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读后感100字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是一本由[意]法拉奇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读后感(一):女人的困惑
法拉奇的《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讲述了一个女人在怀孕后内心的痛苦挣扎。可能终究是年纪大了,刚读了前面几章,就已经泪流满面。读到最后发现是个悲剧,久久脱离不了难过的状态,晚上还做了个奇怪的梦。无论是独身主义还是女权卫士,或是唯爱永恒,对于一个女人而言,生育终究是一生的困惑所在。一个女孩自降生开始,她就会按照一个母亲该有的样子被塑造,到了成年,她需要找寻一个伴侣作为依靠,进入家庭后,她被要求为整个家族延续后代,以及无限的付出和牺牲,直至死亡。社会的价值体系不断向女子传递一个思想:家庭和孩子是女人最重要的意义,甚至是唯一的。从未获得自我肯定的女人,在得知自己怀孕后,又怎么不会胡思乱想,焦虑、怀疑和不安总是一阵阵袭来。很多女人终其一生,未曾真正成为一个“人”,而只是作为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母亲而活着,无法完全施展自己的创造力。庆幸现代社会观念日趋多元化,越来越多受过教育的女人开始捍卫自己的权利。唯自尊自信的人才能争取自己所想。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读后感(二):这并不美好的世界
很薄很薄的一册书。一个女人和一个意外到来的孩子,她还没有结婚,她还有自己热爱的工作,她其实没有那么想要这个孩子。所以,这个女人不停地思考,关于创造生命,关于为人的种种不公、谎言和挣扎,关于自由,关于爱。很明显能感受得到她内心的怀疑和矛盾,总是不停地在建构与推翻,她很痛苦。事实上,这些问题也并没有一个永远正确的终极答案。
我一度怀疑,书中那些观点,是不是这个女人怀孕之后承受着巨大的情绪与精神压力而写下的。因为实在很激烈,就好像把温情脉脉的表象撕扯开来,让底下的虚伪、冷漠、杀戮、强权统统暴露了出来。但我知道不是的,起码作者写这个女人时应当不是情绪化,她只是把这些话借着这个焦虑的主人公的口说给我们听。那是在一贯的正能量下看不到的另一面,而我们需要这种不一样的声音。
昨天是母亲节,所以看完这本书有种很微妙的感觉。书里面有提到“母性并不是一项道德上的义务,它甚至算不得是一个生物性事实,它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而选择意味着你可以选择是,也可以选择非;无需因为选择是而刻意神圣化女性作为母亲的这个角色,也无需因为选择非而加诸污名与诋毁。
后记里说到“爱”,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不是从占有彼此出发,双方始终是独立而平等的。这一点,真的不能更认同。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读后感(三):《给一个未出生的孩子》
“我们是两个命运交织在一起的陌生人,是同时存在于一个身体里的两个生命,相距遥远,彼此互不相识。”不后悔爸妈将我带到这个世界,因为她们给予并且教会我爱,但是如果可以选择,我或许会选择不来,因为我看见了他们为人父母的辛苦,从我记事起,记忆中的他们永远是围绕着我和弟弟以及家庭琐碎的日常。于我而言,我依旧觉得这20多年来过的很辛苦,当然,每个人都如此,是社会的压力下我们被推着往前走,或说不得不走。我曾和爸妈探讨过"丁克"这个问题,并且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日后我很大可能会选择如此,因为我觉得生命里的无助,辛苦大于获得的幸福,尽管我才20多岁,可是20岁之前不应该是人生最美好和无忧无虑的年纪吗,这段时光都如此,我不认为接下来的几十年会过的比之前的20年幸福。