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五重奏读后感100字
《剑桥五重奏》是一本由约翰·卡斯蒂著作,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133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00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剑桥五重奏》精选点评:
●无趣
●读点儿自然科学,放松神经
●读得很慢,就像是很有嚼劲一般
●2019-02-12:科学小说的表现形式新颖,传递信息含义局限于时代,穿透力不够。整体来说,计算机运行模式和人脑认知模式完全不同。图灵机机制只能解决机器智能问题,而要让机器具备思考能力,就要模仿人脑的认知形成过程,换句话,不再依靠图灵机而再于自然语言系统。在这一点,图灵和维特根斯坦相遇了,而不是相互反对。
●他们边品尝着美味佳肴,边围绕着“机器能思考吗”这一主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什么叫做深入浅出啊简直不能更感动TAT 觉得一切的哲学问题都是文字游戏 第三次看到图灵机才终于懂了它的工作原理 就是数逻啊笨! 不过我觉得薛定谔的出现好像没什么必要诶… 最近连看了几本这样的书 不得不说还是比较赞同人工智能无法进行人类意义上的思考的 毕竟再复杂的程序或者说遗传算法也好都是大量的条件反射的积累 基本上就等同于行为主义啦 但这样积累信息构成的系统在面对同一状况时只会采取固定的行为 也就是说它充其量是个结构复杂的反射弧 但人类的思维比这要复杂多了 单一的映射关系不会产生绘画音乐文学和诗 就更别说感同身受和政治这么复杂的东西了 虽说据说有些机器在治疗上比心理咨询师要好:D 所以说思维并不是复杂的算法 而是有别的东西共同产生的 那到底是什么呢
●相当好
●总感觉有点跑偏了……
●四小儿辩日。我大维特根斯坦应当与康德小酌三杯图像与想象力问题。
●独立的、批判的思考能力
《剑桥五重奏》读后感(一):展开是一本厚书
采用故事性的叙事形式还是很不错的,在这种氛围中讨论的问题也容易使人引起兴趣。维特根斯坦的论点无处不体现着人的精神性,图灵则完全代表着相反的一方。非常有意思的书籍,推荐对人工只能有兴趣的读者看一看,很薄,但是绝不是一个下午的事。
《剑桥五重奏》读后感(二):缺少了一位客人
书大略看了一下,感觉是维特根斯坦一个人在面对图灵为首的一系列冲击,其余人员虽然各有偏向,但是没有人能在根本上支持维特根斯坦的论点。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哲学研究》的内容)是他的辩护词,由于原书的特点,语焉不详的地方很多。
我感觉这次论谈少邀请了一个客人:荣格。如果他也参与,这次会谈会更深入生动。
不过科学界能否接受这么一位大巫师,是个问题:)维特根斯坦对于荣格又会是什么态度,也是个值得查询、思考的问题。
《剑桥五重奏》读后感(三):改編建議
書還沒看完,被朋友借走了。但是有個小念頭,在我拿到這本書開始就一直趕不走。這本書要是能被改編成劇本拍出來,將是多么宅、多么geek的一部電影啊!
很顯然,這樣一場談話拍成電影成功的先例是《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但是,《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當中除了許多很宅的段子,實際上也是被懸念和包袱推動的,最狠的就是主角宣布自己是耶穌和到最后發現最不相信他的那個大胖子老頭居然是男主角的兒子——而最后還有一個有情人成眷屬(卻無法白頭偕老)的小小團圓結局,更是錦上添花。這些優勢,《劍橋五重奏》原書中都不具備,因此一旦打算改編,必須動大手術:
1、雖然面向的主要不是西方觀眾,但是中國的受眾群體應該(至少)也是對薛定諤、維特根斯坦有一定了解的人。為了某種開場的喜劇效果,可以選外型與范偉類似的人演維特根斯坦,選潘長江型的演薛定諤,等等。
2、加入大量的宅段子,一定要有笑點,如果能用道格拉斯.亞當斯的筆法和風格最好不過。
3、加入更多的軼事。
4、最嚴重的是,《劍橋五重奏》原書中推動情節發展的僅僅是人工智能科學本身的邏輯線索,沒有任何戲劇沖突。這個關鍵不解決,改編之后的電影就不好看。怎么編出一個或多個戲劇沖突,而且必須宅,不落俗套,是個問題。
《剑桥五重奏》读后感(四):多好的一次晚餐
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人工智能的科普读物,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些不同领域的高手对于思维本质的思考和辩论,而不仅仅是人工智能字面上的那些意义,书的副标题"机器能思考吗"或者说"如何用机器来模拟思考",只是对于思维探索过程的一种技术上的模拟。
本书适合计算机、数学、哲学、心理学、生命科学、甚至是物理学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来阅读,最好的阅读方式是自己也加入到斯诺的这个晚餐中来,同书中人物进行辩论,试图感受他们的思考方式思维方式,这样一路读下来,定会大有裨益。这种阅读方式又有一种教育学上的意义,我们传统的学习都是模仿型和灌输型的,真正意义上有效果的学习应该是在这些大师周围,感受他们的思考方式,试图去角色置换,去学习他们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的思想活动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有用的学习,张五常也曾明确的提出过这样的说法。
