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禅与心理分析》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禅与心理分析》的读后感10篇

2018-09-05 04:5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禅与心理分析》的读后感10篇

  《禅与心理分析》是一本由铃木大拙 弗洛姆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7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禅与心理分析》读后感(一):值得花时间细细品味的一本著作,体悟禅者的六种德行

  从禅与心理分析这本书中,我了解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是禅者应具备的六种德行。即使我们没有出家,也可以在生活中跟随铃木大拙修习德行,达到和谐圆满状态。可以说,这是值得花时间细细品味的一本著作!!!

  《禅与心理分析》读后感(二):长大了。。。

  小时候看弗洛姆的心理学,现在老了,改看禅学了。。。。

  为什么说我的评论太短了呢?难道一句话评论不可以吗?当然,好像不太像评论。。。下面是正式评论:

  东方的禅与西方的心理学碰撞起来,火花大大滴~~~~

  《禅与心理分析》读后感(三):禅 心理分析

  深层心理学家佛洛姆,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他们合著的《禅与心理分析》中,对禅与心理分析的同异点作了说明

  它们的不同点是:禅是超越理论、轻视语言而侧重体验的。相反,心理分析则是基于自然科学的、合理的、实证的、治疗精神之病的一种科学

  《禅与心理分析》读后感(四):心性之学的心理学与哲学分析

  弗洛姆在本书中主要探讨了精神分析与禅在目标方法上的共通之处。解除由语言、逻辑禁忌造成的抑制,使无意识变为意识,推至极端可以通向禅悟。但是弗洛姆在这最后一步着墨甚少。

  马蒂诺的文章正好是主要谈论自我二元对立的矛盾本身,可以看做是话题延续。但是两篇文章视域的融合问题需要思考

  还有主客二元对立的、分裂的、与自我和世界分离的、二重性的、矛盾的自我,生命的大疑团,如何消解还是不清楚可能发生在电光火石顷的生命的大反转实在难以说明吧。

  马蒂诺的文章与阿部正雄《禅不是哲学,而是……》一文视角相同观念也基本一致。阿部正雄将禅悟分解成类似黑格尔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阶段比较理解。同样的,对于自我怎样克服作为矛盾本身的自己,自我怎样死亡,怎样从自我转变为真我这个最关键的问题我还是不太清楚。

  视域融合问题很重要佛学的心性体用、心理分析的意识无意识,哲学的自我二重性,三者参照互释可以得到一个对禅悟的比较清晰的理解。

  《禅与心理分析》读后感(五):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面对人类共同的生存问题,在一本书里展现东西方三位大师的思想,在不同角度的碰撞之中,留给我们无限沉思。

  一、东西方的比较

  铃木大拙引用《庄子·应帝王混沌之死的故事比喻东西方心灵。东方是混沌,西方则是那些好意的、感恩的、却不知当与不当的智者朋友

  弗洛姆对照了禅和西方心理分析的差异

  禅: 1、是东方的。 2、是印度的理性抽象思考同中国人讲求实际性格相融合的结晶。 3、是一种达到开悟的理论与方法,是一种宗教性或神秘性的体验。 4、是精神拯救道路。 西方心理分析: 1、是西方的。 2、是西方人主义同理性主义的结晶,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人心中的种种黑暗力量追求表现,这些黑暗力量逃出了理性主义的掌握。 3、是一种科学方法,是彻底非宗教性质的。 4、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

  二、无意识

  禅的无意识是一种必须去感觉的东西,此感觉不是感官的感觉或意识的感觉,而是更原始、更基本的无意识的知觉。禅要求成熟的人将这种被烦恼感染的东西清除,并且也将自己摆脱智性意识的干扰。当这种解脱发生就是我们所谓“受过训练的”无意识在意识领域中的运作。

  唐朝禅师道悟:“见则直下便见,凝思即差。”

  心理分析的目标是穿透无意识。弗洛姆论述社会三重过滤器:语言,逻辑,禁忌(经验)。 意识与无意识是受社会所制约的,凡是能通过社会三重过滤期的情感与思想,我们都能够察觉。凡是不能通过过滤器的经验,都留在知觉之外,这就是说它们是无意识的。 无意识的内容包含整个人一切光明与黑暗的潜在性,它是一切人性的总汇。无意识是整个的人——减去那与他的社会相符的部分代表普遍的人性,代表着整个的人。 意识代表社会人,代表着人生与其中的历史处境的种种限制。 在无意识变为意识的过程中,去意识到原先所未意识到的事物,因而扩充了自己的意识,这类似于禅宗的“开悟”体验。

