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岚清音乐笔谈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李岚清音乐笔谈读后感100字

2022-04-13 03:01: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岚清音乐笔谈读后感100字

  《李岚清音乐笔谈》是一本由李岚清著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铜版纸彩印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岚清音乐笔谈》精选点评:

  ●这本书 应该付CD~

  ●不知道应该给这本书加一个什么样的标签……因为这完全是音乐家传记而没有作者本人的多少东西……05年年末的北京。

  ●作为入门普及还行,cd较精致

  ●古典音乐扫盲科普读物

  ●严谨了...

  ●扫盲了额。就那DVD和书里的图画不错。

  ●没有读过,就因为他的政治身份而鄙视这个人这本书,那个孩子现在我想来都生气。

  ●扫盲型

  ●小时候从云南省图书馆借来看的 还做了详细的笔记 开启了我classic music的大门

  《李岚清音乐笔谈》读后感(一):还在读

  读第一遍是当音乐史人物传记翻过去的,开始时总觉得有相当一部分不知所云;最近看耶鲁的古典音乐开放课程,再翻出这书读了一读。

  现在觉得这本书更像是在写“一个音乐爱好者和他所爱的音乐”的故事。

  由于作者的社会角色、时代、文化环境等等,他所关注的、了解的可能与我们不同,但是作为一个与音乐有着几十年故事的人,其经历总有我们可以品悟之处

  《李岚清音乐笔谈》读后感(二):读完

  作为一本扫盲类型的书,内容其实不必过分苛求。

  确实是有这样的时候,对音乐想要有所了解,但面对一大堆生疏的类似赋格康塔塔之类名词不知所措,面对着40多G的莫扎特全集却无从下手,看着verycd的主页却不知道应该键入什么样的关键词。

  这样的时候或许花几个下午配合光盘把这本书看一遍是个不错的选择。与理解音乐无关。只是对中间的音乐家和他们的音乐确是可以有个粗略的认识的。

  与网上的许多资料相比,虽然学到的东西有限,但好在是有系统,不想网上的内容那么琐碎,因此可以说是打开了一扇古典的门。剩下的就该是听更多的音乐,看一些其他具体一些的东西了。

  如果说那天在看论坛,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能够记得起看过的只言片语,不至太过陌生,那么,看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李岚清音乐笔谈》读后感(三):当作工具书,还行

  这本书是李岚清同志来学校演讲的时候赠送的。全彩印,十分精美。内容据说是他和秘书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考证和资料搜集,并且利用他有的不少有利条件,搜集到了很多珍贵的资料,最后整理成书的。里面的确有不少音乐家的珍贵照片、画像和手稿图片。几乎都是音乐家生平简介,也穿插一些李岚清本人的一些和音乐有关的小故事,比如在外出访问的时候参观音乐家故居,利用音乐来外交等。

  音乐家生平的部分,也就是很普通的生平简介叙述而已,没有什么深入的分析,我是没有兴趣看的;至于那些小故事,我就更没觉得有什么意思了。赠送的DVD还不错,是一些著名音乐以及歌剧段落的赏析,还有讲解。

  我是热爱音乐,也爱古典音乐的人,我觉得读这样的书和听音乐似乎没有关系,跟听懂音乐也没有什么关系。我倒宁愿去读一些讲音乐史,或者解读音乐家性格、情感世界等等的分析文章。

  资料还是比较翔实的,实在对音乐家生平感兴趣的,可以做为工具书。

  《李岚清音乐笔谈》读后感(四):这本书学不到多少有用的东西

  一直以来认为古典音乐是最难以欣赏的,一直想学会欣赏这门艺术。放寒假前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精美的包装,李岚清,以及大大的“普及”二字吸引了我。

  不过这本书读了15分钟之后我就失望了,因为与其说这本书是本音乐方面的书倒不如说这本书是一本历史书、人物传。读这些音乐家的略史在我看来对增加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几乎毫无帮助。而且数量之磅礴——50位音乐家生平,在区区两三百字每页,不足400页的书上显得太单薄了,总体感觉不如上网查还来得快些。我确实不想这么说,但是这本书给我一种领导人的附庸风雅的感觉,书中有李岚清的评论,但是大多数评论我读起来感觉有代沟,而且很多他写的都我不是关心的,很多是一些他由某位音乐家所想到的,比如他当领导人的时候出国访问的一些见闻,跟音乐关系很不大。

  总之,非常诚恳地劝想要买这本书的同学们,省省钞票。长不到多少知识更别谈发人深思了。

  《李岚清音乐笔谈》读后感(五):也来札记

  几点感悟。其一,虽然传略和作品选介没有任何新意(或许还不如百度百科),但札记确是作者本人所做,担任国家领导还能坚持记录对文化的感悟实属令人称赞并值得学习,而且由于他的身份,文章中的政治色彩也不那么令人反感。其二,诸如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这样的佼佼者,不仅为人谦恭礼貌,而且能够大度的举荐人才甚至帮助同时代音乐家、并无芥蒂,可见大家之风范与胸怀之宽广,实在是我们这个处处防范时时攀比年代该提倡的道德品质。其三,书中五十位音乐家几乎全部是天赋异禀、生来对音乐敏感,但无一不是付出巨大的辛劳与汗水才最终取得瞩目的成绩,包括世界闻名的神童莫扎特,正所谓“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其四,东方的乐器“独”,善于变化,我们常见的是泛舟湖上一位美女抱着琵琶弹奏或深山老林某剑客独自吹笛,最多是两三人重奏或轮奏,很难想象一个乐队十台古琴同时发声的美丽画面。所以如果想要推崇较成规模的中国特色音乐会,或许还是需要用西洋乐器,不过可以通过加入民族元素、以XX奏鸣曲或协奏曲的形式来体现中国风。其五,我们的文化传统音乐讲究体味意境,欧洲经典音乐侧重欣赏音律,我们的五音皆为全音,国外音乐好用半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多国人对交响乐等体裁并不欣赏的现象。就我而言,听西洋音乐会往往因为有熟悉的曲目或著名的乐团演出,而且听到最后往往犯困…惭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