我现有的20年,以及目睹了父辈的中年以及祖父辈的晚年,活着就意味着许许多多的枷锁与羁绊,而我们都是凡人,终究摆脱不了那些桎梏,所以,我只觉得终此一生足矣。但是,依然心存对生命的敬畏,我一直相信生命的存在一定有他的意义,生命的结束也一定是冥冥注定。选择孕育生命一定会有感动和幸福,也一定会有辛苦与磨难。选择终此一生,也是另一番所得。"只是选择不同,而关于选择就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尊重!"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读后感(四):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太精彩了,读了两遍,意犹未尽。关于生育,法拉奇的疑虑也正是我一直以来苦苦思索的问题——把孩子带到世上来的目的是什么?除了生命之外还能给予孩子什么?当个人的主体存在与孩子的客观存在产生矛盾时如何化解?我们是应该遵从内心天生的母性情怀还是自我意识强烈的女性思想?……太多问号了不是吗?当别人问我为什么不生孩子的时候,我很难简单描述是因为我有如此多困惑不解,所以没有办法说服自己盲目地创造一个生命。即便强悍、犀利、坚毅、果敢如法拉奇,在面对孕育新生命的时候也表现出了母性的柔软和脆弱,这与她的思想认知和本质性格发生的冲突令其焦虑、敏感,内心不断地撕扯和纠缠,在反复地自我说服中构筑自己身份转变的认同,以及对是否应该诞下生命的选择答案(后来她把这个选择题扔给还没完全成形的胚胎,恐惧令她自我逃避,她再也不是强硬的法拉奇,她是懦弱的准妈妈)。
书中最精彩的篇章无疑是审判一节,从不同人物的发言可以窥见法拉奇内心的强烈对抗和多重的思索体系。矛盾是痛苦的根源,尤其在矛盾中摇摆不定的时候,痛苦就更加剧烈。这种矛盾的痛苦贯穿全书,遍布主人公不断的肯定和否定之中,这也是法拉奇女性主体与母性主体不断冲击碰撞所产生的声音,她让我看到了一个自强、自尊、自由的独立的女人在面临担负一个生命重责时的犹疑和不安。这也是我的犹疑和不安。我一直以为这种犹疑和不安是多余的,因为它不符合常规,所以当别人都按部就班地生育时,这种不合常规造成的结果就成了一个异类。感谢法拉奇的这本书,让我再次思考“诞下生命”是否正确以及“为了诞下生命而放弃个体自由”是否正确,即使终身无解,至少我清楚“母性并不是一项道德上的义务,它只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读后感(五):塑料的羽毛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最近与意大利作者有缘,在费兰特之后又遇到了法拉奇。以我有限的接触得出一个可能有失偏颇的主观印象:意大利的女性都是极为勇敢的。她们敢于袒露自己的创伤以及不那么“正义”的思想。
这是一本半自传体的书,关于并围绕一个未出生孩子的心理角斗。作者的心境穿梭于黑暗于明朗间,与孩子的关系也像一对恋人,时而依恋时而怨恨,文字里尽显质疑、愤怒、说服和勇气。可能是读过太多关于腹中孩子的浓情蜜意的文字,我也一直带着一种期待,当孩子降生,最后与作者达成和解,故事结束却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看到女医生判定了孩子的死亡,我一度怀疑这是个误判,赶忙翻到末页去寻求确认,结果,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回过头来再品味书名,未出生,嗯,是我的一厢情愿惯性思维罢了。完美的都是故事,不完美的才是真相。
法拉奇是勇敢的,她把怀孕的心路历程思想挣扎不加掩饰地记录下来,包括那些至暗的一面,在医生提出让她控制情感波动保胎时,法拉奇愤怒道:
“我真被吓住了,同时也对你充满了怨气。你把我堪称什么?一个容器,一只罐子,任你在那儿放些东西,让我保管?我是一个女人,请看在上帝的份上,我是一个人。我没法像拧螺丝一样拧松我的脑袋,不再思考。我无法抹掉我的感情,或停止把它们表露出来。我无法忽视某种愤懑、欢乐或悲伤的情感。我有我自己对事物做出反应的方式:有时惊讶,有时沮丧。即使我能压抑自己,我也不愿意降格为一株植物或一台除了生育之外别无他用的生理机器!”
