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雾岛夜随》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雾岛夜随》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13 03:25: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雾岛夜随》经典读后感有感

  《雾岛夜随》是一本由不流著作,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雾岛夜随》精选点评:

  ●书是我自己买的,不是别人送的,所以我可以自由说话了。我是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这本书,但我依然觉得作者目前还没有处理好自己、书以及读者之间的三方关系。如果他是驯鹰人,那书就是他的鹰,只不过他用太多的东西来形成绳索羁绑在鹰身上,以至于鹰不能成为自己从而肆意翱翔,所以部分读者自然不会特别惊叹于鹰的雄姿了。他可以再切断一些绳索,放开文本表达,且再偏向读者这边。当然所有作者都可以说写作是私人化的东西,写出来也不是让你等外行人之流看的,那我也无从辩驳,只能被编辑老师归入恶意与敌意之人了。

  ●乱且流畅

  ●境遇变幻如风景流转,意识流动似雾中漫游。小说人物在恍惚而不知所措的情况下经历了友情、爱情、亲情、欲望的种种复杂面貌,遭遇了他们一时无法解答的疑惑。不断地失去,不断地落入孤立无助的窘迫状态。或许,只有当迷雾散去的时候,才能明白自己经历了什么,才能有勇气追寻过去、探究生命经验的发生路径。

  ●P.最喜欢的几篇《卡夫卡的一次哭泣》《盲鸟》《他开始感到齿寒》《一次失败的变形》由日常的记述开始,某些动词或视角就想按钮一样,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开关,列举出来的四篇都十分优秀,不仅拥有着非常精确的描写,场景的铺陈,而且对语言叙述的认知也十分成熟,一旦读者契合上个人的体验以后,齿轮开始流畅的转动。其他的小说在结构方面的创新虽然尚有不足,但场景的描写也能够展现出某种临场观察才有的独特视野。“在深秋大雨浇灌的陌生夜晚,我已无处可去,我已丢了耳朵。”

  ●支持国内作家

  ●喜欢《奶油爆炸主义》和《雪,下得太久了》

  ●最好的篇目是《七千里伴随》。电影感强,有一种小众文艺片的既视感(这是贬不是褒)。

  ●以雪起头,以雪结束的短篇集,不流的创作,像是小心用镊子夹起一片片雪花给观众察看,展示这晶体的精细造型轮廓,以及雪片阴翳的部分,之后突然咔嚓一下,镊子合拢,雪花崩溃成齑粉,飘散在冷空气里。

  ●不流是在现代汉语语言学内部进行方法论写作的人。

  ●怎么说呢,确实是一种看文艺片电影的感觉。节奏舒适却略显拖沓,表达的东西是有的,但是展开的方式太刻意。

  《雾岛夜随》读后感(一):雾岛夜游

  小说人物时常处于卡夫卡式的窘迫境况,在回忆与现实之间不断地来回滑动、游离,一边默默承受时间所施加的暴力,一边又不断寻找反抗的机会。 琐碎细微的描述文字、巨细靡遗的心理分析、富有层次的叙事节奏,写出了现实的奇幻性与奇幻的现实性。 作者善于营造静谧和暧昧的氛围,从不经意的日常小事切入,着力捕捉和呈现意识与环境在人物身上的作用原理,试图唤起读者微妙的情感共鸣。 《雾岛夜随》是由十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小说集,其中的人物大多生活在当下,却又想着逃离其间的疲惫无力:因偷窃而陷入一系列窘迫处境的懵懂少年;回忆青春热血、渴望勇气的中年男子;以暴力美学来抵抗虚伪与庸俗的童年伙伴 ;被两位女友共同驱逐而无处可归的多情男人;在漫长雪灾中经历各种离奇事件的酒店工作人员…… 当生活的拙劣假象被一次次地揭穿之后,是奋不顾身地反叛对抗,还是视而不见地重返平庸?

  《雾岛夜随》读后感(二):冰冷与臃肿的集子

  

不流爱雾,雪,电这种自然元素,雾围住心中的一座孤岛,长夜永无止尽,或许就是不流的爱。

细节多,“细节是上帝”。部分行为减拼零碎的片段,不时插入较大块的情节,像波兰的百衲衣。似梦非梦的呓语,托卡尔丘克似的梦游,夜随,信手抓一片雾,裹足自己的双足 。《一次失败的变形》中臃肿的男孩,爆裂的脂膏,男人的沉沦,醒悟,搏击。写作十六年,阴云密布的生活,哭泣的卡夫卡,遁入迷途的《盲鸟》,万物仿佛把他弃凌。

