边每天都是穿着格子衫的程序猿和工科钢铁直男,这种猪蹄男就只能在书里看看了。

  ●我看的《雅舍情书》比这本包装精美很多,是朋友送的生日礼物。也许他很明白我对爱情的所有渴望和憧憬,明白我对单纯事物的所有向往。看完以后,也不是没有感叹。我曾经也有亲手写过许多的信件,也有每周一封的投向爱人的所在地,并且热切盼望收到他同样炽热的感情文字。这些字现在都没了,我没有保管,我全部交还他了,包括我写的,想来,也算是幸事。眼不见为净嘛。

  ●“告诉我爱情生自何方,是在心里,是在头上?怎样的生,怎样的长?你说,你说。”爱情真的不会老!深记梁实秋先生的“亲亲”

  ●爱情的力量太伟大 简直是朽木又逢春 以及 没有人觉得梁实秋其实深情又薄情嘛

  ●本來想給“五星力薦”,考慮到後面在西雅圖寫的八十四封情書比在台北寫的三十五封情書遜色一些,因此給“四星推薦”。 個人非常喜歡梁實秋的情書語言。

  ●挺温暖的

  ●一个七老八十的人老是自称“秋秋”,各种受不了。。。

  ●乍翻就远不如朱先生,和散文比烂太多……且亡妻尸骨未寒,这些信简直像笑话。就是畜生也该悲伤地更久一些。

  ●高中图书馆看的

  《雅舍情书》读后感(一):种种可爱

  我真的要被那些作家给笑死了。今天蹲图书馆一晚上,看了一些作家写的散文集,只能说那个年代的人真的纯真可爱。

  梁实秋先生写的男人有种贾宝玉口中的男人一样,我见了男人便觉得心生恶心,男人又脏又懒又馋,女人又爱哭又善变。还搞出一个当年的The Colling Crad来 年代感带来的理解的笑点真的让人难以控制。

  梁晓声先生写女人,说女人是那些争权夺势男人背后的”学校”而不是”教唆犯” 因为年纪大的男人已经不是失足少年了,是自己心中有恶念才这么干,拼搏在名利场上的男人,背后大抵都有一个对权力极度渴望的女性。

  最搞笑的就是他说,他看完牛郎织女的故事心里并没有被爱情打动,反而被牛郎身边的一头老牛感动了,死前还要叮嘱牛郎把皮剥下。这头老牛让一个无知的孩子落下少年泪。还有关于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比如不再去娶小七之类的,对现代人有挺多启示意义的。

  我真的要被笑死。

  《雅舍情书》读后感(二):31.梁实秋《雅舍情书》

  没有读过梁实秋先生其他的作品,对其生平也并不了解。会买这本书,只是打折凑单罢了。

  梁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想来年岁已经不轻。比较女儿文蔷也已经结婚生子。在这样的年纪,遇到一个正当妙龄的女明星,并一见钟情,并不可自拔,于当时的世界的确是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即便是现今,怕是也要遭受不少的非议。

  这是梁先生所写书信,虽都是给韩菁清的情书,但更多地还是体现了梁先生对韩小姐的一片痴情。虽已到不惑知天命的年纪,而情感却是这样的真挚热烈奔放勇敢心思纯明,真是让我钦佩,也让我羡慕韩小姐遇到这样的良人。

  每天一封情书诉衷肠,这样的浪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无法感受到了的。所有真挚的感情都值得被祝福。

  小书说她认为梁先生的情书最不好看。如果从文笔的精到、语句的巧妙这些角度来看,的确如此。全是琐碎的、直白的。虽然其他文人情书看得不多,但也翻过,我现在给出的评价是:其他文人,是二三十岁的文人写出来的情书也感觉像是二三十岁这个年龄段的,但是梁先生的情书,是一个四五十岁的文人写出来却像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情窦初开的。感情太纯粹而真挚了。

