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撇子女人读后感1000字
《左撇子女人》是一本由(奥地利)彼得·汉德克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92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1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意识流,蒙太奇,碎碎念。最后一篇真是气人啊,全世界都觉得你一个女的独居没法过好,然而作者作为一个男的对大家说你们可拉倒吧,再见。
●《左撇子女人》:一个想要独自待着的女人,被丈夫,闺蜜,父亲,孩子和其它男人齐齐打击了一遍,通过他们折射出她对于衰老,空虚,孤独的恐惧。小说几乎没有心理描写,单靠动作,语言等表象推进到深层存在,很视觉化的小说,也有同名电影。
●除了左撇子女人外,对其他两部作品的印象很少,面临转折期的汉德克正在突围,下一步的去向决定了他日后的方向。
●不知道是不是没有看原文的关系,那种清冷感还是作者本人那部电影传达得更为贴切。
●作家里的速写师......一直在描写描写描写~ 挺见耐心和功力的,得耐下心长期联系才能写出来这样的~
●当读了几本汉德克的作品并对汉德克越来越持否定态度时,读到了本书最后一篇《左撇子女人》,这才是名作家该有的水准。要做好的作家,就该有勇气毁掉不成功的作品。
●或许是汉德克最具迷影气质的一本。第一篇具有公路电影内核,第二篇提及并致敬了迷魂记,第三篇被作者本人拍成了电影。
《左撇子女人》读后感(一):写的不怎么样
写的不怎么样,没有多少思想里面!写的不怎么样,没有多少思想里面!写的不怎么样,没有多少思想里面!写的不怎么样,没有多少思想里面!写的不怎么样,没有多少思想里面!写的不怎么样,没有多少思想里面!写的不怎么样,没有多少思想里面!写的不怎么样,没有多少思想里面!
幸福是一种平庸。丈夫和妻子分手,被妻子追杀,看上去很悲催,但却又很惊险刺激。
幸福是一种平庸。身为人夫人父,却只能用孩子来获取一种幸福的平庸。
幸福是一种平庸,身为人妻人母,旁边的人才会觉得你是正常人,而“正常人”难道不是平庸的另一种说法吗?
然而,做个平庸的人就挺好,毕竟,不平庸的代价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支付。
《左撇子女人》的名字来源于玛丽安娜喜欢的一个专辑。玛丽安娜和丈夫布鲁诺分开居住,虽然她丈夫几次三番地向她表示想要一起生活,但玛丽安娜依旧不为所动。 书中从始至终都没有解释为何玛丽安娜要选择这样的生活,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玛丽安娜的特质。正如那位爱慕她的演员对她的的看法:“我还从没有追过女人。我找您好几天了。您的脸非常柔和——仿佛您一直意识到,人是要死的!请原谅我说傻话。”他觉得玛丽安娜身上有种绝对自由的气质,她的脸上有一条“生命的线条”。 玛丽安娜是追求自由的孤独者,她难以承受家庭的幸福,而选择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和。虽然她有时候会因为孤独而情不自禁地哭泣,但这依旧没有使她屈服于生活。 这是因为她深刻地明白人生的底色就是孤独,因此她选择一种英雄主义的悲剧式态度来应对她的存在。有的人意识到了这个道理,却没有玛丽安娜这样的勇气;有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道理,于是根据自身的情感本能想尽办法来逃避孤独。其实这些生活方式都是一种选择,并无好坏之分,只要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并且向这个目标前进,就是好的和适合自己的。 因此,在本书中,玛丽安娜的生活方式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或许不被很多人理解,但她给读者揭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我们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左撇子女人》读后感(四):关于告别、体验与孤独
