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们》的读后感大全

2020-04-24 23: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的读后感大全

  《我们》是一本由尤金·扎米亚金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40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精选点评

  ●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集权,机械人类异化成了号码讽刺之余,感觉拖沓了,罗里吧嗦的,不如一九八四

  ●伟大理性之光万岁!这个人“…还挺好看的…真的挺好看…这个动作仿佛似曾相识。我希望,我们会取得胜利不仅如此,我确我们终将取得胜利。因为理性必胜。”看到最后一页一阵恶心。||启蒙大于小说本身,对这种逼叨渲染强行植入模式不适应,感情线也乏善可陈更喜欢后来的1984。

  ●情况已然不妙

  ●积分不错

  ●三部曲里最早成书的,却是最弱的一环。

  ●更像一部小说而不是阐述构想和观念,强于《美丽新世界》。 难过的是开头太枯燥啰嗦。 反乌托邦三部曲最好的依旧是《1984》。

  ●像《1984》一样没有自由世界,但却像《美丽新世界》一样人人都乐于接受这样的“幸福”,《美丽新世界》通过放纵肉体来麻痹灵,而《我们》是用机械化行动禁锢思想

  ●人类有如此多的毁灭方式极权统治是最可悲愚蠢的一种;人人生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恩 是的 ps:感觉没《1984》好看

  ●一分不是针对这本书,而是针对出版社。很久没见过这么不走心的出版社了……排版奇丑,错误连篇。买实体书千万不要买这版!

  ●作品成书百年后,就像如今没人再相信“乌托邦”,也没人再相信如果终有一天,“乌托邦”不可避免降临,彼时的情景会和本书中所描写的一样。

  《我们》读后感(一):1984vs我们

  从乔治奥威尔的1984过来看这本书,两书所写的主题实质是一样的,对于通过虚构一个所谓的乌托邦或者共产主义国度呈现读者们失去自由的幸福”的终极场景。两本书都是通过主人公视角进行记述老大哥统治的大洋国vs全知全能者统治的号码世界。“1984”的叙述更为沉着,而“我们”中D-503更为神经质的通过大段描述画外风景片段表现内心汹涌

  书中有两个讨论让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一个是“没有幸福的自由”和“没有自由的幸福”究竟人类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第二个是数学上没有无穷大的数字,即便D-503作为数学家也无法给出最大的数字,那么革命永远存在,永远不会消亡。

  《我们》读后感(二):q

  一个男主角,三个女配角。战争后的乌托邦的崩坏过程(最终也是开放结局)。中间有对理性与欲望探讨,既然是反乌托邦,明线必然是理性在正位,秩序稳定最高。全知全能者被描写成像苏格拉底一样的光头男人,是不是对柏拉图等哲学家们的理想国的嘲讽呢?主人公是联合国关键项目的设计师,女主是被派去接近利用男主的,但文中有暗示女主最后也爱上了男主。男女关系的戏份可能是年代原因,我也不太懂。但是这部给我感觉不是单纯地反乌托邦。关于革命的那段讨论,暗示人们通过战争尝试达到一个理想体系,接着这个体系的存在是靠惯性,最初的发动机已经熄火。体系再次崩塌暗示需要新的革命。结局男主还是被抓住做了手术,那个老头计算宇宙有限,还用数学公式去证明,正是在与绿墙与绿墙之外的世界做类比,作者最后还是反理想乌托邦的,不管这个理想像数学一样完美,在它之外还是会有理想内(绿墙内)无法想象的广大空间,不过作者似乎偏向悲观,作者似乎暗示哲学王一旦掌握暴力机器,乌托邦将是很难推翻的,

  《我们》读后感(三):灵魂

  反乌托邦开山之作,说实话,由于成书太早,科幻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就是提供个背景设定而已。

  和美丽新世界一样,设定为未来世界井然有序,整齐划一。不同的是,美丽新世界是外来的野蛮人引起涟漪,而我们是不甘的小我从内部的爆发,结局一样改变不了大局。余味挺糟糕的。 这类型的书,显然不是为了讲这么一个拙劣的故事,对于集权和奴化的影射都直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但是抛开义正言辞的正确的三观,其实规律而又按部就班的人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对大多数人也更加公平吧。 也许,在那个时代,那个国需要这样唤起人们的灵魂,也如书中所说,灵魂是会传染的,大众其实就是乌合之众,需要有那么一个火花点燃所有的灵魂,避免世界落入机械化的死板。

  乌托邦应该是美好未来,但是美好定义不了,自由虽美,但是我之自由往往是你之桎梏,集权虽稳,但是,自由之光又不可避免要闪耀。那么,怎么样才算乌托邦。。。

  2018-02-04

  《我们》读后感(四):无自由之“我们”,极权哉

  初读此书,无俄文学一贯之连篇累帙,更无长读不止之人名地称,予冒昧揣想,系现代文学家族之一员,主题涉极权之象,极端工业,系蕴含深刻哲学思想之人类发展忧思录也。

  继而观之,无长名系尤金氏有意为之,千年后之联合国,人人幸之,福之,号码代名,所谓:街上有不少号码散步。我不再指代唯一者“我”,而为“我们”,因人人相同,勿人人殊也。洋洋得意之美妙的新世界。怪乎?惊乎?

