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达摩流浪者》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达摩流浪者》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10 00:1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达摩流浪者》的读后感大全

  《达摩流浪者》是一本由[美] 杰克·凯鲁亚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一):我也想成为“垮掉的一代”

  《达摩流浪者》是杰克·凯鲁亚克的自传体小说。1957年的《在路上》问世后,他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跻身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著名作家行列。对于“垮掉的一代”这一词我很喜欢,挑战那种表面做作得体的传统价值标标准,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讨厌机器文明,如果可以,我也想成为“垮掉的一代” “当我厌倦了文明的时候,就应该背着个背包,到这些深山野岭来走走。”当我厌倦了这一切,倍感压力,莫名其妙想哭的时候,也想如此,换成现在的流行语大概就是——我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看陌生的人,不用在乎体面。 “现代人为了买得起冰箱、电视、汽车和其它他们并不是真正需要的垃圾而做牛做马,让自己被监禁在一个工作——生产——消费——工作——生产——消费的系统里,真实可怜复可叹。”看到这段话让我觉得我真是被现实奴役的可怜虫,为生活奔波,可是又有几分是需要的呢?超前消费那么多,可是又有几分是真正用到的呢?最可怕的不是深陷其中做牛做马,而是懂得了其中道理却逃离不开。 “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都把自己当成在梦中一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只有痛苦或爱或危险可以让他重新感到这个世界的真实。”经历过人生的起起伏伏,碌碌无为,也曾想草草了事过完余生,真的是爱挽救了一颗正在枯萎的内心,也许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寻找另一半,找寻自己生命的意义。Oever youthful, O ever weeping——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二):疯狂的驴友

  本书《达摩流浪者》是垮掉派作家凯鲁亚克的代表作之一,他以自身的经历为模板和原料,加上适当的艺术加工,创造出一部以他自己还有他的驴友朋友们为主角的小说,讲述了他们之间发生的小故事。

  书名虽然带个“达摩”两个字,显得很有佛性和有禅味,可我阅读后的感受却是他们这些驴友们的行为与世俗社会有些很大不同的那种疯狂。

  像极了驴友们喜欢待的人迹罕至蛮荒的野外,二十世纪的前十年,是中文互联网文化野蛮生长的年代,由于互联网技术本身的匿名,开放和去中心化,再加上审查还不是那么严,人们把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表达到公共空间上,网络成为了人们展示自己内心欲望的平台,各种内容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只要在上面泡的时间足够长,什么样的信息都能得找到。

  虽然现在的吗的“抖音、”“头条”和“公众号”上的那些新媒体标题党们的作文拍片的风格可能更新颖些,可内容不见得超越了当时的水平。

  当时在某些网站和论坛上,人们只是单纯的乐于分享,许多驴友把爬山、徒步、探险的经历分享出来,引起热烈讨论。一时间仿佛人人都向往自由,渴望在荒郊野外放飞自我。那时的我心中一直有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从黄土地走出来的人们,忽然就开性儿了,玩得那么野,那么大,还有那么high呢?

  后来才发现,世界没有变得那么快,古今中外都一样,只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体量、覆盖面产生了质的飞跃,以前根本接触不到的信息忽然闪电一样一股脑的铺排在眼前,原来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有些人适应不了或者不愿适应、不能适应,这些人就成为了异类,成为了所谓的“达摩”,在这个世界里流浪。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三):一直寻找,一直在路上

  这本书最先让我迷住的不是文字,而是出版社插入的凯鲁亚克的绘画作品。各种用炭笔、丙烯、油彩、油画棒等工具绘制在纸本、布面等材料上的画作。大多都是比较抽象的作品,但是却能从线条、颜色上感受到绘画者的情绪。

