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孔子传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孔子传读后感锦集

2021-01-13 02:39: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孔子传读后感锦集

  《孔子传》是一本由钱穆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145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02-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传》精选点评:

  ●折衷胡元任、崔述、江永而有所补益,胜早年旧作《孔子传略》远矣!

  ●换一个角度挖掘常人没有深挖的材料,用思想史的材料做文化史、传记的材料十分新颖。

  ●05-12

  ●2003.2.4 绥化新华书店

  ●无需多言

  ●不一样的孔子 

  ●钱穆的思想无一不是经典。只是历史尚缺少略向汉武那样的官方思想宣传罢了。至于未来,或未可知。

  ●時間不夠 匆匆略讀

  ●孔子作春秋,盖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孔子自谓有取乎耳。

  ●实际是先开始读钱穆的《论语新解》,越读越觉得孔子之伟大与可敬可爱,遂找了此书阅读,以更好把握孔子思想产生之大背景。 钱穆不愧为国学史学大家,在这本100多页的小书里,完整勾勒出孔子之生平事业,对史料的辨析把握真实可信——一句话,读有所值。

  《孔子传》读后感(一):钱穆先生谈古文学习

  昨天喝了浓茶,夜里走了困,辗转难眠。随手翻到这一本《孔子传》。一百来页的书,几年间也没有读到结尾。在这个微冷的凌晨三点,终于读到最后一页。

  为孔夫子作传,恐怕是最难的事情。两千多年来,孔子的人生已不是用几十年的简单事迹可以描述,他已经是完全是一种文化的整体概念。后来作传记者,想要客观去评价他,纵使他有足够冷静的勇气,也无法跳开作者自己所受的教育与千年来历代人对孔子的符号化带来的影响。

  钱穆先生作为一名儒生,而且是极传统的一位,他为孔子作传,并不能有任何新意,只是力求事事有理有拒,以免唐突圣人而已。所以他对于各种无来由的后世传说多有不书者。例如近来被海内外众学者热炒的“孔子诛少正卯”一事,并无提及。对大众早已熟知的夫子一迹,亦要于可靠史料找到依据,以求安心。

  所以这一本《孔子传》只能算是信史,胜人处不在他的文学性。作者满心的崇拜之情,可他并不敢把这感情写进字句里,以免失去传记的客观。甚至孔夫子去世之前的各种心理现象,钱先生都不太想写进书里。相比这下,《史记。孔子世家》读来要痛快许多。《孔子世家》成文较早,那时夫子还未被神化,所以史迁行文无所顾忌,爱憎流于笔端,所以孔夫子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其生教人景仰,其死令人唏嘘。

  另外,可以看出,电影《孔子》的编剧较多地借鉴了本书。只可惜没有领会孔子一生的精髓,倒把一些怪力乱神拿出来拍成故事。

  可能是因为钱穆先生自己感觉写得不够尽性,所以在本书末尾对当时的文言白话之争发了一篇议论:

  ”但又念今白话流行,即如此传略,多用《左传》《史 记》原文,亦已不得谓是一通俗本。倘必求通俗,势非尽 废文言,通体以白话抒写,庶或近之。然必以古本文言 改写白话,其事当更难。如今世《论语》《左传》等书,皆 有白话翻译本,惜余未曾见及。但中国古人则多作注 释,即如佛教翻译印度原文,亦多另自作注。

  今试以白话作注,亦较以白话直译原文远为合 适。如《论语》一“仁”字,岂不可作为注语,详发其义?若 必直作翻译,岂不难之又难。今人于此不辨,则对于古 典文之宣传,岂不将如鲤鱼之登龙门。则亦惟有高山仰 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之叹矣。“

  原是因为本书已有前体,本为《孔子传略》,是文言体的,但是当时白话流行,许多人已不复能读文言,所以此《孔子传》是为方便这些读者而作。白话流行已是不可抵挡之大势力,而并不可因为全废文言。

  国学典籍多为古文言,想为当时人或现代人所接受,必要被翻译成一种众人可知的文字,于是翻译古文竟然蔚然成风,与西文著作译为中文相似。钱先生认为此种做法并不恰当。一来翻译之后的产物,使读者与原作者之间隔了一层,中间自然会产生许多误解。再者,典籍中的许多语句并不是像翻译英语,你想翻就能翻。所以他认为推广典籍最好的方法是保留原文,但可以以白话作夹注批注。文言文还是要会读一点的,不然对洋洋大观的古典文化只能”心向往之“了。

  《孔子传》读后感(二):野合万岁

  大抵从四年前,开始做这份以为是自己事业的工作时,就慢慢放下了书本,入世即没了心情也没时间在去读书,时间久了,发现越来越文盲了,不会写字不会说话不会表达想表达的任何想法。连续两天在嘉里那边采访今年的SNW,无奈至极,看的事情越多就越觉得,这个世界变的如此的现实,一切的理想在利益面前都那么苍白。

