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洛丽塔》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洛丽塔》读后感精选

2021-01-21 03:47: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洛丽塔》读后感精选

  《洛丽塔》是一本由[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洛丽塔》精选点评:

  ●我要写光撒在她脚踝时的轻微抽搐 也她把鹅卵石扔进易拉罐的孩子气 写那个在我梦中出现过的洛丽塔

  ●有好多隐喻都不怎么明白

  ●慢慢理解压制的内心之火。。。 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都是绝望之人, 没有人能够救我们,除了我们自己,除了我们让内心之火燃烧……

  ●恋童癖者。

  ●"是否在那个遥远夏天的光辉中,我生命的罅隙就已经开始?"

  ●中年怪蜀黍的意淫

  ●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 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就这两句,就把我震了。

  ●一部不忍读完的书

  ●HY

  ●译文一般,有时间看一遍主万的全译本吧。

  《洛丽塔》读后感(一):小美女~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还只是在高中

  也是在《萌芽》上看到这本书的评论才会去看的

  在学校图书馆找到的就是这个版本

  才知道这世上还有这样的乱伦

  不知道是我的想象力太丰富,还是想象力不够,当时我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想来现在应该再读一遍才是

  男人一枪打死洛丽塔,我合上书,心里想着,如果有一个这样的男人病态的爱着我,那也是种幸福

  《洛丽塔》读后感(二):亨~。对,是亨~。

  他们都叫你亨伯特先生。可怜的亨伯特先生。大概你也这么想你自己。可我一般习惯轻慢的叫你:亨~。当然,这是在我想理会你的时候。当我不想理会你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是。当我想嘲弄你并想从这嘲弄中得到报复的快感的时候,我叫你:亨~伯~特~先生。

  亨~伯~特~先生:我的欲念之火,我的光,我的毁灭——洛丽塔——恰好所有这些你都不知道,不明了,索性你最终长成了一个和其他人毫无区分的傻瓜——戴着牙套,衣着邋遢,无所谓的挺着大肚子,贪小便宜,象以往一样虚荣,撒谎,又容易被诱惑。即使这样,我也愿意。因为,你始终知道,在你面前,我的妥协永无底线(当然,你认为这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你觉得只要你贡献出你身体的小花活),哪怕你真的不愿意走出门,跟我重新踩上那辆老式汽车。虽然它就停在那里。

  可是我多爱你,我就有多厌恶你。这个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我能紧紧的扼住谁的喉咙的话,那肯定是你。

  真***好啊。你对此一无所知。

  《洛丽塔》读后感(三):人生一段不可理喻的狂热

  二人最大障碍的来源,所有神圣、纯洁、美好的,洛丽塔都在本能的抗拒着亨伯特,即是亨伯特在洛丽塔身边逡巡来去,狂热的追求,依靠肉体的无尽求索最想要得到的,最终什么也得不到。他如同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王子皮革马里翁爱上了自己雕的象牙雕像一般,紧拥的身体不能给他一点温暖,只能是一个虚空的幻影。

  这是一个最冷彻心肺的场景,纳博科夫在回忆这种文体中,设置的是一场被追逐者从未出场的追逐,亨伯特面临的那巨大的时时要吞噬他生命的痛楚,来自于这场追逐始终,也注定,只得他一人。他所追逐的“爱情”是否真正出现过更成为了一个悬疑,残留下的只是一堆欲望的灰烬。

  他立于道德之外,更挽回了时间的狂澜,让洛丽塔美艳如昔,不再长大。而书写“不是为了挽救我的生命,而是挽救我的灵魂”,亨伯特诉尽了自己深重的忏悔,把自己从这更无他人的荒谬场景中挽救出来,艺术赋予了洛丽塔以生命,如同爱神赐予了皮革马里翁的雕像以生命,亨伯特终于得以不再诉之于欲望,而是在艺术世界中搂住了洛丽塔不再冰冷的灵魂,流尽他心中山洪般的泪水。“这便是你与我所共享的唯一的永恒,洛丽塔”。

  所有理想主义者所追逐的大体如是。

  《洛丽塔》读后感(四):洛丽塔

  我至少朝封面有目的地看了三次,才记下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这个名字.我不打算讨论<洛丽塔>引起的有关道德或社会责任的话题,因为那些无法引起我任何的共鸣与兴趣。我只急切地想了解这位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MY FAVOR)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垃圾的狂妄作者,以及想弄明白他说的下面这句话的意思:“虚构作品的存在理由仅仅是提供我直率地称之为审美狂乐的感觉,这是一种在某地,以某种方式同为艺术(好奇、温柔、仁慈、心醉神迷)主宰的生存状态相连的感觉。”

