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网络共和国》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网络共和国》读后感精选

2021-01-05 01:35: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网络共和国》读后感精选

  《网络共和国》是一本由[美] 卡斯·H·桑斯坦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网络共和国》精选点评:

  ●其实,我们都信息偏食了,大量的我们自行寻找订阅信息(Pull模式),会强化个人已有的信息偏见,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共识降低。而另一方面大量的人只接受少量的官方媒体的信息。就这样的状态,民主?额......

  ●和信息乌托邦一起读。

  ●在微博客大行其道的今天再回头看这本书,真是相当的有预见性。关注本身就极易造成同质聚集,引发群体极化,为屏蔽spam而设计的拉黑操作又为前者推波助澜。中国的微博抄袭自推特,但所提供的评论新功能却在一定意义上提供了公共平台

  ●互联网对于民主的消极影响正在慢慢扩大,当然,这是属于发达国家的事情,我们的民主还需要互联网的拯救~

  ●今天再看,觉得他也是花了很长的篇幅讲了一个如今我们熟知的概念。1)无限的信息过滤(“个性化”)会导致信息极度的分裂;2)无限的“个性化”不利于整个社会信息与经验的分享;3)对于一个民主的网络社会而言,自由是指自由地置身于不同的主题和看法中,不被限制在个性化的体验中,有机会看到全面的世界。

  ●过时了,一看就是围绕信息集中现象的批判,还能扯那么长。

  ●观点很好,纠出了网络时代关于民主的问题。吐血的是作者实在太啰嗦,一个观点其实只要一句话概括即可,他偏要写了满满一章。

  ●做外新史作业用的。还可以,总体逻辑清晰~有些定义比较触动我的常识..

  ●充其量只能算三分之一的学术著作,内容散漫、拖沓,有洞见,一篇文章能说清楚的事情硬是写了本书。

  ●不同网络语境下的诠释自有差异,值得一看

  《网络共和国》读后感(一):republic.com 2.0

  不知道国内是否有出《网络共和国2.0》版,是去年刚出的。作者对内容作了一些修正,应该是比较updated的版本。

  的确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感觉英语版要比中文翻译版更有可读性……也可能是我中文水平下降了),中国网民的确太需要一些相关的书籍来启发和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模式。

  不知道中文版又没有对内容进行删减…… 总之,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毫不脸红的复印了英文原版……

  《网络共和国》读后感(二):札记1 宪政视角下的网络传播

  共和宪政的基点:对君主制个人意志与大众激情与偏执的规避

  代议制,并不是直接代表民意,而是对民意的deliberation,一种延迟、净化和缓和

  美国宪政崇尚共和为一,因此,需要一种体制,让所有的意见得以相遇和交流,即便这些意见你并不喜欢,感到厌烦和愤怒,但没有一种共同经验的共和制,是不可能的。共同的经验在于个体对于私利的一种超越性。

  公共论坛原则:1、接触人的权利;2、接触并不想听你意见的人以及你提出反对意见的人的权利;3、人接触不同观点意见的权利

  传统媒体作为一种各类观点的罗列,尚存有某些公共论坛的意味。

  网络就像街道和广场一样,提供了这样一个充分交流的空间。但问题在于,网络的“个性化”以及社区化,使得人们的思想交流失去偶然性和丰富性,而变成一种思想的回音,自大与偏执。这恰恰是与民主的理想背道而驰,人们很难听到那些可能改变自己意见与选择的信息,而在自己固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在强调更高互动性与社区感的SNS上,会不会体现得更为明显呢?如此说来,SNS是不是应该对陌生人采取一种更为开放和关怀的态度呢?

  《网络共和国》读后感(三):网络共和国:另一种形式的乌托邦?

