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雨天的书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雨天的书读后感100字

2020-06-22 23:5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雨天的书读后感100字

  《雨天的书》是一本由周作人 著 / 止庵 校订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天的书》精选点评

  ●妙语连珠,潘江陆海

  ●文抄公才是人生理想

  ●周作人的文风平和冲淡,让人欢喜名副其实,唤醒中的雨天。可惜后半部分有点不进去。

  ●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豆瓣读书标记吧,自译的习惯已窥见先生翻译家习性;先生每每在文末总结几句愤慨的话,旋即又回归那个不敢为维护真理而甘受火刑的人,一种书生无力感

  ●短短几百字的《自序一》写得太好了,百读不厌。

  ●在图书馆借到的是旧版,纸张发黄但是光滑干净,拿着铅笔摘录的时候负罪感十足。闲适有趣地方很像张岱,又多了几分东洋哀愁节制。 就连对待苍蝇态度,也可以看出与其兄之千差万别,只是觉得他们这两种人都不应太多。

  ●1.佛经里说蛇有几种毒,最厉害的是见毒,看见的人便被毒死。2.鬼子母的东西:日本传说,佛降服鬼子母神,给予石榴实食之,以代人肉,因榴实味酸甜似人肉云。据《鬼子母经》说,她后来变了生育之神,这石榴大约只是多子象征罢了。3.恋要求结合,不但为了别一新生命的创造,还因为两个人互相因缘的成为一个新的而且比独自存在更大的生命。4.中国人说,多说话伤气,多写字伤神。不说话不写字大约是长生之基,不过平常人不易做到。5.干杯者不能知酒味,泥醉者不能知微醺之味。6.中国狎妓如西洋的求婚,中国娶妻如西洋的宿娼。7.成心去找麻醉,是我们万物之灵的一种特色,假如没有这个,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了。8.火药正当用处显然是在于做花炮,造成很美丽的东西,而并不在于杀人。

  ●现在上班杂事多,心里散漫哲学方面的书读不进去,只能看点随笔了,很想辞职回做个无业游民,穷饿而死吾愿足矣!

  ●我看了15篇,文字平淡如水,带点文言味儿。有写景物的(雨、鸟、苍蝇、糕点之类)散文,有写事的文章(如女儿生病、死亡,学校里学体操不同班级的“阶级之分”,作者翻译外国小说经历,作者没有捅破的单恋等等),也有随笔杂文。有着儒家式的克制收敛总体感觉平淡乏味。周作人如果给学生上课,估计也是那种语调没有抑扬顿挫,照着讲义念的无聊老师

  ●文字间给我的认识是作者是个懦弱文人,在政治社会评判方面很幼稚。细回想,他本就只是个文人,不要把社会的重担压在他身上,于是他不离人群而又悠游于人群之外。

  《雨天的书》读后感(一):适合雨天读的书

  啃这本书的时候刚好进入雨季,几乎每天都下雨,外面天阴沉沉的不想出门,窝在屋里读书真是太幸福了。

  其实刚看完就把很多内容给忘干净了,没办法记忆力太差了。但是很喜欢那种缓缓道来的感觉,安安静静的好舒服。以后碰上下雨天应该会拿出来重温的吧~

  《雨天的书》读后感(二):共同的故乡

  或许是因为同样来自绍兴,同样身处异乡,每那一个个静谧的夜晚,手捧这发黄的书卷,胸中的共鸣总让人莫名的欢喜,想手舞足蹈一番,愿意用心和作者一起去记忆里寻找故乡。无论窗外是初霁的叽叽喳喳,还是燥热的聒噪蝉鸣,总是能从中找出与故乡的异同,家终究是最有归属感的,于是我也感到与作者归属到了一起

  《雨天的书》读后感(三):时政杂文关键还是在一个时字啊

  本来以我小资小清新的逻辑以为起“雨天的书”这个名字的书应该写的也是些小情小调,小文小曲。真是低估了鲁迅他兄弟。

  都是杂文,时政杂文。虽然有些在今天看来依然不违时,但是总是有着一层隔膜。毕竟现在的思想,我的思想,看这书里的文章不会再有当时那种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感觉了。只是觉得“哦,的确如此罢了”。

  《雨天的书》读后感(四):散淡

  在此之前没有系 统的看过周作人的作品,但是和他差不多风格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倒是看过一些。汪曾祺,沈从文还有一些现代文学史上写小品文的人。其实在诸多的作品形式中散文是我最喜欢的风格。

  可能因为心太急,不太喜欢看别人的故事,觉得和自己没多大关系?

  但是却有闲心坐下来看别人写的些闲言碎语。

  我的内心是极向往散淡的,做个游手好闲的闲人,但那应该是终极目标了。

  关于周家兄弟的是是非非如果要是考证的话要花一番狠功夫的,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孰是孰非其实没有定论。

  那些在书上散淡的人是不见得散淡的。

  《雨天的书》读后感(五):生活之艺术,无外乎欲望与节制的平衡--聊议周作人散文《生活之艺术》

  周作人的散文果然精彩。尤其是散文集《雨天的书》里有一篇《生活之艺术》,读来振聋发聩,颇有共鸣。所谓生活的艺术,也就是古人说的仪礼,无外乎快乐与节制两者的平衡,亦即中庸之道。实在太精辟了。所谓过犹不及,虚伪禁欲的卫道之士与纵欲无度的的市井之徒在本质上与操守上大抵别无二致。恰如鲁迅所说,一个人如果满嘴仁义道德,你可能就要小心了,因为他很可能满腹男盗女娼。看来,树人与作人虽然兄弟失和,在许多观念上还是很有契合的。当然树人痛斥吃人的礼教又是另一回事(此处的礼教是后来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教条,断与古拙本初之仪礼不可同日而语)。由是,作人乃做今人之悲叹,悲夫礼之不存由来久矣。作人进而感叹邻邦之古风犹存。蓦然发现,这竟与我以前所谓“汉唐遗韵在东邻,华夏风骨留对岸”的激越之语不谋而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