我相信所有的孕妇在孕期中都会经历关于生命的、关系的、责任的质疑,也会经历沮丧和情绪波动,然而我们平日里所能看到的主流表达达都是充满温情充满母爱的和无私的奉献…
为什么我们会做选择性的表达,将阳光之于物体背后那片大大的阴影遮掩起来?我觉得是因为恐惧——对他人,社会,自我道德评判的恐惧。我们所成长的环境赋予我们太多的束缚(并且习以为然),让我们即使在面对不适,面对不公平境遇,面对压迫,面对不自由,面对暴力和胁迫时,选择转过头去沉默,然后努力从一地黑色的乌鸦羽毛中挑选出一片略带金色的,面带微笑高举过头顶展示给众人:“瞧,它闪闪发光,多美。”
这片兀立的羽毛,看起来如一团僵硬的塑料。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读后感(六):提醒未来自己的书评
当法拉奇笔下的女人从质疑自由和爱到为爱和自由抗争时,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所有女性的书。
没有大举什么旗帜,只是希望我们女性能够拥有一颗不断质疑,充满问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的心灵,我们一直以来为之奋斗的正义和自由并不狭隘,反之是宽广包容的。正如作者在后续谈到对男性与女性之间微妙的敌对时,她说“我并不恨男人。我带着怜悯和愤怒爱他们,因为他们也是一些口号的受害者,就像我一样。我希望他们成为我的同道,和我共同思考、共同反抗。这已经是一种爱的关系了。”所以真正让男性恐惧的并不是女人的正义之声和举起来的旗帜,而是声音和旗帜的力量,也许平静下来,思考一下,会有很大一部分男性愿意成为同道之人,共同反抗一些荒谬。
作者的笔触是激昂的、是带着对生命的崇敬,当女人死去的一瞬间,忽觉生命其实从未死去,生命并不止于你我。承认生命是包容万象且无限的,褪去了神圣感才更觉生命的力量。这是多么勇敢坚毅的灵魂,我自愧自己的精神远远无法企及,才会如此珍惜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和想法。当然,书中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展现了一个最深沉也最聪明的女性。我身边的朋友包括我自己都对生养孩子没有兴趣,因为很大程度上我们视其为负担和责任。我们恐惧的是一个小生命被我们带到世上之后对我们的反作用力,正如书中的女人与腹中孩子的激烈争吵。当我们对现有的家庭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感到困惑和失望时,自然对养育下一代没有自信。是的,假设我们不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财产”,而是尊重生命本就是自然的选择,他她的到来没有所谓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法拉奇称,我们应该放下这些给母性洗脑的口号了),那么我们就能够平等且勇敢的看待新的生命与自我的关系。(当然前提是尊重每个个体的选择,起码看完这本书我还是在疑虑未来是否会要孩子)。
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对法拉奇的一段采访,在回答“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时”,法拉奇说,“答案就在书中的一处,女人对孩子说我们的确是这个世界上很奇特的一对,我们是两个命运交织在一起的陌生人,是同时存在于一个身体里的两个生命,相距遥远,彼此互不相识。”这就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即使在孩子出生、慢慢长大后也一样。每个母亲迟早都会懂。这位主角有了不起的直觉,意识到这个孩子不属于她,因为孩子只属于他自己。这个论断适用于所有人,对相爱的男女也一样。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无论对子女还是伴侣而言,被爱都不代表被别人拥有,人类将会更加自由,也会更加聪明。”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读后感(七):无解之问,痛苦或是虚无