  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小书。内容涉及传播学、法律、政治、甚至心理学。面对公共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淡化,而个性化媒体越来越成为趋势的情况下,从民主建设的角度,作者表现出了担忧,同时他提出了一定的建设性意见:主张政府“适度”介入,即建立网络共和国。当然,这种建议在某些激进分子看来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在他们看来,无边界无国界式的网络世界更应该被推崇。个人看来,网络共和国的模式或许在美国是可行的,并能够建立起来,而在国内似乎是遥遥无期。其实,支持作者观点的一个重要的佐证就是:在互联网上,群体极化现象会愈演愈烈,这样久而久之大家会变成“井底之蛙”,并且很容易形成“集体无意式”的行为。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国内几日前的翁AN事件就是一个强烈的佐证,此次事件发生之后,几家比较尖锐的网站里面“群体极化”现象十分严重,致使网站管理人员不得不动用大量精力来进行维护。之所以发生这种现象,这与主流媒体或者公共媒体不能满足群众的阅读欲望有一定关系:统一口径的报道,并且禁止评论。至于背后的推动力量,这是众人皆知的,就不在赘述。

  仔细分析一下,其实美国互联网上的群体极化现象产生原因与国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多是受众有意识地去屏蔽公共媒体中“与自己群体无关的信息”,因而形成过虑化的个人媒体;而后者是受众无法从公共媒体上得到与自己想得到的信息,进而求其次转向非主流媒体。这样分析下来,也不难得出另外一个结论:在国内,互联网完全可以演变成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生存格局。

  《网络共和国》读后感(四):札记2 消费者主权与公民主权

  问题:如果质疑自主选择的个性化信息,这难道不是干涉自由吗?

  解决:这种论点混淆了消费者主权与公民主权。在诸如污染与国防这类事情上,这两种身份所作出的判断与行动是完全不同的。

  消费者主权以满足欲望为主旨,而公民主权则超脱出个人,从群体福利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采取行动。

  消费者主权其实源于有限的选择1)我们所生所长的结构与环境是给定的 2)消费当中只有重复与攀比一种逻辑,所以,消费不能作为一种自由的表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生存权不能当作民主的前提或者挡箭牌,因为只有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生存的问题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讨论与解决。

  那种共同的感觉以及群体的出发点,叫做社会粘性,它维持了异质性社会中的共同感与统一架构,而分裂的信息现状将损害这种共同感,人们只作为消费者,只关心自己的事。

  实际上这涉及如下问题:如果一定要认为消费者选择是自由的,那首先要保证消费者的欲望形成过程是自由的,而事实上,这个过程是非常局限的。

  另外,在一个专制机构下,所谓没有需求(比如民主),往往是因为一种狐狸葡萄效应,首先剥夺了这种需求的可能。

  不断更新的消费并没有提升我们的福利,甚至在消费攀比中增加了我们的焦虑,那么,市场到底是带来了自由,还是限制了自由呢?——而网络的出现,更加剧了这个过程,因为消费的频率和攀比的参照,都显著增加了。

  《网络共和国》读后感(五):网络的民主

  卡斯·桑斯坦在本书中主要论述,民主在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中如何维持。

  首先,一个表达自由的完善机制必须符合两个不同的条件:1.人们应该置身于任何信息之下,而不应事先被筛选。2.大部分公民应该拥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经验,或称社会粘性。

  但电视、互联网的发展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无限过滤”的手段,从而可以排除一切自己不喜欢或不感兴趣的领悟的信息。而且“公共媒体”也有“协同过滤”功能,为盈利销量进一步只提供消费者想看到的信息。

  政府对信息具有不可压制的管制倾向,对各大媒体实施监督,并命令不了发布不利之的资讯。

  处于漩涡中心的人类有两个身份,消费者以及公民。前者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后者希望团体利益最大化,夹杂着前者的愿望。

  当具有一定倾向的消费者或公民达到“群体极化”的状态: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倾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将会造成更多的分裂,不能容纳异见,博弈/谈判难以进行,社会局面不容乐观。这样的群体对于异见,不是说服争取,便是调整自己的立场以符合主流方向。群体极化后社会串联便紧接着,“虚拟串联”(对方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发散自身思想)亦是。

  当一个人不能被分享异见时,自身思想上会渐发狭隘,就像狐狸与葡萄的关系。

  这时,是政府管制开始出马。言论自由收到干扰。作者提出六个改革的方面,商议的领域、披露生产者行为、自律、经济补助、以及“必须刊载”的原则。

  正如普利策奖的一句话“记者是社会这艘大船上的瞭望者”,公共媒体要坚守良心尽量多的“超链接”以减少群体极化。同时消费者,公民要自律。政府适当的管制即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