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性的枷锁》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性的枷锁》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09 01:58: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性的枷锁》的读后感大全

  《人性枷锁》是一本由[英] 毛姆著作,89.00元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徐淳刚,页数:8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一):碎绪

  《人性的枷锁》已读⭐⭐⭐⭐⭐ 毛姆用厚厚的篇幅解答了我对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是如何转变成自甘平凡的中年人的疑问,毛姆总是能用几句话就点出生活残酷的道理,如果说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里主人公的经历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可望不可即的,那么这本书里的菲利普或许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现实生活。(可能还不见得能有菲利普的魄力) 人越是迷茫就越渴望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也不断在询问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精神上感到无比的饥饿,渴望从文学、哲学甚至玄学上寻求解答,恨不能一眼看透生活的本质和自己的命运。毛姆在这个故事里给了一张波斯地毯,并告诉我说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人生并没有意义,我们能作为一个人出现在地球上只是偶然的生命现象,并没有什么神圣的使命和价值。我们所经历的只是为了绘出自己的生命图案,它可能精美可能简单也可能落魄糟糕,但它汇聚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人生图案,只有自己能看见能理解,也必将随着自己的死去而消失。

  我突然意识到,其实这个生活的真相,早已被所有艺术家和作家在各种作品里提示,而我却现在才认识到这点,接下来苦恼的就该是在得知了人生无意义之后,该如何正视并且去找寻让自己内心和谐的生活方式。毛姆也给了答案,但理解和接受是两回事,我还需要一点时间来说服自己。 另外,最初很不能理解菲利普对米尔德里德的感情,读到最后菲利普选择了向幸福投降,选择了人生图案中最简单也最保险的那种时,我好像突然明白了,米尔德里德可能象征着每个人心中对自己理想人生或追求的欲望,在追逐过程中可能也会认识到理想在现实中的丑恶,但却无法克制自己对其的欲望,但是最后理想会受挫会堕落,而个人还是逃不过一个世俗普通但不出错的选择的诱惑。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二):与生活握手言和

  曾经小时候读过《月亮与六便士》,是朋友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从此威廉·萨默赛特·毛姆便深深藏在我心里,甚至他传奇的一生我都觉得颇有艺术气息,机缘巧合读了这本《人性的枷锁》。封面上雕刻着一个人脸准备亲吻一位男士。书中带有一张很漂亮的明信片和一张书签——生命中有两种美好:思想自由,行动自由。 在书的封皮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学会戴着“人性的枷锁”坦然前行。书中前面配了几页油画,最喜欢其中一幅,一位服务员少年在铺着桌布服务一位少女,仰望着天空。下面配着字——此刻,天空湛蓝,他想,即使在古希腊,天空也没有这么美。孩子们头发金黄,面颊红润,健康强壮,活泼可爱;啤酒花小巧玲珑,绿叶胜似翡翠,仿佛吹响的小号。 失去父亲又失去母亲的菲利普想让伯父一起带走爱玛却被拒绝,这是留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创伤,而后伯父家的玛丽安亲吻了菲利普,缓解了菲利普内心的创伤,但却无法满足菲利普的内心。所以通过其他的欲望来分散自己的性欲——宗教信仰。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基督教成为了菲利普的一部分。上帝却无法治好他的瘸腿,这让菲利普开始怀疑宗教的虚假。威尔金森小姐、普赖斯、诺拉都是逢场作戏,而米尔锥是他的一见钟情,而也是他的劫难。 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一次又一次的虚虚假假,菲利普变得冷静,理性,成熟,就像折腾累了的孩子,回归了本真,灵魂也不再热衷于疯狂的欲望,而是纯粹的灵魂。 人经历过疯疯癫癫才知道安稳的重要性,人飞向了远方才知道家的味道。放下一切,看淡一切,那些不幸的,那些幸运的,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活着就挣脱不开这些凡俗,那我们就看淡一切,前行。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三):委身于庸常的幸福 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