  我觉得这才该是艺术本来的意义吧,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审美而进行的排列组合。

  之所以会这么想,也是和职业有关。作为一名小幼师,对于不太会表达自己的孩子们来说,用笔涂涂抹抹是他们传递信息的途径之一。大部分的成人会更喜欢在外面上过美术班的小朋友,因为她们能画出来完整的一幅作品,而同龄没有受过训练的小朋友,往往只是喜欢随意涂鸦线条和色块,即使能画出简单的图像,也还不能称之为一幅完整的作品。

  这大概就是国人想象力受拘禁的开端吧,也是渴望迎合别人、得到他人认同的起点。大概也是我们很难有经典作品甚至流派出现的原因之一。

  写作其实也是和艺术一样,是自我所见所闻结合所思所想而表达出来的文字版本,所以“垮掉的一代”即使会被主流社会诟病,也不妨碍它会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流派诞生、兴起并且流传至今。

  因为他真实。

  并不是酗酒、嗑药、辍学就是自由,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的人辍学了也不会是比尔·盖茨,甚至连生计都难以维持转过来还要告诫下一代要好好学习;更多的人即使用酒精药物寻找灵感也无法记录下所看到的那个迷幻世界;更多的人就算去过西藏青海也不一定洗的干净自己迷茫的心灵,横跨了山川湖泊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发。

  垮掉的一代其实重点并不是垮,而是他们在垮掉的时代里想要挣脱陈旧的规则寻找真正的自己,这才是他们始终在路上真正的意义。

  以前英语老师说,英语是一种很随意的语言,它可以边想边说,所以英语里会有很多长句,会在一个名词后面跟着各种从句。我终于在凯鲁亚克的“自发性写作”里见识到了这种比阅读理解文章里还要长还要难读懂的长句,但也是因为这样会觉得挺有趣,让文章变的就像作者的大脑翻译器一样,即想即写,倒也真诚坦率。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四):自由 与 灵魂

  

我对杰克·凯鲁亚克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在路上》和“垮掉的一派”代言人的噱头上。所谓“垮掉的一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以“颓废”、“浪荡”、“自由”为标签,并与“毒品”、“滥交”、“沉沦”等纠葛在一起,它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该派的宗旨可以引用凯鲁亚克的那句特别有名的话,“脚步或者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从名字上看,《达摩流浪者》便同时概括了灵魂和脚步。它描述了贾菲和雷蒙永不停歇的旅途:从美国的高山到墨西哥边境,历经马特峰与孤梁峰的超拔洗涤。与《在路上》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有了另一个同伴。“我陷入了更深邃的沉思状态 ,感觉四周的山峦确实就是佛和我们的好朋友。”在凯鲁亚克家后面的小树林中,在高山下的河谷里,在伐木场,在诗歌朗诵会上,在千变万化的生命的旅程或者说此世的幻境之中,凯鲁亚克摇摆在迷惑和开悟之间,然而总有另一个同伴指引他的方向,可以称之为“佛”。但凯鲁亚克所说的并不是一种需要顶礼膜拜的“教”,而是一种智慧,可以使人们从迷惑中脱离出来的道路。然而这道路要每个人自己去实践:“佛”不需要一个人做什么牺牲,也不能够代替一个人做任何决定。

在看《达摩流浪者》的过程中,我总会想到另一个我很喜欢的作家赫尔曼·黑塞。黑塞的东方情结自不必说,光是他的《东方之旅》就与《达摩流浪者》就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流浪的路程中掺杂着与不同人的交谈,辅以散文穿插式的灵魂问答,在这所有的背后添上一幅浓墨重彩的风景油画,读者的身心都时刻与主角一起流浪。

贾菲是个极度自由的人,他说,“这是我喜欢的样子,你走路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讲话,就像我们是动物一样仅仅通过心灵感应来交流。”灵魂与肉体在前进的过程中是可以统一的吧。这就如同在某一刻,拥抱、亲吻、做爱的肢体语言,诉说着我需要你,我爱你一样。

