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0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10篇

  《大历史不会萎缩》是一本由黄仁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1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一):别听老学究的,读书当读黄仁宇

  中国人比谁都依赖和喜爱印戳。

  你卖过半年早点,众人就觉着你有消不掉的炸油条味;你当过兵,大家就认定你不可能是真真正正的原味文化人。

  盖棺论定?自诩聪明的中国人等不及,他们愿意见你第一面扫你两三眼,就先论后定了。

  黄仁宇因为总鼓呼“大历史”的缘故,就有人不喜欢。

  他是半路出家,又当过军官,凭什么去纵论上下五千年搞通史研究?要是这样的人都能有发言权,科班出身皓首穷经的老学究们算什么?往哪里放?

  但是不要信他们的吧,如果历史是你的喜好,请一定好好地、认真地去读黄仁宇,他是研读历史的新角度,也是汲取历史营养的新方法。

  黄仁宇的“大历史”,提纲挈领,言简意邃,却立体,丰富,不失细节,最适合读者而不是学者。

  举个例子。

  比如讲到游牧民族在面对中原政权的优势时,他如此说:

  “中国被契丹(辽)、女真(金)和蒙古相继侵入……,从财政税收的角度看……

  北方的少数民族动员简单,补给线短,不受官僚作风的羁绊,他们所主持的法制全部可行,是以往往能以之击败中原的多数民族。”

  喏,就这么简要,但极具份量。

  “中国的问题不是一个正常的组织当中发生了脱节……而是健全而正常的组织并不存在,

  往往用以应付局面的机构至少比它想要解决的问题落后二三百年。”

  在明清更替的历史迷局间纠缠困扰的人,这句话有不小的警醒意义。

  而在评论新中国时,他说:

  “毛及中共的贡献,则是造成一种新的低层组织……他们有意地不用高层机构,整个地避免都市文化,以干部开会讨论代替官僚组织……并且以迭次的整顿和斗争获得立法的功效。

  ……事后看来,他们确能重新造起新社会,与旧社会相当隔绝。

  我们不能因为对少数过激……反感而忽视中共内数以千万计的青年男女对中国的贡献……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无代价地工作几十年,才能使中国进入今日的局面。”

  读黄仁宇,犹若登高远眺,顺着他的指向俯瞰历史,攫胜揽要。

  何况他还是细节的高手,比如《万历十五年》,那同样是写给读者而不是学者的著作,使得千万非学究的普通人可以从一个历史断点品味时代,汲取营养,这就是他的贡献所在。

  和学究们不同之处还在于,他可以把自己的亲身历验与大历史的纲要结合。

  “我在军官学校时,钢盔涂油,阅兵时戴白色手套,满脑袋新式战术。”

  “下部队才发现我们的士兵半像乞丐,半像土匪……我们不仅不用新式教育去感化他们,还随着他们去吃狗肉,讲粗话,对老百姓心狠,以为如此才有传统的英雄好汉性格。”

  由此看来,“蒋介石的高层机构只是仓促地敷设于残余的旧社会之上。”

  作为少尉排长,他的“月薪42元”,通货膨胀却达10倍以上,“高山上的土匪出资收买逃兵带去的轻机关枪,每挺7000元,等于我们一个上等兵40年的薪饷。”

  “中国的抗战,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完成,虽然没有凭一己之力将日本打败,最低限度已将强敌拖垮。”

  这样的历史讲述方法和研判工具,是那些象牙塔内居安思安,忙于内斗升职、应景敷衍的学人们可以效仿得了的吗?他们不认同黄仁宇是正常的,反之那才叫怪。

  历史学界其实只有一个任务,就是向大众普及。

  用科学的、易懂的历史及研读历史的方法去替代怪力乱神的五花八门的传说,启迪民智,改良民生,促生民主。

  皇帝早就完蛋了,我们需要的,不是食俸禄秉诏谕的史官和官史。

  是不是正牌,有没有资格,该不该出名,能不能靠版权发达,这些东西的决定权,在于民众,不在于象牙塔内吃定了历史饭的越来越有山头帮派味道的学究们。

  读黄仁宇吧,虽然不是靠近历史探究真理的不二法门,但是个性鲜明,方法独到,他会帮着你叩开历史之门,洞察辽阔时空的无穷魅力。 澹言 070427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二):换个角度看历史

