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游心之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游心之路经典读后感10篇

2019-09-16 23: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游心之路经典读后感10篇

  《游心之路》是一本由[德]汉斯-格奥尔格·梅勒 / [美]德安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游心之路》读后感(一):探究“游心”之路

  用西方哲学认知来试着理解诠释《庄子》,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事情,现在能够读到这本书,也是带着十分好奇心情开始阅读的。不同与现代社会普遍传统认知的儒家思想学术不同,老庄学术常常通过在哲学理论范畴中来进行研究解读。老庄哲学,一直是我们中国自己悠久哲学的智慧

  书名里的“游心”二字,就已经很打动人心。可以说这是庄子的核心智慧,《庄子》开篇第一篇《逍遥游》即表达了对于各处闲逸游性心境向往追求。这个游我自己觉得也是可以理解为自由的,自由的跟随人的内心走出来的一条路,这就引发出了本书要讨论重点真诚

  真诚的对面,我们可以想到的就是伪、诈。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以及经典思想学术论著都以真善美推崇标准。然而,真诚是否够真、够诚,这种追求极致以及本源思考,就是这本书探讨内容所谓开辟了一条挑战传统儒家思想里关于“真诚”的研究,也就是在这里进行周详严谨论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论述点是对于儒家思想中的那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反驳论述,即对于自己的反复怀疑反复诘问,是否也会势必由己及人的造成对他人的怀疑不信任,这样的矛盾会导致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对待一切事物的彻底真诚之心!心存怀疑的待人处事之道,是不是就会产生个人表象与内在的不一致,书里说的“不协调”就是这个。或许儒家思想的内容或多或少会有这一部分“知行不一”的现象存在??这对于我一个初读此类哲学观点对比的人来说,感觉像是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帮助自己更好理解这些哲学思想内容的方法

  说到方法,本书中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关于庄子哲学中的“幽默”之道的阐述。想到幽默,或许跟严肃谨慎的哲学理论关系不大,然而哲学家们也都挺热衷于研究幽默,以及幽默之于人类生活处事的影响。由“幽默”引发而出的“百搭牌”概念,真的更让我需要认真用心品味一番,区别于知行不协调的概念,“百搭牌”的“真实假装者”到底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这本书不是一本仅仅阅读一遍就足够书籍,对于庄子的“游心”哲学之道需要我们一遍又一遍的探究。

  《游心之路》读后感(二):新瓶装老酒

  以异域眼光解释庄子,可以上溯至东晋的支道林,其影响以至于今。我们也早已不以其说为洋。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是如此。那么汉斯-格奥尔格·梅勒(Hans-GeorgMoeller)和德安博(PaulD’Ambrosio)两位洋学者对我们的百家诸子是否有令我们耳目一新的观点呢? 反正见惯了儒道之争的我是从未见过以扑克牌喻儒道之别的例子。 当然,小丑牌之一管是不足以窥此书全貌的。 书中还特意明辨了儒家之诚与道家之真。 这两个概念出自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Trilling)所著的《诚与真》(Sincerityand Authenticity)一书,这里的”诚”指的是现代西方的“真诚”(Sincerity),偏重于”生成中的人”(humanbecoming)对自我真诚的情感承诺,而”真”其实是本真”(Authenticity)或伯特·卡莱奥所谓的“zhenuineness”,意喻彻底地回归人生世界真相。 这个真相是什么?不过是一场荒诞扑克游戏人人参与,没有规则,于是也无所谓输赢。与其坚信某种实际并不存在的规则与价值,不妨对一切报之以幽默。 李劼先生对儒道有一句很中肯评价,“孔子是天真世故,庄子是世故的天真。” 在人间世的这场纸牌游戏中,儒家学说只是看起来充满规则与世故,骨子流淌的却是尼采式的快乐天真的酒浆,在牌局中恪守着以真诚为核心的角色模范伦理。而道家的精神,尤以庄子式的玩世逍遥背后,则是比叔本华更加悲观的对牌局偶然性本质的洞若观火。 长久以来我们通过庄子的何种趣闻故事而将其与第欧根尼的犬儒主义相提并论。实际上,庄子的逍遥之游更像是萨特所谓的‘超稳定’(meta-stable)境界:其哲学形象无限接近着现代以来的”反讽主义者”和“真实假装者”:“他们永远无法把自己看得很认真,因为他们的自我及对自我的描述都只是偶然。”而这或许便是我们当局者所迷之处。 我们常说旧瓶装新酒,而《游心之路》倒更应该被称为新瓶装老酒之作,在西方哲学的视阈中用黑格尔的辩证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这些品洋酒之法法重新品鉴庄子思想的老酒,果然别有一番况味在心头。

