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表征》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表征》读后感精选

2021-01-19 01:27: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表征》读后感精选

  《表征》是一本由(英)斯图尔特.霍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表征》精选点评:

  ●看不懂

  ●實在不想給分。看在譯文的面子上,好吧!無聊的說明瞭一個問題,可能這就是所謂的“學問”吧!

  ●力荐!文化研究入门超级书。。

  ●虽然是写符号学传播学 但是从里面看到了人生

  ●文化理论的入门书,介绍方法和示范实例操作,作者把门槛设得不高,比较不错。

  ●作为《媒介批评》的课程补充阅读书籍,给了一个新视角看待文化。

  ●我研究生阶段读到最好的一本书

  ●第一章信息量巨大但是后面几章的实践更难以理解

  ●terrible translation

  ●表征是生产意义的方式。主要运用两种理论,一派是索绪尔和巴尔特的语言学和符号学,一派是福柯的话语权利的生产。中间提到了葛兰西的霸权,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人类学相关。从能指与所指的移动中分析意义如何产生,实物如何成为表征的范例。但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对立中存在差异性,一种差异性吸引其他差异,共同构成关于“他者”的景观。而差异的标志又是表征实践定型化产生的权利的幻象。理论其实不难,但霍尔通过一步一步地教你写论文,告诉你同样的理论和分析对象,他所能看到的事物剖析面以及自己最后的文章完成度之精彩。前四章最佳。第三章利奇的博物馆和文化展览中的诗学和政治学分析最能体现物与意义之间的转化

  《表征》读后感(一):表征的词性

  昨天在武汉的三联买到了这本书。原以为是论著,实际上是教科书。

  表征——既是动词也是名词。

  动词:意指实践。文化生产的过程。

  名词:文化表象。文化生产的结果。

  《表征》读后感(二):《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新左派思想对斯图亚特·霍尔的影响

  西方目前对霍尔的定位大致是: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研究的巨匠,英国最重要的左翼知识分子之一。我认为霍尔一生最重要的时期是他作为第一代新左派代表人物,所产生的理论影响。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新左派思想对斯图亚特·霍尔的影响 - 李唐波 - 李唐波的博客

  霍尔曾经在多篇文章和访谈对话中提及作为新左翼时期的自己,更多次赞美自己的精神写作导师——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尤其是霍尔之后的研究重心“文化分析”“文化政治”上。不光是思想上与新左派息息相关,霍尔亦亲身实践,1960年大胆出任《新左派评论》的第一任主编,1968年与雷蒙德·威廉斯、爱德华·汤普森联名起草了《五月天宣言》,霍尔更是长期在开放大学教授社会学,贡献于蓝领工人和出身低下阶层的年轻人,这是在实践雷蒙德·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中的主张:“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少数底层人往上爬,而是让所有人都能一起进步。

  可以说,新左派时期所产生的学术观点是霍尔进入文化研究领域的基础,这一时期,他确立了关注文化问题的方向,强调社会传统和价值观念在历史转型、社会变革中的推动作用。“新左派”产生于1956年,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出兵匈牙利和英法联军入侵苏伊士运河两个事件,让原本坚信斯大林社会主义和相信西方资本主义的人幻象破灭。总的来说,20世纪60年代是个激进的10年,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他们不主张暴利斗争,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军备竞赛,而主张从文化上去抵制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才能走上社会主义。

  霍尔在《大众艺术》《新左派评论》等文章中亦赞成新左派的“以文化批判”为政治接入点的态度。他坚持“首先,因为只有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社会变迁才能变得更加引人入目;其次,在我们看来,文化维度决不是社会的一种次要维度,而是一种本质维度;再次,对任何能够用于重新描述社会主义的语言来说,文化话语在根本上都是必须的,新左翼将文化分析和文化政治问题当做政治学的核心问题是正确的。”霍尔指出新左翼用这些不同的方式(文化批判)向狭隘的“政治”定义发起了攻击,并试图设立一种“扩大的政治观”他们亦在让普通人组织起来,用存在主义的语言表达他们的不满,并由此爆发一场骚乱,而不只有在生产线上的那些人才可以发动革命。

  。。。。。

  后文请戳:

  http://ltb-mc2011.blog.163.com/blog/static/20568615620153410233178/

  《表征》读后感(三):何谓“文化”与“表征”?

  《表征》所要探讨的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文化”的问题。在我们自身以及我们生活的周围,无处不渗透着文化的因子。媒介上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文化:饮食文化?厕所文化?楚文化?中国文化?教材上满篇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云云。而一旦文化变成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之物的时候,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么,究竟何谓“文化”?