  相同者谓,十二时辰,同起同眠,同食同履,同作同思。房屋无窗无门,因何为之?谓:四壁透明,美其名曰,君子坦荡。交合之事亦如此乎?曰:否,掩帘为之,难得之私密时间,且为公开之私密之时。犹反权之士可有法乎?曰:否也。因其勿法也,即无审无判,极刑哉。

  思之为何?尤金氏幻象无源?其幸福也,相同。仔细观之,幸福同者不同,只幸福同也。两者混为一谈为集权者之手段伎俩,实现极权管控。为幸福而生,谁人不愿?然同幸福者处处同也,非乃幸之福之,其为无自由之极悲,无自我之极渊,形同产业机械,无独立思想之极大不幸。

  尤金氏无一不写,又无一不露。不露何为?文学创作之表现手法也。表现千人一眼,内里千人千眼,然文学尚且如此晦涩深奥,仍影响深远,政府极权者忌惮,逐禁毁。

  由此观之,何为自由,何为民主?又何为幸福?上文言道集权者之手段伎俩,此乃无人以自由之名,民主之名,幸福之名反为极权服务之,勿如此,乃自由,民主,幸福之极大谬误。犹民主人士呐喊民主,自由人士呐喊自由,幸福人士呐喊幸福,然令他者外勿民主,勿自由,勿幸福,因勿许人人殊之,只同他所言之同。

  此题延伸所观,法人犹太裔德里达,列维纳斯者,反思德国纳粹罪行,追本溯源哲学之道,反逻各斯中心主义,拒斥系统性哲学框架,同一性建构模式,因登峰造极,是思维模式之流。

  此书不外乎一则深刻之人类社会发展寓言,所幸纳粹德国早已瓦解,苏联模式亦沉没于海。然居安思危,愿历史不再重蹈覆辙,千年后之联合国引以为戒。

  《我们》读后感(五):反乌托邦里的社会

  ——统治阶级造就的一窝蚂蚁

  《我们》、《1984》、《美妙新世界》,是三部反乌托邦小说。什么是“反乌托邦”?如果不是我几十年痴迷各种书籍,如果我不是前些日子刚刚看完烧脑的《三体》,如果不是万能的“百度”,这种反乌托邦形式的小说模式可真难读进去啊!即使读进去也许也会一头雾水。所以读这几部世界都盛赞的“反乌托邦”小说,前提工作一定要做好,否则就是白白浪费时间。

  那么什么是“反乌托邦”?首先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乌托邦”。“乌托邦”在概念意义上讲就是“理想国”,一个在物质文明,科学文明达到一定高度时,所建立的桃花源。东晋文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乌托邦”,严格上还不能和共产主义混为一谈,因为它是空想,因为无理论根据,一般又都叫空想乌托邦。电影《机器人瓦力》里逃离地球的航空母舰里的社会状态就是模拟“乌托邦”。而实际上它讲的却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故事。那么从名词上讲“反乌托邦”是一种在物质和科技文明达到高度的已经压抑住人类的精神思想,禁锢人类思维的社会形态。在这种貌似“乌托邦”的社会里人们实际上已经成为行尸走肉,或者说毫无思想的机械人。所以说《机器人瓦力》中,人们面对面不交流,实际上已经是被机械智能禁锢思想自由的一种表现。我现在花费力气讲解这两个名词,其实是好笑的。我最先问过单位的几个大学生,他们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可是如果有知道曾经不识字的相声大师马三立,他说过一段由何迟写的叫《统一病》的相声,其实就是“反乌托邦”。当然,作为污蔑社会主义,这段相声已经和上述的几部小说,都作为大毒草被掩藏在历史的角落里。我只想说,其实我们一直在“反乌托邦”的宣传当中,可是连高等学历的大学生都不知道怎么解释!真是挺让人尴尬的。通过查找资料学习,现在想起来什么《嘲笑鸟》里的十二区,《分歧者》里的无畏派,无私派,博学派其实不都是“反乌托邦”的社会形态吗?(以上均为自行理解,不代表真实情况,请阅读者自行甄别。)

  《我们》作为反乌托邦小说的奠基之作,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这部小说一直没有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作为对理想社会的批判思考形式,在当时处于白色恐怖的统治中,的确显得格外扎眼。如同小说中处在大一统国家里的女背叛者I-330一样,成为社会统治者眼里的洪水猛兽。而对于长出“心灵”的主人公D-503,这成为一种传染病,不得不用一种手术像割肿瘤一样,割去他“幻想”的一部分。让他像绿墙里所有人一样,穿着统一服装,胸前挂上号牌,准时起床,准时在玻璃房子里睡觉。让他的爱情也在粉色纸条的批准中才得以实现。没有思想的“我们”,麻木地接受所谓的幸福。

  扎米亚京的这部“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对于以后的社会,用尖锐的思想预见力,对今后几十年俄国的可怕后果不幸言中。整个社会演化成一部残酷的机器,没有我,只有我们,在这部机器上毫无表情地运转。这是一种前瞻性超前的社会预言,对物资和科技发展极端的思考。发出了共产主义可能被扭曲的担忧和叹息。

  扎米亚京曾经有一个比喻:一只每天都提前一个小时打鸣的公鸡,最终被尴尬地主人一刀割断了脖子。人类在一种愚昧的文明统治中,扼杀一切异样的声音。人类的思想也同样被禁锢在“套子”里,行使着作为公民的规则。这是可悲的,无异于一群待宰的鸡场里的肉鸡,接受不可逆转的命运。又茫然如一窝蚂蚁,单调地执行天生的使命,被拒绝思考,拒绝自由,拒绝创造。在一座密封的蚁穴宫殿中,忙碌地来来往往,“享受”着被统治的幸福。

  因此,读这样一部有思想深度的小说,其实也是在打开我们被封闭的大脑,让我们从一种小市民的眼界,提升到一种宏观的思考。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自然,或是对宇宙以及所谓的历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