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读后感精选
《变形记》是一本由(奥)卡夫卡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形记》精选点评:
●所谓的寓言象征
●发自内心来说并不喜欢卡夫卡的这种调调,昆虫形象让人觉得恶心,当然这是个不折不扣的悲剧故事,我甚至觉得卡夫卡对一切都洞然于胸,所以写出荒诞的东西也更倚马千言。
●kindle上读完/李文俊翻译/真是有些压抑心酸。他愿意为了家人拼命奋斗奉献一切,包括为了不使他们心烦而让自己消失。
●变形记绘图
●是不是人孤独久了,就容易把自己的前世或者今生想象成一个动物,更愿意从动物的眼中来看自己,来讽刺自己?
●这应该是文字的节选吧,期待看完整版。
●从小了看,亲情也不过如此,我们爱的是他的灵魂还是肉身?往大了看,人可能只是细胞绵延生命的载体,人体就是个工具。故事里的情节发展合情合理,反正这个“人”对其他细胞来说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掩藏在外表下那颗炙热的心啊,没有人看到。
●!
●愿新的一年没有人变成跳蚤
《变形记》读后感(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是变形人。还是不喜欢看这类把人生残酷冷漠的一面刻划的如此清晰不遮掩的书。
每个生命活在世界上,都有着这样那样现实的让你不得不低头,不得不无情的原因。无时无刻,我们都在无情着。
《变形记》读后感(二):变形记
扉页上,写着卡夫卡的一句话“在某种意义上,善是无望的。”
旁边立着一只乌鸦正深深地注视着你
开始不解为什么要突兀地摆张卡夫卡类似身份证上的照片
等读过这本书后,才幡然发现熊亮笔下的格里高尔竟与卡夫卡如此的相像
生的绝望从一双甲亢般突起的眼睛里汩汩地流出来
阴暗 纷杂 甚至会有潮湿的感觉
浸满整个绘本
翻过一遍后,感觉是不错的书
但,我不愿再打开它
书评上一再强调
熊亮的绘本是小众的 不易被复制的
不会像畿米、麦家碧那样得被人仿效至滥
我倒是认为
现实世界充斥着的无助与无望比温暖的感觉更不愿被人们再次复制到绘本上
2004-9-28 Chris
《变形记》读后感(三):卡夫卡痛恨旅游销售
小时候听说过这本书,直到高中才通过语文课本看到其中的选段。当时的印象很深,明明听说这书很牛逼,看了选段之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记得老师给我们讲的时候说这表现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当时我就觉得这种说法特别扯淡,《西游记》那猴子七十二变叫神话,中国社会越来越没人情味的转变叫现代化,人家西方就他妈叫异化!别操他妈了。
我这人有一毛病,就是看到什么东西总琢磨它的创作动机,以当时读过的选段判断,我觉得卡夫卡是因为经常被搞推销的打扰,所以写了一个《变形记》来泄愤,本来是个仇恨文学或者说诅咒文学,没想到最后竟然火了。
后来长大看了整个中篇之后才知道,老卡写的最牛逼的是恰恰是当时语文书一点儿没收录的东西,而语文书收录的恰恰只是中篇的铺垫,如果单抽出来基本上和胡言乱语没什么区别。
《变形记》读后感(四):小說里,你說怎麼樣,就是怎麼樣
實在是很短的短篇,好像很多人在推崇這本書,這也是之後才知道的。我對文學了解得實在少。
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蟲子的時候,居然沒有為這事感到驚慌害怕,作為一個昆蟲恐懼症患者,實在是不能想象。看到格里高爾變成蟲子還不斷想著趕車、工作、還債的事,我感到有點兒悲哀了,想著或許變成蟲子反倒解脫了。
門外人的催促,看到格里高爾的樣子時秘書主任嚇得落荒而逃,家人的恐懼。看看這可憐的孩子平時多麼壓抑吧,一直都為家裡著想,承擔家庭責任,但父親像是沒有感情,一切都是理所應當,安安穩穩地過著這幾年,好像已經徹底老了。而格里高爾變成這個樣子后,父親又煥發了生機,穿上了銀行的制服,有了銳利的眼神,你說說這一切是為什麼呢。
從一開始就不斷琢磨,格里高爾變成的蟲子到底有多大呢,和人一般大小?那又怎麼躲到沙發底下去呢。和普通蟲子一般大小?那怎麼會連半開著的門都需要擠呢。而且家人怎麼就能知道那隻蟲子就是格里高爾呢,畢竟門打開的時候他已經不能夠發出人類的語言了。好吧在小說里考慮邏輯性實在是不浪漫的事。
格里高爾越來越適應蟲子的形態了,家裡人也越來越不把他當做人看待了。一切都是這樣,時間讓你習慣著不習慣,消磨著人的情感。
《变形记》读后感(五):最荒诞的现实主义。
想起一个故事来。
战争过后,赴前线的儿子给家里的一通电话,让家里人欣喜若狂。但儿子在电话里提到了一件尴尬的事情。儿子有个战友被炸飞了双臂,故乡也没有亲人,问父母建介不介意把他带回自己的家。父母亲没有同意,觉得是个累赘。后来,儿子也始终没能回来。最后得知他自杀的消息,原来他就是那个被炸飞双臂的战士。
而这篇小说,给我的震撼力量更强大。
高中时候课本里有一篇《骑桶者》,觉得有些荒诞。而《变形记》,表面看似更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发现再准确不过。曾经的格里高,赚钱养家,帮父亲还债。而自从那天平静的早上,格里高平静地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的生活开始逆转。父亲对这只跳蚤非常冷漠,母亲非常害怕。而妹妹本是与哥哥最亲的,最后也还是她直接导致了格里高的毁灭。一个家庭成员,一旦丧失了原来的地位或者作用,便被视为了一只大怪物。原本温馨的家庭,一下子凸显成无比的冷漠与孤独。加上开头公司代表的拜访,也无疑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
一觉醒来,怎么可能变成一只大甲虫呢。其实越是荒诞的事情,越真实。文中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提到格里高的变形是尊新潜意识的。这似乎暗示了变形的必然性。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得格里高平静地变形成了一只大甲虫。他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大甲虫之后,居然还能这么冷静的思考,还想着要赶着去工作。这也看似荒谬。而这就是必然性。为了追求完美人性的必然结果。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与《月亮与六便士》竟也有几分相似之处。斯特里克兰德也是在平静的某一天早上“变形”的,变成了一个人们眼中的“怪物”。不过他是满足了自己的心灵渴求而离开人世的,而格里高,却是被排斥着离开人世。而这都是社会与家庭的孤独冷漠造成的,没有异议。
愿重读这篇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