  毛姆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他为人乐道的代表作品有《月亮与六个便士》《刀锋》《面纱》。故事个个都很精彩,又有着作者自己独特的人生见地和深刻的思考,所以深受读者的喜爱。《人性的枷锁》是他的一篇长篇小说。毛姆说:它“不是自传,而是自传体小说” 。因此,这部小说其中有些事件是和毛姆有关的,而有些事情则是他将身边人的生活转接到了主人公的身上。算是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吧。《人性的枷锁》自出版以来,就特别受欢迎,影响也非常深远。正是这部小说,奠定了毛姆在文学界的地位。

  《人性的枷锁》主人公菲利普在九岁的时候成为了一个孤儿,由伯父家收养。由于先天性的脚疾,跛脚的他从小被自己周围的其他小孩嘲笑和欺负。无助的他曾将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圣经上这样说“如果你信,你可以挪走一座山 “。于是他虔诚的向上帝祈祷。但最终情况没有得到一丁点的改善。如果听从伯父的安排,菲利普原本应该成为一名牧师。但在新朋友威克斯的影响下,他发现他曾经的信仰只不过是外界环境和榜样起的作用,是外界强加给他的。信仰原本是人可以依靠的支柱,信仰本身没有对错。但是真正的信仰应该不是盲从,不是束缚。“新的环境、新的榜样重新给了他认识自我的机会。”当菲利普感觉到信仰成为了他的一种负担,成为了禁锢自己的枷锁,他被这枷锁所束缚时,他毅然抛弃了童年的单纯的信仰。由此冲破了他人生的一重枷锁。他无需再惧怕地狱之火的无情折磨。他可以自由呼吸,他的一言一行可以只对自己负责。

  菲利普所要面对的枷锁又何止这一重。每每挣脱一重枷锁,就又会有新的一重将他束缚——生活、爱情、工作、信仰,哪一个不曾令他迷茫,不知所措。他去德国求学,他尝试过学习会计,他努力去追求过艺术,但因为天赋也罢,因为热情减退也好,最后都放弃。直到后来,学医行医,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他迷恋过不同性格的异性,品尝过不同滋味的爱情,甚至包括被人欺骗。坎坎坷坷的三十年,他一路走来,不断的寻找,不断的放弃,不断的失败,不断的思索,又不断的开始。每一段的经历,都是一次历练,令他品尝着人间百味。却终于发现“委身于庸常的幸福 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人生的意义何在,菲利普于最后豁然开朗。

  《人性的枷锁》中,我们看到一个人成长所必须的经历。让我们翻开这本书,一起去读这段故事,一起思考人生的意义。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四):无枷锁 非生活

文/河北小珊 评《人性的枷锁》

对于生活,人们有渴望,有追求,有期待,但是同时知道,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最近在追《二十不惑》,几个大学即将毕业的小姑娘初入社会,都遇到不同的境遇,存在各自的困扰,关晓彤扮演的女神梁爽,身材样貌无可挑剔,有自己爱的男朋友,有条件和资格讲究吃穿用度,这不就是女孩子梦想中的状态吗?美好如她,也会遭遇富二代渣男劈腿,在人前一副高冷面孔的她,也有和手机对话、一人买醉哭泣的孤独。她的室友说的没错,没了陈卓,再找下一个陈卓对于梁爽而言也不难,但是错付了真心和感情,这种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有一首老歌,这样唱的: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

的确,普罗大众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有开心,有难过,有遗憾,有庆幸,有感动,有失落,有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幸福的快要死去,有时候又会成为世界上最可怜无助的人。