除去阅读方式上教育学的意义外,就本书的内容而言,主要有理学/工学及哲学两方面值得思考的意义。理工学是技术层面的,哲学是研究方向层面的。
哲学方面,文中人物的对话主要探讨的是机器是否能模拟思维的问题,确切点说就是,探讨思维过程的问题,既是思维是如何进行的,另外还有一个隐性的论题没有提出来,思维和智能是否既是一回事。现代世界的计算机还是基于图灵和冯诺依曼的理论基础,用哲学的话来说就是,思维是可以用行为来体现的,即在AI领域中检验一个机器智能程度的标准就是书中图灵提出的"模拟对话"实验。维特根斯坦认为简单的规则进行复杂的组合,虽然在外在上看来是一种"模拟",但其本质与思维不同,所以机器是不能进行思维的,顶多是根据一定的制定好的规则进行运算。
这样就引起了哲学方面的思考,什么才是思维,思维的本质是什么,思维的过程是什么,是什么推动了思维的进行,等等。
而在理工学方面的意义就更多了,是否可以用数学上的体系来描述人类思维的过程(虽然这个问题有很强的哲学味道,但是还是需要实际的理学知识来解答);思维是否可跟语言学对应起来,即语言学描述的过程是否能代表思维的过程,再往下深究,又会回到哲学范畴内;以及我们对于人类大脑工作流程的认知,使用电子或物理材料来模拟大脑的结构,这样模拟的程度等,这些在技术上也存在问题。而对于人脑的物理工作原理方面的研究又会进一步的推动哲学层面的认识,哲学层面的认识反过来会对模拟思维这项工程的理论方面进行指导(哲学可以对思维进行定义,对思维的本质进行研究)。
这本书昨天借到手,目前刚读了一半,本来是在查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性的书籍,没想到找到了这么一本具有启发意义的书,让人不禁去反思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毕竟现在的计算机是沿着图灵和冯诺依曼的路子在走,通过对几个实验的对比,让我对这种怀疑更把握不准了。这几个实验就是书中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象形文字屋子"和薛定谔提出的"光的屋子"以及前面图灵提出的"模拟对话"实验,"光的屋子"实验是确定无疑问的,电磁运动会产生电磁波即光波,但是这跟"象形文字屋子"实验有着小小的差别,正是这小小的差别带来了本质上的不同,电磁和光都是实际的存在,可以是数学意义上的非对既错,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象形文字屋子"需要检验的思维(文中用智能这个字眼),从行为上来看"象形文字屋子"是有智能的,但是这杨的智能是不是就是实质上的思维呢?再深一层去追问,假设图灵和冯诺依曼走下去,技术上工程上理论上的难题我们都克服掉了,制造出了一个理想中功能达到极致的"象形文字屋子",这样的一个人造机器是否能发出"机器能思考嘛"这样的追问,是否能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探究,这样的智能体是否也会有制造模拟思维过程功能更强大的智能机器的愿望?等等……
晚餐吃的差不多了,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出来,我们首先要对思维进行界定,才能界定按照逻辑语义学制造出来的智能机器能达到的思维程度,然后我们需要界定智能这个概念,究竟到达何种独立思维能力的机器可以称为人工智能。
《剑桥五重奏》读后感(五):这些男人有点宅
这本书看了两遍,第一遍是研一时,一晃6年过去了。前几天因为先后读了《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和《如迷的解密者--图灵传》,所以想起了这本书,便又找来重新读,在读上面两本传记时也特别留意了两人的交集部分,不过除了在剑桥的那短暂的时光外,似乎没有更多的发现。图灵去听维特根斯坦的课,课上的讨论,课后也有交流。但延续时间并不长。
这本书有意思的一点是所谓“科学小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创意,似乎可以改写成剧本,演个话剧或电影,但目前来看,缺少了一些情节。很自然,我想到“the man from earth”,这本书和这部电影在形式上有些类似,但比起来缺乏戏剧性。读这本书时我也想到了另一本蛮有趣的书《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呵呵,如果加入一些这样的戏剧性场面,或许更有成为影视作品的可能性。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5个男人的茶话会,吃吃喝喝聊聊天。
对于AI来说,图灵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对思维机器的希望,但他后期似乎没有继续这一事业的研究。而维特根斯坦,同样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甚至有些思想洁癖。从前期的“图示”到后期的“游戏”,他始终关注语言和世界的关系,初期光滑的冰面融化为活生生的生活世界。
薛定谔的生活丰富多彩,若作为一部戏剧,这部分似乎可以拿进来加点料,而他的《生命是什么》已经成为了科普经典流传后世。
很巧,斯诺所提出的“两种文化”,最近我也在念叨,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如何在大学校园间得到弥合,目前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又是怎样的,有很多问题可以研究。郁老师的新书里也提到了这点,可惜他得报告我因故没能去听,越想越可惜。
霍尔丹不太了解。
有兴趣可以都找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