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庄子哲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庄子哲学读后感精选

2021-01-08 02:2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庄子哲学读后感精选

  《庄子哲学》是一本由王博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庄子哲学》精选点评:

  ●非常经典的一本理解庄子的书,现在已经是第二版了。

  ●并非元典,却不改庄子的生命关怀,诗意的阐释,同情的笔触,深沉的悲哀,此非冰冷的学术,而是鲜活的生命。

  ●天大地大逍遥游。。。。。

  ●其实读了大半没读完 不高兴读了 还不错吧

  ●庄子入门吧

  ●哲学体系整理得很清楚,以人间世为枢纽分(破)知、(充)德上下两行,而统一于遊的状态。特色是注意从其他家及老子处分析庄子哲学的源头及发展脉络,并且将内七篇视为一个大篇,打乱逍遥游第一的次序,先讲人间世,整个思路虽不知是否更近庄子本身,但却是更清楚更易理解。每篇的梳理非常通畅,对庄子于不同段落的突兀跳转做了衔接的阐述。附注也蛮有用。书里对老子的“道”总往君主治术方面讲,总觉得不太好。另外讲得让人觉得如此清楚,也就少了对问题的深入挖掘,嫌偏浅显了【贱

  ●一家之言,读着有趣。

  ●从这本书,我第一次踏入了庄子的精神殿堂。回过头来看,也还是一本好书。

  ●单靠自己的力量是啃不动庄子的,修炼养心……

  ●一家之言说庄子

  《庄子哲学》读后感(一):学庄者的入门推荐

  这本书算是王博老师早年力作了。就《庄子》研究来说,《庄子哲学》注重的是内七篇的研究,以此,王博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建立了一套庄子哲学的体系——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书中对于各篇解读的顺序。当然这里王老师也回避了一些问题,例如外杂篇与庄子的关系,以及与内篇的关系。抛开这些问题不论,王老师的观点其实很新颖,特别表现在其将《庄子》内篇以《人间世》为中心,分为内外两部分,以“外化而内不化”的庄子思想解读《庄子》文本。并且,其对每篇的解读、阐释,也值得初学者借鉴、参考。

  《庄子哲学》读后感(二):Tim找王博老师要的签名书,一定要好好读啊。

  庄子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命的问题。

  庄子思考的主要是生命在乱世中的安顿。他不是不关心秩序,可是觉得这问题并非他所能关怀,活着是有在安顿生命之后才能关怀,于是就选择放弃,或者说暂时的放弃。这种放弃的态度使他可以不必殚精竭虑地进入这个世界,从而可以与世界保持适当的距离。

  一个没有戒心没有我的人,已经不是人,而是变成了天。只有人的身体,里面藏的却是天心。天心就是无心。所有的区别都随着戒心一起消失了,整个世界变得没有任何的缝隙。

  “天地与我齐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在政治意义上,帝王只有一个。但是在生命的意义上,每个人都可以是帝王。后一种意义上的帝王就是让自己成为生命和世界的主宰,而不是奴役。

  其实它自己也并没有什么命令,它只是回到自己最初的状态,也就是混沌素朴的状态。

  《庄子哲学》读后感(三):庄教练,都让您给说准了。。

  没读过《庄子》,只读过这本书,是十年前旁听王博的课时的事。

  记得当年阶梯教室里,前前后后挤满了人,我这个迟到大王,每次都尽量提前到场,也只能抢到讲台两侧席地而坐。

  那时候,与其说是庄子吸引我,不如说是王博。在一个盛产岳不群的环境中,王博肯定太抓我的眼了。至于庄子呢,呵呵,对我来说就跟其它n个我主动或被动读过的哲人一样,不过我对他的印象还真不错。。(好歹我也是那个学校出来的,总得装装样子吧。。)

  后来毕业工作了若干年,又翻起这本书,才明白有些东西不是学出来的,更不是读出来了,得先活出来才行。

  (哈哈,今天再看到豆瓣上的某些评论中争论读没读过原作之类的,都觉得挺好笑的。人家庄子都说了“不言”,你看人家自己都不在乎什么原作不原作的。。)

  其实,我写这段话的目的是想说:庄子真是一位心直口快又平易近人的先知、人生教练、知心大姐姐之类的。我们大多数人,不要说在中国的,就是连在“外国”的孩子也一样,人生之路上,有几人能放下该放下的东西呢?就包括读过庄子的人,又有几人能像莫大先生一样甘心去卖混沌呢?