在读之前,我以为法拉奇会写她对孩子的期待,不是那种把未竟愿望强加于子女的期待,而是对一个新生命的诉说,希望它未来可以保持勇敢、生机和自由。实际上,法拉奇更为激进,她毫无保留地描绘世界的阴暗面,毫不犹疑地提出最本源的问题,与腹中胎儿探讨是否应让它降临世间。
繁衍是生物的本能,不会有人质问一棵植物为什么产生种子,而人类的父母会怀疑,人类的子女会控诉。“你生我也没经过我同意啊”,最早是《家有儿女》里刘星一句搞笑的话。这似乎是逻辑谬误产生的幽默,先有我的生命,再有我的意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同意或反对自己的诞生。
决定生命诞生的是父母、医生和强权。《何以为家》中的小赞恩将父母告上法庭,控诉他们为何将他带到世上,去承受贫穷、饥饿、耻辱和最难以忍受的绝望。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少有或根本没有这种对父母的诘问(这是幸运的):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绎并非我们选择的剧本”;我们会思考如何活得更好,但作为一个既定事实的《活着》是无法改变的;我们之所以能拥有思考生命正当性的机会,正是因为被给予生命。
父母、医生和强权又以什么标准决定生命的诞生?自己的情感需求,社会规范的压力,孩子的预期生活条件、健康水平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又或者仅仅是一个意外。这一切看起来都不可靠,因为都是他者的利弊权衡而非本人的意愿,这又绕回了上一段的讨论。
“我”坚持给予孩子生命,给出的理由则有快刀斩乱麻之妙:生命的诞生比从未出生更美好,虚无的痛苦甚于一切。
与此同时,“我”讲了三个反乌托邦的故事,吓走了腹中尚不勇敢的孩子,像是在表达作者的怀疑——作者也并未给出答案。“世界一直在变,但仍然保持原状。”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残酷的生存法则不会变,穷人和富人之间的不平等不会变,人性中的恶不会消失。就《何以为家》中难民的生活来说,生孩子完全是不负责任、荒谬甚至是邪恶的,因为他们将在阴沟里长大,穷尽一切力气试图逃脱饥饿和耻辱,最后只换来绝望。
不说生命的决定权,孕育生命本身究竟是什么感觉呢?“我们将睡在一起,我们互相搂抱着。就只是你和我,我和你,世界上再也没有谁能睡进我们的床。”包裹一个小生命该是多么神奇的体验,当然,与之相伴的是程度相当的痛苦。女性因为生育承受痛苦和一系列不公,换来作为母亲的体验和一场勇敢冒险的机会。很难说我希望未来的孩子是男是女,我只希望她/他有足够的勇气和运气。
书中的“我”非常独立并且尊重独立。“一个未出生孩子”尽管还不具形,连是否称得上是生命都存疑,但它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延续,“我”并未交代父母的情况,而是与之平等对话。“我”也并不需要它,拒绝无私奉献的母性。“我”不断质问和怀疑,先是痛斥爱和家庭是谎言,又让孩子忘记这些蠢话去拥抱爱,情感的波动和反复之剧烈让我对自己的善变释怀。阅读过程中,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讲述的是法拉奇怀孕中的思考和想象。直到看了后记才发现书中的“我”并非她本人,不过一定有她的影子,有些好奇现实中法拉奇是否也如此冲动又冷静。
这本书不应是一本面向女性的书,与“一个未出生孩子”的对话就是与生命的对话,它面向每一个人。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读后感(八):生育的大问题
本文全文转载自公众号:【极夜 Polar Night】
坦率的讲,《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读的我很难受,各种意义上的很难受,但不妨碍我给它打五星的满分。
这本书其实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一个刚跟男友分手的年轻女生发现自己怀孕、经过挣扎决定留下孩子,最后胎死腹中自己也因引产丧命。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她给这个没能出生的孩子写了很多很多信,信的内容包括生命、爱情、母子关系、堕胎的权利,等等等等。有人说,这是一本典型的女权读物,但在我看来,女权只是它的一小部分。这本书,绝不止于此。
你为什么要生我?
