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养活教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养活教育的读后感大全

2020-07-29 23: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养活教育的读后感大全

  《养活教育》是一本由聂圣哲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养活教育》读后感(一):《养活教育》:养活自己,是一个人必须学会本领

  

小时候,因为里穷,母亲会让我做很多家务,甚至干农活。第一次做饭是7岁,时还不知道饭怎么样算是煮熟,只管一直烧柴火,直到我妈过来查,告诉我米变得饱满才算熟。高中是在寄宿学校,很少在家做饭,有次同学我家来玩,我妈在忙,我自己炒菜,竟然发现已经不会炒菜。两周回一次家,我妈说在学校学习累,少做家务,认真读书就行。

没考上大学打工混日子工厂食堂可以在食堂吃饭,偶尔在外面吃,很少自己做饭。放假在宿舍里玩手机,或者上网、逛街,玩一天比上一天班还累。习惯性喜欢窝在沙发里,看着娱乐的电视剧美其名曰放松心情

很多时候会觉得生活没意思得过且过。跟朋友聊天,很多年轻人也是这样过的,凌晨睡觉,早上起不来,家里一团糟,就是不想收拾工作方向前程不可知,很想找到某个稳定的工作以保生活的安,但却没动力寻找

放假闲的时候,玩手机也行,就是不想做事。越是清闲,越是颓废,躺着玩手机的后果全身酸痛,没有任何满足感。反倒是做点家务,拖拖地,出出汗,才觉得浑身有劲死气沉沉的时候,坚持做点体力劳动,身体会醒过来。

类似于跑步的意义,跑的过程中,出汗带给人身体的舒爽,是运动后的愉悦。如果只是读书,不做其他的教育,人活着又有什么意思人们可以只工作不做家务吗?就算是超级有钱的人,也需要做一些体力劳动来缓解压力

正是在有这种领悟时,看到《养活教育》这本书,而且对这种思想深感赞同。《养活教育》是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聂圣哲先生写的,他提出的养活教育的基础是生活自理和有支撑生存的收入来源。在家庭中,孩子从小需要做家务,培养孩子从思考行动,从行动到总结改进习惯

现在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重视,各种补习班兴趣培训班层出不穷家长在各种班中奔波,孩子在精神上也很累。有些家长看到学生写作业很累,会切好水果端到他书桌旁,家务更是不用说的,读好书就行,什么都不让他做。

上次跟同事聊天,她家有10岁左右的孩子,聊到放学作业很多,要做很晚,不会让他们做家务,怕他们累着。再反过来想,父母上一天班,回家还要做饭,难道不累吗?我们愿意自己累,也不愿意让孩子受委屈。可是这真的是对他好吗?

养活教育得不到实施的很大原因在于父母。父母是第一次当父母,自然也是不知道怎样才是对孩子好的。听别人怎么说,大多数怎么做,觉得差不多就这样实行。读书苦,心疼孩子,减少他们的劳动量,甚至有些家长会觉得自己孩子长大后是赚大钱的,不需要做这些生活琐事。

个人每天都会做的是吃喝拉撒,把自己吃喝拉撒照顾好的人,才能真正的独立。有时候听到一些女孩子说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婚前父母包办,婚后又有谁来承担家庭责任呢?这种社会巨婴由谁买单呢?

如何做到养活教育?

1.从小培养做家务的能力。

家务事看起来很简单,实则需要很多耐心,做的过程中,需要条理性,注重细节。就拿做西红柿鸡蛋来说,先得准备西红柿和鸡蛋,量的多少够一盘菜,打鸡蛋需要加盐,切西红柿,先炒鸡蛋,再炒番茄,出汁,再加番茄混炒,出锅。大脑里会有一个行为过程,这是训练孩子的条理性的绝佳方式。不仅家务做了,还教会孩子如何生存。

任何一件家务事,都是简单的组合,但是连家务都不会做的孩子,他的童年里只剩下玩乐和读书,哪里还会有家庭责任的意识呢?

