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读后感精选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是一本由黃仁宇著作,聯經出版的2001-01-01图书,本书定价:Paperback,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精选点评:
●第一部分的回憶錄可以打五星,中間部分勉強打三星,最後的部分幾乎看不下去。不得不承認,黃仁宇對個人在美國研究經歷描述地過於瑣碎,對其思想又表達地不夠清晰。當然,他本人的“大歷史”本身也乏善可陳,故弄玄虛的成分居多。
●黄河青山
●作者观点:中国历史之体系不适合美国学科分工研究。土改带来的农业人口彻底动员和对旧秩序的扫除是政权更替的最大原因,毛细血管不通畅一切上层指令只能是隔阂且无效。。因为解职和出版受阻而感受到的羞辱和困窘让人读的动容。
●文笔很优美的回忆录
●总体感觉比齐邦媛的《巨流河》好看些,具体看完再写书评。。。
●最愛研究這些人的背景經曆,其中最愛琢磨的就是黄仁宇。本科電機工程專業,初從文,後習武,隨之又赴芝大進修曆史,各種不得志,吃了費正清不少白眼,但總算大器晚成,始終堅持如一。 自己也是學電機工程的,感觸尤深,萬千次想重頭再來,走一遍黄仁宇,金觀濤,王小波他們的老路,但恨自己不爭氣啊
●把自身的遭遇融于中国大历史之中,写得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对于历史学家历来十分佩服,黄公是最喜欢之一。
●黄的奋斗和失败,其实就是中国整体的奋斗和失败。黄是坦诚的人。
●黄仁宇的史观我并不喜欢,但本书可能是我读过最好的中国学者回忆录。黄前半生是历史的败者,后半生则是历史学界的败者,书中多有椎心泣血之语,纵有过于激越、芜杂之弊,也瑕不掩瑜。
●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从戎学者。国运,党运,人运,值得总结,善于分析,终成一部经典的回忆录。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读后感(一):大历史下的下历史——别样的自传方式
历史学家叙事,有着其特有的书卷气与一定的敏锐。但是其过于自恋自己生活的细节,而遗忘经历本身所构成的大历史。其间他透露的几点星碎的著作文笔还是特别的诱人的。从他的经历,可以了解到抗日战争下一些不为人所重视的细节与生活饮食。这些可能才是真正的反映了历史,解释了学术专辑所一直想要说明的历史。此后他在美国的生活并无太多的可言说的地方,但也可窥见异国教授生活上的一些烦心之处。 通篇想来,他的自传总让人觉得怪怪的却不失于平常。没有太多的情感的叙述,也没有夸张的经历的叙述笔法。总体的言说是温润的,没有固执,甚至没有情感。这与大多数自传太不同。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读后感(二):黄仁宇笔下
读黄仁宇笔下的贫穷中国农村与内战
我颤抖着
慢慢地深呼吸
深怕眼中的泪水会滴到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上
看到 Blood Diamond 中无望的非洲大地
彻夜辗转 无法好睡
看见黄飞鸿II的陆皓东
对着狂热无知的白莲教失控怒吼
我眼泪刷地流下
这一刻
我才知道徐克在说什么
才知到黄仁宇和 Blood Diamond 故事的真意
我也知道
在这些时刻 我会毫不犹地加入同盟会 共产党 还有战地记者人道救援的行列
我也发现
我是个天真的左派 无知的诗人 和没有实力的革命家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读后感(三):沒想到評這本書的另一人就是令我荒廢了歷史研究的大學時代男友啊!!!