我们这些已婚数年仍未生育的女青年,完全就是这个社会上最会被人“指教”的群体之一。几乎每一个认识但不熟悉你的人在每次见到你的时候都会非常友善的问你: “还不考虑要孩子么?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呢?” 最开始的时候,我都会很客气的回答: “我们还年轻,养不起。”一般人到这里就会跟我一起同仇敌忾的吐槽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昂贵花费,总有很少一部分的人会说: “生了就养活了,你看过去,blablbla。” 碰到这种选手,我一般还是笑着,因为他们都是没什么恶意的长辈。但其实心里已经在吐槽: “古代人连五十都活不过,合着到岁数了大家一起死去呗?” 其实除了养不起、没浪够,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只跟先生谈起过的: “你说人到底为什么要生孩子?” 记得我先生当时说了很多理由:为了防老、为了给自己的生命一个延续、因为大家都生就觉得该生了、因为怀了不能打等等等等。 说句一定会被骂的话,上面这些原因,在我看来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因为这些理由归根结底都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庸,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生育,从根源上,缺少对一个新的生命的尊重。如果基于这样的原因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万一有一天他经历了痛苦或因我的指责而质问我: “妈妈,你为什么要生我啊?我求着你让你生我了么?” 这种时候,我该如何回答他?为了给我养老?为了延续我的生命?还是反过来去指责他:“我都生了你了,你竟然不感激?”我自己都不觉得拥有生命是一件绝顶幸福的事,我说不出这样的话。 显然,法拉奇也有我这样的担心。 所以,整本书她都在寻找问题的答案。
双向选择与自然规律
就个人而言,我更愿意把生育解读成一种双向选择,这源于一个我一直都特别喜欢的关于生育的传说: 天上的小天使们会躲在云的后面悄悄的观察人间刚刚怀孕的孕妇们,然后选一个来作自己的妈妈。 这个传说美妙在把单方面选择生育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双向的选择,让一个新生命的降生显得并没有那么“被迫”。 佛教中也有类似这样观点,当然,讲报应的佛教,不会把因果描述的这样的浪漫。在佛教里,每一个生而为人的人身上都背着累世的业与债,在这一世中走的这一遭无非就是还清过往的业再欠下一些新的债,如此轮回往复、报应不爽。也就是说,每个灵魂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因果导致的必然,而不是父母抉择的偶然。 这样不唯物的说法,总会让人良心上放松那么一点点。 法拉奇则更倾向于用西方崇尚自然规律的理性浪漫去解读生育,在书里她说:
怀孕并不是自然对人一时贪欢的惩罚。它是一桩奇迹,如同绿树与游鱼是自然的恩赐一样。 ——奥莉娅娜·法拉奇《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肯定会有人认为,纠结为什么要生育这件事情是没有意义的,来了就要,不要计划才是最尊重规律。乍一看这样的观点与法拉奇无异,但实际上,在没有理解规律本质的情况下被迫接受规律,这样的生育仍是糊涂的。 无论是双向选择还是自然规律,用这两个方式解读生育的背后存在一个十分重要一致的内核:孩子的降临,是他自己或自然的选择,父母只是生理上承担抚养他长大的那个人,是一个播种、种树的园丁。树属于自然属于他自己,唯独不属于园丁。
父母与子的关系
法拉奇在书中认为,孕期的母子更像是两个熟悉的陌生人,怀孕是他们之间的契约。母亲用身体养育胎儿,胎儿则要坚强的活着尽量不要给母体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我很喜欢这个说法,因为契约关系的内核是平等,并非一方的的无条件付出。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人类沉迷于歌颂母爱。无论是十月怀胎的折磨,还是分娩、哺乳的痛苦都被囊括在歌颂的范围之内。这个歌颂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畸形的不平等与压榨。 因为你伟大,所以你要忍受痛苦;因为你伟大,所以你要牺牲你的事业;因为你伟大,所以你甚至要牺牲掉你的一部分人生与快乐;因为你伟大,所以你为孩子付出了什么都是应该的。这样不平等的伟大往往会滋养出两个病态的个体:无用的父亲与被桎梏的孩子。 在男权社会,男性一反常态的不去用伟大去形容自己,恰恰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哺育孩子的事情上是无用的。当然他们给无用找了个更好听的词:隐忍或沉默的父爱。 但是,作为一个经常被称为“平权仙子”的女权主义者,我并不认为应当完全否认男性在生育过程中的作用。我很高兴的发现,自己与法拉奇达成了共识:
世界上并没有通过单性繁殖而降生的人。那个刺破我卵膜的精子是他的,使你身体形成之初的细胞核,有一半是他的。 ——奥莉娅娜·法拉奇《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承认男性在生育过程中的作用,是要求他们承担“伟大”义务的前提。因为他们不承担义务而直接否认他们的作用,这不是女权,这是遂了他们的心意。
与无用父亲的可憎相比,被桎梏的孩子则是所谓“伟大”母爱滋养出的可怜的产物。他们自幼便不会被当作一个被平等对待的个体,他们因母亲的伟大而将母亲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而母亲则容易因沉醉于自己的伟大而将所有情感寄托于孩子上,将他们视作自己的私有物。这样畸形的母子关系,则是很多家庭悲剧的元凶。
法拉奇展示给我们的,一个正常的父母与子的关系,应当是一个契约:
我们因自然规律而照顾你、抚养你,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会教给你独立生存的的能力,而你则带给我们幸福感与情感的回馈。你不属于我,不属于你的父亲,我们无权决定你的未来,你只属于你自己。如果你因我们对你的爱与付出而觉得感恩,我们则心生欢喜。如果你因我们的疏漏而对我们心怀怨怼,我们也不会怪你。
生命的意义
在书的开头,女主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是“从虚无到虚无”,认为人生的终点就是死亡,这一路上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幸,十分艰难。
在书的最后,她在混沌间听到孩子对他说的话,才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从虚无走向虚无,而是这一路与苦难并存的爱与希望。 她的观点会有这样的转变并不是悲观主义者的自我救赎,而是因为她意识到当她孕育一个生命的时候,她的思想与孩子的思想一直相互链接,她悲观负面的情绪传递给了孩子导致胎儿“选择“不出生。这样的观点有没有科学依据我并不清楚,但她观点的转变却是我喜闻乐见的。
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一个文艺青年在少不更事的时候都会去做的事情。而我们总会把发现“人活着就是为了死”、“活着就是痛苦”这样的“真谛”当做最酷的事情。
这些结论没什么错,但是真的一点都不酷。 不管是为了轮回消业,还是为了顺应自然规律,来了人间一趟,来都来了,把苦难当成经历、把注意力转移到一朵木兰花的花开花落、把希望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向死而生,才是最酷的事情。
碎碎念
这本书的书评和读后感真的非常难写,因为小几十万字的内容包含了生命中太多太多重要的事情。不同的人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体验和落脚点,可能关于女权、可能关于堕胎、可能关于爱情、可能关于希望。
于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让我更透彻的明白了今后应该如何跟我的孩子讨论“我是从哪里来的?”和“我为什么要生你?”这两个灵魂问题。
“你是从宇宙里最黑暗的地方来的,你生活的地方什么都没有,所以你好奇想看看世界上都有什么。于是宇宙拜托我生下了你,替宇宙把你养大、教会你看这个世界的本领。”
“因为我和你爸闲的无聊,想要一个小孩充实生活,而你正好想来看看世界,宇宙就把你送来了。”
极夜 PolarNight:如果太阳永远不会升起,我们用什么点亮黑暗《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读后感(九):身为女性,是一场值得称颂的冒险
按:新版增加了一篇访谈,翻译改进。
“献给那些勇于质疑的人/献给那些不惜以磨折和死亡为代价,孜孜不倦追问为什么的人/献给那些将自己置身于给予生命/还是拒绝生命的两难境地的人/这是一本由一个女人献给世界上所有女人的书”,在《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这本书开头,法拉奇这样写道。
这本由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和“文化奇迹”的意大利作家兼记者法拉奇写就的作品,是一封“一位年轻的职业女性写给她在子宫内怀孕的胎儿的信”。它详细介绍了这位女士在自己所爱的职业和意外怀孕之间做出选择的挣扎,以她的童年为例解释了生活如何运作,并警告他/她要注意世界的不公。
法拉奇在文末采访中的一段话在当下看来似乎更具意义和力量:“在当今,身为女性是一场值得称颂的冒险。正因如此,这本书的主角对孕育中的孩子说:我希望你是一个女人......坚持不懈比赢得胜利美好得多。”“我并不恨男人。我带着怜悯和愤怒爱他们,因为他们也是一些口号的受害者,就像我一样。我希望他们成为我的同道,和我共同思考、共同反抗。这已经是一种爱的关系了。”
生为女人
你愿意成为一个男人还是女人?我希望你成为一个女人。我希望你有一天能有机会去经历我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情。我一点也不同意我母亲的看法,她认为生而为一个女人就是一种灾难和不幸。我母亲在感到难受时经常叹息:“唉,要是我是一个男人该有多好!”