2.生存之道,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现在的孩子,一见到玩具就想买,没有抵抗力。经常会看到孩子在地上打滚,哭闹,央求父母买玩具的。心软的父母直接掏钱就买,心想也没几个钱,赚的钱不就是为孩子嘛。

玩具根本解决不了孩子的好奇心,还会变本加厉地买更多的物品。节制孩子的物欲,告诉孩子父母赚钱的艰辛,培养孩子的价值观。

人生一定要赚钱,钱是一般等价物,赚钱的就是追求平等,追求自由。懂得赚钱的重要性和金钱如何分配,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3.在意别人的存在与不麻烦别人是必备的修养。

在社会立足,很容易受别人的看法影响,但是跟在意别人的存在不一样。人们在社会上,是群居动物,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需要在意别人的存在,理解别人的想法,不与之发生冲突。在学习和工作中,能自己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不要随便麻烦别人。

有些人觉得带一次外卖,帮丢一次垃圾,帮倒一杯开水,都是极其简单的事情,习惯叫别人去做,从而养成依赖性人格,而在旁人眼里,这就是不顾别人感受的人,你会喜欢这样的人吗?

幼儿园的有首歌,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不仅仅是唱着玩,而是真的要让孩子身体力行。从小学会扫地做饭洗衣服,在劳动中的过程实现思考与实践的意义,在行动中得出经验。

总结:我为什么会如此赞同养活教育的概念呢?这其实是从小母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我的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道理,她忙的时候会让我做很多家务,小的时候懒,不愿意做,我母亲会鞭打我,下狠手那种。还好我学会了家务,不管任何时候都会谨记自己养活自己,不依靠于别人。

母亲那个年代的婚姻观,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意思是女人嫁人后从夫,丈夫有义务赚钱养家。我身边也有这样的女孩子,他们觉得婚后应该依靠男人,如果男人工资不上交,马上提出离婚。其实这样的人,不管跟谁过日子都不会长久,她连最基本的养活自己都不会,又怎么会把日子过好呢。

同理到现在社会,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最基础的是要学会生活的自理,吃喝拉撒的处理,再是出入社会的生存能力,不依赖父母,做一个健康的独立的自强的人。

养活教育是最根本的教育,是所有其他教育方式的基础。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能掌控自己人生方向的人,都是在行动中获取智慧,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养活教育》读后感(二):孩子将来能如何养活自己?这可能是一个连他父母都回答不了的问题

  

有位朋友,是影院的管理者。

刚复工的昨天,看到他发了一则心酸的朋友圈:

“影院停摆将近180天的日子里,我发现,除却这一身工作服,其实自己根本不如手下的普通员工。有的员工在家里几乎从小就承包了做饭的活,疫情停工期间,没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的他应聘到了后厨;有的员工从小就喜欢做手工,一个月大半的工资用来买工具买车床,家里东西坏了几乎可以自己搞定,在没有收的日子里,凭着自己的巧手,当了汽修车间的兼职,现在复工了,师傅还问要不要考虑留下,把手艺学精;更别说那些趁着疫情期间拿下了中医产康师灸疗师技术证的员工。他们学历不高,职高,高中,大专。要不是城市扩张,他们只能算是县城的人。比起年轻的他们,要是丢了工作,我还真不知道自己这个进入不惑的中年人,能有什么别的手艺生存下去。”

除了看到中年人深深的焦虑,似乎还看到了这一代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从小被灌输的“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至今的影响。

朋友这一代人的父母,出生成长于动荡刚停止,社会刚开始复苏的年代,看着身边的一些人,拿到了文凭,从普通工人、农民,变成了知识份子,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于是,在印象中,自己与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书读得少了,没拿到那一张文凭,于是,当他们有了孩子,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读书、学才艺,有一份光鲜的工作,唯有这样,他们才能看到改变命运的希望。唯独没想过,除了读书,孩子还有什么技能,能在安稳的工作之外,养活自己?知识上的教育满满,如何养活自己的教育,似乎根本没进入过他们父母的想法中。

在大多数人的阶层里,除了拼文凭,还能如何各凭本事地活下去?看到了朋友所发的感慨,在阅读这本《养活教育》时,便越发觉得,教会下一代,如何养活自己,重要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品德教育、知识教育。

《养活教育》是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聂圣哲先生写的,他提出的养活教育的基础是生活自理和有支撑生存的收入来源。在家庭中,教孩子做不会做的事,逼迫自己做会做的事(不断改善),让孩子从小树立“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格观,尽早独立,养活自己。

01养活自己,是一切的基础

如果向一些父母提问,如果某一段时间,家里只有孩子,他怎么养活自己照顾自己?