  说说孔子。我是个没有信仰的人,这点很可悲,但也没什么。其实仔细想想,无论东西方的圣人,大凡谈到出生问题时,无不讳莫如深,一个个都好似孙猴子从石头里蹦出。先说孔子,正史里对于孔子诞生的说法不一,但大多是语焉不详,比较好的是,东汉郑玄《礼记·檀弓正义》引《论语撰考谶》说:“叔梁纥与征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意思是说,孔子的母亲在尼丘山和他父亲一起祈祷,感动黑龙的精灵而怀上孔子。这种说法摆明不靠谱。而比较让人认可的说法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这个词,最早就是从这里来的。这里说的还比较温和,更细节的描述是,身为当时奴隶主的叔梁纥在野外看见他家年轻貌美的小奴隶颜徵在,遂起色心,在野外一山洞里强暴了她,就有了孔子。当时中国人不多,不像现在满大街都是,起名字也很随意,大多是有一些含义的,孔子之名就来源于此,山洞即孔。

  对于这种说法,其实,从孔子自己的描述里也可以看出端倪,比如他对于自己小时候的描述,一直都是“吾少也贱”。这是因为,叔梁纥强暴小奴隶颜徵在后,并不知其有了孩子,或者颜徵在有意隐瞒,孔子也说其母自幼都隐瞒其生父的情况。其实,在当时,这种事情并没有道德可言。古时,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寿命也短,所以大多是一个家族群居,这样,自然会有在现在看来是乱伦的,血缘之间的交合,以保证人种的延续。而自孔子之后,这里猜想,孔子大抵就是因为其是母亲被强暴得来的产物,而其思想又不同于常人,所以久而久之产生了心理扭曲,搁现在说就叫变态。所以就有了延续几千年,一直影响中国人的儒家学说的诞生。其实,里面很多说法,都可以从孔子身上得到悖论,最简单的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哑哑呸。 所以说,哲学家都是心理扭曲,苏格拉底也是。其实,孔子大可不必心理扭曲,对于野合在他之前的年代是很正常的事,他之后,是因为世人都受了他的儒家学说的影响,才有了此种观点,这也算是作茧自缚吧。司马贞《史记索引》就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年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这个礼仪从何而来,来自孔子学说。

  先说中国人,以后在说老外,比如耶苏,圣经里关于他的诞生是童女马利亚在梦中受神灵启示,在马槽中生下了他。童女受孕有了圣人,这与现在很多人说被外星人绑架有了身孕,本质是一样地。

  2006.3

  《孔子传》读后感(三):用世与行道

  四年间读过钱穆的一两本著作,很惭愧,都没能读懂。这种阅读的困难,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源于其文字的晦涩,或者内容的艰深,而是我(或者说一名现代人)与钱穆思维角度与方式上的差距。这回选择了他的一本小书《孔子传》,钱穆写作该书力求浅显,意在普及,所以读得较为顺畅,做点笔记:

  钱穆在前言里开宗明义:“其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著述事业一项,实当为孔子生平事业表现中较更居次之第三项。”也就是说,孔子之精髓,首要在其为人,其次是政治,再次为著述。

  《论语》此前通读过一两遍,很多段落都不求甚解,此番看《孔子传》方有了体会,比如这两个著名的段落: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钱穆做了如下的说明:“但在孔子初入太庙时,年尚少,位尚卑,明知太庙中种种非礼,不便明斥,遂只装像不知一股,问此陈何器?此歌何诗?其意欲人因此反省,知此器不宜在此陈列,此诗不宜在此歌颂。特其辞若缓;而其意则峻。若仅是知得许多器物歌诗,习得许多礼乐仪式,徒以供当时贵族奢僭失礼之役使,此乃孔子所谓仅志于谷之小人儒。必当明得礼意,求能矫正当时贵族之种种奢僭非礼者,乃始得为君子儒。”后一段“较之于子入太庙一章所载语气意态大不相同,见道愈明,出辞愈厉。此亦可见孔子三十而立后之气象。”

  钱穆提到“其时孔子所讲之礼,多主裁抑当时贵族之奢僭非礼,然当时贵族乃并不以孔子为忤,并群致敬意。此层为论孔子时代者所当注意。”这令我想起易中天曾提出过的一个看法,大意是说秦汉之前的中国是最健康最具气象的,之后则愈发变态。确有一定的道理。

  读此书最大的收获在于对孔子的“用世”和“行道”之别,有了较为清晰的辨析和梳理:

  人们说起孔子和儒家,最先提到的可能便是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用世精神,但我更喜欢的却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里所透露出的怡然自得。这二者间有矛盾冲突吗?

