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冠时代的我们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新冠时代的我们读后感100字

2021-02-01 01:15: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冠时代的我们读后感100字

  《新冠时代的我们》是一本由[意] 保罗·乔尔达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冠时代的我们》读后感(一):要思考,要记录

  

书很薄,成书时间还是意大利第一次封城时期,可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作者现在又在想些什么,在写下什么,很想了解,但无法知晓。

作者是意大利的粒子物理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他从数学的角度科学地解释传染病,作为一个理智的作者写下了各种各样警示的文字,但,在书里他表现得更像是一个普通的人,在这个巨大的灾难下生活的普通的人。我们每一个人。

新冠这种奇怪的病毒,让我们在这个孤独的时代,更深切地感觉到我们与他人是怎样的彼此紧紧相连,我们整个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存在,作为一个群体在破坏,作为一个群体在讨生活。

我们破坏了更多的生态环境,杀死了更多的动物,却让病毒没有寄主失去了生存空间,病毒能怎么办?病毒只好来找我们,毕竟我们的群体这么庞大,效率这么高,联系这么紧密。

病毒再一次告诉我们,“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作者说,“在这场流行病中,我们的时间线是一样的,一些人走在前头,一些人走在后头”。

所以我们要思考,我们要记录,特别是,我们要记录那些我们不愿意忘记的事情,让这些启迪不要烟消云散。

  《新冠时代的我们》读后感(二):为了忘却的纪念

  

《质数的孤独》作者、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新冠日记”,形式上像是很恢宏的探究,内容上其实是从日常生活引发的思考,很像是写给某些媒体的专栏,而手法上,用数学的思路去看待疫情,有独特之处。书薄很快可以读完。

在疫情期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国也好,意大利也罢,凡人的生活与焦虑大抵一样。七十五亿人,我们都处在同一个故事中的不同节点,在这场流行病中,我们的时间线是一样的,一些人走在前头,一些人走在后头。在这场危机中,很多事情都与时间有关,与我们安排、改变和忍受时间的方式有关,正常状态成了我们最神圣的东西。赋予我们的意义在于,数日子,获得一颗智慧的心,不允许所有痛苦白白度过。

More is different,如同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说“和平即将到来。仿佛即将来临的黑夜。仿佛是遗忘的开始。”这场疫情逼迫每一个团体,个体都去思考,我们这个脆弱而美妙生态系统中最具侵略性的物种,如何和周遭的社会共处,如何和这个巨变的世界共处,如何和这个生生不息的地球共处?

“在科学领域,真相是神圣的。”西蒙娜·韦亦写道,然而,这次疫情让我们警醒,“对于科学来说,质疑比真相更佳神圣。”七十五亿人同时移动,我们的效率变成了对我们的惩罚。迁移!世界依然是一个蛮荒之地。我们习惯于把我们的节奏强加给自然,而不是接受自然强加给我们的东西。

作者在开篇的一章叫做“那些我不愿忘记的事”,疫情的影响还在真切又猝不及防的侵入到看似平静的日子里。在数日子里获得智慧,又要有共同体的觉悟,还要保持质疑的勇气和坚守的英雄主义……宛若山村的炊烟袅袅,又仿佛朦胧诗里的羚羊挂角。无论怎样,“在疫情期间,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都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事。这一点我不想忘记,即使在一切都结束之后。”

在地球之上,在物种之间,我们不分种族、肤色、国家,我们都是“SIR”。

  《新冠时代的我们》读后感(三):新冠时代的我们,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和地球

  

在这本书之前,乔尔达诺在我的脑海中还是意大利的年轻作家,25岁创作《质数是孤独》一举成名,而后又看了《人体》,这两本书也都是上海译文出版。 没想到关于疫情的书,第一本不是FF,而是《新冠时代的我们》。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疫情的体会比意大利人更深,也更早。就像书中日本女人在超市中被当做中国人挨骂。疫情之下的生活,隔离、防护、谣言、愤恨、无奈……到充满信心,有了疫苗。每个人都要发言权。所以,在书本最后的空白页,仿佛是我们生活的留白,由我们自己来写。 这本书让我警醒的是序言部分的“我不愿忘记”,其实更应该是“我不能忘记。”这与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在根源上是一致的。无论是面对战争,还是疾病。 我非常感谢乔尔达诺,他以学者的角度提出了不少人类社会忽略(故意无视)的质疑!