以我最喜欢的摘录作为结尾,“我尽可能把整个身体缩在岩凸里面。我闭起眼睛,在心里想:“唉,难道生命就是这么一回事吗?老天把我们生下来,难道就是要让我们可怜的肉身置身在这样匪夷所思的大恐怖、这样广阔无边的虚空中吗?”我在恐惧中记起了一句禅宗的名言:“人在高山上的时候,不要多想,只管往上爬。”坐在艾瓦家的草席上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只觉得很隽永,但现在它却让我寒毛直竖。我的心噗噗跳,恨自己为什么要被生下来。“贾菲爱不断往上爬是他自己的事,至于我这个哲学家嘛,还是留在这里为妙。”我闭起眼睛,又想:“你静静待着,保持内心的平静就行,根本没必要去证明些什么”但突然间,我听到从风中传来一生美妙绝伦的长啸。我抬头望去,只见贾菲已经站在马特峰的峰顶,正在发出胜利者的欢乐长啸。”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五):阅读中的修行

  关于内容

  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凯鲁亚克并不是个有文采的作者,但绝对是勇敢且充满激情的作者。Spontaneous writing,那些如涌泉般冒出的思绪,确实让读者有很强的共鸣。如同我独处,徒步,冥想时自己脑中如浪潮般孜孜不倦拍岸的很多自以为是的无序的想法。二战后的美国,经济衰退,海斯法典还未废除,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反对每日西装笔挺的三点一线的上班族生活,反对消费主义,反对电视广告对人的洗脑,学佛,山林间徒步,冥想,还用文字将所思所想所为记录下来。这样的作品得以出版并被广泛阅读,这大概就是美国的自由体现。虽然这群人嗜酒乱性,穿着二手衣店几美分的衣服,却要喝贵腐酒抽雪茄烟让我不齿。但是垮掉的一代并没有那么堕落,毕竟他们拿起了笔,这是最让我佩服的。环顾我们的大时代,经历了改革开放的经济蓬勃进入“新常态”,日俱严厉的大家长广电,给我们越来越充满马赛克的电视网络画面,经常被删帖的各个社交网络平台,网络经济发展促进消费主义盛行,塑料垃圾问题日益严峻,野生动物保护和传统食野味的炫富文化的矛盾,居高不下的房价,这样充满矛盾和压力的大环境下,国内怎么没有涌现出一批叛逆者,打破这种既定的生活模式,寻求思想和生活上的突破,给大众带来一些新的文艺创作?这样的作品,即便是堕落的也是好的。

  关于徒步

  本人也是个徒步爱好者,所以很喜欢书中关于马特洪峰的徒步的部分文字。在大自然中健行,让你充分感受大自然原始的美丽,臣服并发自内心热爱它,让你反思人类存在是如何破坏这一切,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去尽可能减少这种破坏。长时间的徒步,是一种修行,体能上自我挑战,在经历过上升攀登的痛苦折磨之后来到山巅,看到日出日落及云海,或者只是俯瞰一切山下景物,感受阳光云朵和吹过的风。身体得到缓和,与脑中情绪和解,如此往复。而长时间的安静步行,也是整理思绪的过程。

  关于翻译

  我不喜欢那类对比几个译者的同一句子的翻译打分比高下的书评。翻译也是译者对原文字的阅读感悟,是一种私人的体验,难有统一标准。但不可否认外文的掌握和中文写作水平,还是会有客观的评判标准。本书的翻译,可以说是完整了保留了原著的行文方式,很多句子就是逐个单词的对应翻译按原语序组合而成,你甚至可以从中文中读出英文的句型。说实话其阅读体验最初是很难令人接受的,很快就能让读者被迫去读英文原著,我想在推广英文阅读方面这本书将会有卓越的贡献吧。阅读之后,你会发现原文就是如此快速的喷薄而出,不注重语法,跳跃,甚至是无序的,作者称之为spontaneous writing。一瞬间我和译者和解了。虽然对于此书的翻译,我认为应该还能有更好译文,但是也理解了本书译者想要保留原著行文方式的态度。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六):无论是他还是你我 都是百万背包客的一员

