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摘抄

2020-12-08 02:19: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摘抄

  《中世纪的城市》是一本由(比利时)亨利·皮雷纳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世纪的城市》精选点评:

  ●85版

  ●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个一个大概的认识。

  ●城市的形成,有防御外敌和贸易集散的双重意义。从这两点来看,中文名称不能更恰如其分。城市的出现还打破了阶级界限,毕竟最初一批商人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后面所掩藏的多半是个不光彩的农奴出身

  ●讀不懂

  ●皮雷纳屡叹资料稀缺,以致往往以一种猜想的口吻进行历史描绘,然则此书的核心依旧鲜明突出。译者前言里提到皮雷纳将中世纪城市起源问题归为“城堡论”与“市场论”的结合,可谓差矣,因为皮氏在书中明确否定了由城堡发展出城市的推论,认为那不过是形成了“旧堡”,实际上,商业郊区比封建城堡重要的多,围绕前者聚集而成的“新堡”才是城市萌蘖所在。最值得注意的两点:其一,基督教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式塑性作用;其二,由新堡诞生的市民阶级对于今人探讨“公民”、“公共领域”概念的启示。皮雷纳举证得出最早的共同体(communitas)中市民极富伦理情感的献身与互助,这有力地驳斥了一些自由派所界定的市民不过是“争取私人利益者”或“公共利益无非是私人利益的天然总和”谬见,更与黑格尔对市民的界定形成挑战性对话。值得一看。

  ● 你看 从中世纪起便由盎格鲁-撒克逊人主导了

  ●当时读的是1985年版。

  ●这书被Charles Petit-Dutaillis批评得蛮厉害的,

  ●一百多页的小书,读起来却觉异彩纷呈。强烈推荐。

  ●城市史是一部经济史。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一):诞生与延续

  8世纪蛮族入侵改变了地中海的政治格局与商业通道,9世纪的文明出现了明显的割裂,商业逐步衰落。随着政治格局的稳定,经历相对和平的10世纪,自11世纪起,商业进入复兴时期。12世纪,从“旧堡”到“新堡”(港口),由农业经济到商业经济,城市和市民阶级逐步形成。“城市生活的复兴只是经济复兴的结果。”城市制度,管理机关、法律框架、独立的司法组织、税收制度等等随之建立。

  “中世纪的市民阶级既是世俗的又是神秘主义的,因而他们为在将来的两个伟大思想运动中所要起的作用做好了非常充分的准备。这两个运动是:作为世俗精神产物的文艺复兴和宗教神秘主义所导致的宗教改革。”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二):中世纪城市的崛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前奏

  作者详实地描述了中世纪时期城市发展的起源、制度、商人和市民阶层的形成,为我们了解欧洲中世纪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认识角度。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伊斯兰霸权的兴起使得地中罗马帝国时期地中海西部地区商业交流的繁荣景象化为泡影。商业活动逐渐消失。在这种大背景下,地产成为了最重要的财产。宗教也随之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宗教的纽带联系下,欧洲各国开始组织十字军东征,并打通了通往东方的商业道路。解体后的阿拉伯帝国内部各军阀正陷于内斗之中,无力抵抗十字军的入侵。这使得地中海的商业活动迅速复苏。与此同时,佛兰德地区羊毛纺织产业迅速发展并促进了西欧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商业交流。商业的复苏带动了商人的发现和市民阶层的形成,城市在此基础上快速崛起并成为影响欧洲社会结构的一大重要力量。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种子已经蕴藏于此,伟大时代的曙光即将出现。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三):本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作者观点

  作者将中世纪早期的商业与罗斯的商业进行对比,得出只有与东方(拜占庭和西亚)的商路畅通,贸易才会兴盛的结论。当西欧被阿拉伯人包围,失去通往东方的海上道路时,商业就会衰退,城市也随之衰落了。作者认为中世纪新兴的城市起源于新堡(中世纪资料中常称其为port,即货物运输的中转站)。新堡是在原来的城市或堡垒的城墙之外由工商业者筑墙围成的一块新地,区别于原来的老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新堡越来越繁华,最终新堡旧城连成一片,共同形成新的城市。市民对自己所在的城市怀着感激和自豪的感情,有能力的人愿意为城市做贡献。但城市也具有排他性,它们将附近农村视为潜在竞争对手,力图阻止农村发展手工业,将农村变为它们的附属,城市与城市之间更是存在着敌对关系。城市自由权利的取得推动了农村摆脱领主的控制,实现农奴向自由人的转化。市民对神秘主义的相信和世俗精神的崛起促进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出现。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四):中世纪的城市

  有幸阅读到比利时作家亨利▪皮雷纳的著作《中世纪的城市》,这本书行文流畅,逻辑严密,例证详实,在读到许多珍贵的史料的同时,作者所提出的许多新颖的观点让人不禁拍案叫绝,书中同时也有对一些历史学家的观点进行辩驳,作者提出观点,拿出证据,让读者自己思考自己斟酌,在逻辑思辨中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以及一个历史学家所应具有的涵养。书中关于地中海对商业的影响,以及后来中世纪城市的构建印象十分深刻。

  城市是与商业俱荣俱损的,在中世纪整个商业的大背景下,梳理城市起源发展不断完善的脉络,在城市逐渐形成以后相关配套设施的出现:自治制度(公社)、市民阶级、农业工业社会分工的不断完整,专门针对市民这个特权阶级的法律,新的土地制度,作为整体的城镇观念被分割出现了地域主义排他性,以市政会为首的行政机构。这些可以称之为城市革命的东西,可能城市革命这个说法不准确,革命所代表的时间并不能完全概括城市这些配套设施出现的时间,但是在中世纪从城市中所诞生出来的新气象,确实是使欧洲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五):重读《中世纪的城市》

  本书是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雷纳重要的中世纪城市史著作。1925年首次在美国以英文出版。作者将“城堡论”与“市场论”相结合,认为城市是商人围绕设防地点——城镇和城堡——的聚居地,在城市起源问题上立一家之言,颇具影响。

  中世纪城市的起源问题在19世纪及20世纪初曾引起西方历史学家很大的注意,提出了很多理论:如“罗马城市论”、“世袭领地论”、“马尔克论”、“城堡论”与“市场论”等。亨利·皮雷纳(Henri Pirenne)将“城堡论”与“市场论”相结合,认为城市是商人围绕设防地点——城镇和城堡——的聚居地,立一家之言,颇具影响。

  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1、新千年的欧洲出现的变化,十字军带来的地中海商业文化的恢复,商业对于地域壁垒的侵蚀。这对于当今的时代也许有所隐喻。

  2、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阶层逐步出现,并随之自然生长出的议事权和法制。这为之后的变革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和有上而下的建立统治机器的形式产生对比。

  16 随着穆斯林的进攻,以往的地中海共同体消失了,成为不同文化所隔阂的大湖。(对比维柯对于罗马衰亡后的历史解读,他又是如何看待穆斯林的兴起的呢。或者说,维柯的视界只限于欧洲)

  134 市民对于农村人口的特权。这与当前中国的情况很相似,不过这个状况不可能继续持续太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