  王一川教授曾经对“文化”的含义作了一个较为简明的概括:第一,“文化”所包含的评价义,指浪漫主义时代与个性、教养相连的具有价值评价意义的术语;第二,“文化”所包含的分析义,指广泛用于人类学及社会科学中,据以理解社会生活状况的完整意义系统之术语;第三,“文化”所包含的符号义,指20世纪在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标明特定语言—符号系统的术语。在《表征》中指涉的“文化”应当是更多地包含有分析义和符号义的“文化”。

  霍尔指出,文化是一种指涉某一社会或集团成员间的意义生产和交换之实践(我们需要“意义”是为了建构对自己的自我认同),它一个循环的过程(霍尔提出了“文化的循环”:包括表征、认同、生产、消费和规则,五个环节相辅相成地构成了循环的过程)。换言之,文化就是意义的共享。《表征》一书正是主要讨论“文化”中的“表征”这一环节。

  表征,英文为representation,意为“代表”、“表示”,但在这里是将它作动词而使用。霍尔认为,所谓“表征”就是通过语言产生意义的过程,这一定义是建立在结构主义的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的话语/权力理论基础上的。这里的“语言”是广义的,并不仅指口中所说的话语。那么,如何通过语言产生意义?或者问,表征是如何运作的?

  表征的运作包括两个系统:第一个系统被罗兰·巴特称之为直接意指层。在这里,能指与所指结合成为了“符号”。质言之,在第一个表征系统中,代表某事物的代码与事物的概念相联系,从而给我们生活的世界赋予了意义,而这一过程通常在头脑中抽象地进行。第二个系统被称作含蓄意指层。在直接意指层形成的“符号”成为了这一个系统中的能指,它与新的所指相联结为又一个“符号”,从而构成了广义的意识形态主题,罗兰·巴特称其为“神话”。这就是表征的大致运作过程,由之而产生出了意义。但霍尔同时指出,由表征所产生的意义并非稳定不变,相反它会随着语境的迁流而嬗变。既然语言生产出的意义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那么权力常会插手其中,凭借其话语的建构,对知识、主体进行规范。这就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过渡到了福柯的话语/权力。

  总之,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我们读书、观影,还是看展览、听音乐,凡是涉及到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之间的沟通交流的事物和行为,我们都会运用到“表征”的方法。但是,我们不应该只注意到表征的诗学,还更要留心到它的政治学,因为我们仍属于无产阶级。

  《表征》读后感(四):本书理论复述

  lt;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Edited by Stuart Hall

  《表征》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理论的表述,接下来五章是对第一章所阐述的理论的具体运用。本书的主编斯图亚特•霍尔在第一章开宗明义:“文化涉及的是‘共享的意义’。” “意义就是赋予我们对我们的自我认同,即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归属于’谁的一种认知的东西——所以,这就与文化任何在诸群体内标出和保持同一性及在诸群体间标出和保持差异的各种问题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各种文化活动生产出各种意义,各种意义的交汇(或综合,或冲突)生产出一个主体。

  在霍尔看来,无论是文学、电影、照片或广告等形式的活动,都具有同一种性质。“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像语言一样运作……它们构成并传递意义。它们意指。……它们发挥符号的功能。……语言在此意义上是一种意指实践。直言之,任何表征系统,只要以此方式发挥功能,都可以被看作是根据语言的表征原则来运作。” 所谓“语言的表征原则”,也就是符号系统。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直言语言学应该是符号学:“我们因此可以设想一门研究社会生活内部符号生命的科学;它会构成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普通心理学的一部分,我们称之为符号学。”

  所以,每一种文化实践活动,都是在创造一种符号系统。这种创造,通常是无意识的,或者说,由于符号系统是社会性的,不是某一个单个的个体所创造,所以也就不存在固定的、显见的创造意图与系统规律。我们研究的对象,即这些符号系统的不明显的或者被遮蔽的运作机制——它们如何生产意义。

  “意义是一种对话——永远只能部分地被理解,永远是不平等的交换。” 这类似于索绪尔对语言的描述。语言(langue)是社会的一整套符号系统,个体不能创造或者改变语言,个体只能理解和运用其中的一部分,生产出言语(parole)。在这一点上,霍尔和索绪尔均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强势规约作用,社会的各种符号系统创造出了主体。“社会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总和,也不是精神的偶然体现,而是第一性的实体。”

  不过,索绪尔为了建立语言学的学科独立性与自律性,过于强调语言的抽象性,仿佛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封闭的社会精神系统,并且在一个时间段内,具有个体无法撼动的稳定性。《表征》一书则注意到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表征系统。比如书的第二章,作者由一张照片概括出法国战后平民主义摄影范式;第四章的作者通过描述一个具体的展览来分析种族化表征系统的运作。

  索绪尔的另外一个问题,正如霍尔所指出的,是他忽视了权力问题。 在《表征》的第三、第四章中,都讲到了“殖民国家-被殖民地”的不平等关系,第五、第六章则强调“男性-女性”的不平等关系。索绪尔的这个缺陷实际上来源于前一个问题,即过度的抽象性。过度抽象,难免会忽略社会历史的具体性。《表征》一书较好地处理了抽象性与具体性之间的关系,它 “不是作为一般的关心来强调‘语言’,而是强调特殊的语言或意义,它们在各个特定时期、在特殊的地方被配置的方式。”

  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待权力与话语之间的互动, “权力是循环的。它从不被一个中心所垄断。……权力不只是消极性的,不只压制它想控制的东西。它也是生产性的。它不只是作为一种否定性力量压制我们,它还审查和生产各种事物,它带来愉悦,形成知识,形成话语。它应被看作一具通过整个社会机制运作的生产网。”

  《表征》读后感(五):两点感悟

  1. 表征、意义和语言这三者关系?