《人性的枷锁》叙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十年的生活经历,菲利普·加利是个有思想、有个性的青年,患有先天残疾(跛足),性格孤僻、敏感、执拗。他自幼双亲亡故,不得不投奔叔父一家,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童年;进寄宿学校之后,饱受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跨入社会,又在爱情上遭到一次次残酷打击。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荆棘丛生,他每跨一步,都要经受一番痛苦的折磨,并在身心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呕心沥血之作,这篇小说篇幅很长,但是情节却十分引人入胜,小说讲述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主人公的经历虽一波三折,但写得很集中,没有过多的线索,读起来就如顺水行舟,一泻千里。文字表达上明白畅达、朴实无华,就如毛姆自己所说,他的小说语言“以流畅、明了、简洁与和谐为目标”,所以无论是叙述还是对话,他都使用口语化的语汇,“看来爽目,听来悦耳”。从意义来讲,《人性的枷锁》反映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及其所受到的身体缺陷、宗教和情欲的束缚,以及主人公最后摆脱这些枷锁的成长历程。而这些苦难,这些枷锁都是生活本身实实在在存在的,任何人摆脱不了的,是社会造成的,经过一系列的挫折,菲利普意识到生活毫无意义,也不可能改变成另一个样子。只有摒弃人生的幻想,挣脱精神上的枷锁,才能成为无所追求、无所迷恋的自由人。当然这也是毛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读完这本小说,我的获得是:学会爱生活,接纳生活中的不如意,抱着存在即合理的想法,和“枷锁”共处,才是解脱之道。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五):枷锁无处不在,追寻永不止步

  这是一部值得你把《序言》和《译后记》都认认真真读完的伟大的作品。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迄今为止,我还从没有阅读过如此扣人心弦、欲罢不能的自传体小说,或者说是一个人的心理历程成长、发展史。

  与一般的作家不同,毛姆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这种传奇,首先在于他的人生经历。他出生在巴黎,10岁前父母双亡,由叔叔抚养长大;他学过医,当过助产士;他当过演员,开过救护车,甚至从事过间谍这种危险的职业。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无疑是《人性的枷锁》这本书内容如此精彩、叙述如此到位、篇幅如此之长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当你知道这部作品的雏形在作者24岁时就已经完成,是不是很敬佩?如果你知道了这部书当时没有出版,历经30多年的积累沉淀,在作者临近不惑之年用了2年时间创作完成,是不是更感到震撼?

  其次在于他的创作风格。这部作品没有复杂的叙事结构,没有华丽的语言表达,有的只是随着主人公年龄增长一年一年的平实描述,准确、丰富、深刻地描绘出一个跛脚小孩的人生成长路线图。在这条坎坷的成长道路上,有鲜花、有荆棘,有希望、有失望,有追求、有破灭,有生存、有死亡,不管是美丑还是善恶,都在作者或平静或激昂,或沉默或挣扎,或沉思或顿悟的笔触下娓娓道来。这种写作方式,让你不必受到复杂结构的干扰,跟着主人公一起体验他的生活,感悟他的精神世界。

  再者在于作品追求的意义。法国思想家卢梭有一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个主题贯穿作品全程,也是主人公一直苦苦追问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每个人来讲,自由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人一生下来就被套上了各种枷锁,尤其是具备自我意识之后,更是觉得枷锁无处不在。这种枷锁无外乎物质的、精神的以及自我的,好像耶稣的十字架,即使肉体上放下来,心理上也时时背负着,没有办法逃脱或扔掉。任何所谓的绝对自由都是自欺欺人,除非你在那块“波斯毛毯”中找打了人生的最终意义。

  阅读外文作品,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家榜经典文库的译者都是大家高手,阅读起来毫无违和之感。诗人译者徐淳刚老师文学功力深厚,翻译独到传神,经典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菲利普到阿瑟尔尼做客,阿瑟尔尼太太回忆起她的婚前生活,用到了“我当姑娘时”这种表述方式,更让人感到温暖亲切。不知道南方的女士依据当地风俗怎样称呼婚前的自己,作为一个北方人,老家的女性长辈们提起结婚以前,都是这样称呼那时的自己。这种兼顾信达雅的翻译风格与水准,极大丰富了作品的可读性。

  对我来说,毛姆曾经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读了《人性的枷锁》之后,我有了一种把毛姆所有作品读完的冲动。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六):生活太多条条框框,就是不必格格都入