  黄仁宇曾从戎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的中华民国国军,后赴美求学,密歇根大学历史博士。

  他写的《万历十五年》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其中就提到了他的大历史观,而这本《大历史不会萎缩》则通过一篇篇短文,补充了他的观点,他的历史观的独特之处在于从政府财政制度方面考虑,分析整个历史的发展轨迹。

  他主要的观点之一就是,中国之所以在近代落后是因为中国的管理一直没有实现数字化。早在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就想丈量全国土地,重新整理全国税收,可在张居正死后又全部推翻。后,清康熙帝也曾想丈量全国土地,也没能实现,据说民国时期用以计算税收的土地数据都是沿用明朝早期的。像这种极差的数字管理才导致了中国改革艰难,渐渐落后。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与历史教材不同的历史视角。你会发现那些你能够背诵熟记的历史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闲话休絮,摘抄一段原文给你们看:

  “蒋介石最大的弱点乃是他所造成的高层机构缺乏社会结构侧后支持,于是他只有自己挺身而出代替组织制度之不足。大家都知道他在战时自兼四川省政府主席、中央大学校长、却很少有人提及他尚是农民银行之理事长,又兼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联合办事处主席,当然,这样的组织仍旧脆弱而效能低。

  为什么他不着手改造中国的基层组织?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也触及本文之症结。简单说来,重建中国社会之基层只有放弃现有一切,离开城市,进入农村,起先干预村庄内的放债收租,终至牵涉土地所有,所解决的为几百年累积的问题,无从局部化,也无从低度进入而收束。从历史到现实经验看来,这需要另一种组织、另一种纪律和另一种外交政策,由中共在内战时完成。”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三):三人行 历史接“立”--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

  三人行 历史接“立”

  --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

  大凡一种广大的群众运动,或者一种重要的改革,必有从矛盾之中得到调和与统一的趋势。

  阅读黄仁宇先生的作品,我始终将“宏观”二字标记在心中,不放过蛛丝马迹,力图窥见其全貌。

  如此,三人行,历史接“立”,一个新的中华民族再次屹立。

  读书笔记:

  “大历史”与“小历史”不同,不斤斤计较人物短时片面的贤愚得失,也不是只抓住一言一事,借题发挥,而是要勾画出当日社会的整体面貌。

  《中国大历史》仍然保持着黄仁宇一贯的“大历史”观点:从小事中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

  黄仁宇:“我们学历史的人不应当着重历史应当如何的展开,最好先注重历史何以如是的展开”。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出:“人类的智力不能掌握着一切整体现象之起因,但是期望发现这些起因的需求却萦绕在人类灵魂之中。人的智能还不能查验的出来各种现象的繁杂清晰,首先抓住第一项近似于起因的事物,历时叫说:‘起因在此’”。

  一个人只要透视到任何历史事件的真谛,看清了多数人参与的情形,即会了解历史上的英雄并没有掌握着群众的全部行动,而实际其本身尚被掌握。(对英雄人物的宏观分析)

  历史上的原因只有一个诸种原因的总原因,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原因。但是,各种事件的发生受各种规律支配,这些规律有些我们茫然无知;有些则即将摸索到手。要使这些规律成为可能,首先即须排除当中某一人意愿可能为一切起因的想法。

  中外人士近几十年来介绍儒家思想与文教传统,重分析而不重综合,将其细处论的莫测高深,其紧要之处与实用之处反而遗漏,历史教学又将1800年前后割为两段,讲的互不关联,因之发挥传统文教者则不讲究现局,研究现局者则不提文教传统。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政治上的早熟,中国智能用社会上原始而简单的因素作全国整齐而划一的标准。

  以宏观眼光看历史时,注重非人力因素所产生的作用。

  立

  蒋介石最大弱点乃是他所造成的高层机构缺乏社会结构侧后支持,于是他只有自己挺身而出代替组织制度之不足。

  一国两制并非设计者创制的花样,而是自然发生的。它不是一种和谐爽快的局面。一国而两制,必有尴尬的地方。

  大凡一种广大的群众运动,或者一种重要的改革,必有从矛盾之中得到调和与统一的趋势。

  2008年6月3号 19:13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四):读《大历史不会萎缩》第四章

