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变形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变形记》读后感10篇

2018-09-05 03:1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变形记》读后感10篇

  《变形记》是一本由[奥地利] 卡夫卡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元,页数:5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变形记》读后感(一):读完好难过可怜的甲虫。

  当没有作用了,就不被需要了,被至亲的人无视,被害怕被讨厌,甲虫先生的心里是有多痛苦啊。但是却很少写到格雷高尔内心的负面情绪,他变成甲虫之前都是为了家人在活,但是变成甲虫之后,反而被家人无情的抛弃。人是多么的自私

  《变形记》读后感(二):对于安部公房与卡夫卡的浅见

  一开始是读安部公房的书,意外看到大江健三郎对安部的评价,日本的卡夫卡。但是读过后,觉得二者有有些不同对比《箱男》《变成棒的男人》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后者更突出人性的自私,以及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和作者生活环境一种孤独绝望。而安部则侧重于个人社会矛盾。更是突出于社会的矛盾及其无力与压抑感。但二者都用异化的方式来隐喻些什么。

  文化是一定程度政治经济反应,《变形记》中人性的自私,对金钱追求,跟当时一战后的社会背景有一定关系。当然,其中妹妹形象塑造令我惊叹不已,最照顾变形后的哥哥的是妹妹,到最后放弃的也是妹妹。人性到底是什么?!人与人之间的爱也许会因为一些不确定因素突然改变,甚至支离破碎也不是没有可能

  《变形记》读后感(三):像甲虫一样醒来

  也许,卡夫卡本身正像是他自己作品出现的某些形象,这些形象,或许叫K,或许叫格雷高尔,他们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了被社会所隔绝的压抑的、绝望的个人。

  格雷高尔日复一日的奔波在无止境工作中,来养活自己的家人,个人的思想已经被压抑到了几乎不存在地步上,而卑微的甲虫也许就象征着他尴尬孤立的思想情况,“吊在天花板上的感觉真好”“掉到地上后脊椎僵硬生疼”...这样的文字让人读来只有压抑的感觉,而成为甲虫之后格雷高尔难以伸展开的短小的爪足,也正暗喻了禁锢束缚之下个人的无力。

  小说或许是一种夸张的变形,但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孤立存在的个人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现状时,是无能为力的,而他们命运的最终结局,也许就只有僵直的巨大甲虫尸体无可挽回的死亡。

  《变形记》读后感(四):变形记

  读此书是前段时间看关于布拉格的游记,其中提到捷克的两位著名作家,《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作者米兰昆德拉,另一个是《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

  从图书馆找来此书,原来《变形记》只是这本小说集里的一个中短篇故事,作者想象荒诞怪异销售员格里高尔在某日清晨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从惊恐不安到慢慢面对自己形体变化,并从自己的眼睛耳朵感知周围的世界:家人从害怕、怜悯同情,再到厌弃,麻木。最后这只甲虫被发现“死”在了地板上,没有太多悲伤一家人反而如释重负父母打量着出落成大姑娘女儿,谋划着给她找一个如意郎君。。。

  人性自私,有钱给自己买几份儿重大疾病、意外保险。。。

  无论什么肤色下面的人性,大抵相似,因此经典作品无论被翻译成什么语言,都有极强的概括性。。。

  另外想说,这个小说的情节感太不强了,似乎还没摆脱法国作家作品(莫泊桑,大仲马。。。)给我留下的美好阴影。。。

  《变形记》读后感(五):怎么都绕不过去的墙

  卡夫卡在文学的世界里享受着异乎寻常崇高地位,在我没有完全读懂《变形记》的日子里,我感觉不到这种地位是怎么得来的,但是我很庆幸自己能在大学遇见他,就像遇见海明威一样,他们的生命所焕发出来的光彩让我很着迷,为了理解他们,我还需要一些生活的积淀

  强烈推荐《变形记》,既然是文艺青年,就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我们在合适时刻可以讨论文学,也不避讳政治,但是,永远不要停止折腾,永远不要停止对美好的事物讨论

  易中天说人类文明是属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也就是说,在西方文明长期引领时代潮流的现如今,说不定的下一次的复兴就要临到东方文明了是的,东方就要红起来了,想象一下那个奥地利的屌丝青年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条件下写下那么些文字的。