  

《阿甘正传》是非常著名的电影,电影的主人公阿甘先天智力不如普通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残缺的身体,凭借着一股韧劲获得了灿烂的人生。阿甘的人生是虚拟的,《人性枷锁》所讲述的故事和阿甘类似,也是一个残疾少年的逆袭之路,却是毛姆真实的一生。

毛姆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他的代表作有《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等,毛姆的成长经历十分坎坷,他十岁时,父母就先后离世,他只能跟随着伯父一家生活,因为患有口吃,在学校备受欺凌,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是如何成功逆袭的,全部被写在了《人性的枷锁》里

《人性的枷锁》故事的主人公叫菲利普,这个小男孩的童年充满了不幸,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还身患残疾,一直生活在嘲讽与冷眼中。小菲利普在父母去世后寄宿在伯父家,伯母是唯一让小菲利普感受到温暖的人。

童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最关键的时刻,童年的不幸很有可能会伴随一个人的整个人生,菲利普常年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导致性格极其孤僻怪异,活在自卑里的菲利普生活十分煎熬,面对充满恶意的世界,他逐渐变成了讨厌的样子。

好在菲利普遇见了一位好的老师,菲利普的转变告诉我们先天的教育缺失也可以用后天的教育弥补,在校长的鼓励下,菲利普正视自己的缺陷,坦然接受自己的经历,他开始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善意与美,人生也迈入了正轨。

菲利普的感情同样引人关注,即便是身体残疾的他依旧拥有四段感情,第一段是因为好奇,年轻的菲利普根本不懂什么才是爱。第二段是一次伤害,在付出后被玩弄与抛弃,是菲利普感情上最大的创伤。而第三段感情只是一次疗伤,伤害了别人,也同样伤害了自己。唯有第四段感情为菲利普带来了家庭般的温暖与安心,这才是爱情该有的样子。

现在的人常常说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人生在开局就已经靠后了,他的生活被很多客观条件套上了重重枷锁,无父无母没有依靠,身体残疾被人嘲笑,凡此种种都可能让他成为一个自甘堕落的失败者,但是菲利普不一样,他能够在黑暗中发现光明,并且将光明放在心中放大,他没有沉溺于感情,分得清感情的是是非非,在该放弃的放弃,该拥抱时拥抱。

人性是善是恶尚且没有定论,人性却又被绑上了重重枷锁,我们按照着世俗的条条框框做着规规矩矩的人,我们努力合群,我们不敢成为少数,这样的人生确实安稳,但是又何其无趣。若是按照世俗约定的剧情发展,菲利普的一生从开始也就结束了,但是菲利普却凭借自己坚定的心性,冲破了人性的重重枷锁,涅槃蜕变,宛若新生。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七):枷锁是用来冲破的,而不是妥协的

今天看到了新闻中关于贵州坠湖公交车的通报,解释原因是公交车司机因为诸多不顺而蓄意报复社会,听到这个词语想必很多人都会感到触目惊心,他的人生的陪葬品竟然是多条人名,这种行为不仅可恨,更是可耻。生活中,我们见到很多的类似的现象,比如“医闹”,这些人的心理无疑是不健康的,很多情况下,他们会觉得生活对于他们是不公平的,处处碰壁,没有活下去的欲望。如果心理不健全,就去看心理医生,如果埋怨社会的不公,拜托,你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好了,为何要左右的别人的人生,荼毒社会,这种人显然已经丧失了人性。

毛姆

人生本身就是不易的,大人们经常会对我们说,到社会上你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当然有好人也有坏人。而还是学生的我们就是温室里的花朵,然而进入社会的初期将对这社会大大的问号。而关于人生,对于人性,很多的作家已经给出了答案。毛姆的《人性的枷锁》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恶劣的环境中正常生活的小朋友菲利普。在社会家庭的层面他是不幸的,他没了父亲,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离他而去,所以他只能跟着自己牧师伯父生活,而疼他的只有他的伯母;而在自身的层面来看,他是身体不健全的,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这些无疑不是整个人生的“枷锁”,但是对于菲利普来说,这些“枷锁”并没有禁锢他前行的脚步。