  书中所说,表征是在我们头脑中“通过语言”对各种“概念”的意义的生产,(这里既说明了语言作为中介的作用以及表征关系到的是一种意义生产的活动,通过表征,我们用语言生产意义,注意书中说的语言不是索绪尔语言学中的单纯的书面语言或者声音语言,而是指任何的意指系统)我们看到一个杯子,在把杯子拿开后,我们仍然能想起刚刚看到的这个杯子,但我们不是现实拿着这个杯子并去想它,而是它不在了,我们头脑中有关于这个杯子的概念,然后我们再用表征杯子这个概念的符号去表征现实的这个杯子。

  这里就涉及到关于表征的两个系统,两个过程。首先存在一个概念系统,我们头脑中形成的对外在的人事物即使是抽象的或者不存在的事物的诸概念,这些概念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互不干涉的存在在我们头脑中,而是系统的存在,经过我们的组织、安排、分级后存在于种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中的。第二个系统是语言系统,我们要强调作者在这里说的语言是广义的语言,任何具有某种符号功能的,与其他符号一起被组织进能携带和表达意义的一种系统中去的声音、词、形象和客体,都是“一种语言”,也就是说,我们要用符号去表征我们头脑中的概念。从各种事物到心理形象、概念,再从概念到符号,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意义得以被建构被生产,而这完整的过程也就是表征。其实在这里,就想到了皮尔斯关于符号的三元关系(符号对象、符号形体和解释项),又想到了罗兰巴尔特在《符号学原理》中所说的直指和涵指系统,以及把符号的二级系统应用在神话研究中,这也就是在文化领域运用这种三元关系和二级系统。

  2.福柯“话语”理论在这里的引进。

  这时候就引入了表征的第二种途径,福柯的话语,权力与知识的途径。

  这里体现了一种转向,从语言到话语的转向。福柯研究的是作为表征体系的话语,他所说的话语是一组陈述,这组陈述为表征有关某一历史时刻的特有话题提供一种语言或方法。

  我们对意义的分析不是单独把某句话或者某张图片抽出来作孤立的分析,我们总是在已获得权力的某主题的知识的领域,在话语中对它进行分析,离不开这个话语体系,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在纯粹的语言的封闭静止的系统中去探讨意义,而是在特殊的,流动的,开放的话语体系中研究意义。

  物质对象始终存在,但是在话语之外,事物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在话语中才能确定对象的意义,而只有在对象具有意义时才拥有了关于对象的知识,那么也就是话语生产各种知识的对象,只有在话语内对象才具有意义并成为知识的对象。

  话语涉及到了语言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如阅读材料E中讲到砌墙的例子,要一块砖和把砖砌在墙上这语言学行为和超语言学行为都是建造话语整体的组成部分)物质对象的客观存在只有在话语中才能具有意义并且变成知识的对象(一只球的物理存在-在游戏规则系统中变成足球)在话语中生产事物的意义——事物具有意义——拥有事物的知识

  而且,福柯把话语历史化了,他认为只有在一种特殊的历史语境内,事物才成为某种特定的事物,才真实,在每一时期,话语所生产的知识的各种形式、及其客体、主体和实践,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剧烈变化,其间没有必然的连续性。例如,精神疾病疯癫只有在一个确定的话语构成体内,疯癫这个对象才能作为一个有意义的和可理解的观念完全的出现,而且只有在一个特定的疯癫的定义被投入实践以后,合适的主体即疯人才会出现。关于主体的知识和各种实践,都不能在特殊的话语之外有意义的存在,他们必须存在于话语中被表征,在知识中被产生,他强调了特殊历史时期的特定话语构成体,这样一种历史的非连续性,历史的断裂。

  福柯是在话语和话语实践中去考察知识生产的问题,在这里他关注到了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考察了知识为了规范他人的行为从而设置了一套特殊的制度并在这套制度中运作的。他认为知识由于老是在实践中被应用于规范社会行为而与权力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这样一种构成主义表征途径将表征从纯形式理论中解放出来,并给它一个历史的、实践的和俗世的运作环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话语实践中生产出来的知识,且这个知识为为了规范社会行为而设置的这么一套特殊制度,它受到了权力的控制)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了福柯的话语理论、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和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有相通之处,但是福柯又是反对这样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因为这种理论倾向于把知识权力问题简化为阶级权力和阶级利益的问题,一种过于简单的阶级简化论,同时,它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看作一种绝对真理的存在,而福柯认为任何形式的思想都是在话语内的,都会卷入知识和权力的相互作用中,不存在这样一种脱离话语的绝对真理的存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