  三、自我

  科学关于自我的知识,由于它将自己客观化,就不是真正的知识。而禅认为自我是流动的。如果自我过为胀大,则真正的自我就被挤向后方。而因为创造性的无意识是永远不能被压抑的,它一定会用某种方法来肯定自己,无论用哪一种方法,真正的自我都是被摧残了。由于悲悯这件事情,佛就提出了无我(non-ego)论。 临济论自我:与此时,在目前,孤独、明彻,以充分觉知,听此说法者。

  马蒂诺是这样分析自我的:

  自我的意图处理它内含的冲突矛盾,都不断面临着崩溃的危险,它的解决方法充其量只是暂时的、片面的,而有时则陷入虚妄幻象与虚无毁灭中。自我最基本的渴望是去发现实现自我的世界。这种寻求与实现也就是禅宗的起源与最终目标。 四、悟和泰然状态

  在心理学中,开悟乃是泰然状态的真正实现。

  禅的重心是悟的获得。其困难之处不在于难于理解,而在于去获得悟所需要的巨大努力

  以禅的态度来生活,意味着以最为珍惜最为尊敬的心灵状态来对待自己和世界。不浪费自然资源,在经济与精神上善用一切你所接触到的事物。 禅的伦理目标是要达到完全安全感无畏

  马蒂诺这样分析禅和人类处境的关系

  “大死”是自我在彻底的否定中对它自己死去。在自我的死亡中,它诞生为作为真我的真我,并觉醒为作为它真我的真义。根本核心的这一个彻底的、天变地异的根拔、转向与回转,在禅宗被称为“悟”。 从觉醒的主体来看,它是纯粹的、无条件的真我主体,正如同它的客体是纯粹的、无条件的真我客体。它在真我中统一完成。这样它就回到本来面目,人最后终究实现为人

  弗洛姆论述泰然状态就是克服了疏离与隔离。其本质为: 1、是同人的本性结合的状态。 2、达到了理性充分发展的状态。 3、人与自然充分关切,克服隔离与疏离,体验到同一切的存在之物合而为一,又体验到我自己是一个不可分的单元,是一个我。 4、完全的诞生,变为人所应当是的样子。它意味着具有充分的喜悦悲伤能力,充分觉醒。也就意味着具有创造性。 5、放下我的自我,放弃我的贪婪,不再追求自我的扩张与衍存。在生活中去做自己、体验自己,而不是在持有、存积、贪婪和利用中去做自己、体验自己。

  五、存在问题

  我们被抛来这个世界,却不得不独自面对生命向他提出的必须自己做答的关于“存在”的问题:

  我们如何来克服因隔离而产生痛苦、囚禁、羞耻? (离苦)

  如何同我们自己、我们的人类同胞以及自然结合为一? (得乐)

  面对“离苦得乐”的问题,一种方式消极退化躲避;另一种方法是破除“我执”,就是发展人的认知能力、理性以及爱的能力,到达一种超越自我中心地步,而同世界达成新的和谐、新的合一。 诸宗教的共同点是要给“存在”问题一个答案。禅宗是要帮助人为他的生存寻得答案。

  禅宗的基本态度就是直指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之主客二元结构的冲突矛盾并克服之,以便自我得以充分认知自己是什么,世界是什么,并充分去做自己。 心理分析在帮助无意识变为意识的过程中,去意识到原先所未意识到的事物,因而扩充了自己的意识,这类似于禅宗的“开悟”体验。

  六、心理分析师与禅师的教育方法

  心理分析者在心理分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类似于禅师在参禅中所扮演的角色。 就学生来说,禅师乃是学生自己的生命充分实现之后所产生的权威、肯定与爱。

  西方人相信生存问题的最终答案,可以用思想来得出。 禅宗认为生命的最终答案是不能用思想来提供的。不仅如此,还得把许多的心智构想排开,因为这些构想阻碍真正的洞察。禅要人心灵自由而不被阻碍。 西方教育的目的是逻辑思考的日益精微。 禅的教育方法是把弟子逼入困境,而要想逃脱这个困境,不是靠逻辑思考,而是经由更高层次的心灵。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1957年8月在墨西哥库埃纳瓦卡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心理分析学系赞助的这次座谈会上,东西方没有战争暴力冲突,而是和平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本身就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科学是一张认知之网,它织的再细密,也难以打捞起事物的全部秘密,终会有所遗漏。禅不曾反对科学的方法。禅只是想告诉科学家们,他们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还有另一种方法是禅认为更直接、更内在、更真实,而更合乎人的。 当我们能以包容心态来看待各个不同文明的思想,也许才能正面对自我,才能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才能与自己和平相处,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真谛

  将汝心来,吾与安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