以下来自书中摘录: 1.我们习惯于把我们的节奏强加给自然,而不是接受自然强加给我们的东西。 2.在新冠时期,我们所有人都是自由的,但都被迫待在家里。 3.在疫情期间,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都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事。这一点我不想忘记,即使在一切都结束之后。 4.我们的效率变成了我们的惩罚。 5.迁移!世界依然是一个蛮荒之地。 6.思考什么?思考我们不仅仅是人类共同体的一部分,我们还是一个脆弱而美妙的生态系统中最具侵略性的物种。

在BBC新出的纪录片《完美星球》火山篇中,片尾总结,人类社会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地球所有火山喷发加起来的一百倍!所以人类活动已经不仅单纯的造成物种灭绝,我们的活动,最终反噬我们自己。大规模疫情的爆发,不会是过去,也不会在未来消失。也许,地球在挣扎,生态在挣扎,一切除了人类的生物在反抗,他们用人类忽视的微生物、病毒来警告人类。也许,地球上应该有非人类活动区,用非平衡建立平衡吧。

在地球之上,在物种之间,我们不分种族、肤色、国家,我们都是“SIR”。

  《新冠时代的我们》读后感(四):恒久的博弈

  

2020年 1月26日,我所在的城市大部分企业和单位因为疫情防控升级而停工停产,除了限制出行次数,进入小区还需要测量体温并出示居委会证明。正值春节期间,本应是张灯结彩、车水马龙的景象,因为席卷全国的新冠病毒,城市呈现出科幻片中五光十色的霓虹下空旷荒凉的诡异景象。白天,行人和车辆骤减。夜晚七、八点的街头,清冷萧条,店门紧闭,昔日繁华的路段渺无人踪。作者保罗·乔尔达诺写在书中开头所言:这样的事不应发生在这里,发生在我们身边。

几年前,曾在一篇杂志上看到过预言人类末日的N种方式,在核武器战争、外星人入侵、灭顶的自然灾难、小行星撞地球、包括蜜蜂灭绝后上千物种无法授粉,而导致大量的植物灭绝、以及世界性的灾病。与此同时,人类在科幻片中幻想着自已不同的毁灭方式---病毒、瘟疫成为必不可少的主题。公元6世纪,肆虐了地中海4个月的鼠疫给东罗马帝国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14世纪,老鼠跳骚把蛰伏了数百年的黑死病毒带出了亚洲沙漠,浩劫欧洲乃至全世界;1348年---1352年期间,全球共有7500万人因此丧命,其中包括当时俄罗斯东正教教主和莫斯科大公;1855年,发生在云南的鼠疫单是在亚洲,就造成了1200万人的死亡;100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致使10亿人感染疾病,仅一年时间就造成数千万人口死亡。2019年12月武汉爆发了新冠肺炎至今,全球已有1亿多感染病例,共造成二百多万人口的死亡。即使科技如何进步,武器如何先进、经济如何发达,即使人类可以脱离地球引力飞向更深邃的宇宙、无线拉近了天各一方彼此的距离,但人类还是逃脱不了古老的诅咒,用肉身一次又一次与瘟疫博弈。

2020年2月24日至3月1日,意大利新冠肺炎感染人数从231例增长到1694例,人类社会面对迷雾成团的病毒不得不放慢了前行的脚步,从目前疫情传染趋势来看,人类似乎还未完全走出更严峻的考验。“我们从未想过要为丢垃圾获得许可,我们从未想过要按照民防部的新闻简报来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日常习惯的改变导致我们不得不调整生活结构, 而这些,也仅是全球发展搁浅过程中细枝末节的部分。

人们被迫宅在家里,放弃工作、学业、放弃社交、娱乐、购物、旅行、参观等社会行为,像蛰居在洞中的动物,躲避猎杀、自我封闭,但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一种默契和对规则的服从,印证了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约翰.邓恩的那句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们时刻被死亡困扰,生怕自己成为不幸者,还没有来得及规划下一个人生目标,就在窒息的痛苦中无奈的离世。

二百年前,哲学家预言了“科学主义的最大弊端是掩盖了人的真实存在。”发展的核心一旦偏离“生命”,科学反倒成为反噬人类的罪魁祸首,那些不断卷土重来的瘟疫和病毒向我们证明了,人类决不会成为自然界中的姣姣者。“世界依然是一个蛮荒之地。我们以为已经探索了它的全部,但依然存在一些我们一无所知的微生物世界,在我们甚至没有想到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

人们在大肆开发的过程中,违背了自然的意愿,打破了一种恒久的平衡,潘多拉的盒子被揭开,这是人类和另一种微生物争夺生存权的战争。

做为人类的个体,我是和身边的人是侥幸的,至少我们还不曾进入疫情数字表中。但是畏惧感时刻提醒我们,在人多和狭小的空间内,需要戴好口罩。比起从前的生活,我们多了戒备和祈祷之心,不论去市场、去看望朋友、去理发店、去散步、去工作、还是单单去买杯奶茶,我们不会再毫无顾忌的进进出出,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信息登记像一桩桩仪式,在这特殊的时期,提示我们正活在隐形的险境中。那些仪式更像一道道枷锁,收敛了人类居功自傲的威风,有时,无须枪炮火箭核弹头,那些肉眼不易观察到的,也可以具备同样甚至更强的杀伤力。

这是一段我们参与过的历史,太平的日子可能明天就会到来,或者后天,下个星期、下个月,也或者遥望无期。生活在口罩的遮盖下有些沉闷,但春天要来了,美好的事物也不远了。混乱最终会沉淀,多少年后,当人们再谈起这段“黑夜”时,愿我们已被幸福的岁月抚慰过。

新冠时代的我们6.7[意] 保罗·乔尔达诺 / 202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