  “成千上万的甚至数百万的年轻美国人背上书包到处漫游,上山去祈祷,让孩子欢笑让老人开怀,让年轻的姑娘快乐让年老的姑娘更快乐,所有这些禅狂之徒都行走四方写下从他们脑袋里无端端冒出来的诗歌同时也凭借出人意料的怪异之行不断将永恒自由的理想带给每一个人和所有的生灵。”

  史密斯和贾菲的相遇是一定会发生的,像这个世界一样自然而然。作为人们口中所见过的最疯狂、最厉害的家伙,这个拥有真正开悟了的智慧的人,有时会最彻底放纵的狂欢,有时会带着悲伤的神色安静着,寻求着“达摩”,那种一次次的觉醒。世界并不是那么糟糕,只要遇得见贾菲这样的人。他会在史密斯提出一些观点的时候给予纠正或补充,令史密斯的观点得到提升;与贾菲在一起爬山既能让史密斯远离酗酒又能得以领略一种全新的活法;或者贾菲就算不言语,只是在山顶踏着登山靴轻松的跃步,史密斯依然会有一次小小的开悟:你是不可能在山上掉下来的,而当你到达一山之巅,还要继续攀登。

  其实史密斯与贾菲在寻求“达摩”时所恪守的信念是不同的,虽然都是对东方佛教的学习,贾菲的放纵天性不与他自己的教义相悖,但却与史密斯所秉承着严律守己的教义冲突,史密斯的酗酒也让贾菲意见颇深。史密斯将一次开悟的心得与感受与贾菲分享时,贾菲却说他看重的是行动而不是言语。每一次二人行事和对话所体现出的不同,都会让彼此在这过程中更接近自己的开悟。

  但《达摩流浪者》并不是一个赞颂知音的故事,史密斯和贾菲共同的目标结识,交集,也因共同的目标而分离,他们两人看似随心所欲地四处游荡,实则从未迷失过自己的方向:史密斯要去山上做山火瞭望员,贾菲要去日本。而在这次的目标得以实现后,还会有新的目标生成,那都只是表象不同的、内无二致的探索而已。如一把钥匙,要通过一块铁的不断地磨练,才能慢慢显出其雏形,才能逐渐锻造而成。贾菲与史密斯二人寻求接近“达摩”状态的,只是锯齿形状略有不同的两把钥匙,即使所有的分别都沾满了泪水,而打开觉醒之门之后,两人终会再次相遇。无论成愿之时两人已成魂灵,彼此也都要回来,把钥匙交予对方。

  那么如何解释“达摩”?这种觉醒究竟是什么?是跑去某个地方找到完全的孤寂并内视心中完全的空虚而彻底中立于任何以及一切理念,去寻找荒漠中开出的一朵小花去登山跳跃仰望星空静坐于树林会与你交好,越是抵达真正的物质,岩石空气火和木头,世界就越多体现精神性,万物都是你的老师任何事情都能让你体会到和谐喜悦你能在,将自己的冥想献给一切生灵的自由与觉醒,明了无事可做只因从来就无事发生,永远都无事发生,万物届是空虚的光,相信万物皆空同时又觉醒着一切皆合宜到永远永远,你感到自由你便是自由的,你便活着,知道万物与你同一你来自于他们他们中也怀你,一既是万物既是宇宙既是和谐既是虚空,世界如其所是即是天堂,唯有这个贫乏可怜却又美丽缤纷的世界才是天堂,望见你的生命是浩大闪亮空白的一页,你也许没法懂,因为文字这种不随着意识进步的工具,它无法表达出其真实样貌哪怕唯有一斑,而任何一个曾体会过书中所谓“三摩跋提”之人,都会从第一句就了然而毋需再多言凯鲁亚克就是我们的一员。