  那么,东方的青年,默默努力吧,在东方文明席卷全球同时,你此刻努力书写下的华章必定被更多人了解,顺应历史潮流,掀起那个奥地利青年曾掀起过的波澜

  《变形记》读后感(六):异化

  看过一篇变形记的短评,大体是说,变形记写了一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异化,即变形。

  对此,异化二字我十分赞同,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就是赤裸裸的意识形态问题了。我认为,除了人们幻想中的社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下人都会有这种异化和变形。

  这小说里最令人绝望的是变形后家里人态度,这让人无力地觉得,你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真的是由你的外在决定的(语言,形象,举止等等)。至于你内心具有的爱,自以为具有的神性,在外在异化的条件下,无人去关注,即是你最亲近的人,觉得你还是死了的好。

  我在卡夫卡的其他短篇小说中也多少能看到这种异化的情形,比如审判,比如在流放地,比如饥饿艺术家。但变形记最明显(不一定是最出色的),这时,我似乎明白了卡夫卡几篇不知所云的短篇小说的含义。在现代主义下,在现代生活中,人的最终归宿不是任何人、任何事业、任何价值观,只是自我,回归自我。虽然自我是一个玄之又玄东西财富名誉甚至亲人和爱人只是回归自我必须具备的条件。

  这样讲可能有些自私,但事实如此,也是为何卡夫卡能引起我的共鸣。我以为,人最高级的感情不是彼此的相互寄生,而是一个人回归自我的时候(这种情况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暂时的),他(她)的伴侣观察到并理解他(她),对另一个人也是如此。有人称之为“同感”,正确但不充分

  可以说,卡夫卡的作品表达部分现代人精神上的困境,以一种十分抽象的方式。这种困境不是生活艰难的困境,是一种“异化”的困境,人们难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一直在追寻一样东西使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充斥我们生活中的是一个个没有个性的人。

  写到这。

  《变形记》读后感(七):只谈《变形记》单篇

  昨天看了第一遍,谈谈我的感受,以后慢慢品味,再补充

  1. 焦虑

  一个不生病不请假的模范员工,一个靠自己打拼养一大家子闲人的好儿子,却无法正常起床上班。同事亲戚在外边催促,他自己想尽各种办法无能为力。那些心理描写,我看着都感到焦虑。

  2. 人的价值

  努力拼搏,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觉得自己是家的支柱结果呢,当你失去劳动能力时,年买的父母,幼小的妹妹却立刻切换状态灾难并没有到来。尤其是父亲生意失败后,五年颓废,突然穿上了制服坚定无比。

  慢慢的,这个家原先的顶梁柱,变成了累赘,大家都希望他死,他最终满足了大家的愿望,于是,天亮了!

  对于这个世界,你真的非常重要吗?失去你,就是灾难吗?以前看过很多鸡汤文,让人歇歇,但冲击力都不如卡夫卡的大,大师真不是盖的。

  3. 亲情

  家庭成员对格里高尔的态度有区别,值得分析,但这需要研读,不是看一遍就能解决的,只能简单的谈谈了。

  妹妹开始还用心照顾哥哥选择合适的食物,让他安心的进食,搬东西,让他舒服活动,但到后来也怠慢了,最终,没有任何胃口的哥哥,瘦的不成样子,饿是一个死因。

  父亲压根就不予关怀,要不是母亲恳求,不会放过儿子的,到后来,直接攻击,一个苹果,是死因之一。

  其他人,没读懂,以后再说吧。

  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吗?这个话题高深,我可真不知道。但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也不少。

  试想一下,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有一个二十多岁的男人,整天混吃混喝,不去工作,正常的父母会给好脸色吗(我想起了我表哥)?而一个病卧十几年的老父亲,真的会有一个好孩子天天认真伺候,从不抱怨,一点不马虎吗(我想起了我爷爷)?