  《雅舍情书》读后感(三):秋爱

  翻阅之初,便犯了一个执拗的错误。明知年代不是那青春,却还是推算了秋郎深情的年龄,之后便一直带着这种唏嘘不已的情绪继续翻阅。

  于是,情动之余,总多了些感触,甚至有些怆伤。也许,这就是爱情的味道,甜蜜之外总有些涩楚。

  首先,为何要把情书出版公众,也许就有这份爱情的不得意。秋郎年纪与地位高高在上,社会与文化界必然要多多猜疑这份年高不羁爱情的另一半的动机,这种压力是难以想象的,爱情可以对抗,可是生活却无法对抗。我猜疑便是为了对抗这种压力,也是证明自己与秋郎的爱情真挚,这120封书信被出版了。

  上面这个首先不得意,就是很现实的问题。但却不是我想的重点,重点在于,我可用怎样的一种态度去面对我的人生与爱情。

  不是么,你与他读过此书,或多或少会有些扪心话语吧。看着秋老年过古稀,对待爱情的天真与执着,我们体会着期间的甜蜜,多少有些憧憬。其实,从来如此,对于爱,我们的大多数都是这般憧憬,幻想着奋不顾身的跳跃而下,歇斯底里般的坠入爱情。只是,每每缘分置于眼前,却常常自怯,这样或那样的缘由阻挡着我们前进。之后,便是在时光里,自我蹉跎的自怨自艾,曾经我们就这样让他流失了。

  我们这一生,究竟什么时候才是真正遇到自己的爱呢?或者说,她在哪里等待着我呢?

  我不知道,今天一刻,我感到幸福无比,可是,明天我会为了爱情也会放弃一些幸福么?

  爱如秋叶,缤纷坠落,可堪壮观。只是坠落后景,多少显得有些苍凉。爱情有时便想不得结局,正如有人所言,爱情只能去体验那温暖的过程,想多了结局,便不免会过于沉重。

  我常常怀念那些过往,犹如读了秋郎的文情,虽是为了体会那些过去的暖意,亦是对未来多了一分向往,只是向往之余那分踌躇中总不免带着一些感伤与忌惮。

  《雅舍情书》读后感(四):深夜锁清秋

  梁实秋和韩菁清,也许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争议的一对,那年,七十一岁的梁实秋遇到了四十三岁的韩菁清,我没有具体看时间,好像是在短短的一个月间两人便谈婚论嫁。在那些婚前的时间,他们遭遇到的阻碍不止是家人,还有社会舆论,朋友的议论。可同样是在那仨四个月,他们的感情却越来越坚固,力排众议,终于在四个月后步入婚姻殿堂,谱写了近代的爱情传奇。梁实秋在两三个月间给韩菁清写下了一百二十多封信,而我在今天在2012年的末尾将这些信看完了。

  看的时候真的很难感觉那些信是七十一岁的老人写的,感觉就好象是一个充满爱情的年轻人,在给心爱的姑娘写爱的誓言,写思念,看的时候仿佛能体会到韩菁清的幸福,得知己如此,得夫如此,还有什么别的要求呢。还有在梁实秋身上能体会到的他的激情,还有作为一个真实的人,他的小心翼翼,他担心未婚妻神别出现追求者的担忧嫉妒,处处的自相矛盾,他说:你爱我,我痛苦,你不爱我,我更痛苦。他好像在爱情面前变成了一个小孩,没有安全感脆弱的孩子,突然觉得看他的情书更能了解他这个人,更能体会他先前的作品,他总是在用感情写东西,无论是雅舍谈吃,雅舍小品,处处都能看到他的情感,他的情绪,他的思想,是细腻温柔的,是真实有趣的。看了这本书,更是爱他。

  从我来说,我从这本书里体会更多的,还有爱,爱是人间伟大的情感,是每个人都应该尊重的,爱情,无论是什么时候都不会嫌晚,不要吝啬付出你的爱,找到一个人,相伴一生,那个是懂你,知你,无论生活过成什么样子,都是值得的,我突然觉得自己在乎的东西少了,很多,而只要有那个人在身边,一切都会很好。无论发生什么,无论身边的人怎么说怎么看,无论别人投射过来的是什么眼光,都那么的渺小不重要。人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爱情并不盲目,爱中的人怎么会看不清,只是他们的爱足够宽容,盲目的爱是亵渎了爱。爱是理解,是体会,是灵魂间的触碰,是互相理解。

  爱是多么美好。

  《雅舍情书》读后感(五):相逢不在少年时

  “我恨上天,我恨命运,不让我们早几十年相遇!不过,你想想,人生苦短,几十年的时间总会匆匆过去,迟早还不是一样?眼前的一刹那,如果我们能完全切实的享受,那就是永恒,复有何憾。”