大多数父母会说,不会的,家里总会有人做饭做菜;或者说,现在大了,给点钱让他自己在外面吃,吃完回家做作业就行。

那孩子在家里分担什么家务吗?

大多数父母还是会说,哪里用他做什么,好好读书就得了。或者说家里有保姆做,不需要他做呀。

如果再问,你的孩子将来会如何养活自己?

大多数父母会说,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有份好工作,就能养活自己。或者说,读完书回家和我们做生意,养活自己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其实,“养活自己”并不仅仅指挣到钱,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还包括学会做许多“小事情”。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身边,可以独立生活;

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烹饪技术,生活就不会被外卖所包围;

学习打理、布置环境,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觉得高雅;

学习有计划地消费,使生活不至于陷入窘境……

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父母或身教,或言传,不断重复训练,孩子才会具备的。衣食住行,现代这个社会要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越来越多,但是如果没有生活自理能力,那一切的生存,便都成了空谈。

02读最短的书,挣最多的钱

小时候写作文,总会离不开《我的理想》一类的题目,于是作文本上满是科学家、宇航员、发明家等等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如果说这是成功灌输给孩子的人生目标,那么,其实父母也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方式把起跑线往前移一点,移一点,再移一点,以便于“早跑”。

再高大上的理想总归要落于在社会上生存下去的现实,太远的理想,反而目标没那么清晰。犹太人的传统文化里,就对人生目标做了一个最简单的归纳:

人生目标=信仰+金钱+知识

他们给孩子树立的意识是,人生的目标中,最重要的是挣钱,没有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要如何挣钱?不一定非得读完所有的书再去挣钱,边实践边挣钱的本领,可以从小练习。

而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谈钱是一个庸俗的事情,自然也极少教孩子如何挣钱,以为孩子长大了就自然会挣钱了。评判起一个孩子,会以读了什么名牌大学,高薪进了哪家机构为条件,最终也还是谈到了挣钱。

历史上的犹太人,大多数时间,都奔波在流亡的路上。这个民族生存下去,靠的是什么?除了信仰,只有钱!

长期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逐步建立了一套代代相传、行之有效的金钱观,它既能帮助他们控制金钱,获得财富和快乐,又不会迷失自我,变成金钱的奴隶。

关于金钱的格言,有很多,例如:

信仰投射光明,金钱带来温暖;

满满的钱包不见得就好,可空钱包却会带来罪恶;

崇拜物质的人,自己也将变成物质;

人并不是为金钱而存在的,正如衣服是为服务人类而存在一样;

金钱是给美好人生的祝福,没有钱的清高思想是危险的。

诸如此类的种种金钱观念之下,占全球2%的犹太人,获得了22%的诺贝尔科技类奖项;世界金融领域的话语权,犹太人占了几乎半壁江山。

既然目标都离不开挣钱,为何不从小就培养孩子挣钱的观念呢?

挣钱容易吗?大多数父母都会摇头,钱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修养、品格和技能,也是一个人如何把知识、勤劳、洞察力融合在一起的能力,没有这些能力的支撑,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是挣不到钱的。

无论孩子最终上了名牌大学,还是退而求其次读了专科学校,其实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基本雷同,大多数孩子不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

不太会做饭洗碗,不太会洗衣服,不会做出行计划,更不要说许多DIY手工(其实大多变成了家长的作业),但是会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一身钢琴小提琴绘画舞蹈的才艺。

在这个社会上,首生要生存,才有生活,大多数情况下,拥有一双灵巧的手养活自己的人,却更可能有“诗和远方”。有可能那些只会埋头敲键盘的人,有极大的机率食不果腹,更经不起突如其来的工作上的变故,就如同那位发了这么一长篇感慨的朋友那样。

不能自我生存的人,究竟是他抛弃了社会,还是被社会抛弃了他?