菲利普有着自己的人生的“枷锁”,但是他并没有变得颓废,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自卑而放弃追求更好的生活。记得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也从两者做出了选择,选择了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在《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也选择了与生活抗争,而抗争的过程是充满荆棘的,但是即使有不健全的身体,但是他是身残志坚的,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也许抗争才是他生命的底色,虽然最后归于平淡,但是这也是他努力抗争的结果,如果他破罐子破摔,最终可能也见不到有颜色的天空。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当然写作风格也是非常的“毛姆式”,故事很集中,没有过多的线索,而且很多的描写都是非常具体的,抽象的描写微乎其微,这是毛姆非常重要的写作特点。阅读毛姆的作品就会有种特别畅快的感觉,语言简洁、平实。而《人性的枷锁》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在世,我们会面对很多的枷锁,这些枷锁也是很多方面的,但是我们要做的绝对不是害怕这些枷锁,而是去攻克它们。生活的各种挫折给我们的应该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纠结于此无动于衷,这不是一个勇敢者的姿态。毛姆的作品似乎让我们更有一种信念去寻找内心的方向,而不是面对生活的压抑去报复社会,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八):隐形的翅膀

  今年初,在手账中我为自己选了2020年的主题句。

  “真正的勇士,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希望自己能够勇敢。

  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加,愈发觉得好好活着其实挺难的。

  毛姆笔下的菲利普凯里也算是他自己的半个分身了吧。如果用日本小说的话来说,也许《人性的枷锁》可以算是私小说?老实说,一开始拿到这么厚的书,着实有点劝退。但慢慢读来也觉得,如果不用这么长的篇幅来讲述,似乎总觉得缺点什么。像是必须是如此漫长、厚重的人生,才能够突出菲利普突破人性的枷锁的可信性。

  这种从主人公童年写到成人的无敌长篇里,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和主人公一起长大,共同经历成长过程中的酸涩、苦痛、甜蜜、好奇、兴奋、迷茫。

  我们都曾经是菲利普。

  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所经历的丧母的悲痛,而是上学之后在学校里被欺凌后躲在被子里希望一切都只是梦,醒来他会回到家里,妈妈还在,家还在。

  “明天早上一醒来,会是在自己家里吧。想着想着,眼泪淌了下来。他太不幸了,这一切不是别的,一定是场梦,他妈妈还活着,很快艾玛就会上楼睡觉……他睡着了。

  但第二天早上,当他再次在丁丁当当的铃声中醒来,一睁眼看到的,依然是小卧室的那道绿帘子。”

  生活本身是没有感情的。它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理所应当,不去考虑当事人有任何感受。看着哭着睡着的菲利普,似乎看到躲在被窝里弱小无力的自己。我又何曾不是这样想以梦境来逃避现实的苦痛呢。我是弱小的,遇到问题比起面对更想在梦里躲过一切,失去一切感受,就这样一直一直睡下去。只可惜,醒来一切还是没有改变。

  也正因如此,更加心疼这样哭泣的菲利普。

  若说长大成人有什么好,我想一定有一条就是比小时候更能自主的做自己的选择了。

  和成长中的菲利普一样,谁不曾迷茫过呢。

  菲利普自小向往的神职形象崩坏让他不知自己的方向,经过和家人的抗争他去过德国、法国,尝试过多种不同的人生道路。这也是我非常喜欢菲利普的一点。

  人生这个主题过于庞大,别说青年时期,就算是人到中年甚至到临终恐怕都未必想的透“人生”。(要是那么简单想明白,岂不人人都是哲学家)现实中,我身边很多年轻人面对迷茫都是一种消极、丧气、颓废的态度。他们不想按部就班的上班工作,吐槽领导的工作安排,瞧不上和长辈谈的人生故事。可又能怎么办呢?难道就这样回家宅着,消磨时光就是解决迷茫的办法了吗?

