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18年之疫》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1918年之疫》读后感1000字

2022-03-30 03:33: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18年之疫》读后感1000字

  《1918年之疫》是一本由[英]凯瑟琳•阿诺德著作,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18年之疫》读后感(一):一点阴谋论看法

  我看这书,我总觉得这是作者有意无意的是在加深“黄 祸”的刻板印象。P15页讨论大流感起源,居然写有种说法是当时一战的中国劳工带来的。之前在看过大流感起源,美国堪萨斯、法国、中国北方,本文独不提美国起源。P40、P111、P163都有种提及流感与中国劳工的关系,其他起源说法可没有得到如此“关照”,22章香港联系,全章其实完全讲的是禽流感,与大流感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却章名香港联系,感觉就是要加强瘟 神中国的印象。

  《1918年之疫》读后感(二):不值一看的流水账

  买之前觉得很期待,看完真的超级差的一本书,全书通篇都是大段数据写1918年瘟疫有多惨,再搜罗了下有哪些名人感染,没了。这场瘟疫是因为什么原因爆发的,最终如何结束的,通统没有讲明白,就这么结束了。

  科普的解读几乎完全没有。医学细节单薄到无语。各国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如何面对疫情,基本没有。

  出版社只不过蹭了当下的热点,选了这本书。

  最搞笑的是,作者一边说自己没有歧视,一边通篇都用“西班牙女郎”这个词来形容瘟疫,实在令人费解。

  《1918年之疫》读后感(三):历史从未远去

  《1918年之疫》读后感(四):瘟疫使我们谦卑

  

详细描述了1918年西班牙流感在全球各地造成的致命传染,全球死亡1亿人,令人震惊,书的最后也提到97年香港禽流感,所幸没有爆发。西班牙流感正逢一战末期,战争加剧了病毒的传染,很多士兵不是战死,而是遭瘟疫而死,战时政府并不重视防控,反而为了鼓舞士气而弱化对病毒严重性的宣传,加上那个年代医疗卫生条件和技术水平落后,因此成为全球大流行病。这次新冠疫情之初,比尔盖茨就警告可能形成西班牙流感一样的大流行病,当时我们可能不以为意,现在果然应验了。虽然现在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并且处于和平年代,但感染和死亡人数仍然触目惊心。从中看到人类的傲慢和无知,也看到了人类的无奈!书中也记载了这几十年有很多医学界专家仍在试图从冰封的尸体中提取1918年病毒的样本,但并未成功,但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科技会越来越发达,但掌管一切的永远都不是人类自己,因为人不过是受造之物,让我们谦卑吧!

  《1918年之疫》读后感(五):《1918之疫:被流感改变的世界》:毁灭女神的诅咒

  

今年最热的话题,非新冠疫情莫属。2020年将要接近尾声,新冠疫情依然在全球攻城略地,丝毫没有停止其杀戮的步伐。

人类距离上一次肆虐全球的传染疫病已有百年,仿佛命运的轮回和宿命的诅咒,2020年注定会被载入史册,并拥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次疫情,不仅是“个体死亡的悲剧”和“一百万的统计数据”,也不仅是它深刻形塑了国际地缘政治格局,还在于它为人类敲响了看似遥远却时刻如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式的警钟:人类距离毁灭式的灾难如此之近,以至于连最及时的应对都显得猝不及防。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这正是《1918之疫:被流感改变的世界》这本书的积极意义。在传统史学视角,1918年等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另一场“世界大战”却鲜为人知。毕竟,当我们提到大卫·劳合·乔治、富兰克林·D·罗斯福、甘地、华特·迪士尼、约翰·斯坦贝克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时,谁曾想到他们都被感染西班牙流感呢?

这本书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场灾难,尽管叙述焦点集中在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南非等国家,但还是展现了西班牙女郎横扫全球的悚然场景。不过,虽然西班牙大流感作为1918之疫的通称,但西班牙并非这次流感的起源地,正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不应被称为“中国流感”。

但这本书的使命不仅在于展示,更在于启示与警示。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复仇女神还会卷土重来,毁灭女神依旧疯狂杀戮。

但愿人类不会那么快失忆!