  这是一九七四年十二月梁实秋在给自己的未婚妻韩菁清的信中所说的话,为什么他要这样说呢?因为两人相遇是在一九七四年的十一月二十七日,此时的梁实秋已经是一个年过七旬的古稀老人,而昔日的选美皇后韩菁清也已过不惑之年,只能说是风韵犹存,不复当年神采。而且一个是文人,一个是歌星,不管怎样看,这两个人都不是适合的一对,倘若说是父女,倒有几分可信度。

  可是,当七十一岁的梁实秋遇见了四十三岁的韩菁清,犹如天雷勾动地火,一发而不可收拾,二人相识不过短短一个多月便谈婚论嫁,于次年四月正式步入了婚姻殿堂,开始了此后长达十二年的甜蜜岁月。

  我们不能不为新月派才子、雅舍主人梁实秋的激情而震撼,跨越了年龄的界限和世人的非议,我们看到他身上的倔强和勇气。三十年后,又有八十二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与年仅二十八岁的翁帆小姐喜结连理,二者遥遥呼应,足称千古佳话。

  我之所以认识梁实秋,不是因为他的文章优美,而是因为一些对他抱着不齿态度的人对他下定的评价——文人无行。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梁实秋不顾抗日救国的风潮,依然蜗居一方写些怡情宜性的柔软文字,被左翼作家痛斥。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梁衡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觅渡,觅渡,渡何处?》中将其与同样文采出众但是为了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生命的瞿秋白作比,更显出了瞿秋白形象的高大。在他的情书集子《雅舍情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恰能表现梁实秋骨子里的柔媚:“纪念屈子,瞎扯!屈子的文才是可取,沉江大可不必。”遥想屈原当年忧国忧民,乃至怀沙自沉,千古以来令多少仁人志士以之自勉,他却用了“大可不必”四字来形容,让人顿生厌恶之感。梁实秋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在文学上的成就是相当高的,曾经独立译出了《莎士比亚全集》,可是他骨子里面流露出的软弱却无可掩饰。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鲁迅、瞿秋白,留着徐志摩和梁实秋们吟弄风月,也是必要的。可有了这个印象,再来看他的《雅舍情书》,就不免难以产生好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做人也是一样,梁实秋不愿以民族国家为念,只纠结于自己的笔墨纸砚。人格上没有境界,其文字也不免流于小家子气。在《雅舍情书》中,全篇都是甜得发腻的词句,罗嗦到了极点,一个文人自相矛盾的疑神疑鬼,忧心忡忡也全部包含其中。大部分的信都是在梁实秋身居美国西雅图时写给远在台北的韩菁清的,我想他总是疑心年轻的未婚妻身边又不知何时多了什么不怀好意的追求者,于是问东问西,佯作不经意状的调查。让人不由得看了为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悲哀。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如果你真是一个汤团,我会永久永久的把你含在我嘴里,用我的舌头舐你,不会用我的牙齿咬你。”这次第,怎一个肉麻了得。我看此书时并不知道梁实秋的年岁,看到中途觉得不对劲,再去细纠他的出生年月,不由得大吃一惊,一个七十一岁的老人,闲情逸致竟至如斯,不由得让我们这班后辈汗颜。

  如此甜得发腻的风格,今天的我看来很是不适应。有一首古相思曲表达了和梁实秋一样分隔两地的思念之情:“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可这诗句来得要清澈许多,与梁实秋的絮絮叨叨相比较,立见境界之高下。

  七十年代的台湾,正是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国民党残暴镇压的流血年代,此时的斗士李敖,大概正在监牢里面忧愁苦闷,而梁实秋能够安闲的谈恋爱,写文章,不由得羡煞旁人。歌德说:“在这个躁动的时代,能够躲进静谧的激情深处的人确实是幸福的。”梁实秋一生风平浪静,到老来还收获一段惊世恋情,实在幸运无匹。

  相逢不在少年时,老年的梁实秋没有辜负他新月才子的名声,用他的激情写出了一部爱的宣言,这文字掩盖了他苍老的面容,不管别人怎么看,他自己应该相当得意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