  4. 甲虫的意义

  卡夫卡是一个受父权压制的人,在小说里写自己是非常正常的。格里高尔确实也是个压抑的人,这个压抑在小说里看的很明显。但压抑的人难道就甘心被压一辈子直至灭亡吗?主人公变形后所作所为,是不是一种释放反抗呢?为什么变成一只低等,无能,甚至连行动不便的甲虫,而不是无人敢惹的狮子,或者自由自在老鹰

  我觉得,甲虫东西很值得研究,搞不好深刻的含义就在其中,但仅仅读本书还不够,得结合作者其他作品来研读。大师不会偶发灵感写出佳作肯定能找去一定脉络,若找不出,往玄里推,那就有些过渡了。

  《变形记》读后感(八):被异化还是被同化 ——读卡夫卡《致某科学院报告》有感

  顶着个奇怪名字,让人一下子摸不着头脑,这篇极具魔幻主义的文章节选自卡夫卡最著名的五部短篇小说之一——我觉得是了不起的翻译——《猿来如此》、作为好莱坞经典系列片《人猿星球》的忠实影迷,本文很难不让我想到最新一部前传性质作品《猩球崛起》里的一句台词——“他们不喜欢聪明的猿。”而这个故事里的“红彼得”显然要幸运得多,他获得了人们的喜爱,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他所谓的“自由”。

  然而我总觉得故事的基调并不明亮全文口吻也不像是个成功人士回顾着昔日种种进行侃侃而谈,作为一个融入人类社会的猩猩,“红彼得”的言谈措辞依然诚惶诚恐,迷茫失落,带有着一种强烈的“异类”感,面颊臀部疤痕,勒入皮肉的铁栅,都是“红彼得”走进人类社会交出的学费,而更显得悲哀的是,当它试图恢复往昔生活,它比任何人都要强烈的意识到这种可能性微薄——“即使我有足够力量意志回去,在重新穿越它时也非得掉一层皮不可。”

  单从“红彼得”被“异化”的过程来看,实际上一切都充满了一种熟悉亲切,“红彼得”由一只猿猴到学会抽烟、喝酒乃至说话,离不开的是学习模仿。就像我们从咿咿学语的孩童到现在独立自理的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无不是学习和模仿的体现。“红彼得”通过模仿成为与那些“不受约束,不受干扰来回走动”相同个体付出世人所没有过的努力使他获得了“欧洲人具有的一般文化水平”。而我们十几年如一日地接受教育以及家庭社会灌输给我们的方方面面,为了获得普遍价值上的肯定将自己“进化”成为能够与他们顺利交谈、分享经验的个体,我们的存在价值体现在了集体生活中的交际往来,可以说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这种所谓“被异化”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变为了“被同化”的过程。

  随着年龄增长,与童稚天真一同被我们抛弃的还有一种所谓本性的东西,如同“红彼得”对自己本族角色的抹去,我们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也总将天平倾斜向更有利于自己,也就是更背离本性的一方。这种无形的意识实际上也正是本文作者卡夫卡所极力批判的,我们深知他自身就不是一个会为了社会放弃自我信念的人,三次订婚三次解约,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的卡夫卡在面对婚姻关系中表现出的对孤独感虔诚追求也正是基于他自身对写作事业的忠诚不二。“是的,人太可怜了。因为他在不断增加群众中一分钟一分钟地越来越孤独。”习惯将自身代入角色的卡夫卡,也许在这个时候也就分享了如同“红彼得”深夜独处时的感受。原作者小约翰。

  《变形记》读后感(九):不同版本翻译的比较——上译本非常差劲

  如果我遇到一位漂亮姑娘请求她说:“劳驾,跟我来吧,”而她却默默走了过去,那么她这是在说:

  “你不是赫赫有名的公爵,不是魁梧的美国人,有着印第安人的身材,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天生一种被草地空气和流经草地的河流按摩过的皮肤,你没有见过我也不知道在何处的大海,并在那航行过。所以,对不起,我,一个漂亮姑娘,为什么要跟你走?”

  “可是你忘了,没有汽车颠簸着载着你摇摇晃晃地穿过这条小街;我没看见穿紧身衣服绅士们当你的随从,他们呈精确的半圆形跟在你身后,嘴里还喃喃地为你说着祝福话语;你的双乳被紧身胸衣装束不错,可是你的大腿和臀部却为那种节欲生活付出了代价;你穿一件有细条子褶裥的塔夫绸连衣裙,去年秋天它曾给我们每个人带来欢乐,可是你偶尔微笑——这是身体致命风险”。

  “是呀,我们俩说的都对,为了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还是,对不对呀,大家各自回家去吧。”