我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由男人为男人们建造的世界,他们的专制是如此久远,甚至影响波及语言。Man(男人)这个词同时具有男人和女人的意思;mankind(这是由man派生出来的词)可以意指所有的人;人们总是使用homicide这个词(homicide来自拉丁语,homi有man之意)表示凶杀,而不管受害者是男还是女。
在那些由男性杜撰的解释生命的传说中,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是男人,名叫亚当。夏娃是之后为了给这个男人提供欢乐和给他引起事端才被创造出来的女人。在众多的教堂装饰画中,上帝被描绘成一个蓄着胡须的男性长者,而非一个披着长发的老妇人。所有的英雄几乎都是男性:从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到尝试飞翔的伊卡洛斯,乃至那位被称为上帝和圣灵之子的耶稣,仿佛那个生养他的女人只是个育儿器或奶妈。
然而,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一个女人才会那么令人着迷。这是一场需要勇气的冒险,一次绝不会无聊的挑战。如果你生为一个女人,你就要应付许多事情。
首先,你将不得不努力抗辩,假使上帝存在,上帝也可能是一个白发老妇人或一个美丽的姑娘。其次,你还得努力去解释夏娃摘苹果那天所诞生的并不是什么原罪,而是名为“反抗”的了不起的美德。最后,你还得做出努力去证明在你光滑匀称的身体里,存在着一种亟待认可的智慧的呼声。
做一个母亲并非一种交易,甚至也不是一种义务,它仅仅是诸多权利中的一种权利。说服别人去相信这一事实,需要你付出极大的努力,而你将几乎无法做到这一点。你经常,几乎总是会失败。但是你一定不能因此就失去信心。战斗本身比获胜更为可取,行在途中比到达终点更为美好:因为你一旦胜利或达到目的,你会感到内心空虚。为了克服这种空虚,你将不得不再次开启你的旅程,拟订出一个新的目标。
是啊,我希望你是一个女人。我希望你绝不会说我母亲曾经说过的那些话。我从未说过那些话。
生为男人
但是,如果你生为一个男人,我也会同样感到欣喜,也许更为高兴。因为你将免去许多耻辱、许多奴役和虐待。如果你生为一个男人,你就不会担心在漆黑的街巷里遭人强暴,你不必强装美丽的笑脸,以便一开始就赢得人们的青睐,不必修饰自己的身体以便隐藏你的智慧。
当你和你喜欢的人睡在一起,你也不必在乎人们对你的那些令人作呕的议论;人们不会告诉你原罪产生于你摘下苹果的那个日子。你会免去许多艰难和挣扎。你就有能力更加轻松自在地提出那个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他也可能是个白发老妇或漂亮姑娘的主张。你将能去反抗而无须遭到嘲弄,能去爱而不必承担对怀孕的恐惧,能够为你自己感到自豪,而不是受人嘲笑。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男人,你又会面对其他形式的奴役与不公。你知道,生活,即使对一个男人来说也是相当沉重的。要是你是男人,你会有较结实的肌肉,因此他们会要你承受更多的重担,把专横的责任强加于你;你会长一簇胡须,因此当你想哭泣,或更有甚者,当你想得到温柔相待时,他们就会嘲笑你;你身子的前面会长个小东西,如此,他们便可以叫你在战场上杀人或被杀,让你去充当一个维护自穴居时代建立起的永久专制的同谋。
但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成为一个男人同样也是一种激动人心的冒险、一项绝不会让你失望的使命。如果你生为一个男人,我希望你成为那种我经常梦想的男子汉:对弱者赋予同情,对傲慢者强硬以对,对那些爱你的人宽宏大量,对那些颐指气使的人无情。最后,你会明白,如果有人告诉你耶稣是天父、圣灵之子,而不是给予他生命的女人的儿子,那么那个人就是你的敌人。
孩子,我想告诉你,要成为一个男人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在身子前面长出那个小东西。做一个男人的意思是要成为一个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你应该成为一个人。