  万物如其所是,所以无需的过多去解释这部作品的翻译和所谓“自发性写作”的概念,一个真正体会过能量喷射的人自然就会懂得凯鲁亚克为什么会如此书写,因为他只能这样写,它也就会是最适合阅读的文本流畅也毫无障碍。而那个“达摩”,真的就在他的笔下在你的心里在万事万物中,无论是他还是你我,都不过是百万背包客的一员,就算没有书包却无时无刻不在接近着这真实无限的世界,而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七):嬉皮式的“精神流浪”,我们在路上

  杰克凯鲁亚克创作的《达摩流浪者》直观地表达了作者渴望“精神流浪”的内心。凯鲁亚克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摆脱来自各方面的约束,于是寄情虚构文学,以文字的方式吐露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书名《达摩流浪者》直白地预示作者渴望皈依自然,去过一种淳朴直接生活的愿景。通过创作、行文和朗诵,作者与读者都逐渐走进了一个充满浩瀚星空、生存条件恶劣的“原始美国”。

  凯鲁亚克被誉为是美国“垮掉一代”的灵魂人物之一,尽管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称谓,但耐不住他是“垮掉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创造者之一。在与同为小说家的赫伯特亨克(Herbert Huncke)聊天时,亨克首先用“beat”一词形容那些身上只剩下铜板的年轻人而有意思的是凯鲁亚克接下话茬说:“我从头到脚都已经被整垮了。(I am beat to my socks)。”袜子“socks”是英文里一个很有意思的物象。如果我们在脑海中想象一个流浪者的袜子应该是怎么样的,浮现出的必定是一双或一只臭哄哄、脏兮兮到看不清原有颜色的袜子,或许这只袜子还因经年累月得不到清洗而变得有些僵硬。这种类型的袜子使人反胃到家但确实是那些被生活所累甚至被击垮的人可能会拥有的东西。流浪可能是被迫的也可能是自愿的但无论是哪种类型,流浪者必定是徘徊在主流社会的边缘,不为世人所接受。书中的“达摩流浪者们”并不在乎是否收到社会的认可,甚至希望用他们那漫不经心的口吻说出惊世骇俗的话语,整一整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正常人,例如在第二十七章“花哨婚宴”中“达摩流浪者”之一的贾菲就曾在受邀参加他妹妹的婚宴时说:“我可以裸体参加吗?(208- 209页)”。这样惊世骇俗的话语却并没有引起早已对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到木然的家人的强烈反应。贾菲的妹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想怎么样都行,来就是了。(209页)”或许作者凯鲁亚克在他的群体圈子之外受到的待遇,不咸不淡。

  随性姿态(Spontaneous prose)和自发式创作是描述凯鲁亚克为人处世和写作手法最好的两个语汇。在1986年由理查德雷纳和刘易斯麦克亚当(Richard Lerner and Lewis MacAdams)导演的采访纪录片《在凯鲁亚克身上发生了什么?(What happened to Kerouac?)》中有不只一个曾经和凯鲁亚克交谈过的亲朋好友认为他(凯鲁亚克)有他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随性而满不在乎。落到纸上,凯鲁亚克在写《在路上(On the Road)》和《达摩流浪者(Dharma Bums)》时,这位“垮掉一代”作家直接将语句敲在一张十英尺长的电传打印机纸上,不加删减或断句。这种独特的自发式创作引得楚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对凯鲁亚克自发性写作方式的经典评价:“这不是写作,而是在打字。(That is not writing, it is typing。)”这样的行文引得那些熟悉正统文学的读者阅读不畅。长句接长句,就像竹筒倒豆子,但渐渐地,部分读者会发现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反而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静心妙用。脑海中的字句像是在有节奏地律动,近似念经冥想。

