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读后感1000字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是一本由陈志华/文,李玉祥/摄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精选点评:
●平面/鸟瞰/剖面图太少既然是建筑为主而文化/民俗为辅的册子那就应该更专一些虽然受众回小但是文学性的描述对它们也没有好处八更像旅游宣传册一样都是坏处呢~排版/照片太不讲究了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照片不错
●比较细的翻过
●神奇曼妙的楠溪江,尘封记忆的史书库。在被淹没荒废的乡土建筑博物馆中,侥幸找到些许名词与自己村子相对应,这种喜悦是无以言表的。我想陈志华先生1997年的泣血一书,终不能阻止楠溪江文化在指缝间的流逝。时光纵是如此无情,芙蓉、豫章、蓬溪、岩头……可否再等我一会儿。
●在做那边俩村子,前段时间有事耽搁没去成,先解眼馋
●看了这本书,才让我动心去了楠溪江,非常美
●陈志华文笔相当好。书也相当有意义。解构的几个方面也很完备。
●耕读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了楠溪江中游人们的心里。于是有了规划有序、寓意深远的村庄和无数为人传诵的故事。
●陈老先生的文字真是让我随时随地受不了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读后感(一):现在这些村落如何了
在一个阳光的午后,读完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后记中说:
人们太喜欢坐在大城市的图书馆里皓首穷经,一代又一代,我们对祖国的历史认识还是书本里早就有了的那些,并没有多少新的增添,
很欣赏作者化很多时间做这样系统的研究
封面的图片我特喜欢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读后感(二):建筑是社会的史书
建筑是社会的史书,乡土建筑是乡土社会的史书库。我们有家谱,碑铭,地方志,我们有传说,谣谚,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书信,账单之类的文字资料,乡土建筑都能把它们吸纳进来,综合起来,它是最系统全面,最生动直观的一座奇妙的史书库。乡土生活和乡土文化的博物馆兼史书库,这就是中国大地上无数古老的村落。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读后感(三):大雨之后
我到楠溪江的时候刚下过一场大雨。江水中尽是黄土,我没见到传说中碧绿的水色。
五月的浙江比北京热很多,是潮湿的热。
五月的中溪,稻谷将熟,人力三轮车将我们带到苍坡。在我来看,晃悠在稻田之间小路、呼吸自然和泥土的味道,远比在村子里探究文化更加惬意。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场艰难的博弈。维持村落的原生面貌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打扰总是格格不入。走在村落的小巷中我觉得很不安,我看到很多游客探头探脑的朝别人的屋内看,也看到有些人家大门紧闭,还有一些人带着戒备的神情打望我们。
后来我们走到了上游,藏在深山里的小村庄。这是个还没有人潮汹涌的地方,我们借助在村长家里。看到我对当地建筑感兴趣,一座几百年的木房子,村长很认真的说三万块钱可以卖给我。我在上游的清澈小溪里又跳又闹,仿佛忽然回到了童年。
上游和中游完全是两种感觉,上游是寂静隐世的清亮,中游则是带着温和出世的宽厚和雍容。
离开的时候,大雨袭击的痕迹渐去,楠溪江如丝绸缎带在山路旁延展。白色的野生蔷薇在路边开得如火如荼。
去楠溪江之前,我看了陈志华老师的《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带着对隐居山野的宗族村落的好奇,来到这个地方。
那是04年的楠溪江。商业味道还不是那么浓。我很想知道它现在怎样了。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读后感(四):楠溪江昔日的美丽
浙南永嘉的楠溪江中游流域,秀丽的自然山水和朴素的明清民居和谐相伴,宛如梦中的桃花源。 乡土民居的大屋顶很飘逸,院落也不似皖南民居那样闭塞。置身村子里,抬眼便是青山绿水。
这本书架构很好,先介绍几个典型的村落,给人以具体感性的认识。接着从历史地理,社会人文,村落布局,建筑分类等多个方面阐述。
在每一章的叙述中,不时穿插些当地的民风民俗,历史传说,使我们了解并热爱建造和生活于其间的楠溪人。陈先生的文笔晓畅,富有抒情性,引经据典,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这些古村落的美丽自然和人文,离不开千百年来楠溪江的文教和耕读传统。一代代的在乡文人,他们淡泊名利,生活情趣优雅,通过书中作者引述的清丽诗文便可见一斑,他们用道德品行给乡民垂范,由此,直到上世纪中叶,楠溪江的很多村落的古建筑都还保留完好。
但是,1990年代以后,市场化浪潮波及浙南山村,楠溪江的古村落的宁静被打破。拆除、改造、新建等等破坏行为让书中很多的建筑和景观成为只能存在纸上,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时时能感受到陈先生的痛心(有些消失的建筑风景会用小字做注释)。
我还没去楠溪江,但神往已久。这个礼拜读了陈志华先生的这本小册子,更加心动,希望今年秋天能亲身前往。本书1990年代出版的时候,古建筑已逐年减少,又过了20多年,陈先生书里的宋元明清的老房子,还存在多少呢?