(2001-11-27)
原本以為會成為歷史學家的我, 在大一的時候毅然從教育系轉到歷史系. 可是今天的我, 並沒有繼續在念歷史. 我背棄了我的夢想, 或許只是因為我沒有耐心, 但時時刻刻, 我對這個我主修的課題, 都存著敬意與愧意.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 無疑的是所有主修歷史學生的入門書籍. 在許許多多艱澀雜亂的歷史書籍裡, 它是一股耳目一新的清泉. 不僅是它的文詞淺白易讀, 它採用不同的結構講述事件, 使歷史研究多了許多想像與樂趣. 事隔十多年, 我再讀他的回憶錄, 也是處處都是自省與感動.書中約三分之二的部份, 都在表述他的歷史觀, 大部份是學者觀點, 但也參雜了許多他從動盪的時代一路走來的親身想法. 三分之一比較像一般的回憶錄. 他成長的時代與經歷過的事, 已是相當吸引人的故事. 他親自見證了中國動盪的時代, 又移民成為美國公民, 與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結婚生子, 都使他一生的故事與想法增加了他人所不及的敏銳與魅力. 身為一般讀者, 本書讓我更增加了對他人生的好奇, 但其人已逝, 這份好奇只能飄盪無居. 這也成為本書的成功之處. 本書的特別結構, 我個人覺得連貫度不夠, 顯得有點散亂. 但我想作者已藉此達成他的目的. 這本書並不是來娛樂讀者的, 所以在閱讀連貫性來講, 沒有必要討好讀者.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读后感(四):多情应笑我——再读《黄河青山》有感
《黄河青山》开篇第一句话:“在1945年末,我遇见一个比自己小一岁的女孩,名字叫安,我对她一见倾心。”黄仁宇在从军期间,就多次给大公报写稿,抗战胜利后,他曾想报考新闻系,直至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他也有继续读新闻的想法。黄仁宇文笔洗练优美,叙事简洁,引人入胜,《万历十五年》的畅销,和他的文字之美也颇有关系,很多“历史盲”能读他的书,而且欲罢不能。这也是所谓学术界对他颇为不屑的原因之一。不可否认,黄仁宇有自己的历史观,因为早期经历,他希望能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在1952年,他以34岁高龄入密西根大学,从本科三年级开始读起,历时12年,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我在数年前第一次看《黄河青山》时,第一感觉就是作者叙事很乱,思维跳跃,场景和人物也不断变化。和一般的回忆录完全不同。当时囫囵吞枣看完之后,对黄仁宇的了解也只不过是几个片段。但同样的书,看的人年龄不一样,感受也截然不同。就在前几天,我偶然中重看此书,忽然体会到什么叫做“顿悟”。对于意识流的写法,对于黄仁宇的表达,忽然觉得全部了解。那一瞬,我仿佛能看见这位历经坎坷的老者,他在1983年完稿时的那份落寞和笃定。此书完成于1983年,最后的定稿只有原稿的四分之一,遵照黄仁宇的嘱咐,在他去世后正式出版。
我明白黄仁宇在全书开头描写“安”的寓意。安出身于显赫的外交官家庭,家中每一层楼都有浴室,她对黄仁宇的追求欲迎还拒,玩弄黄于鼓掌之间。黄自己也深刻了解,安从未爱过他,但他总觉得安有莫名的吸引力,让他无从放手。对于黄仁宇而言,“安”代表的是一条看不到终点但又充满挑战和吸引的人生选择,神秘、新奇、但又困难重重。
之后,黄仁宇又认识了温柔可爱的辛妮,辛妮和安一样,都是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但和安不同,辛妮善解人意,乐于助人,能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她的家庭和乐融洽,她爱黄并信任黄。不能说黄和辛妮在一起不快乐,但是面对要和辛妮结婚后,过着千篇一律的平坦温馨的生活,黄仁宇却忽然害怕了。他天性如此,不惧挑战,总喜欢追求看上去刺激的生活,对于集体主义有着天生畏惧,对于世事人情,有比别人更深入的思考。他注定,无法过约定俗成的生活,更何况他所处的时代,动荡变幻,无论你选择什么人生,都不可能上岁月静好。湖南人黄仁宇,他只想走自己要走的路。
黄仁宇对于历史的定义,他有自己的“中国大历史”观:“中国过去150年内经历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黄仁宇认为:“历史学家可以是工匠、技师或思想家。思考的过程已开始在我身上启动,许多矛盾在眼前开展,我必须从历史里找原因。”