  从故事角度出发,《达摩流浪者》讲述了一个嬉皮流浪者的生活所闻,颇有一种徒步美国公路片的味道。2012年播出的纪录片《一路向南:到世界的边缘》有点像这本书的纪录片版,大大咧咧、粗狂淳朴。书中故事不缺林星点缀的幽默,有些粗俗、有些讽刺,令人忍俊不禁或莞尔一笑。套用凯鲁亚克翻译一首寒山诗作为整本书的总结:

  《登陡寒山道》

  唐 寒山 凯鲁亚克译

  登陡寒山道,寒山路不穷。

  谿长石磊磊,涧阔草濛濛。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

  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八):人生别无其他事,一路修行到绝顶

  

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

拿到这本作家榜经典文库推荐的达摩流浪者,首先就被它的封面深深吸引住了,远处的群山若隐若现,恍惚如烟雾,宛转陵峦足。那轻柔的月光洒满大地一切像披上了一层银纱,烟雾迷蒙里我的世外桃源,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在最高峰上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圣洁沉静的世界,所有的景物都是宁静。没有喧嚣,没有吵闹,没有马达声和手铃声,心走到这里,才会睡着。一颗心,一弯冷月,有孤独的身影,没有孤独的心灵。灵魂就是从最初的原始,回到最后的原始,轮回也是过程。

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本禅的修行集,他的写作本身就是修行, 之后的不断研读也是修行。他的体裁不像小说必须章节连贯,以散文的方式进行心理描写,很有层次地剖白内心,有时读起来也会觉得沉闷。想弄清作者的真实意图,首先应了解书中反复提起的心灵导师寒山的作品。出版社很贴心的随书附赠了寒山的诗词,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提到作者的偶像寒山,总觉得这个名字特别耳熟,果然美国的另一位作家比尔波特也翻译过《寒山诗集》,同样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接触了一些中国的佛道经典,深感其中的微言大义,寻访静谧的隐士与禅心。

疑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外国文学作者追崇寒山的诗词,跨越时间空间来接力翻译和传播,从他们撰写的书中,我们看到了西方人对东方哲学的了悟以及一颗慈悲心,《空谷幽兰》如是,《达摩流浪者》也如是。

胡适将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台湾黄永武指出,唐人中以诗来写禅理,写得最多,写得境界最精湛的,应该是寒山。寒山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接近口语,形式自由、感情朴实、语言通俗,像画画的白描一样优美趣味,富有生机和感染力,其艺术风格又耐人寻味,蕴藏着神秘的禅机哲理。

“似儒非儒,非儒亦儒;似道非道,非道亦道;似僧非僧,非僧亦僧;似俗非俗,非俗亦俗。”

从整书的结构上看,前面部分的叙事略显冗长,实在拖沓乏味。看似于情节本身没有太大关联,但对作者写作动机的解释交代,是不可或缺的,有前因铺垫才牵引出这场找寻自我的心灵修行。

荒凉峰繁星夜山火瞭望者,永远年轻永远流泪,北行的旅程里,无限的风筝尾巴无尽河山,空与觉醒的达摩流浪经,所有的结局总是泪水。在旅行中处处都能体味到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的禅意,途中难免近乡情怯患得患失。

但所有这些,如梦如幻如是如非,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九):凯鲁亚克的颠覆性「自发散文」原文对比

30岁前后,凯鲁亚克写了一部又一部未出版的小说。他在全国各地来回漫游,将这些孤独无用的手稿装进背包带着到处走。

35岁时,被拒稿多年的《在路上》出版。同年,新作《达摩流浪者》创作完成。后来,这成为了凯鲁亚克最负盛名的自传体小说。凯鲁亚克在书中预言,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将会背着背包行走四方,将永恒自由的理想带给每一个人。

凯鲁亚克的文字也和他意图传达的态度一样,自由得近乎嚣张。看全书第一句:

Hopping a freight out of Los Angeles at high noon one day in late September 1955 I got on a gondola and lay down with my duffel bag under my head and my knees crossed and contemplated the clouds as we rolled north to Santa Barbara.