  《养活教育》读后感(三):《养活教育》:培养出能够独立的孩子,你需要明白的那些事!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19岁的女孩不会做饭正常吗?这个话题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有很大一部分网友都认为青少年都忙着读书呢,没时间做这些事情……等到高考完了,再学着独立也行。这种以学业为主,其他生活技能会不会都无所谓的思想充斥在我们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

这种教育观点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啃老族、巨婴症、妈宝男…… 层出不穷。已经成年的孩子们无法自立于社会,收拾不了自己的家务,打理不了自己的形象,做不可自己大饭,容不了社会团体……这样的孩子像寄生虫一样,无休止地蚕食着垂暮之年的父母。

面对这种社会问题,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聂圣哲先生于2009年率先提出了“养活教育”的思想。他的作品《养活教育》系统地讲述了这一观念。相信会给教育孩子处于迷茫阶段的家长,给以新的出路。培养出健康、快乐、幸福、真正能够独立的孩子。

一、 是时候刷新我们的教育观念了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人们陶醉在一种新时代到来的亢奋中,言谈间不是人工智能就是诗和远方,仿佛人类已经再也不屑考虑衣食住行这类庸俗的问题了。

诚然,衣食住行才是是和远方的基础啊!

40-60后曾经的父母,现在的爷爷奶奶,他们作为家长的主要人群,他们的教育观念影响颇深。他们不仅身体力行,还影响着70-80后父母的教育观念。他们是吃过苦的一代人,在他们眼中,他们那个时代少数考上大学的人,因上大学而改变了命运。因此他们脑海中形成了一个真理:一个人只要上了大学,就解决了人生的一切问题。

然而,当今社会大学生一抓一大把,上过大学已经不是立足社会的重大优势,不能借此就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

虽然二胎政策已经实行,但是独生子女仍是一个很大的群体。父母只有一个孩子,自然倍加珍惜。

以上种种导致的结果是:

除了考试,不具备其他能力。不会做饭,不会洗碗,不会洗衣服,更不会做西方流行的各种DIY。

一个不会劳动,四肢没有经过训练,不具备生存能力的孩子,长大后很难适应社会,能力,情商都会出问题。

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刷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养活教育”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个新的趋势。

“ 养活教育”倡导:养活自己是一个必须学会的本领,只有养活自己才能立足社会,然后才有自由。有了自由才有条件去追求诗和远方,才有闲情逸致去仰望星空。

训练生活的自理能力,未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做准备;具有较高的烹饪技术,生活质量一定不会太差;待人接物有分寸,能给人以信赖感;衣着打扮得体,可以树立良好的形象;有计划的克制消费,使生活有条不紊;善于打理布置环境,让人觉得高雅……这些能力都需要父母去下功夫,去教去陪,去不断的重复训练,孩子才能具备。

二、 如何进行“养活教育”

1、 给予孩子适当的母爱

母爱是营养品,也是危险品,适当的母爱给下一代带来的是温暖;过度的母爱,则会毁掉孩子的前程。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孩子自己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不要过度插手孩子大的事情,在恰当的时候放手,给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机会。

日本的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都是两手空空,孩子自己背着厚厚的书包,拎着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包。不帮孩子拿任何东西。日本的家长会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你应该让孩子自己来背。这一点,值得我们中国父母学习。

2、 养活教育从学做家务开始

做家务是养活教育的重要部分,家务训练做好了,养活教育的大门就打开了。做家务,它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是一种综合素质,做家务不仅训练手指能力,还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智慧,提升孩子的情商,增进孩子的自信。孩子没洗一件衣服,每做一道菜,每栽一棵树,其中的过程都是有颜色有温度甚至有生命的。

即使在做家务过程中遇到的小挫折,也能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帮助他们应对将来更大的挫折。

居里夫人对孩子的教育永远围绕这五类事情:园艺、烹饪、缝纫、雕塑、体育运动教育。她要求孩子们的四肢不断接受锻炼。在她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她的孩子们都成才了。她的大女儿伊雷娜于1935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艾芙成为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