  由于网上所得电子书质量良莠不齐,而我所获得的恰恰是属于“莠”的一本,只有全书的第四章内容,可以说是“读完只觉得贸贸然似乎毫无所得也”。

  在此前我拜读过黄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以及关于先生的《黄河青山》。黄先生的文字似乎总是天马行空的,思路非常广,视野非常开阔。《大》这本书涉及到方方面面,内容多,范围广,读不懂的地方甚多,但也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所以又从图书馆借了《一口气读完大明史》(为偶然所得)、《听黄仁宇讲中国大历史》,希望接下来通过相关书籍的阅读,来窥视中国历史这座大冰山,并从此过程中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过一段时间再读《大历史不会萎缩》的时候,相信一定另有一番体会。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五):如何奠定正确的历史观

  这部书本来应该列入力荐的行列,不过,由于编者集合了黄先生的言论和其他书中内容有些重复,降低了本书的含量。

  这本书主要关注于黄仁宇先生在90年代初对中国现代史的史观,分析。也包含一些对90年代初世界一些现象的解读。但总体在于围绕黄先生大历史的角度客观的分析。

  对于中国现代史,黄仁宇先生对蒋介石先生的评价颇高,在中国大陆目前仍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对蒋介石先生的评价尚不能客观和中立,当然,评价不能空穴来风,历史的评价仍要基于史实。

  由于中国自明朝始,囿于当时基于农业的自耕农经济无法完成数目字管理,而以道德代替法律的政治体系环境对改革的阻力,整体上采用了收缩的复古的财政政策,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迟滞了将近600年。而清末的世界环境逼迫中国只有整体再造才能是唯一的出路,而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人却无法自知,因此,前仆后继的完成这个整体使命,从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始。

  黄仁宇先生作为一个旅外学者,几十年的功课、治学环境的熏陶、远离意识形态的独立思考,所形成的历史观相对比较客观,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我的历史观基本承袭黄先生的观点,当然,随着自身的发展也会有所修订。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六):黄仁宇:关于修订近代中国史的刍议

  目下美国讲学历史的重分析,而不重综合,有演绎而无归纳。这样的治史,往往对一人一时一事恣意批评,而忽视后面的组织与结构。不仅以小权大,而且以静议动。千篇一律地埋怨指摘,而忽视了历史上长期的合理性。这也就是只有消极性的历史,没有看透历史的积极性格。(126页)

  说道这里各位免不得要问:难道是非全无标准以致公道不伸?

  我要即此申明:这问题不由大历史而产生。实际上这是目前现况,写回忆录的,甚至写历史的各行其是,缺乏共通的观点。是非不明公道不伸,是一种极为危险的局面。我们提倡要放宽历史的视界,增进历史的纵深,正是为了解决这当前的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牵涉我的一生:我的前半生有了与此前面与下层观察事实演化的机会;我的后半生志在事后阐释此种情节。并且和西洋史、日本史比较,正是我谋生的工具,衣食之所寄托。所以我确实花了一段时间,将这整个问题作过深切的考虑。其结论是:

  过去中国150年的历史,是人类历史里一种极大规模的重新组织与重新构造,这当中很多事迹不能用平常的尺度衡量。至少我们要将它当做从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扰攘的局面,进展到隋唐大一统的过程同样对待。

  其所以如此,乃是传统中国依赖“尊卑、男女、长幼”等等社会价值作寄托。这种组织不能在现代世界里存在。

  从鸦片战争以来,重要的里程牌如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康梁百日维新、辛亥的民国肇造,不是个别不相关联的行动,而是一种长久远大的群众运动中的环节。外面的压力增强,中国的反应也增高,最后逼不得已将两千年来的君主体制也一概放弃。

  民国肇造后的军阀混战已不可少。因为旧体制业已解散,新体制尚未登场,只有私人的军事力量可以暂时维系局面。可是这种私人军事的力量,也难能在一两个省区之外收效。在这个过渡期间最为表现群众运动的革命性格者,无逾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领导人已经看清革面洗心应从自己着手,士大夫阶级有了这样的觉悟,中国历史不能再倒退回去。

  将一个旧社会推翻,重新创造一个新社会,采取一个“立”字的方式。

  中国国民党在蒋介石的领导之下,自黄埔建军以来主持抗战、废除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能独立自主,实在是创建了新国家与新社会的高层机构,有如立字上端的一点一横。