1938年,20岁的黄仁宇在南开大学退学后进入中央军校。军校毕业后,进入国民党第14师,任排长;之后因奔父丧,在总部任职一年后参加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和缅甸服役期间,任郑洞国将军的副官。1949年任驻日代表团朱世明将军的副官,因叶山事件退役。退役后前往美国,入密西根大学,取得历史博士学位。之后在纽约州纽普兹州里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和日本历史。
在黄仁宇担任朱世明将军的副官时,一次代表朱将军参加宴会,在别人介绍他时,忽然感觉:“我不是我自己,而只是别人的影子,而这个影子又是别人的影子。”
而他离开军队到美国后,最常思考的问题就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中国将走上怎样的道路。他认为上推至明朝,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政权,可能会对他的思考有帮助,所以他花了大量功夫研究明史。黄仁宇想让历史告诉他: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中国将何去何从?他研究历史,和一般西方的学者不同,这也是他有自己的方法,而著作也在出版前屡次碰壁的原因之一。他拒绝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单一化和数字化,他认为中国国家之大,人民之多,农村几乎脱离在中央统治阶层之外,表面看着松散不堪,却自有一股内在的力量,这一切,都成为他“中国大历史”成论的原因。
但“中国大历史”究竟是什么?究竟该怎么研究,说老实话,本书并没有给出一个定论。即便是历史学家,也会一再推翻自己之前的论点。中国人看待历史,历来的要求就是“古为今用”,这早在刘知几的《史通》中就曾提及。但清朝时,因为文字狱严苛,学者开始陷入考据的泥潭,终其一身,辨别所谓的真伪,在我看来,考据和训诂,只是辅助,成为专门的学问,实在是一种浪费。只会禁锢思维,但也许这是统治者最想看到的一幕。所以我认同黄仁宇所说:“历史并不专持记忆,它本身也成为一种思维的方法。”
黄仁宇在回忆录中,用看似平淡实则深情的笔调描写了他的父亲——黄震白,同盟会早期成员。但黄震白之后回到家庭,结婚生子,不再革命,成为顾家的男人。他对于黄仁宇的教导:“激进主义很少出自个人信念,通常是来自社会压力。在大众压力下,可能做出时候头脑清楚事会后悔的许多事。革命党人失败就成为烈士,但革命党人的领袖成功时就会成为军阀。”这些话,就今天的我来看,也都是一位老人充满智慧的总结。
黄仁宇对于留在中国大陆的妹妹,看似无情实则无奈。他无法答应妹妹的请求,内心其实极端痛苦。对黄仁宇而言,家人是他隐藏在内心的大爱,无法割舍。这也如同他对于中国的看法。甚至在他申请成为美国公民时,他期待去世的父亲能够谅解他,而他也认为,“父亲是一位变通的人,他能够理解我的选择。”
黄仁宇在回忆录中,会记录一些往事:打扫卫生时,不小心磕掉了花瓶口,但他并没有诚实告诉雇主;对于已经决定在哈佛出版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后因意见不同改为在剑桥出版,对于费正清先生的宽厚仁慈,他虽有愧疚但期望对方能理解。
黄仁宇对于自己尊敬喜爱的人,对于自己没有做出符合对方期望的决定,他一概的论调是希望对方能理解,能原谅。这也是我颇感兴趣的一点。他情感丰富,既软弱又坚强,独持己见,但并不咄咄逼人,温和但并不懦弱,总希望别人能够理解,但如果不理解呢?没关系,黄仁宇其实并不在乎。
在回忆录中,黄仁宇还描写了田汉、廖沫沙、田汉的儿子,也是黄自己的挚友田海男。可惜文革之后,唯一活着的也就是廖沫沙而已。黄描写了自己的老上级郑洞国和朱世明将军,无论这两人的历史评价如何,对于黄仁宇而言,都是值得信任和尊敬,也对他慷慨仁慈的上级。李约瑟博士,李约瑟的夫人,鲁桂珍博士,虽则寥寥数语,却让人对那些逝去的大家有感性的认知。
黄仁宇深爱自己的妻子和儿子。1979年,他经历过屈辱的解聘事件后,仍能在很困难的情况下著书立说,和家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如果要记录黄仁宇,有几个时间节点不容错过。1938年,弃学从军;1945年,前途未知;1952年,奔赴美国;1979年,被纽约州大学告知结束终身教职,同年,一直出版无门的《万历十五年》终于可以出版。
黄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不是36万字的回忆录能概述。而他想告诉世人的,并不是他个人的经历,而是中国的道路将走向何处。2000年,黄仁宇逝世。晚年时,他的照片都充满平和,看尽沧桑,而大洋彼岸他的故国,正在走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读后感(五):摘抄