3、让孩子懂得挣钱

中国传统文化不太重视挣钱。把精神高尚,物质贫穷视为一种清高。但是生活中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养活教育中,培养孩子挣钱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需要把传统教育中对于“金钱教育”缺失的这一板块进行补齐。

犹太民族很重视金钱的教育。

犹太人有很多关于金钱的格言:

信仰投射光明,金钱带来温暖。

满满的钱包不见得就好,可空钱包却会带来罪恶。

崇拜物质的人,自己也将变成物质。

人并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正如衣服是为服务人类而存在一样。

我们也应该从小教育孩子认识金钱,了解金钱的重要性。家长可以分阶段进行训练:

2-3岁:认识纸币或硬币

3-4岁:学会简单的算账

4-5岁:让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以及钱可以购买东西

6-7岁:看懂价格标签,培养钱能换物的观念

7-8岁:给孩子机会赚钱,把到手的钱存到银行

8-9岁:能制定一星期的开支计划

9-10岁:要求孩子定期省下一下钱,以备不时之需

10-12岁:制定并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

12-13岁:懂得正确使用金融业务术语。

  《养活教育》读后感(四):养活教育

  

过去的父母不知教育是什么,只是跟着生命的轨迹行走,很多人养不出优秀的孩子,只能让自己的孩子重复着祖辈的命运,现在人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开始花大力气在孩子身上进行精英教育,渴望孩子能突破阶层,拥有一个更好的人生。

现在鳞次栉比的校外培训机构,补课、特长培训成了孩子们全部的课外生活,父母总是希望以自己的最大努力和付出成就孩子的人生,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现在的孩子普遍抗压能力低,一点儿小事就可能引起自杀或他杀,因手机被拿走而自杀、因家庭作业完不成而自杀、因老师谈话而自杀、因家长未参加家长会自杀、因老师或家长有所要求而砸师弑母……,没想到过去最神圣的职业,做老师和做父母都成了高危职业。

阵阵唏嘘,挡不住现实的残酷,种种恶性事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也让有孩子们的父母无比恐慌,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这千小心万小心地爱护着,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也许作为当事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有的在懵懂中走向了死不暝目,其实这些犯事的孩子,不乏大家眼中的优秀孩子,他们在人前知书达礼、阳光向上,可谁知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心理又扭曲成了什么样?

其实关于新一代优生优育的孩子教养的弊端,很多教育家老早就开始了思考,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的主席聂圣哲先生就提出了“养活教育”,来驳斥新生代不切实际的全民“精英教育”,来治愈“唯教育”所带来的社会弊端和亲子问题。

古语有云,“少说多做”,但现在的家庭教育是“只学不做”,瞧瞧从城市到农村的学龄儿童,大多数都是家长随接随送,几乎没几个学生是自己背书包,家长们都觉得孩子学习太辛苦,理应为他们多分担。

可是这样,孩子生命的能量能在哪里体现呢?他们并非是一个布做的洋娃娃,随你摆弄任你“以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想要释放的生命能量,你以爱护之名,剥夺了他生命的激情,你以为他会快乐吗?

虽然他们可能爱学习,但看到你一副“唯学习论”的嘴脸,谁不反感?谁不为自己被压抑的生命力叫屈?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叛逆?为什么杀父弑母?只因为他们没有得到释放自己生命能量的机会,没有感受到挥洒生命能量的快感,而阻止他们实现这一切的正是他们的父母,“唯学习论”葬送了他们的青春,叫他们如何不恨?

而治愈这一切,唯有回归,以我们老祖宗遵从的“养活教育”来拯救这一切。现在已经有很多地方的平民化教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带孩子去农村体验生活,真正与农人一起辛苦的劳作,为孩子创造职业体验,让他们从身体上的吃苦,真正感受到心情的愉悦。

其实有时候,我们逃脱了苦,也就过滤到了乐,但有很多家长并不了解这点,只以为给孩子自以为好的,他们就会更好,殊不知,生命最初是一个混沌的原始件,必须通过不断的扛重施压,使苦与甜、善与恶压缩分离,把苦的与渣滓从生命中分离,人生中才会留下更多甜蜜和向上的能量。

《三字经》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而人教,不应只是口头的说教和空洞知识的灌输,应该是知与行的一点一点的雕琢与打磨。

果麦出版的这本《养活教育》,就是从生命最基础的需要谈起,让我们的父母为孩子提供可锤炼生命的条件,使我们的孩子得到各方面健康成长。

一、什么是养活教育?