  现今海峡两岸共同地注意通商,其目的不仅是增高人民的生活程度,而且是创造一个多元的社会,树立各色各样法治性的联系,使高层机构能反应到低层的需要,亦即充实立字上下之间的两点。这样以商业体制作基础的社会架构,符合凡事都能用数目字管理的条件,构成永久体制,才全面地促进中国的现代化。(128-129页)

  我们今后写历史,可以从下面这些步骤着手:

  第一,我们应当继续搜集原始资料。

  第二,在整理各种资料时,不急切地以道德的名义论断。

  “道德主义者必赞扬英勇,谴责残酷,可是不能解释事故。”

  第三,以宏观眼光看历史时,注重非人力因素所产生的作用。

  第四,大历史的逻辑必与当事人的逻辑不同。

  “我们学历史的人不当着重历史应当如何地展开,最好先注重历史何以如是地展开。”

  ——《中国近代史的出路》

  “可以看出或是四五百年之后,或是六七百年之间,法律制度与社会环境不想衔接,或是经济的条件变更,或是对外关系改观,整个国家社会逼着从基层起再造,当中必有一番变乱,中国现代的长期革命,也是出于这样的要求。”

  ——《中国现代的长期革命》

  蒋介石最大缺点乃是他所造成的高层机构缺乏社会结构侧后支持,于是他只有自己挺身而出代替组织制度之不足。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大凡经过长时期大规模而又带急剧性的改变,即当时的领导人也难能洞悉当中的实际意义。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七):初识黄仁宇

  正如本书附录(一)中所评论的,"他的作品不守学院规律,所用刺次级资料也欠详尽。但是书评人没有道出这些缺点不是无心知错或一时松懈,而是存心有意如此的。“通读本书后,我觉得的确如此,如作者多次提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国家资本及公众资本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强迫节省而出“,此论断并不符合经济学的逻辑与事实。其实对此我们不必苛求,黄仁宇线条比较粗犷的宏大叙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细枝末节的疏忽。对于我们大部分非历史专业的芸芸众生来说,追求完整的历史过程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黄仁宇想做的就是为纷繁复杂的历史提供一个理解的框架,其历史观高度浓缩为一个“立”字,上部一横一点为社会高层政治、财政、金融等正式组织制度,下部以横则为社会基层的组织基础,中间两点为联系上下两层对应的法律、文化制度联系。黄仁宇这样一个简明的理论作为他理解、解读历史的思维框架,以此解释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兴起和中国近代史的长期革命......

  书中在多篇文章中黄仁宇都提到了这句话:”近一百年来中国没有历史,写的都是对事情不满意,满纸谩骂,所以我想站在中间。“作者对历史充满了"同情的理解”,试图理解每个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中的长期合理性,不喜动辄价值判断。这一点很吸引我。

  黄仁宇著述颇丰,这本书算是汇集了他主要的学术成果和历史看法,文字很平易近人,还是值得一看的。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八):小评一二

  先前已经差不多把他的其他书全看了,至此再读已经少了很多惊喜,但书依然是值得一读。大历史的视野确实让人在近代史面前不那么愁眉苦脸,不那么嫉恶如仇,总之少了不少主观感情介入。但同时对历史的同情似的抒写更让人处在一种温情愉悦的状态。算是给历史观注入了一种正能量吧,而且不是宣传口号式的、强迫式的、洗脑式的注入。

  如果相信历史的长期合理性,面对操蛋的现实就不会想再次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了。何况那更有可能是你自己的一厢情愿呢,到头来只会雪上加霜,而不是雪中送炭。努力在现实中发挥法律、司法、文化的作用,应是促成更好的社会的途径。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九):黄仁宇的大历史

  我读的历史不多,因为古文不好。也不知道该看哪些书,可以讲为怕被人错误的影响了史观。

  老黄说,大的改革以宗教始,以经济终。在国民党当排长的时候,半像乞丐,半似土匪。

  不过他比较倾心老蒋,强调经济史社会史。我的观点是,就像专家说太医不可能在后宫通奸,制度是如此,但总会被人打破的。明清表面上税收那么少,实际上苛捐杂税、贪官污吏必不会少。

  但仔细一想,古代官员确实难做,干什么都有人弹劾你,竟是用完你就踢掉你,再用时再请。司马懿这种有二心的被贬是让人爽的,才知道李鸿章每签完一个条约就被贬。第一次鸦片战争,首先谈判的琦善签个还算好的草约即被流放,后来的以和洋人套近乎为计签南京条约耆英也不得善终被一条白绫赐死。当年老英几次想来通商被乾隆朝毫不犹豫的拒绝。