  《游心之路》读后感(三):钟情稀奇古怪标新立异

  钟情于稀奇古怪和标新立异

  导读:我的形体是可以不隐藏,可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每天和别人一样吃喝玩乐,可是我的心是特别的,和所有人都不一样的。

  文人墨客,在现实中受了挫折,往往痛读庄子,幻想虚静无为,放浪形骸,做“逍遥游”,生云外之志,且中国的文人,大都在现实的纷争中以孔子思想自励,又在内心世界以庄子自谴,所以,几千年来,庄子给人们提供了在现世心灵安顿的场所,因终其书,“游”始终是庄子眼中的最高境界。而《游心之路》是把这种东方的“游”用西方的“论”来解读,另一种方式,让我们能够抵达一种广阔无垠精神世界。列如“本真”的概念:“真人”——真实、“真诚”——自由、“本真的人类的生活”——敞开与此,在存在的世界、“真实假装”——培养了一种能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模模糊糊,全然的“醉了”,你可能看到的是不够清晰,不协调的,怪诞奇异,充满矛盾的元素细胞或者个体。因为这是一种千变万化的,在空间时间上是多维性的,在意图结构上是“治疗性”的。我们就对自我进行了“赋权”,使我们有能力去克服人生最大的恐惧,并找到淡漠平静的心态。能够把自己的情绪控制顺其自然状态之上,不要让外事外物得失为自己喜怒哀乐支配,那么便有一个更大的一个不同,这是一种成长,这也是一种境界。在真诚的道路上抵达自我塑造

  钟情于稀奇古怪和标新立异,时常漫无目的结合持续不断却是奇思妙想的状态。

  要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如果一个人从事着自己不喜欢工作,他肯定无法保有许多关于自己的拯救幻想。这种厌恶之情,以及魅力缺失,会从职业延展到个性。“丧我”而“坐忘”,“清净”而“分离”读了这句话感受到了自身的成败心理层面的“情理结构”和生理层面的“关系确定”,“双层一致”才能得到一种倾向,一种尝试成为“我”的倾向。

  一生遇见的所有风景,感而遂通,都是在我们到来的那一刻而清晰……该来的总是会来的,而且它们只为你而来,世界就在你的心中,一切都是美好!一个美丽故事的迷惑,不要为私利而撒谎。你的天真和可爱,都可以在书里谈笑论虚。

  《游心之路》读后感(四):东方结合的哲学书,带你一览无遗何谓《庄子》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再次展现经典之作《庄子》深刻内涵,并且结合东方哲学,令人对《庄子》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洞见

  一直以来,都觉得中国古典著作深奥难懂,就算有人解析,也让人感觉每个人对同一本著作都会阅读出不同的理解,看出不同的世界。本书开篇直接对《庄子》进行了一个非常通俗比喻简洁明了

  《庄子》所要阐述的真谛是一个游戏,这是一个命运安排给所有人必须参与的游戏,游戏规则不详,所以每个人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正因如此,一系列的矛盾开始引发,各种争端、矛盾引发冲突对抗。然而这些混乱并不会停止,只会衍生出后续,也就是出现了两种人群。试图制定规则并且希望每个人都能遵守这些规则的人群,以及随机性人群,也就是接受任何可能性,对整个游戏不带任何假设以及评判,不制定任何规则,任其自然发展尊重游戏性的开放性与偶然性,这也与道家佛家思想相符,随缘不攀缘。令我感触很深的一句话是,书中出现的 活着,而不是扮演它。并不知道任何结局的我们,完全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我们就是我们,而不是某个角色的扮演者,我们不用试图好好努力扮演一个成年人,扮演一个好孩子或者一个好父母,我们就是我们,我们设身处地的感受我们自己的人生,完全融入自己的人生中,只需要去感受,不带任何评判与假设的感受。抱持着开放性与偶然性去感受整个精彩不断的世界。