一、黄称《万历五十年》“这本书并非宣扬我的史学方法,而是展现帝制中国末期的切片⋯⋯这本书有双重目的:一是将现代中国的底线往后推移,事实上是移动到鸦片战争前两百五十三年。历史显示,当代中国所面对的问题,早在当时就已经存在。另一目的是证明,我的大理石理论及不是教条,也不是粗糙或无聊。⋯⋯探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趣的细节。”(P115)看来作者给颇具胜名的万历那本书一个很有限的地位,那么其“史学方法”则在这本自传中得到充分展现。
二、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初露端倪,黄称“1979年,中国尚未完成长期的奋斗,尚未将国家从农业官僚体系转化成现代国家,为达成现代国家的境界,全国必须可以进行货币上的管理,而不只是意识形态一致而已。⋯⋯奋斗的终极实现已经不远。这个国家的眼光不再只看到自己,就已经是很有希望的迹象。也就是说,中国将采取竞争的态势,和全球其他国家面对面,为达此目的,内部组织必须合理化。”(P112)组织的合理化现在何以如此重要呢?“为理解今日的中国,我们必须回溯和西方国家对峙时期,因此必须将基线往后延伸,到鸦片战争前两百多年。”(P112)这是黄对明朝研究的当代意义所在。
三、黄对叛将王适方的口述记录为第一手资料,充分显示当年老蒋对头的优缺点,优点在P191~193,缺点在P195。内容太长,谅不一一抄录,概述如下。优点:强大的基层动员能力;缺点:强调大我,导致命令执行层产生心理危机,产生对组织原则的抗拒。在同样的组织原则下,即能产生成就,又能产生挫折(虽然意识形态狂飙运动在那个时期风靡全球)。基于对国共不同革命路线的对比(重组织化的上层路线与下层路线,详见P240、P276~278),黄看出了两者间存在这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不可调和”之处并不在于意识形态层面(否则黄怎么解释孙ZS的联俄联共呢),而在于急需的调和并不存在技术支持,或者在各种“国际支持”下唯独没有这个组织技术上的支持。于是黄在P221~223诉说内战源于缺少有效的议会制度时,其心理感受并不尽然是“历史不可避免”,于是本书才在各个可能的时机探讨当今的中美关系。当然,是从”民间“的层次来谈这些外教问题(P586)。
四、黄称国MD为“一群以来村落社区和各省强人组成松散的联盟”(P236),并称“这个政府的成功大多处于人类的意志,而不是组织的效率”(P254)。能在“松散联盟”中发展出统一的意志,黄有权称其为“蒋介石的政府”,这表明蒋个人对这个政府至关重要,于是所有的功过都可以集中到“个人因素”上,这也是史学家解释这段历史容易产生道德评估胜过技术评估的原因,也是黄尽力克服的倾向。毛的情况同理可证。黄对技术评估的独具慧眼源于其对中国式官僚管理的独到研究,在官僚这个主体上,很难看到韦伯对他的影响,于是黄不仅能够对“意识形态”进行去魅,更能对“技术”进行去魅。在“二”中,黄以“农业官僚”和“货币管理”对举,充分体现了技术在历史上的突破性作用,黄虽成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其对生产力推动历史的认识还没有同洗澡水(与物质一样具有异化功效的“主义”)一起倒掉。
五、道德在历史中的作用与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将道德凭藉融入可以采取的行动中,这样可以完整保有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同时以清醒的良知扮演历史中的指定角色“(P241)”革命本身就是重新修改道德标准“(P277)。道德既存于历史中,又存于现实中;既要避免用今日的道德去评价历史,又要避免对今日道德无所助益(从历史中清醒的认识现在)的历史研究。黄的大历史是一体两面的史观。
六、黄将蒋一生中的诸多矛盾性格称为一种”现象的谜题“,以此来突破道德评估,从而”得以就技术方面来解释“,得出的结论为”中国的命运系于乡村改造所产生的突破“(P263~264)。参看”四“
七、当黄称”内战是抗日战争的必要延续“(P271)时,他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蒋一方面的行事风格和抗日时期没有差别,一样是”打一场没有计划的战争,就好像禅宗一样,以美感和本能去面对问题,以来灵感的突然涌现,而非精心的策划计算。在大方向中摸索,让后果来决定细节。每当他缺乏执行工作的工具时,他就用决心来填补“;二、日军投降留下的权力真空让蒋的敌人有机会”趁机完成未完成的革命“,而虽然对手变了,蒋的当时的战略地位性和抗日时并无所少改变,同样是缺乏在本土的持续动员能力。