“人”是一个很棒的字眼,因为它并不限于一个男人或女人。它不会以是否长有那个小东西来作为划分人的标准。从另一方面说,以有无这个东西来区别人的那条界线是相当模糊的。
事实上,男女之别可以简化为,在一个人的体内能与不能孕育出另一个生命。心灵和大脑没有性别之分,行为亦然。你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点。只要你是一个具有心灵和大脑的人,我一定不会像那些人一样,坚持要求你的言行举止只能有一种固定的方式像个男人,或像个女人。我只想要求你充分利用生命诞生本身的奇迹,而决不屈从于懦弱。
懦弱是一头长期潜伏着的野兽。它每一天都在袭击我们,将我们撕成碎片,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幸免。懦弱常常藏身于谨慎、权宜名下,有时甚至假智慧之名。一旦危险来袭,人们就会懦弱胆怯,而当危险过去之后,人们就会变得勇敢无畏。你绝不应该回避冒险,即使在恐惧使你退缩的时候也是如此。要知道,来到这个世界,这本身就是一场冒险,一场过后你会为自己的出生甚感懊恼的冒险。
也许,对你说起这些为时太早。也许,我应该对那些令人忧伤和丑陋的事物保持片刻的沉默,向你述说一个清白而欢乐的世界。但是,孩子,这样做无疑是把你推入陷阱。这无异于鼓励你去相信那种幻觉:人生是一层柔软的地毯,你能在上面赤脚远行,毫不费力,仿佛没有哪条道路上曾经乱石遍地。而实际上,你又往往会被这石头绊倒,跌倒,被石头伤害致残。
面对石头,我们必须用铁靴来保护我们自己,但即使这样也仍旧不够,因为虽然你护住了自己的双脚,却有人总爱捡起石头来砸你的头。我不知道他们听到我的话后会说些什么。他们会谴责我疯狂或者残忍吗? 爱是答案
布塔法瓦:您书中的男性都肮脏、自私、愚钝。您并不爱这些角色。但即使对孩子,您也声称并不觉得这是爱。因此,就人类而言,您是排斥一切形式的爱吗?
法拉奇:我并不恨男人。我带着怜悯和愤怒爱他们,因为他们也是一些口号的受害者,就像我一样。我希望他们成为我的同道,和我共同思考、共同反抗。这已经是一种爱的关系了。
此外,我的书讲了一个爱的故事,一段女人和她孩子之间的悲剧之爱。我说悲剧,是因为其中充满了争吵、褊狭和自我主义,就像所有关于爱的故事一样;也是因为两个人都死去了,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女主角经历了这段致命的爱以后,开始自问什么才是爱。
很久以来,我也会难以抑制地自问。有一天我置身于边笑边讨论这个问题的一群傻瓜中,恩尼奥·弗拉亚诺也在场。他保持着沉默,我也保持着沉默。然后我打破沉默问他:“弗拉亚诺,告诉我,什么是爱?”弗拉亚诺回答说:“呃!......”过了一小会儿,他想了想,又问我:“那你觉得什么是爱?”我也回答:“呃!......”就像书中的主角一样。
我这么总结:一个人怀里抱着自己的孩子,感觉到他那么小、那么柔弱、那么需要保护,而且是未经许可就被带到这世界上,这时候的感觉也许就是爱吧。
布塔法瓦:您认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两个互相独立且无关的人之间的那种关系吗?
法拉奇:答案就在书中的一处,女人对孩子说:“我们的确是这个世界上很奇特的一对:你和我。你的一切都依赖于我,同样,我的一切也依赖于你......但我不能与你交流,你也不能与我交流。......我们是两个命运交织在一起的陌生人,是同时存在于一个身体里的两个生命,相距遥远,彼此互不相识。”
这就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即使在孩子出生、慢慢长大后也一样。每个母亲都迟早会懂。我书中的主角很快就明白了。这位主角有了不起的直觉,意识到这个孩子不属于她,因为孩子只属于他自己。这个论断适用于所有人,对相爱的男女也一样。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无论对子女还是伴侣而言,被爱都不代表被别人拥有,人类将会更加自由,也会更加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