我很期待,同时也有着担忧。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读后感(五):回不去的昨天
10年还在上大学的时候,读了陈志华先生撰文,李玉祥先生摄影的书:《乡土中国·楠溪江中游古村落》。此篇笔记也是当时所作。
相对于现代人对于快速方便简洁的追求,未经工业化发展的古代的人们更多的是关于美关于内涵的追求。雕梁画栋精雕细琢不是每一个时代都能拥有这份闲情逸致的。
相对于现在的知识分子削尖了脑袋往北京上海挤的现状,古时候的乡野僻壤往往蕴含着数量惊人的文化传承者。但非士亦非农,半耕还半读的田园诗意生活是注定一去不复返的。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乃至毁灭有最大贡献的不是八国联军,不是洋文化的侵略,而是我们自己的舍弃乃至打压。糟粕也好,精华也好,不实用那就是没用,与其没用还占着地方,不如扔了干净。这种浮躁的观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指导者人们的蛮荒行为。
我常在想,照相设备的普及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抛开专业人员不说,对于普通的游客,造成了现今中国旅游“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的非正常模式。这三句话,读着挺顺,可是多悲哀啊!古人爱上一处景色,或以诗抒情或以画留情,现代人的一声快门,又能融进自己多少感情?那一张张照片,除了景色中央那一张笑脸能证明自己有来过这个地方,又有多少意义呢?
本书虽是关于建筑,但万物难离一个“情”字,离不开它所处的文化。一个古村,便是一座博物馆。
读此书,另外一个收获便是对民俗的一些了解。风水堪舆,我向来是很有兴趣的。
比如:选择村址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便是最好附近有圆锥形的山峰,尤其希望在村子东南方,即巽方。这个尖尖的山峰叫“文笔山”或“卓笔峰”,若有整齐的一排三个或五个这样的山峰,就会叫“笔架山”,皆主文运。若无天然环境,则可用庙补阙,用塔代“文笔峰”。凡有文笔峰的村子,必在村前面对文笔峰有一口天然或人工的池塘,叫砚池。文笔峰投影其中,叫“文笔蘸墨”。而且圆锥形的山峰是“火形”,可用水来消解灾祸。
我们看来破败落后的村落,其中隐藏了多少玄妙?
“山起西北,水归东南,为天地之势也”。
通过书中所配的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如画的山水依旧动人,而那些或雄伟或别致的建筑却都已透出一股破败之势来。看着那些寨墙中止不住流出露的苍凉与萧瑟,怜惜啊,心痛啊,这些历史的遗物,还能在世界上残喘几年呢?
“住宅最能敏感地反映出社会的分化。”现代犹甚。且不说我们无缘像先人那样参与到自己住所的设计规划中,单是那一个又一个“地王”的产生,就让我们不住心寒了,一个普通人奋斗多久才供得起自己的一方休憩之所?
附:1.此书作者毕竟是建筑专业的,有些专业性的东西由于相应知识的匮乏,我不得甚解。2.此书读者应对古村落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否则就会如我,读到后面有些浮躁。
昨日,清风明月,今日,东风可否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