  所以我喜欢菲利普的态度。

  他和我们一样迷茫不知所措,不知前进方向,可他不停下脚步。

  看上去菲利普也是人云亦云,人说德国好,那就退学跑去德国,人说他画画不错,那就不管不顾跑去法国学习画画。我不欣赏这种对自己没有规划的生活,可我喜欢他不停下脚步的态度。只要活动起来,至少去尝试一下才能知道结果。

  “他开始认识到,父母早亡,让他步履维艰,蒙受了多么大的损失。这是他生命中与众不同之处,使他不可能用常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唯有父母之爱,才称得上是真正无私的感情。自己面对这个世界总是感到孤独,由于憧憬未来,但现实却残酷无情。尽管如此,他还是能客观地剖析自己,以笑脸面对。”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腰封上的一句话:“终于摆脱痛苦和不幸的回忆”。

  菲利普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的。出生便腿脚不便,父母早亡,寄养在刻板、冷酷的亲戚家,舅母想爱他却不知怎么去爱,在校生涯备受欺凌,之后的人生探索又磕磕绊绊总是不顺心。如果说这一切是菲利普人生的山峰,那他最终突破的人性的枷锁也是终于翻越了这些痛苦,携带着它们一路走下去吧。

  在读《沉思录》的时候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铲除我是受了伤害的观念。”对此颇有感触。有时我也反思,自己是不是小说看太多,被电视剧动漫情节洗脑了。下意识觉得枷锁也好受了伤害也好这些事是会有人来治愈我,有男主来帮助我。现在想想真是可笑……

  没人能真正治愈别人。伤口只能自愈。山峰只能自己翻越。

  这也是我最佩服菲利普的点,在经历了那些之后,在迷茫与走错路之后,他依然不放弃寻找自己心目中人生的答案,不放弃翻越山峰,挣脱枷锁。我绝不想感谢苦难,但不可避免的苦难的话,我希望能有背负的勇气,有不放弃的决心,有坚定不移走下去,挣脱人性的枷锁的生命力量。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九):人生的意义不过好好的活着

  在《士兵突击》中三多说,人生的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在《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也同样对人生的意义进行过探索,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悟,每个阶段的思考都让人痛苦,因为他发现好像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他不停地完善着自己的人生图案,当个牧师(伯父的规划),发现自己骨子里根本不信神;想当个画家,画了两年后发现自己不是画画的材料;想当个会计,却厌恶会计的枯燥无味和周遭尔虞我诈的环境;想当个医生,在行医中他找到了快乐,却最后因投资失败不得已辍学去当个商店导购,他从未停下对人生的思考,他规划着自己取得医生资格证书去西班牙,然后去东方周游,好像一切都在预计中,直到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与莎莉),他才发现人生真正的意义,不过是好好的活着,他原来真正想要的就是组建一个家庭,与相爱的人相守而已。故事的结尾,他微笑着拉起莎莉的手,紧紧地攥在自己手里,仿佛拥有了全世界,太阳高悬,阳光灿烂,人生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人性的枷锁》叙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及其所受到的身体缺陷、宗教和情欲的束缚,以及主人公最后摆脱这些枷锁的成长历程。