《短信长别》 充斥着一种漫游者的气质,“我”一直在行走,一直在寻找,一直关注的行走途中的人与物(全书大量着墨于“我”身边事无巨细,像是电影片段,像是监控器,主人公身在其中面无表情,经历的却马上遗忘,继续行走,继续转换镜头),“我”也一直在思考自我,思考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诺奖的作品竟如此意识流,有些语焉不详,很难领悟作者所表达的主旨。“我”最终与尤迪特和平分手,大概是找到自我了吧? 《真实感受的时刻》 这是一种高级丧,单调无趣的工作和生活让他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于是便屏蔽了所有的感官。可是生活的细节、形象、影子、故事却汹涌的钻进眼睛、耳朵、鼻孔…。他情绪无常,厌恶世界厌恶自己,事实上连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厌恶什么。当他行走在这世间,却无法融入,没有“体验”。于是他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这种死亡的意识中他感受到了甜美的参与感和生活的乐趣,一场死亡就是一次心灵的救赎!他又感到自命不凡,因为世界并不会和他一起完蛋。那就张开手去拥抱,去感受,步伐也开始欢快了起来… 《左撇子女人》 故事性相较前两篇较强,却也看得云里雾里。“左撇子女人”,这是一个选择离开丈夫独自带着孩子生活的女人。她渴望独立,不愿意勉强地去融入所谓的小组,不去刻意制造喧闹与交际。故事中的所有成年人包括女人的丈夫、出版商、女教师、司机、演员、女售货员都是孤独的,在一个奇妙的夜晚这些奇妙的人在女人家奇妙地相遇了,故事的高潮也随之而来,车轮战般的交际,与所有打过照面,与所有人刻意制造亲热,成年人的软弱在孤独面前暴露无遗。但在散场之后,所有人又继续强装镇定,按部就班的生活,死气沉沉的生活。女人最后对着镜子,对自己始终保持镇定感到满意,也更加坚定了遗世独立的心。
《左撇子女人》读后感(五):《真实感受的时刻》
“我想在地球上一个陌生的地方看见你。” 在发现自我之前,人们一直处在服务地位,分不清需要与想要的畛域。生命的表现形式别无二致,无非睁眼—闭眼的循环,不存在高低贵贱、好坏优劣,具有道德感与判断力的思维体系属于意识范畴,可以肯定得是,失去意识,生命依然可以维持运转过程,只要找到一组强大得足以覆盖个体意识的集体规范即可,词如其名,正因为获得广泛认可,才荣膺“集体”称号。不同的身体出现相同思想,为之掌控,为之影响,不知不觉产生一股只有同类能有所感知的气质,大家相互吸引,在一座城市里,落地生根。 容纳范围逐渐宽广,集体规范的生成与同化导致个体意识的崩溃与混乱,沉沦其中的人似忠诚的信徒,心甘情愿让位,从“被服务”演变成“服务”,这种被操控的标准像一种蔓延的病菌,使主体失去所有反抗能力,忘记与之相悖的其他可能,代代相传,成为病态的平常。追求自己想要的,把握自己想要的,抢夺自己想要的,在设置好的程序里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展现价值,他们必须这么做,就像玩一个生存游戏,如果连自己都无法说明自己的用处,就会惨遭抛弃,进而被这个集体社会淘汰。他们栖栖遑遑,焚膏继晷,用所谓自己的,其实是共同的方式独善其身,不能抽出哪怕一点时间思考自己在做什么。 以赞赏为标准,衡量本身价值。独一无二的生命,成为建立在他人认可与憧憬之上的艺术品,自诩为精雕细琢的艺术家们,实际上却做着泯于众人的复印机。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的人,是否也同样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谓“集体社会”的淘汰,究竟是放逐,还是摆脱?摆脱意味着死亡,还是重生? 当集体中的一员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愿意抽出时间省识内心,与另一个陌生的自己谈话时,就是自我意识复苏的始端。当一个人的自我越发清晰,进入到个体思维模式的重建阶段,将发现悖论存在的根源,伴随矛盾、孤独和沉默,最终实现清醒地“做梦”,然后相信:异类与真实之间有非常紧密的、暧昧的、无法分割的联系。 如果把心理上的陌生作为一次更新的预兆,我们终会在无数次相遇中发现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馈赠。 “我想在地球上一个陌生的地方看见你, 因为在那里我将看到人群中孤独的你, 而你将在千万人中看到我, 我们终将走向对方。”
(借书中其一短篇之名,抒阅读细品生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