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十讲》读后感锦集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是一本由李学勤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精选点评:
●基础读物,算是浅入浅出了
●论文集,翻来覆去重复内容太多
●本來想給2星來的
●对象不是我这种历史爱好者。
●学术垃圾。
●比裘锡圭那本薄很多,也易读的多,而价值也就相应的不算高。作者与裘氏齐名,但裘氏是真正的学者,李氏似乎名过于实。也难怪,因为李氏师承里哲学路数偏重,所以文字中浮论较多,水分大;裘氏是正经的古文字学师承出身,写文章固然繁琐枯燥一些,但干货多。同样是丛书之一,裘书比李书严谨多了。李氏行文貌似很谦虚,但其对于廖平今古文学说的无端质疑,正显示出其根本没读懂许慎的《五经异义》,更不要说卷帙浩繁的《六译馆丛书》了。
●写这本书的时候先秦史研究还没有受到其应有的重视,先生娓娓道来,内容充实,是很好的入门之作。
●泛读即可
●感觉比较老的书了,很多观点都没有更新
●文章有些老,但是能一窥李老师的话语面貌。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读后感(一):中国古代文明十讲
語言很淺顯,雖然是一個1933年生人,但是從沒有什麽複雜的詞句,不像現在的有些年輕的學者文人,搞些大家理解起來很困難的話語。
雖然只是一些論文的合集,但是還是很值得一讀。至於夏商周斷代工程,則可以略去不讀。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读后感(二):中国早期文明考古证信
强行整辑出的一本书。说是文明史勉强得很;侧重中国早期文明,以甲骨文、青铜器与简帛文字学的辨识为中心。没有医学、占卜、陶瓷、农业等方面,叫什么文明?且文章多为急就章。
虽然如此,李学勤的大局观和见解的敏锐依然可赞。李氏擅长对比,言语坦率,文风粗略但思路开放,卓见频现。对云梦睡虎地竹简秦律的分析与秦朝社会文化的状况对比尤堪重视。
近代疑古风潮贻害天才众多。
2013.7.22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读后感(三):中国古代文明十讲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李学勤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所谓“中国古代文明”,大抵是指夏商周三代的文明,也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时期。这一时期,留下的正规文字不多,所以要从甲骨及青铜器等实物上来挖掘文明的信息。李学勤先生的《中国古代文明十讲》通读一过,让人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甲骨文、青铜器、简帛书等古文明的遗骸。从这些古文明的遗骸里可以看出先民的生活轨迹、先民的智慧。《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并非是正经的学术著作,而是有论文、有讲演,读起来不费劲,只是内容上颇有重复之处,有的话题在几篇文章里皆有论述。虽然作者自称:“做了必要的补充修改”,但依旧不能令人满意。另外值得非议的是此书未附图片,青铜器的风姿,只能是无缘一见。因为论述古代文明,跟实物的关系非常密切,像甲骨、青铜器、简帛,皆是实物,如配上精美的图片,直观的效果就出来了。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可谓功莫大焉。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读后感(四):考古“快餐”
全书趋向于一种“讲”的表达,与关于夏商周考古的专业书籍相比,存疑、探讨的成分更多。作者在一段话中浓缩了自己大量的知识储备,细读起来确实是受益匪浅。作者先将中国和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等古文明进行横向比较,指出只有中国文明绵延至今从未断过。然后深入探讨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几个要素:金属的使用,主要是青铜器;文字的产生,原始文字很可能是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陶器、玉器符号;城市的出现,商代前期已有城市,反映出阶级的社会结构;礼制的形成,红山文化的“女神庙”、良渚文化的“祭坛”都体现出古代敬祖追远的特点;贫富的分化;人牲人殉,最早是仰韶文化的奠基人头骨。以上几点的论述,涵盖了大量的事实,也有作者的推论,十分精彩有趣。另外,作者在谈论其他学科在考古学中的重要性时,不免有些空洞。其中还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起源的问题也就是阶级社会和国家起源的问题”这样浓浓的马哲理论的句子,而这句话和书中内容的联系不大。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读后感(五):学者的文章往往不好,眼界也不宽广
作者李学勤是中古文字学专家,对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较精通,在学术界的地位较高.因此,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数百名学者,科学家.很多已超出李学勤的研究范围.工程结果发表完全后,受到来自国内外的众多质疑.李学勤也利用各种学术会议和演讲的机会进行辩解,李学勤本人几乎代表着整个研究团队和工程本身,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从各种讲解来说,李对工程取得的成就还是相当自负的.
之前购入并翻阅过李学勤的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是作者在学术刊物上论文的合集,以古文字学为主.都是很细致的问题,深入的分析,代表了作者的学术水平.当然,这个学科相当枯燥,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几乎不可卒读.而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 完全不是这个套路,这是作者演讲或论文的合集,讲的都是大的概论, 这种概论就必须读者有作者一样的专家功力才能吸收,否则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简帛与楚文明等.从这些大概论可以看到,习惯于做细节分析的专家,对概论问题的缺陷.
或许是将精力过分专注于学术细微,这是成为专家的基础,作概论时,我们只看到数据,事例的罗列,推理极少,分析几乎没有.
李学勤的文或演讲是官体式的报告体,没有什么文采,美感.当然,作为学术论文,我们不要多好的文采.但这样无味的官样文章着实让人厌恶.何况这种种官样文章中还时时让人感到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
十讲 其实是个大方面,约20-30篇论文,在内容上,诸多重复的地方.由此可见作者知识面狭窄,脱离了古文字学这个专业领域,李学勤好象能说的话不多了.这本书完全可以只用一半篇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