  无疑,这篇小说围绕“人生的意义”塑造的人物都很典型,每种人都是一种“枷锁”,唯有摆脱这些“枷锁”才能好好活,有意义的活。

  比较典型的,如主人公,菲利普。这世上有谁又是十全十美的人呢?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残疾(或者身体或者心理)在人世间孤独地行走。如果内心强大,他可以慢慢修炼自己,如果内心不强大,他就会被慢慢击溃,躲在自己铸造的枷锁中,锁死自己。菲利普就是我们,他帮我们经历了一切,同学的嘲笑,老师的不负责任,一个人无人理解的孤独……当经历完这一切,他重新回到他上过的小学时,他竟然“渴望自己重新变回孩子,就像那些晃晃悠悠穿过四方院子的孩子一样,这样,他就可以避免再犯旧日的错误,重新开始,让生活变得有意义。”当听到海沃德的死讯时,他又陷入深深的思考,他拼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何在?最后他在克朗肖送给他的波斯地毯上找到答案。“在生活巨大的经纱中,他幻想的背景没有意义,也没有什么是重要的,一个人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股线,编织自己的图案,从而获得个人满足感。有一种图案,最明显、最正确也最好看,那就是:出生,成长,结婚,生子,谋生,死去。但是,生活也有别的图案,复杂而美妙。”他意识到“幸福和痛苦,一样微不足道,他们的到来,和生活中的其他所有细节一样,仅仅是让人生的图案变得复杂。无论什么事,都不过是在人生的复杂的图案上增添了一笔,而且,当末日来临时,他将为它的完成而欢欣鼓舞”。

  再者,如代表对宗教信仰破灭的大伯。大伯说,信仰可以挪走一座山,但是,他满怀诚心去祈祷时,信仰并没有治好他的跛脚。他意识到“信仰是外界强加给他的,这完全是环境和榜样在起作用”甚至当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摆脱了这一切时,心不禁砰砰直跳”,他对自己感到惊讶,因为这么轻易地不信上帝了。他目睹了大伯临死前的一切,大伯因为惧怕死亡,而意志坚强地躲过了死神的一次次降临,他对“活”的渴望,他对“死”的恐惧,他和死亡的恐惧交战,却并未得到他深信不疑的上帝的一丝眷顾,最后不过是“嘎嘣”一声,伴随着四肢一阵抽搐,然后死去。回顾大伯这冷漠自私的一生,对任何人都不曾献出自己的一点爱,最后按部就班孤独的走完这一生,这难道是人生的意义吗?

  比如,代表情欲枷锁的米尔德丽德。他爱这个女人,从这个女人身上他才知道他以前从未爱过谁。他不介意他的缺点,身体也好,性格也罢,他都爱,他都不在乎。于是他陷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荒唐之中,被这个女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被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抛弃,为她痛苦。在她被有妇之夫抛弃后,收留了她,还替她养孩子;在她流落烟花柳巷时,拯救了她,再次收留她。他把这一切归结于柏拉图式爱恋时,她受不了了,暴怒,把他的家具毁成一片狼藉。他解脱了。“现在,他除了几件衣服和一箱书,几乎一无所有。不过,他心里挺高兴。”偶尔在街头看到熟悉的身影,还是会想到她,她在干什么?她还好吗?但是,无论她好与不好,这都与他无关了。回顾米尔德丽德这荒唐的一生,什么是意义?她也不过在荒唐中想让自己活得好一点而已。

  好在,最后,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都归于平凡的轨道上安静的、平淡的活着。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呢?好好活着,跟珍惜的人在一起好好活着。难道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人生充满了各种机遇,也有各种各样的枷锁。但是你若明白,人生的意义就是好好活着,你也会抛却那些强加在身上的枷锁,努力前行。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十):人生的意义不过好好的活着

  在《士兵突击》中三多说,人生的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在《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也同样对人生的意义进行过探索,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悟,每个阶段的思考都让人痛苦,因为他发现好像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他不停地完善着自己的人生图案,当个牧师(伯父的规划),发现自己骨子里根本不信神;想当个画家,画了两年后发现自己不是画画的材料;想当个会计,却厌恶会计的枯燥无味和周遭尔虞我诈的环境;想当个医生,在行医中他找到了快乐,却最后因投资失败不得已辍学去当个商店导购,他从未停下对人生的思考,他规划着自己取得医生资格证书去西班牙,然后去东方周游,好像一切都在预计中,直到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与莎莉),他才发现人生真正的意义,不过是好好的活着,他原来真正想要的就是组建一个家庭,与相爱的人相守而已。故事的结尾,他微笑着拉起莎莉的手,紧紧地攥在自己手里,仿佛拥有了全世界,太阳高悬,阳光灿烂,人生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人性的枷锁》叙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及其所受到的身体缺陷、宗教和情欲的束缚,以及主人公最后摆脱这些枷锁的成长历程。