  ———————————————————————————

  以上为上海译文出版社张荣昌版本《拒绝

  *********************************************************

  当我碰到一个漂亮姑娘时,我求着对她说:"请跟我来吧。"而她默默地走着,又扔出了如下的话:

  quot;你不是有名的公爵,又不是具有印第安人身材的、大度的美国人,他们具有平直、安静的眼睛,他们的皮肤是由草原和水乡气候滋润成的,你没有去他们的大湖旅行过,我也不知道何处可以找到,好了,我求你别傻了,我这样一个漂亮的姑娘为什么要跟你走呢?"

  quot;你忘了,你没有屁股后面冒烟的汽车载你在胡同里晃悠,那些先生们,作为你的追随者的像片紧藏在你的衣服里,我没有见到,他们或许在整整半个县里,紧跟着你的屁股,口中念念有词,为你祝福。这些人我也没见到。平心而论,你的胸衣很不错。但你的大腿和臀部只是那种守戒节欲的一种补偿。你的衣服是带有皱痕的琥珀织物,像去年秋天一样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乐趣。你可还笑。--生死攸关在于身子--当然不是任何时候都这样。"

  quot;我们二人各有理由,就每人保留自己的吧,我们最好还是各自回家去,对吗?"

  ————————

  以上是1995年的陆增荣译本。

  上译本《变形记》的翻译简直不能看。

  《变形记》读后感(十):卡夫卡

  大师的作品太深奥了,看不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不过还是喜欢《一次战斗纪实》里的几节。

  “可是随后我脚下的路眼看工要离我而去,一切像我一样疲惫不堪地开始消失,这时我便急忙使劲爬上路右边的斜坡,以便及时进入那片高大而杂乱的松树林,这一宵我想在那里睡。这急速行动是必要的。群星已经变暗,月亮有气无力地在天空沉没,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沉没。山已成为黑夜的一部分,公路使人惊恐地终止在我已经向斜坡转过身去的那个地方,而我则听到倒下的树干的轰隆声从树林内部渐渐逼迫过来。这时我原本可以立刻躺倒在苔藓上睡觉,但是由于我害怕蚂蚁,所以我就用双腿缠住树干爬上一棵没有风也在摇摇晃晃的树,躺在一根桠杈上,将脑袋贴往树干并匆忙入睡,这时我突然感到一只翘尾巴的小松鼠蹲在桠杈的颤悠悠的末端并摇晃着” 读到这里,想起同学和我的一次旅行,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两个人挽手行走在水泥山路,没有路灯,两边全是茂盛的树木在摇摆着,鲜有行人,半路怯怯地返回青旅。

  生啃这本书时,走神了:我应该怎样读卡夫卡的文章?换另一个视角阅读卡夫卡的文字?是否像影片认识到的一个精神病院患者?或者好听点的,像小时候天真烂漫无邪的世界?不料,读到一半时,书中写到“您是一个古怪的精神病院住院者,你就是这样的人!”此时,不禁会心一笑,这不是一拍即合嘛,就这样吧,哈哈。

  我也有陆地上的晕船病吧?“这种晕船病的实质就是:您把事物的真正的名字忘记了,匆忙间便是用一些偶然想起的名字取代它们。一味图快,一味图快!但是您刚离开那些事物,您就又忘记了它们的名字。田野里那棵白杨树,您把它叫做'巴别塔',因为您不知道或者不想知道这是一棵白杨树,那棵白杨树又在无名姓地摇晃,您就不得不把它叫做'醉酒的挪亚'”

  “就在他面前的人行道上有许多步态各异的人。有时一个人走到前面并横越车行道。一位小姑娘双手向前伸出,捧着一条疲倦的小狗。两个男人互相交谈着,其中一个双手手心向上并有规律地摆动它们,仿佛他拖着一个悬空的重物。这里人们看见一位女士,她的帽子上饰着许多缎带、别针和花朵。一个拄着一些男人,他们抽着烟,吐着垂直的、稍带长形的小烟云。三位先生——其中的两个把轻便外衣搭在弯过来的小臂上——常常从房屋墙根走到人行道上,观察那儿发生的事情,然后又边说着话边退回去。”这里看上去不像其它作者那样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描写街景写引入下方或展现人物性情,仿佛就是生活中平淡无奇的景物。可是细节处还是让我感觉到特别,就像展现出一幅黑白素描画那一笔一画的线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