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城》的读后感大全
《太阳城》是一本由[意]康帕内拉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148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196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阳城》精选点评:
●名著。。。
●理想国与哲人王带来的噩梦。
●假期啃书第二本 有预感多年后我只会记得可怕的公妻制
●空想共产主义在云端,链接不能,使用不能。 太阳城简直就是历史的倒退。
●作者太不容易了,被教会迫害,几十年狱中写下此书,只能给5星! 属于理想国和乌托邦类型的最著名的几本空想完美社会的经典之一。
《太阳城》读后感(一):社会形态下的城市
在里尔欧洲车站地铁站里 有一幅巨型的壁画 每次看到他 就想起这本书 在这个拥有集权脑袋的共产主义社会里 有一个非常生动的城市形态与之呼应
城市是什么 是一群人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建立起的 建造回忆的场 在半睡半醒中读了法语版的 空间制造 这个空间的形态逃不出 生存在这个空间中人们的共同记忆
《太阳城》读后感(二):太阳城
《太阳城》读后感(三):《太阳城》短评
2、占星术部分自然没读懂,并且令人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把高中地理学的太阳系知识忘完了......
3、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主张主要是:消灭私有财产、倡行义务劳动、集体生产分配和进行劳动教育;
4、可以看出柏拉图的影响,同时激烈地批评亚里士多德,或许也可从此二人之间的分歧理解康帕内拉;
5、附录的作者生平令人动容,为了一个其他人看来是叛逆的幻想的东西,经受了数十年难以想象的折磨,可以称得上是个“革命家”了;
6、苏联译者的工作同样令人感佩,版本复杂文本艰深若此依然能搞出较为完备的全译本属实不容易,中译本则显得有些陈旧了;
7、这个文本的困难不像大理论家们那样是思想复杂,而是历史本身带来了太大的距离;
8、足以用来理解马恩和迈斯纳对乌托邦主义的分析,一如康帕内拉自己所说:“即使我们不能完全建立这种国家的思想,我们所写的一切也决不会是多余的,因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力所能及的可以仿效的样榜。”
《太阳城》读后感(四):哦,那个意大利人
高晓松,在节目里说,意大利人爱吹牛逼,他提到马可波罗,说他就是个大忽悠,现在看来,这本《太阳城》,也跟我们东北人适应市场经济不良时候,坐在炕上喝点小酒,吃点花生米,吹吹牛逼,解解恨,败败火差不多。当然,东北人最近几年不高谈阔论了,但爱吹牛逼的本色不变,满街都是社会人,什么快手直播啥的,一群沙雕指点江山,真特么牙碜。
好吧,回到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下面这几个词:
公有制,啥都公有,甚至老婆都可以公用,叫“公妻”,还说这是为了下一代好,真好!
泛滥的星相学,不管干啥先得来一卦,不管是当官、种地、吃食堂、做爱、打仗等等一切国家大小事,百姓起居事,都得看星象!苏联的学者煞费苦心,在注释里挖空心思琢磨老康的星相学,当然我还是看得一头雾水。
有时候,还带有一点邪教色彩,比如他一口咬定,全世界陷入大混乱,让人想起小丑挂在嘴边的词“chaos”,更让人想起权力游戏里的大麻雀和小手指,混乱是阶梯,“chaos is ladder”。
颇为有趣的是,在正文和注释里都提到,癫痫是一种高智商的病,除了书里提到的苏格拉底等人,还有最近一直在研读的梵高。
民主与专制的结合,爱国主义和至高道德的提倡,这种苦行僧式的清规戒律只适合极少数人,以及革命高压状态下的大多数人。
阅读指数:★☆☆☆☆ 精读指数:☆☆☆☆☆
《太阳城》如果不是阅读本书附录二中关于康帕内拉生平的简介以及简单评述,那么与阅读《乌托邦》相比,则无法理解将本书列为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的意义。由于本书虽然用游记小说体来书写,但是读起来并没有什么趣味,文笔(翻译的问题?)感觉并不出彩,因此本文的收获并不是很多。
由于时代背景所限,在资本主义都没有爆发出巨大生命力之时,人们解决充斥于当前社会当中的各类弊端时,可选择的路径不多。《乌托邦》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社会学分析,认识到私有制是社会弊端的根源,因此围绕去除私有制做出了一个系统的安排。康帕内拉则是在其阅读的大量古希腊作品以及自身所学的神学知识基础上,主要是从过去人们所描绘的共有制公社(社会)中进行阐述。也因此,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是一个宗教色彩浓重的社会,也是一个比乌托邦管理更加严格的社会,由“太阳”(王)携“威力”“智慧”“爱”三大臣管理整个社会。这里为了彻底的共有,太阳城与乌托邦相比,这里在生育与两性生活方面有着更多的规定。并且,可能当时天文学的知识是社会思想发展的重要影响学科,因此与夹杂着大量天文学知识的占星学在太阳城的统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硬件如城市规划,软件如人们的思想。与乌托邦一样,这里除去农业之外,主要的工作也是手工业,每个人都需要有一技之长,并且这里的农业并非乌托邦当中的轮流耕作。与此同时,这里的司法权与行政权是统一由“领导”行使的,不过法律条文的追求与乌托邦一般,数量少且简单易懂。
与《乌托邦》相比,由于缺乏对于现实社会的辛辣分析,使得这里的共有制存在感在繁多的宗教/哲学论证后,依旧感觉并不能解决太多问题。而这里一方面寄托于人们高尚的情感,一方面又依赖于无处不在的监督与管理(散落于文章中的武装巡逻者和监视着),使得不由自主的联想到打着神圣旗号的一些以纳粹为代表的独裁集权体制,令人感到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