  黄仁宇的伟大观点即是“立”字,上面一点一横是上层建筑,下面一横是下层,中间两点即是法律等社会纽带。老蒋建立了上层,老毛建立了下层。按他的观点,明清根本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因为没有完整的社会分工、自由的物物交换、对财产权的保护;中原战争也有其意义,因为间接统一了财政、帝国主义支持蒋统一于是拿到了关税。

  历史真是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写史者充满了怨气,就会得出老毛老邓老江都是笨蛋,这并不是历史。而且政治外交更是复杂,俄国毛子用新疆不做乱换蒙古和满洲的利益,你说签不签,签了表面上还好其实就是丧权辱国,拒绝呢你不能让毛子一点利益都拿不到啊,你没那实力。建国后,毛周秉持着民族自治的观点,让朝鲜族帮助朝鲜,缅北克钦族说划走就划走,送朝鲜长白山,送越南西沙,打了一圈领土还是丢不少。但你说藏南真的那么重要么,守的成本太大。但谁又想到南海的破岛礁能有那么多石油,早期的高成本没准子孙就是巨大财富。有些事,真是不好说。

  确实,我们落后的太多了,清朝根本就不是现代社会,能在20世纪苦苦追赶已经算还不错。而且建国后的30年通过低价购粮低价卖给城市让人人紧缩节约还是给国家积累了财富,为改革开放做了准备。

  不知道是更迷茫还是更清醒了。我向来不屑于宋明清,独尊先秦隋唐。但清朝人口能破亿看来也是不错。等有空想读读史记。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十):小说“大历史”

  从历史教材中,我们只知道“历史”,不知有“大历史”;从一般学者的观点看,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对历史如何解释是后人的事情,后人如何“说”以前的“历史”只是国家教育提供的历史的一种写法。学者黄仁宇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大历史。

  如何来解释大历史?历史事件本身的意义,不是由主观断定的,历史中的人物也只能知其一二,却不能看出它对于日后历史的意义。谁能想到中国无数个小自耕农组成的社会对资本主义形成的阻碍?小自耕农的社会没有多余的资本进行投资,经济数量的增长极为有限,不能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小农社会的形成是地理环境作用的产物,在产生以后,又制约着制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财政制度),从而根本上使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之可能性小。这就导致中国的传统社会不能产生以数目管理的社会,而资本主义根本上则是以技术、数目管理作为支撑的经济形态。

  本文把资本主义看成一种历史事实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一种现代经济,即以现代性的司法、金融、通信等技术手段架构起来的经济形态。这些技术手段作为连接社会的上层政治、经济、货币、教育等制度架构和底层民众的纽带。只有三者同样具备,才能够进入到资本主义经济时代。

  随处可见作者一贯客观、冷静的治学态度。事实上,只要读者走进作者的体系,以“大历史”观点来看待问题,那么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客观”的心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褒贬臧否,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不再是“假若没有发生....那么.....”,而是发现长久历史背后的诸多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所以,在作者看来,我们今天观察文化大革命的全部历程,也不能说它背离了历史长期的合理性。

  《中国大历史》、《大历史不会萎缩》等这些著作中一贯体现着作者的历史观点,而其尤其关注明朝。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我们其实可以把他对明朝的衰落的分析看做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极致”状态的分析。在帝国庞大的官僚机构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功德圆满,不管是消极怠工的皇帝还是寄希望于大明王朝能够回复元气的张居正、申时行等人,还是矛盾的思想家李贽、极度清廉的海瑞。他们不管消极被动还是踌躇满志,都是和制度环境相摩相荡的结果,都无力抵挡历史的黑影。他们都是僵化制度的一份子:行政效能的低下,使“人”不由自主选择了加强“德治”,德治对皇帝的要求日益严峻,皇帝以与群臣对抗来保卫自己的权力而失败;皇帝和群臣也有合作的时候,却总是好景不长。而对于这个朝代优秀的人来说,他们对这一制度也试图做以改变,有时候甚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最终的失败显而易见,从近处来说,是处处掣肘,“奸臣”作祟,从长远的历史眼光看则是都逃不过千百年形成的小农社会制度的渊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