养活教育就是教孩子做不会做的事,逼孩子做已经学会的事,不断改善和领悟,逐步提高,使他们能更好地独立面对生存的问题。

作为一个人,养活自己,是必须学会的本领。只有能养活自己,才能立足社会,然后才能获得更多人生的自由。

智商是天生的,但是优秀是教出来的,是一个人从自己一点一滴的劳作和体悟中得来的。要想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就要让自己的孩子手、口、心、脑齐运作,它们相互促进,才能变得更聪明。

而我们要让孩子真正的投入生活,能在生活中得到真实的体悟,就要让孩子首先学会生活自理,学会做家务,然后树立养活自己、靠自己立足社会的意识。

养活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只有我们能够面对生存的种种问题,我们才能够享受生活。人的心性锤炼,必须要经历一些人生必经的痛楚,才有可能茁壮成长,能抗风雨打击。

从小承担一些不太重的责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对孩子的成长有相当大的好处,不仅学会了生活的基本技能,还能在劳作中得到体悟,更明白知识的内涵和别人的处境,获得同理心,成长为人格更健全的人。

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方面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是生活自理,二是有支撑生存的收入来源。人没有养活教育,就不可能有教养。生存,是养活教育内容的核心,养活教育的核心就是积极的行动,进行有效的实践。

开动脑筋,启迪思路、改进方法、实践检验、总结得失……这些都是养活教育的精髓,这些都必须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活动中得来。

二、养活教育应从哪些方面做起?

孩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童年。一对只重视学校考试得分的家长,是养不出健康的孩子来的。

养活教育的第一步,首要的就是解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也就是关于自理、自立和生存的问题。

现在富裕少子的生活,让许多父母都把精力投在了孩子身上,渴望他们更优秀,认为只要自己不惜一切地让他们受到更好的学校教育,他们就一定会成为社会精英。

然而,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天赋,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管理社会。但古往今来,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偏见,那就是读书为做官,为有一天能成为人上人,在所有事情上能压人一头是一头。

这也许是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的真实愿望,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实行精英教育,像过去养皇太子一样的方法抚养,势必会造成这个孩子以后的人生悲剧。

一个生活无法自理,做事不需要考虑别人感受的孩子,如果不能保证以后一定会进入精英层,过上受万人拥戴的日子,那他又将如何自处?

现在人人都在争取享受精英教育,但精英教育的结果证明最终只有少数人能够胜出,那到最后,大多数被刷下来的人如何能适应平凡的生活?

一个孩子是天才,他成才并不需要死读书。如果有天份,那他也一定能在搞定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生存困境之后,依然阔首昂扬,向新的方向挺进。如果一个孩子不是天才,偏把它当天才养,不仅孩子痛苦大人痛苦,还可能把孩子养成一个废人,既无法适应生存,又不懂得感恩父母和社会。

有时候母爱是一种营养品,但也更有可能是一种危险品。我们要尽早接受孩子的平庸,用一种真诚的母爱去灌溉他的心灵。如果在完成养活教育后,孩子个人还有更高的理想,这时我们一定要支持,但切莫把孩子一生下来,就认为他是个天才,一定要按照天才的抚养方法来抚育,才觉得自己没有亏待他。

每一个家庭,都是孩子接受素质教育的场所,每一个家长,都是孩子接受素质教育的老师,最务实的行动就是让孩子学会做家务,生活能够自理,面对小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家务的小挫折,能帮他们将来应对更大的挫折。

养活教育的第二步,就是尽早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和挫折。

在这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也没有体验不到一丁点儿痛苦的生活,从小,让孩子习惯生活的现状,能够体验小小的失望和挫折,对以后的人生大有好处。

我们知道,太顺的人生总会让人变得趾高气扬,不把他人放在眼里,连我们熟识的大文豪苏轼也不例外,但正是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苏轼,才沉淀了心性,成为了千古流芳的大文豪。