  呵呵,但是我很想感谢庄教练。您曾经说过: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但是我想和您说,现在这一世,还凑合了,好一些了,虽然也可能是更加糟糕了。反正,有些东西可以更好地派上用场了。真的非常感谢!

  《庄子哲学》读后感(四):一种合理的还原:读《庄子哲学》

  一种合理的还原:读《庄子哲学》

  前几日读完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博教授的论著《庄子哲学》。这书不像西方的书难读,应该说还是很有阅读快感的,宗白华老先生的话说“还是中国的东西来得亲切”。有一点感触是:他给我们构造了一个特别人间化的庄子,把庄子还原成生活在人间世的一个无奈的为了全生尽年而在“心之逍遥”和“形之委蛇”中彷徨的智者。著者认为《庄子》内篇七篇以《人间世》为中心形成一个环,一方面是“心之逍遥”,另一方面是“形之委蛇”。“人间世”成了对庄子哲学的一个还原的基点,在此基础上对庄子思想的阐释和重构具有了最大的可信性和合理性,把过去仰之弥高的玄秘之思情理化,更具实践的可能性,更切近人的现实生命,当然,也不再散乱而呈现一种逻辑上的体系性

  去年春天把陈鼓应、杨柳桥、郭象、郭庆藩等人的注本对照着读,读了内篇,发现许多问题,姑且不论义理上的牵强粗疏,考证上也是颇多瑕疵。例如《人间世》开头一句“死者量乎泽,若蕉”,其中“蕉”字的注释可谓五花八门,但是多闭门造车、妄以臆度,没有切中肯綮的。我们的训诂考证的传统何其发达,虽然子书不如经书细致,但也应该相当可观,想不到如庄子者竟然注的如此粗疏不堪,可叹,后来想写一篇关于此字的考证文章,终觉意义寥寥,作罢。可以说,《庄子》一书,还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注本。

  国内还有诸多学者,动辄把老、庄和西哲尤其海德格尔相比附,有的甚至洋洋数十万言,笔者在这一问题上跟踪、思考多年,终觉相异远甚于同,强行比附不仅是对西哲的生吞,也是对老庄的活剥。

  所以,对庄子的阐释需要还原到一个语境中,而《庄子哲学》一书提供了一种可能并且相当可信,应该说可以掩盖我们对文字考证方面的失望。

  《庄子哲学》读后感(五):稽中散的悲剧与向子期的困境

  向秀是最早对庄子作注的人之一了。

  我今天才明白,他为什么会喜欢庄子。庄子要求全生,告诫我们做人不要像寻求入世的颜回一样,而是要如履薄冰。向秀的一生或许是人间世最好的注解了。

  向秀的好朋友嵇康也对庄子产生过兴趣,不过他的生活方式却不是庄子式的。世说新语形容嵇康是巍巍若玉山之将崩——这是多么光彩夺目的人!

  在嵇康耍弄钟会的时候,向秀也在他的身边。

  这种言语挖苦,在我看来,只是最小不过的事情。钟会为什么要如此记仇呢?简直不可思议。

  嵇康已经努力地远离政治中心了。

  只是一时的嘴快,一时的意气,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为什么不和光同尘呢?为什么不做到形莫若就呢?

  向秀一直是一个令我好奇的人物。

  人间世中,孔子告诉颜回不要去向卫君进谏。换一个方式说,孔夫子要求颜回对卫国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

  卫国的百姓离颜回是很远的,是颜回无法亲眼看到的。

  可是如果受苦的是自己的朋友呢?

  比如向秀,在君主的利刃下死去的可是他的好友嵇康啊!

  在秋水中,庄子钓于濮水。他拒绝了楚庄王聘他为相的邀请。

  可是向秀呢?他真的可以拒绝司马昭的请聘吗?

  后来记载在晋书中的他和司马昭的对话也是他的无奈之举吧。

  文帝问曰:‘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秀曰:‘以为巢许猖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

  我想,向秀大概是行为处事上最庄子的一个人了。

  可是我真的难以想象,人可以做到这个地步。

  要是我,我不可能忘记朋友的鲜血,也不可能对司马昭说任何话,也不可能忘记自己处于这个黑暗的世界。

  所以,向秀的形象和嵇康不一样。后者不断的被文人们所吟咏,而前者的形象总是有些暗淡。

  或许有一天我会理解向秀的吧。

  不过,我觉得他心里应该还是很苦闷的。

  不然他怎么会觉得大鹏和小鸟是一样的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