  书中运用很多哲学与心理学元素,例如不真诚的恐惧以及真诚本体论,究竟何为真诚,是基于各种规则已经制定规则之人的喜好,而去展现出他们所喜欢所能接受的自己,却远离本心,这并非真诚,而是一种不真诚的恐惧,因为恐惧,所以我们无法表现本心,我们唯唯诺诺,屈服于规则之心,这仅仅是因为遵从习俗或规则,而唯有真实展现自己内心的真诚之人,才能感染自己感染他人。

  书中还阐述了这样一个哲学观点,一切事物都是彻底变化的。确实,让人想到了一很认同的话,世界上唯一不变得就是变。这本书从头开始都试图表达我是谁,真实的我是怎样的,为何要遵守规则,如何寻找到真实的自己,如何摆脱压力,如何抵御痛苦,如何理解人生的意义,如何更好的面对人生

  一本形而上,看似不接地气实质告诉你如何更好面对生活的书,《庄子》是书中的一个媒介,运用《庄子》作者试图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认知,每个人对世界都有不同的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是喜欢哲学的理由,哲学总能引发人类一轮又一轮深思,而这一切没有答案,无关规则无关结果,只在于人生的过程,最真实的感受。

  《游心之路》读后感(五):无为、自然才是万物之道

  哲学在哲学家的思想中萌芽,世界上的真理开始产生自在的规则,他们以一种隐形的思想脉络,行成巨大虚空体系。中国的哲学以儒佛道见长,战国时期更是百家争鸣,各路思想者,为人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庄子》被誉为:通往想象的世界。大如鲲鹏,小如微末世事看起来千差万别,却总是殊途同归,以一种道家的幽默来诠释,“真实假装”理解的时候,要分清那些事道家认为的真,哪些是假,它所倡导的“真”和“诚”,精神层面存在的东西是否就是虚无之道,这个世界的开局,是不是就是一场游戏的开始,我们只是在扮演玩家或者NPC,要抵达终点,才可以获得解脱

  儒家学说被理解成为一种体现真诚,即“诚”的伦理学,符合《庄子》对儒家的描述,哲学也容易存在极端,人们在不断的哲学比较之中,处于一个纠结徘徊的空间,达不到真实的本真,我们一直在宏观观察哲学,贵在“真”与“诚”之间,“存在即是合理,但不是真理,”每件事或物都有其存在的一定道理,但不一定是正确的存在,我们定义“真恶”和“伪善”,伪善的人有可能为了保持自己“善良”的外部感官,做一些善事,“真恶”确是最令人害怕的。昨天圈里有个人说,“谈恋爱吗?吵架了打别的女人那种。”哲学是一门让人思考的哲学,这件事情的大概故事是,一个男的和自己的女朋友吵架了,心情不好喝了点酒,酒精作用下,大马路上殴打其他女性,被全网搜索,最后判定是强制猥亵和寻衅滋事恶行惶惶,人之为善称为人,人之为恶不如兽,道之自然,赏善罚恶自有天道

  《盗跖》所谓盗亦有道,是盗有其方法和道义,儒家对于盗跖的看法是,成为诸侯,而不是盗贼,也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盗跖拒绝了孔子的提议封建文明的社会只有暴力苦难虚伪,所谓的正道不过是虚伪的道,道不同不相为谋。《盗跖》在哲学的观点看来,是反对和挑战古代封建制度,划清界限代表。他成为赤裸的、未被教化的一个形象,道家支持,儒家反对,不断的丑化其,机制不同,真诚就是另一种展示

  君子强大道德规则约束自己,要求自己的同时企图同化别人,注重自己的名声,就像是孔子要求盗跖成为诸侯获得利益而不是通过“盗,”名实的哲学递进问题,从行为反映出心理活动,名止于实,是天理,儒家要求名必行,行必践,而道家更倾向于本心,心即吾道。无我而我,能而不能,可而不可。

  庄子的整个思想给人以空虚之态,就像宇宙的理论一样,《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的意思是说: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庄子的思想主要在于“逍遥,”与自然融为一体,心游于无物之外,天人合一,精神的自由。想要更好的体会,除了阅读他的作品和思想以外,可以静心的坐下来,融入自然,进行思考,一念坐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