八、”透过土地改革,毛ZD和共CD赋予中国一个全新的下层结构。从此税可以征收,国家资源比较容易管理,国家行政的中间阶层比较容易和被管理者沟通,不像以前从满清宫廷派来的大臣。“(P277~278)黄当然说得是土改时期,可做今日之警言。回溯今日,更可以到元朝,改变行省制度正是当今组织技术所需要的突破。
九、”国共内斗的时期虽然显得很长,实际上只是鸦片战争启动历史时间以来的其中一链。在现代中国历史的所有层面中,都贯穿一个基本议题,就是中国由文化主导的政治体必须转化成现代国家,基本要求为可以从经济上管理公共事务。“(P278)把握基本议题就是大历史;如何确定此基本议题,见”五“。
十、”毛ZD的崛起不在于他能力过人,而是因为他有办法掌握自然经济运动的趋势。“(P321)”毛ZD的成功可以归功于打破沟通障碍⋯⋯让受过教育的精英分子和文盲群众对谈⋯⋯形成二十世纪聪明技巧对抗十六世纪组织的最佳实例。他的触角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的少数绝对没有机会赢。“(P340)毛更像是一个农民问题的科学家,而不是革命诗人。
十一、”从孔子以降到毛ZD的形形色色的主义,与其说时绝对真理,不如说是管理逻辑的形式,或是官僚及其所需的意识形态工具,用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P400)当人们遗忘这条时,不是显得怨气十足,就是被主义所异化。
十二、”现代中国的所有痛苦完全其源于明代开国之初,因为当时将退缩的精神加以制度化。“(P427)先今流行的海洋精神并不一定只发生在海上,只要去除制度化的退缩精神,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海洋,否则过于重视海洋也可以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发展阻力。
十三、”文化大革命的现象揭露中国的基本弱点:公众利益的务实议题无法就事论事加以辩论,而必须转换成道德议题和抽象概念,这就显示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之间欠缺必须的机制。“(P512)当欠缺此一机制的时候,其辩论可以是王安石、张居正所面对的主题,可以是上述引文中的主题,更可以是甚至与其完全相反主题,它们同样把务实的问题”转换成道德议题和抽象概念“。
十四、黄论述当代第三世界国家反殖民运动的建国路线:”发生在印度的事件,和在中国及伊朗一样,都让我想到,今日开发中国家面临的主要关键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技术问题。⋯⋯这些国家起初的脆弱难逃外国的压力。双方对峙时,这些国家必须动员最大的人力资源来抵抗外侮。一旦对峙的立即威胁消失后,每个国家荏苒必须寻求技术上的适应之道。争取独立时所简历的防御机制,极可能无法完全解除,因为毕竟已经成为国家的文化遗产。也就是说,促成工业组织的基本技巧必须来自于资本主义,但由于各国地理历史等因素而必须加以修正,最后就会形成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义。“(P538)这是在”立即威胁消失“的历史时期,对”修正主义“的精辟论述,可惜不出于左派学者之手。
十五、”理想的完美境界只是抽象的概念。实际上,其具体实现必须混合一国的地理和历史因素,并受制于这些条件。其征结在于,所有国家的共同点不在意识形态,而在经济或数字。“(P573)这意思相类的话在文中很多,我也就多抄抄,大家也就多看看:)
十六、”中国今日的最佳远景是在集体或合作的基础上强化财产权,现代中国可以从十七世纪的英国拾取灵感,研究相互冲突的观念如何在法律体系下融为一体。“(P578)以调和冲突为最终目标,显然此是技术性的法治/术,非彼形而上的法制/logos。难能可贵的是黄教授并没有学究的拿出什么习惯法、大陆法等概念大而无当的加以使用。
书中的还有很多其他内容,如:一、论述台湾崛起的原因(P584),其实可以推广到亚洲四小龙;二、美国在其他国家眼中的形象及其形成原因(散见于最后一章的后半部分);三、康德的学说和历史理论(P575)⋯⋯不一一列举。
该书虽然说了很多近代历史,却没提西安事变,不知为何,实在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