  《1918年之疫》读后感(六):“西班牙女神”的无差别杀戮

  如果说人生下来就分三六九等的话,那这次疫情就是一次无差别的“杀戮”。

  在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带走了1亿多条人命。原本,这次流感被误认为是“大规模传染的支气管炎”,但直到他带走大多数人的性命时,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场短期内都不会好转的瘟疫。

  在这期间,似乎每个人都得了病,可是谁都不知道谁会先去见上帝;当时正面临着战争的国家,报纸头条让位给了“传染病”;原本的广告板块,商品标注“医生要求”比写什么都好用。

  在死亡和新生,有时只隔了不到24小时。

  ——

  这本书,是瘟疫里普通人的缩影,他们努力的想要活着,但是避免不了死亡的笼罩,嗯,这其中,我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部分——

  ❶母亲在怀孕八个月时,感染了瘟疫,在生下孩子后,离世了,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还没有多久,也去世了。医护人员将离世的孩子放在了去世的母亲怀里。因为这样,似乎可以让父亲更容易接受些。

  ❷在瘟疫肆虐的时候,少年“迪兹”谎报了年龄成为了一名救护车司机,努力为了这个世界做着些什么,嗯,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后面,这名少年就是——沃尔特迪士尼。

  《1918年之疫》读后感(七):病毒会被传染,情感也是会被感染的

  内容:记录了发生于1918年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影响全球的大流感,来自全世界的很多国家的数据和人物记录(东亚数据是有缺失的)。

  感想:这不是一部小说,也不是为了挖掘病毒来龙去脉和消灭大流感的科普图书,当然里面的部分章节有前后贯穿的方式去叙述了科学界考古追查当年究竟是什么病毒引起的,因为从人类历史来看,也仅仅天花被消灭了,所以如果那个病毒要是再次爆发(实际上,1957年亚洲H2N2,1968年香港H3N2,1997年在香港H5N1都有记录)是非常可怕的(而当下新冠COVID-19一样可怕),和其他生物一样,病毒也一样有发展史(或加上变异)。本书内容注重史料,包括科学界的数据、文人笔下的描绘、战地之间的文书等等,非常详实,作者并没有太多的情感表述,但所有的文字同样让人窒息其中。一百年前发生过的种种,一百年后基本也都重演了一遍,而且还在继续。病毒不管你是谁,它一样要生存,也一样在适应,你死我亡并不是它们的初衷,但我们承受不起如此之伤害。科技在迅猛发展的当下,有些其他的东西发展其实何其缓慢,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进展。书中某些所谓科学家为了实验数据而不择手段,“。。。,而这些患者可能被充作了臭名昭著的医学实验的人体样本。”“斯坦利从这种致命性流感中获得的信息要比他指望的多得多。” 大流行一经蔓延,特别是人口流动量大的近现代,没有幸免者。即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当天,病毒可不会因为这些而放个假一起普天同庆或痛心疾首,它们没有情感也不关注人类的情感,它们只关注人类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文中也有好多在之后成为业界大咖的人物,有文人,科技界大佬、知名企业家等等,可那些逝去的灵魂已经无处安放,甚至都没有体面的最后一程。书摘: P233 “吾等窥汝身之硕,视之,敬矣叹矣,汝之雄伟强大,若非亲临,怎能预之。”

  《1918年之疫》读后感(八):无处安放

  可能是正值2020年的世界性的肺炎疫情,100多年前的另一场全球性的“流感”(史称西班牙流感)成为了对比当下的经验参考和人文反思。与之相比在大环境和平昌盛、医学发达、技术精进的今天,虽看不到1918年战时恐怖的病患死状,却也无力抵抗恶性病毒毒株带来指数级的感染危机,其后果的严重造成人类社会功能的瘫痪,数以万计的死亡人数以及要不知要多少年才能重新振作的全球经济。

  英国作家凯瑟琳·阿诺德从真实出发,依据收集的大量文献资料、个人书信、跟随勘察结果等饱满的记录着西班牙流感主要在西方的病例,因为年代较久和当时对于病毒的未知性,关于起源的问题,仍是猜测性的。在其中记录发病相似性较久是在法国的埃塔普尔,在当时被定义成“化脓性支气管炎”,显著特点是治疗抗性,也就是如今的无抗生素可抑制,只能寻求自身免疫系统来抵御侵袭。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人类在自然界的统治地位显得一厢情愿。如何快速的应对疫情和做出反应,是危机的重中之重。在100多年前的大流感,正是漠视其的传播才会造成人类最大的一场集体死亡;如今的欧洲依然是后知后觉,在疫情事态不断发酵中,乱了方寸,以傲慢的形式迎接自然的挑战,可想而知,自然会以怎样悲哀的结果给予反馈。

  其实整本书读下来,还能体会如何正视死亡,面对进化的选择。我们对于疾病的恐惧,在知晓其威力却无可奈何的时候,要用怎样的方式战胜自己。在最后“病毒考古学”中,人类还未真正的看穿流感病毒的真相,在美国著名的病毒学家河冈义裕制造了禽流感超级病毒,在人类不断深入探究微观生命的机理,也进一步人为的改变了世界的走向。

  任何事都是相互影响,伴随我们的是自然的反馈,也是我们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科幻片中的场景那么虚幻,却离现实这么近,空无一人的街道,除了时间一切都在停摆。我们慢慢走出了病毒的阴霾,而在欧洲,在现在,在这本书之外,我们洞见更具象的真实与恐惧。

  《1918年之疫》读后感(九):不值得浪费时间阅读的“无声无图像纪录片”

  我不知道给这本书打5星的评论者们,你们是真的看过这本书吗?