生活的假象存在于现实,而假象之后的幕布在每个人弯曲的脑海中。我们在城市的钢筋下曲折,在曲折的夕阳下青筋暴起,突然,北方的雾与电都轰鸣着暴起。

生活给我阴冷与潮湿,人或许似乎只能“向平白倒去”。

  《雾岛夜随》读后感(三):嘘堂的阅读速记

  不流的割礼或成年礼 局部,琐碎,细小,细节是上帝。 原乡,自我,封闭,像蠕动的蚕蛹,包裹着一种或微不足道力量但与生命本身一样神秘的力量,而又像是要拒绝所有他者和命运,像是随时要收回他正吐出的丝,或毁灭去他将要完成的丝布。 阴暗,但不甚黏湿。如《奶油爆炸主义》。作者个人品格以及年纪使然。 一种清怅的悲剧感。宿命,古希腊。保持抒情性,但超过简单/浅抒情。人的关系和命运。内省的品质。 陀氏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屠格涅夫,《春潮》,《烟》。 穿越,时空挪移的技巧。利用文字以及比喻的漩涡,将历时的事物拖进共时的空间里呈现出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单纯的细节描述所无法具备的厚度和韧性。

  《暴力》,两个情境的重影。复调之穿插。 疏离感。现代主义的标志特征之一。与世界的疏离,与它者的疏离,乃至分裂中的自我疏离。还有,就是,时间上的疏离,或者说一种远离,略显无奈的抽离,不能回去而又记得的青春挽歌。比如《万籁》里对祖父老去时雪景的描述,《暴力》中打群架鸟兽散后落日荒野的情境。一种含着温度的疏离。 既是追忆,也是自我审判,小心翼翼但又决绝的价值重估。《卡夫卡》,两个人的文学对话,毋宁说是年老的我与年轻的我、今我与故我的对话。重申一些重大命题,而疑虑始终存在。结尾很好,如寸铁杀人。 讲故事,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就像蛛丝缠绕,迂回,柔软而轻缓,然不经意中又有切割之力。真实的力量。

  《雾岛夜随》读后感(四):你一生的故事

  

书名是《雾岛夜随》,如果将首字母提出来,就是《我的一生》。这是我读完第二篇的时候,冒出的想法。因为作者总是和笔下的人物纠缠不清,每一个故事的角色,都有自己的影子,而书本本身为镜,映照出的,可能就是作者一生的故事(关于过去的缅怀与创作,关于未来的理想与预言)。

正因为是一本私人化的作品,作者太过细节的表述,一定程度上是打断了读者对文章整体的把控,会觉得很难融入作者所要表述的情感之中。要读懂这本书,首先要了解作者的情况,对大多读者来说,这一切会显得太过陌生与艰难。

将回忆重新表述,将灵魂投入喜欢的卡夫卡身上,对于日常习惯的碎碎念,沿着想象或者臆想中的未来缓缓向前。

让我想起看着“保罗的口袋”聚了又散的日子,认真算起,也有将近十年的光景。

从陌生到相对的熟识,再到逐渐的陌生。各人在各人的道路上摸索着,偶尔也能想起那些一个人读书的夜,或者那个讲述自己故事的人。这本书对于作者的意义应当远远大于读者。有些篇章读来有种《牛蛙》的感受。

在金口袋买的签名版,个人希望在文风处理上除了追求个性化的写作,亦能够关注于情感的侧写,即一种情感的隐藏,将解密的工作交于读者,能够使得彼此满足与共鸣。这本书应该不会是结束,或许之后的文章,都是给予自己的礼物。

  《雾岛夜随》读后感(五):也许是绵延的写作。

  想到柏格森的绵延,无论如何,那种涌动的,不断创造不断前进,未知的,不依托空间的,时时刻刻更新的绵延,想要分岔的能指符号,与能指下的翻涌的所指,想要存在的渴望,都会被故事的进程所打破,如《盲鸟》里的我眼睁睁看着老妇人帮我包裹,无论如何,老妇人都会帮我裹紧,而我看着她的动作,思绪弥漫,绵延开来,却依然会被纱布最后裹紧,打断绵延,被叙述的力量拉到窗前。十篇小说中,不论“我”如何变换,一次次拉长语词,在延迟的叙述中,似乎永恒的喷涌中,不断创造而得到的留白里,建立起的绵延的生命实践中,“我”的感受都会被击碎,被扯入下一段,拉入叙述中,进入那个氛围,那个一次次绵延建立又被扯碎的我与世界的交互、服从、对抗中,迎来结局,正如所有的小说要划上句号,所以的人都会死,当“我”不再绵延时,我便死去。

  《雪,下得太久了》中:我不知道那些岁月算不算是世界末日的一种,如果算是,那它就是一种超出了我们想象力的末日,它来得如此安静,也让这个世界的四百万人和数十万建筑和数以万计的物件寂静地失踪了,没有大逃亡,没有大恐慌的蔓延,没有彻底的饥饿,没有什么意外死亡,唯有无数的、无数的雪花从米粒大小到手掌大小的雪花,极其耐心地一丝丝地将我们生活之间的空隙填满,以此隔绝了每一个人。

  我觉得这一段可作小说集的基调,正如乔伊斯《死者》里为全文下雪。十篇小说里的主人公都会迎来末日。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改变,无法抵御那些从天而降的雪,无法避免世界的伤害,无法逃离世界,甚至所有的逃离逻辑都从世界得来,无法阻止心灵的绝对自由被现实一次次侵袭,无法阻挡将我们推向句号的叙事力量,分叉最后归于沉寂,绵延不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