没有经历挫折的成功只是小成就,只有经历了挫折之后,再次站起来成就的成功,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成功,所以人们会说,没有经历失败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但是,现在的青少年普遍抗压能力低,就是因为没有经过养活教育的历练。碰到一点挫折就赌气、就放弃,遇到一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逃避、甚至轻生,这都是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太过细致,为他们清除了他们生命早期必须经历的生活杂质。

一个人知道了生活中必然存在着痛苦和不顺,就会坦然接受它,并理解别人的苦处,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个人的教养,也是一个孩子成长路上自己必须承担的事,我们一定要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让他们自己拓宽自己人生的长度和深度。

养活教育的第三步,就是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他能够学习正确挣钱的方法养活自己,爱钱不贪钱。

好的生活,金钱必不可少,我们要教会孩子生存的本领,就要教会孩子们挣钱的本事。一技之长,是我们送给孩子以后人生的最好礼物,让他们有一技傍身,能好好养活自己,做一个合法公民。

我们中国人很多都认为谈钱俗,一看到喜欢谈钱的人就称别人铜臭味十足,殊不知,谈钱并不可耻,没钱装酷才可耻。而反观犹太人,他们对财富的认识颇有理性,他们普遍认为:有钱,不见得就好;但没钱,会带来罪恶的可能性很大。

爱钱,但并不贪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守住的底线,因为①金钱能满足人的正常需要,是给美好人生的祝福;②没有钱的清高思想是危险的,它会把我们逼入人生的绝境;③只爱钱是无法有钱的,要钱也爱你才行,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操守;④富人不肯施舍财富,就不会给他带来荣耀,一定要用钱做更有意义的事。

而这些,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养活教育的孩子体验不到的,独立和自由都是在挫折的领悟下才获得的。人一定要学会挣钱,因为不挣钱的人生,不仅害己,还可能害人。

养活教育,越早开始越好。

养活教育的实践,必须抓住孩子儿童期这一黄金时段,越早开始越好。从小教孩子做不会做的事情,逼孩子做会做的事情,让他们在不断体悟中精进。

事实证明,越小让孩子吃苦,他们越不觉得苦,还会乐在其中,因为在小孩子的心目中,一切都是有趣的,吃苦就像一个个打怪升级的游戏,有趣极了。可一旦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就会排斥吃苦,因为人的惰性一旦养成,是很难根除的。

人的一生必定是有苦的,只有在早期尽快喝完人生的苦酒,锻炼出自己吃苦的韧性,以后的人生就不觉得苦,只剩下甜了。而如果人生的布置本未倒置,则更有可能迎来悲剧的人生。

很多人担心养活教育会占用孩子大量的学习时间,但实践证明养活教育越深入,孩子成绩就越好。因为任何知识只有触动孩子心灵,它才有可能变成孩子自己的,而养活教育,就是实战与学习结合,能更大程度触动孩子心灵的感悟,让知识成为孩子自己的部分,更好的吸收。

现在青少年的问题层出不穷,教育也被前所未有的用心占据,但仍然收效甚微,这个时候,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我们教育的方向是否对了吗?我们是否在跟着一个深不可测的欲望走进了一个黑不见底的死胡同?

或许,这一本《养活教育》能把我们拉回来,从一个实在的角度出发,好好培养自己的孩子,既不因自己的局限耽误了孩子的发展,也不会因为自己好高骛远的要求而断送了孩子的人生和家庭的幸福。

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但它不该成为我们痛苦的根源。放下执念,回归生命的本质,也许,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养活教育》读后感(五):这位普通妈妈如何培养出2个耶鲁毕业亿万富翁?1个方法:养活教育

  作者:流浪世界 字数:4342字 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文章系列:【书评】第122篇美国有一则热议的报道,一位出身贫苦农家的华裔妈妈培养出2位亿万富翁。

  大儿子贾斯汀毕业于耶鲁大学。在校期间,他创建了Twitch。2014年,Twitch 以9. 7亿美元的价格被亚马逊收购。

  二儿子丹尼尔创办了Cruise公司,研发驾驶汽车。2016年,通用汽车公司以超过10亿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了 Cruise。

  如此优秀的孩子,贾妈妈是什么方法培养出来?