  我是2020年3月13日在当当网上购买的此书。购买之前,各大电商网站都没看到商品评价,在豆瓣上也未看到任何书评,毕竟是新鲜出版,于是冒险买来尝鲜。果然,时髦不是随便赶的……

  整书看完,作者没有任何观点,全文基本都是由参考文献的书摘堆叠而成,全书331页,从265页至331页整整66页全是参考文献的清单……

  作者对整个疫情发展过程的描述,有头无尾,哪怕疫情最终莫名消失与终止,也该有个介绍吧?然而并没有……整书没有严格按照时间轴的发展而展开,也没有倒序的描述手法,更多的是杂乱无章的根据地理位置(不同的国家与城市)沿着大概的时间顺序进行切换,每个章节的内容,也基本都是围绕“西班牙流感”疫情有关的报纸、书摘、访谈的内容节选,基本上一目十行是不影响全书内容的阅读与理解的……

  或者这样描述可能更加直观,阅读这本书,就仿佛在看一部纪录片,一部只有字幕、没有画面、没有声音的纪录片……

  一星,送给译者,这样的原著能翻译成这样,也算是不易了。

  如果你仅是想要了解“西班牙流感”的历史,完全没必要阅读这本书,只要去网上随便搜索点相关的材料看看都比读这本书要强得多。

  时间是宝贵的,应该用在刀刃上。

  《1918年之疫》读后感(十):责编的几句感言

  如果没有当下的疫情,恐怕很多人并不知道1918年曾发生过一场让5000万~1亿人失去生命的传染病,而那时全球人口也不过20亿。

  同样,如果没有当下的疫情,这本原本就打算在2020年春季出版的引进版作品,也就是一本很难引起大众共鸣的书。

  然而,现实的凑巧却是让人感慨万千,好像百年前的悲剧与当下的不幸,在这本历史新书中产生了交集。

  讲述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中文作品不多,但这本书内含的情感却是十分凸出的,因为这本书既没有从医学角度解读这场传染病,也没有解剖疫情下的政治,而是向我们呈现了100年前这场疫情中的众生命运,我们能看到一些名流政要的不幸遭遇,也能看到更多平民百姓的悲惨命运。

  很多不幸,也许我们看着眼熟,比如医护的奉献与牺牲,平民家庭的无助与无力,监狱里的疫情大爆发,载满了士兵的军舰在大西洋上遭遇瘟疫惨状难名,学校商店纷纷关门,不戴口罩产生的纠纷,民众迷信烈酒能治病以及疯狂抢购某些药品,大规模人群聚集带来的感染,……一言难尽。

  其中有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两件事。

  一是费城疫情严重,为了及时收尸,六驾马车开遍全城收取尸体,而人们要把家里的死者放到街上,以方便让马车取走。我想起了网上那个追着殡仪车撕心裂肺哭喊的视频。每一个死去的人都曾是别人的亲人啊,在疫情之下竟如尘土飘去。

  二是有一天朋友告诉我,她的一位武汉同学正在等待诊断结果,心里知道自己基本就是感染了新冠肺炎。然而可怕的是,她已怀孕七月,恐怕要提前生产,几乎是崩溃了。我听了心里很难过。当晚,我在看《1918年之疫》校样时,看到了一个案例,1918年一个怀孕七月的孕妇感染西班牙流感,被送到医院,孩子早产,但一出生便死了,护士不敢告诉她,任凭她恳求见孩子,护士都是告诉她孩子健健康康的,暂时不能见面。这个产妇跟护士谈起自己的孩子,谈起自己的丈夫该多高兴,满脸洋溢着幸福。然而她当天下午就死了,护士把婴儿放在了她的怀里……看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虽然后来我得知朋友的同学最后诊断是轻症,但我仍然十分感叹,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哪里,平凡人都难以告别不幸。历史未必相似,但我们的悲悯何曾不同?

  在疫情之下推销这样的书,可能会有人不认可。但我想说,有时候,根本不是有些人吐槽的那样,人们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而是人们已经遗忘了历史。希望这本书能让人们记起历史,永远牢记历史中的痛与泪。

  最后,说一下,我们没有为了赶热点而草草出书,实际上这本书作为“医疗与社会”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在年前已经出校样了,我们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当然,最感谢的是,田奥老师的优秀翻译。流畅的翻译+字斟句酌的编校,这本书的可读性真的很强。

  新书不日上市,敬请期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