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的狂欢》读后感摘抄
《网民的狂欢》是一本由[美] 安德鲁·基恩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理或许终将战胜谬误,但这需要时间。在此之前,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可能已经把我们给毁掉了。
●定价25太坑了。内容不错,可惜是06年写的,有些观念有点儿极端。
●web 2.0批判,一种立场,观点蛮好,理论性低,分析性弱。破而未立。
●让人想起另外一本书《中国不高兴》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冷眼看,空惆怅! 时间会涤荡那些所谓的“业余爱好者”,以及鄙视他们的人。 网络还是个婴儿,人们还没有好好适应,不要急,好东西,大家需要时间去适应。而且现在已经出现了较多的好苗头。 作者太过悲观了
《网民的狂欢》读后感(一):一个从创新者沦落为保守者的控诉和彷徨
《网民的狂欢》充斥了对正在改变未来的技术的恐慌,作者怀着根深蒂固的对已有的传统既得利益集团的赞美和膜拜,在近似癫狂的情绪控制下对当下由互联网带动的新序进行了来一次集中的批判。
“失败"者的呐喊.
《网民的狂欢》读后感(二):现在看,已经过时
06年出版的一本书,关于互联网弊端的简单事实罗列:比如门外汉逐渐取代专业人士,在网络上进行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宣传;盗版横行,专业人士的劳动得不到尊重,必然导致严肃报纸、杂志和音乐创作者的创作热情降低,人员减少等等。
当然,作者不是一竿子打死互联网,主旨还是呼吁能够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
总体而言,缺乏深度,有进一步探究精神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娱乐至死》
《网民的狂欢》读后感(三):还需要区分
书中提到的web2.0的缺陷与问题,有哪些是社会固有,被网络技术激发起来的;哪些是网络创造出来的;哪些即使没有网络,也是那样子的?
在我看来,书中提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经过网络新技术放大而已,本来它们就是存在在那里。
有些问题,根本就是任何新事物都会少年期都会遇见的情况罢了,不值得大惊小怪,也不难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得到解决。
真正本质上的推论过程,权威与大众文化间的矛盾,这个事情在70年代就已经摆上台面了,只不过网络又把它重新刷了一遍鲜艳的油漆。
《网民的狂欢》读后感(四):唯有加强自己,才是应对这个喧嚣不已的世界的法门
在我们这样的世界,指望媒介和社会来帮助自己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显得有些奢望了。
面对大规模的业余化,一个独立的人所应该掌握的人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
1)媒介素养
2)逻辑学/批判性思维
3)哲学基础(丧失哲学基础的后果,就是人活着没有特定的立场,而只有飘忽的立场,在飘忽的立场下,话语,充斥着的,便是情绪,而非理智)
4)起码的方法论(比如一份调研报告告诉你,99%的人并不歧视残疾人,这绝对有问题)
真正的思想就是在少数几个头脑之中的,Wiki百科即使倾全体网民之力,也无法与真正的思想家相比,这个不是来解释和辩论的,而是自己修行去感悟的。
《网民的狂欢》读后感(五):中庸路线
1.现实情况:
a.信息问题:易得的业余、虚假信息成为首选,去伪存真的时间增多
.版权问题:图书、音乐、电影和新闻等专业信息的权益受到损害
c.社会问题:赌博泛滥、情色内容过载、精神疾病频发、隐私泄露
2.解决方法:
a.尊重专家和传统媒体的作用,双向建构信息获取方式
.调整和改变专业信息的发布和盈利模式
c.政府监管、家庭教育
3.个人行为:
总的来说,与书名一样,狂欢。作为一个穷困网民,廉价获取图书、音乐、电影、新闻等专业信息,用理性态度怀疑和筛选信息源,对隐私泄露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