  钱穆说“在孔子之意,出仕为政,乃所以行道。其他一切人事亦皆所以行道。家事亦犹国事,果使出仕为政而不获行道,则转不如居家孝友犹得行道之为愈。”“孔子自言,十有五而志于学,即是有志学此道。三十而立,即能立身此道。又言四十而不惑,即是志于此道不复有所惑。世事之是非得失,吾身之出处进退,声名愈闻,则交涉愈广,情况愈复杂,而关系亦愈大,在孔子则是见道愈明,而守道愈笃,故不汲汲于求出仕也。”用世是手段,其最终目的还在于行道。“孔子尝欲居九夷,又曰乘桴浮于海,是孔子非不同情隐者。然世事终须有人担当,不得人人皆隐。”既要担当,但同时“外面现实政治之种种纠纷皆可置为后图,不急考虑,首先当求己心所安。”

  孔子所要行之道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最终还落回了自己身上?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心以及人为恕。忠恕即己心之德。孔子教导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正因为“诗教所重在每一人之内心情感,礼则重在人群相处相接之外在规范。孔子之教,心与事相融,内与外相洽,内心外事合成一体,而人道于此始尽。” 而孔子不言性与天道,也在于“性自天赋,德由己立,苟己德不立,即无以明此性,非己德亦无以行人道。人道不行,斯天道亦无由见。故孔子只言己德与人道,而性与天道则为其弟子所少闻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是孔子之道的核心,何谓“仁”,两字以蔽之,“爱人”;如何“仁”,四字以蔽之,“推己及人”。(这是我目前不成熟的理解和概括)这里没有任何的清规戒律,也无需什么慧根修行,真是“我欲仁,斯仁至矣”。

  “圣人虽高出于人人,然必指示人有一共由之路,使人可以由此路以共达于圣人之境,乃始为圣人之大仁大智。”孔子之伟大,大约正在于指示出了一条人人可以至圣的道路。

  《孔子传》读后感(四):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纪念一个伟大的古人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圣人,他的他的贤士信徒们行走在一片末日般的诸夏大地上,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他是木铎(“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将“道”传播于四方,保留着一点文明的余声,这难道不是圣人吗?固天纵之将圣也欤!

要理解孔子的伟大,我们先要理解西周的时代背景,西周在灭亡殷商之后,主要通过将同姓亲族、异姓功臣、遗族分封到某个地方带领一部分周人建立诸侯国来进行军事拓殖,同时为周王室履行各种义务,而周王室则通过拥有最强大的武力和宗法、礼乐制度维系自身的统治,即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些星星点点的封国最初都是一个个以国都为单位的军事据点,城内居住贵族和国人,城外居住野人,在城邦之间榛榛莽莽间是迁徙不定的游牧民族。所谓“国人”,由于与贵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政治上享有便利和在经济上较轻的负担,但却需要尽军事义务,而野人在以部族、氏族为单位居住在各级贵族的采邑之中为各级贵族服务。

但是随着周朝自夷王开始至厉王、幽王时期大规模破坏周礼(也就是“乱自上作”)造成朝廷权威丧失,以及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的武力逐渐衰弱,优势不再,造成诸侯王的做大。同时诸侯国之间的空白地带逐渐被蚕食殆尽,这些都意味着一个相互征伐、“礼崩乐坏”时代的到来。而孔子就生逢期间。

孔子,斯可谓至德而已矣

他曾经试图通过参与现实政治的方式来重塑一个他心中的“理想国”,或者挽回曾有过的黄金时代,他高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例如他在作为鲁国大司寇的时候希望通过隳三都的方式来削弱三家的力量,但最终功败垂成,直到自己离开旧国,开始周游。时势总是残酷的,虽周游列国,仍其道不行,坎坷流离。但他没法放弃,“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直到他七十一岁的时候,面对齐陈恒弑君的罪行,他仍坚定地希望讨之,可谓“一以贯之”了。

眼见今世难行“道”,他将希望寄托在了门人弟子的身上,所以他一方面教育弟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最后“学而优则仕”,在学有所成、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与公共生活;另一方面,就是对“周制”已有文献著作的整理,这方面将在下面细讲。

“周制”是周王朝不成文的统治体系,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对姬姓王族以及分封出去诸侯的“宗内”、“族内”、“家内”的相处方式,成为“礼”;另一个是习惯口传、为贵族和“史”掌握的“法”,这是对被统治的异姓百姓的规矩。而这里的“史”可以理解为书记官、文书,同类的还有“卜”、“祝”等。周时期,对于世袭贵族的教育讲究的是“学在王官”,也就是学习“成文”的圣王言行——《诗》、《书》以及不成文的“礼”、“乐”。

不成文的“礼”、“乐”直到春秋时期才被整理成文,而这个整理、删定贵族之间行为准则的人,就是孔子,因此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同时习惯法的部分则在不同的诸侯国进行了各自的删定并进而向成文法演化,也就是在周制之上的进一步衍变,比如郑国子产铸造刑鼎。而孔子是反对向成文法演化的,他提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因为成文法本身是对贵族社会习惯法的一种破坏与粉碎,有了这样一种成文刑鼎,就是走向古典专制主义的开端。贵族之间原本自然、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一旦需要成文法仲裁,势必需要借助一个外在的“权力”进行判断,而且争执愈烈,权力愈强。这个权力属于僭主也好,君王也罢,撕破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就会向暴烈的秦制演变。

因此,孔子爱的是小共同体之间和谐、中庸的关系,要的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大家长,他最痛恨的就是彼此攻杀的丛林社会与古典专制主义(秦制)、僭主政治,后者在他眼里无疑是一种率兽食人、苛政猛于虎的末日状态。

对老师的恰当评价应该来自他最得意的学生,最后让我用颜渊的话来结尾吧!“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孔子传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