  无疑,这篇小说围绕“人生的意义”塑造的人物都很典型,每种人都是一种“枷锁”,唯有摆脱这些“枷锁”才能好好活,有意义的活。

  比较典型的,如主人公,菲利普。这世上有谁又是十全十美的人呢?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残疾(或者身体或者心理)在人世间孤独地行走。如果内心强大,他可以慢慢修炼自己,如果内心不强大,他就会被慢慢击溃,躲在自己铸造的枷锁中,锁死自己。菲利普就是我们,他帮我们经历了一切,同学的嘲笑,老师的不负责任,一个人无人理解的孤独……当经历完这一切,他重新回到他上过的小学时,他竟然“渴望自己重新变回孩子,就像那些晃晃悠悠穿过四方院子的孩子一样,这样,他就可以避免再犯旧日的错误,重新开始,让生活变得有意义。”当听到海沃德的死讯时,他又陷入深深的思考,他拼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何在?最后他在克朗肖送给他的波斯地毯上找到答案。“在生活巨大的经纱中,他幻想的背景没有意义,也没有什么是重要的,一个人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股线,编织自己的图案,从而获得个人满足感。有一种图案,最明显、最正确也最好看,那就是:出生,成长,结婚,生子,谋生,死去。但是,生活也有别的图案,复杂而美妙。”他意识到“幸福和痛苦,一样微不足道,他们的到来,和生活中的其他所有细节一样,仅仅是让人生的图案变得复杂。无论什么事,都不过是在人生的复杂的图案上增添了一笔,而且,当末日来临时,他将为它的完成而欢欣鼓舞”。

  再者,如代表对宗教信仰破灭的大伯。大伯说,信仰可以挪走一座山,但是,他满怀诚心去祈祷时,信仰并没有治好他的跛脚。他意识到“信仰是外界强加给他的,这完全是环境和榜样在起作用”甚至当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摆脱了这一切时,心不禁砰砰直跳”,他对自己感到惊讶,因为这么轻易地不信上帝了。他目睹了大伯临死前的一切,大伯因为惧怕死亡,而意志坚强地躲过了死神的一次次降临,他对“活”的渴望,他对“死”的恐惧,他和死亡的恐惧交战,却并未得到他深信不疑的上帝的一丝眷顾,最后不过是“嘎嘣”一声,伴随着四肢一阵抽搐,然后死去。回顾大伯这冷漠自私的一生,对任何人都不曾献出自己的一点爱,最后按部就班孤独的走完这一生,这难道是人生的意义吗?

  比如,代表情欲枷锁的米尔德丽德。他爱这个女人,从这个女人身上他才知道他以前从未爱过谁。他不介意他的缺点,身体也好,性格也罢,他都爱,他都不在乎。于是他陷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荒唐之中,被这个女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被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抛弃,为她痛苦。在她被有妇之夫抛弃后,收留了她,还替她养孩子;在她流落烟花柳巷时,拯救了她,再次收留她。他把这一切归结于柏拉图式爱恋时,她受不了了,暴怒,把他的家具毁成一片狼藉。他解脱了。“现在,他除了几件衣服和一箱书,几乎一无所有。不过,他心里挺高兴。”偶尔在街头看到熟悉的身影,还是会想到她,她在干什么?她还好吗?但是,无论她好与不好,这都与他无关了。回顾米尔德丽德这荒唐的一生,什么是意义?她也不过在荒唐中想让自己活得好一点而已。

  好在,最后,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都归于平凡的轨道上安静的、平淡的活着。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呢?好好活着,跟珍惜的人在一起好好活着。难道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人生充满了各种机遇,也有各种各样的枷锁。但是你若明白,人生的意义就是好好活着,你也会抛却那些强加在身上的枷锁,努力前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