  纳博科夫不是亨伯特.亨伯特,却又创造出这个真实、连贯回忆、细节的《洛丽塔》,按照常理来说,令我费解(洛丽塔的网球拍),我只好暂且(进一步证实前)——实在不想从我贫瘠的词库中总是抽出“天才”这个词——形容他为“有天赋”的作家。就《洛丽塔》而言,除了洛丽塔和全国旅行,引起我注意的是那些半遮半掩的隐喻,似乎漫不经心,有的根本就不打算让读者知道(也无法知道,因为你被耍了!)。心底里潜藏着一只玩世不恭的恶魔,他让我想起了……

  纳博科夫不喜欢所谓“19世纪现实主义”传统(我与他背道而驰),尤其反对“逼真”地模仿现实。他的名字拗口难念,因为他是俄国人(后来才移民美国),出生与沙皇时代彼得堡名门世家,从小受良好教育。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承认对福楼拜的恭敬。由此看来,他不可能不受到现实主义的影响,忧郁的俄罗斯民族性,那个词叫什么来着?

  我还未体会出别人归于他作品的“挪揄式模拟”,以近“深处含有真正的诗意”。但我十分期待贵族女人,并在不怀好意地微笑了——“如果一个坚定地弗洛依德分子要溜进来,他或她就得小心小说中四处设了许多残酷的陷阱。”

  《洛丽塔》读后感(五):什么是《名著》?

  很多人说于晓丹译本好,我对比了主万的一些开头部分。确实于晓丹的更流畅,更有一种精简的感觉。不过我并没有细看,看评论说好像这译本有些难得句子都没有翻译? 不过我读到70%就读不下去了。感觉直到我读的内容,给我只有一个印象,像读日记。语言是很不错,可是我不是很喜欢,我也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会有类似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的段落。 什么是名著我一直都搞不懂。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小说吗?我看是历史评论。《呼啸山庄》的情节的确令人唏嘘不已,可是这种以情节见长的不就是通俗文学吗?跟《飘》、《傲慢与偏见》有什么区别?到了20世纪,《追忆似水年华》在第7卷告诉我,什么是“真实”,从现在的自己连接过去的自己,这就是真实。可是,文学究竟是什么,我依然很不懂。如果普鲁斯特是对的,那么托尔斯泰、司汤达他们是什么?

  普鲁斯特在《追》中说,他们所谓的现实,其实离现实最为遥远。还有人说现实就是像电影一样,那才是大错特错呢!

  很早之前,我读过博尔赫斯,他的小说语言精美的可怕,我认为语言就是文学。读过毛姆、读过余华,语言成了最微不足道的,文学变成了人物、情节的魅力。曾经我抱着这个观点,读了一些网络小说,《明朝那些事》《盗墓笔记》《诛仙》,甚至读过言情《最好的我们》,江南的青春小说《龙族》,甚至连《斗罗大陆》我都读完了……《斗》的情节非常枯燥,一马平川。

  我实在弄不懂为什么这些是名著?而那些是三流小说,甚至不入流。

  纳博科夫是语言大师。但是《洛丽塔》不是一本戏剧性很强的小说。波拉尼奥也是语言大师,但是《2666》读起来像是流水账格式,什么都写。

  可是,《英国病人》语言优美,情节也同样深入。《终结的感觉》、《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这样的哲学谜题不比那些俗套的戏剧情节更强?《长日将尽》,一个普通人自善自欺,难道不有趣吗?《黄金时代》如此幽默诙谐的语言,无头无尾的故事像生活,却又不是生活的世界难道不高明吗?

  这些却不是名著?

  如果总结一下观点,那就是说名著既不以哲思、也不以语言为准,更不以情节见长。那么,什么是名著。我觉得是我傻,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关键在于“名”。这些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名气很大,是因为评论家极其吹捧。并不见得这些名著就真的很棒,也很适合读。我们的思维总会赋予词汇很多多余的意义,这显然是一个误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我这样的误解。我非常同意,伍尔夫所说的,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什么书该读。

  很多人不承认所谓的名著受时代所限,到了今天,这样的作品早已是丑陋不堪了,却还在闭着眼睛吹捧。这种人就像还认为2000年前的亚里士多的哲学观点、牛顿的经典力学、孔子的儒学是宇宙真理一样。无视文明发展,科学所取的突破,无视后人精英的杰出贡献。

  甚至还有蔡骏这种,身为知名作家,既然在评论《战争与和平》中写出“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正是因为那些闲笔。”求求你们正视自己内心真实的观点吧!别再睁眼说瞎话了!真可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