一个连续无间断的长句,自由畅达,一气呵成,读起来有种极为独特的速度感。

有译文将此句处理成一个普通的句子,标点规矩,词句端正,整段话虽然平顺好读,但很难说没有丢失原文的性格。

而陈东飚的译本是这样的:

蹿上一列洛杉矶开出的货车在一九五五年九月下旬的一天正午我攀上一个挂斗躺下来把我的野营布袋搁在脑袋下面盘起双膝凝望云团就这样我们一路向北开往圣芭芭拉。

几乎完全保留了原文的节奏感,行云流水,疏狂不羁。再现了凯鲁亚克的行文特点和对原文的阅读感受,也在阅读流畅度与原著还原度之间取得了相当的平衡。这个译法可以说让我十分惊喜。

再对比两处原/译文:

Something will come of it in the Milky Ways of eternity stretching in front of all our phantom unjaundiced eyes, friends. I felt like telling Japhy everything I thought but I knew it didn't matter and moreover he knew it anyway and silence is the golden mountain.总有什么会出现在永恒的银河之中在我们每一双未遭幽幻扭曲的眼前铺展开来的,朋友们。我很想告诉贾菲我思索的一切但我知道这无关紧要况且反正他原本就知道而金色的山脉寂然无声。(陈东飚译)It was built with a kind of winding rockledge road going around and around, spiraling to the very top where a perfect witches' tower peakied up and pointed to all infinity. Hozomeen, Hozomeen, the most mournful mountain I ever seen, and the most beautiful as soon as I got to know it and saw the Northern Lights behind it reflecting all the ice of the North Pole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它的构架中似乎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岩架路环绕再环绕,盘旋着升至极顶,上面是一座完美的巫师塔楼矗立而起指向所有的无限。霍佐米恩,霍佐米恩,我见过的最沉郁的山岭,却又是最美的一旦我与它相识并看到了北方的极光在它背后将所有的北极冰从世界另一面映照而来。(陈东飚译)

原文的文体是被凯鲁亚克称为“自发散文”的颠覆性文体,即让句子自发生成,但解除理性(语法、逻辑、习惯、禁忌、既有规范等等)的限制。文章结构表现为以长句为主,间断插入短句。原文本身不完全遵从语法规则,不完全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存在标新立异的文字组织方式,是凯鲁亚克另类反叛的文学主张的重要体现。

译者并未按传统文体的风格调整语序,也没有将作者笔下可能不符合大众习惯的表达方式一味消除,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凯鲁亚克的独创文体,使之展现出与传统文体迥然相异的样貌。——这毫无拘执的风度,才像三周写完《在路上》、十一天写完《达摩流浪者》的凯鲁亚克。

为译者对凯鲁亚克的尊重和还原而五星。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今天的标题,可以说是我的座右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句slogan,我从QQ空间那个年代用到了微博、微信,算下来得有十多年,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MIDI音乐节的宣传视频上,回想那个时候,真是敢爱敢恨,满身少年心气,似乎总在找寻,敢于直接尝试,哪像现在遇事先思考,踟蹰不前,当然最终也找到了我所喜爱的,比如MIDI音乐节这个属于年轻人的乌托邦,就是其中之一。似乎越说越远,我们说回今天的这本书籍《达摩流浪者》,他的作美国作家者杰克·凯鲁亚克,他有一本书想必很多人没看过也听说过,名为《在路上》,前段时间进入了公版期,因此名声大噪,杰克·凯鲁亚克及他的作品,似乎成了热爱摇滚音乐亦或喜爱生活在路上的青年,怎么也绕不过去的话题。当然还有不少人拿他来作为一种精神标签贴在身上,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真的去计较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里有国王般的骄傲。

太湖迷笛营中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达摩流浪者》系杰克·凯鲁亚克于1958年创作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达摩流浪者》是凯鲁亚克出版《在路上》之后,紧接着就开始创作的。曾有人对《达摩流浪者》如此定义,它是凯鲁亚克最精彩的自传体小说,书中宣扬的自由上路、追求理想与爱的理念影响了六十年代整整一代的西方青年,并为六十年代追求独立、反叛和自由的思想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如果你了解凯鲁亚克就会明白,在创作《在路上》时,整部小说被28岁的凯鲁亚克用大约三个星期的时间在一卷36米长的机打纸上一气呵成,依靠能激发他脑力思维的咖啡用12万字的语言让内心展现出的挣扎就此安静的在纸上爆发。对比来看《达摩流浪者》的写作时间更短,仅仅11天。因此,如果你读完《在路上》接续阅读《达摩流浪者》能清晰的感受到,疲惫不堪的旅者飞驰不停的奔行在美国大陆上一条自远方延伸而来的路上,同时这条路贯穿这些书页,又延伸而去直到尽头,尽管路遇的行者或搭车行路的人各不相同,但都是同一位讲述者。

书中故事的散发着凯鲁亚克独特的写作风格,创作时想到哪写到哪,内容不停顿,不设限,不删改,任由内心倾吐并将其迅速记录下来,像一名乐手在演奏萨克斯风,把一个乐句吹到直他透不过气时才稍作停顿。“蹿上一列洛杉矶开出的货车在一九五五年九月下旬的一天正午我攀上一个挂斗躺下来把我的野营布袋搁在脑袋下面盘起双膝凝望云团就这样我们一路向北开往圣芭芭拉。”阅读时大脑不觉的就会去虚构架设起文字所处的画面,动作的描写,时间的描述,环境的描绘,在故事的开头完整的表明完整环境和事件的全景。

杰克·凯鲁亚克

达摩与流浪者,“达摩”是南北朝时,从印度来中国传播佛法的僧人,是禅宗的始祖,金庸说他会“少林七十二绝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在路上》中他们体会生命本身带来的欢乐和痛苦,那种生活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他们的眼光无限迷惘,找不到方向,他们是一群在生活上彻底垮掉的人,但他们依旧在路上。在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达摩流浪者》中同样,凯鲁亚克着力突出如何把理想主义的“空”落实到真正需要承担的当下生活中来这一主题。而“流浪者”,流浪并非漫无目的的随波逐流,每个人都有一个将要前去的所在,贾菲的日本,雷伊的荒凉峰,斯特拉森的龙安寺,只是他们会以随性,疯狂,或孤独而不为他人理解的方式去完成,每一个主体也从未失去对自己命运的掌控。

在我非常喜爱的民谣歌手万晓利万总的《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专辑中,有一首歌的歌名就是《达摩流浪者》,“沿着这条路一直朝前走,在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路口,你可以向左转也可以朝前走,但是你不能停留……这里没人歌唱,没有谁能将你阻挡,……背着背包不停跳跃,不去想下一步会在哪里落脚,眼前巍峨高山脚下蓝色湖泊,让你安宁喜乐,……心里怀着春天,平静孤独快乐幸福,在这条没有行人的路上,那钻石般的光芒永远年轻,永远的热泪盈眶。”万总的歌词很浅白,非常口语化,因此无需做累赘的解释就能让聆听着听懂他对达摩流浪者的理解。网上说万总1971年生于河北的一个小县城,大专毕业后工厂里做工结婚生子,在1994年辞掉工作,过上流浪歌手的生活。1997年来到北京,开始在酒吧唱驻唱,挣钱养家糊口。如今的他,大隐隐于市,定居杭州。想必这些年中,他应该体验了不少类似凯鲁亚克十的旅程吧,不然怎能把《达摩流浪者》用歌声诠释的如此清晰并付诸于自己的生活之上。

歌曲链接: 万晓利 达摩流浪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