  有媒体采访这样问。

  贾妈妈说:“答案很简单,从小让孩子做家务”。

  对!你没听错,是做家务。

  在这个想吃东西找外卖,想写论文可以找专业代写人的买买买贴心服务时代,为什么「让孩子做家务」却能成为走向成功的奠基石?

  直到接触“养活教育”这个新概念后,我才明白原来做家务是平民教育的根本。而我们追求所谓精英教育模式,不一定是对的。

  那又是谁竟然敢提出这个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

  是一位实业家、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也是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聂圣哲先生。

  为了更好推广这个教育理念,老先生还不遗余力地写下了《养活教育》一书。

  我就是在书中了解到这个最新的教育理念。

  《养活教育》并不是想说我们所用的精英教育是错,也不是养活教育是万能的。而是说一个人、一个民族没有养活教育,是万万不能的。

  它像教育指南书一样,不仅仅提出专业高材生,生活低能儿的教育问题,还提出了一系列丰富精炼的平民教育秘诀,将带领我们走出家庭教育困境,直奔人生高峰,让我们通过养活教育,无限扩大个人才能,提高家庭幸福指数和社会教育水平。

  用一句话来说,养活教育是一箭双雕,非学不可的教育理念。

  01

  在这个年代,你还敢培养专业高材生,生活低能儿吗?

  90后、00后的孩子,大多数是生活于依靠考试成绩取胜的大环境。为什么会这样?

  这得从我们父母生长时代谈起。

  我们的父辈生于(1940-1969年),他们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文革和改革开放。这批50岁-80岁的家长们,他们生于艰难岁月,也享受了改革开放后的机会,但却只有少有人能上大学。在他们眼里,唯有读大学,才能改变命运。所以,他们认为上大学是解决一切问题唯一手段。再加上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孩子制”,给这批家长注入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优生优育。

  这也没什么不好的。问题是家长们活在自我欺骗中。他们认为孩子不需要打扫、拖地、洗衣服这些低级日常活儿,只要孩子好好读书,考个好成绩就能心满意足。

  结果呢?这代孩子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考试机器人。更糟糕的是有报道:

  清华学生生活无法自理被退学

  杭州某中学在初中新生军训期间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系鞋带"比赛,结果却发现三成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系鞋带

  还有读大学时,把衣服寄回家洗等现象

  面对类似报道,实在真的令人唏嘘。为什么社会会频繁出现专业高材生,生活低能儿的人?

  原因很简单。这些孩子们,只会动脑不会动手。在人们看来,洗衣做饭可以靠钟点工。谈锅碗瓢盆是俗气的。毕业后,能在高楼大厦里,手握鼠标工作,才是人生的标配。而那些搬砖的、打扫卫生的,全是低学历、无能的人。

  可我认为这是一种价值观的扭曲,是忘了人生存根本,是捡了芝麻丢西瓜的诟病。

  你想!一个只会动脑、用嘴,不会动手,甚至连自理能力都没有人,谈何远大梦想?

  在我看来,真正无能的不是那些不会赚钱没有高学历的人,而是那些生活无法自理的高材生。这样的人,读书再厉害,学历再高,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很多人会认为人有三六九等之分,职业有高低贵贱,学不优则仕,所以生活是否能自理是无关紧要的事,因为你能花钱请他人做。

  但在我看来,并不是这样。无论你是谁,学会独立是前提,养活自己是本领,谈风花雪月才是锦上添花的事。

  用陶行知先生有一首顺口溜来说:“人有两样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02

  这个时代,我们急需推崇养活教育。最简单又实用的操作方法是从做家务起。

  我不是想否定高材生对社会的贡献,而是我个人觉得我们先养活自己,而不是成天书籍海洋中,成为 “高考指挥棒”、或是被父母溺爱出来的“生活低能儿”。

  聂圣哲先生在《养活教育》中说:“在这个社会上,你首先要生存;只有先生存,你才能起步。至于“诗和远方”“仰望星空”, 那是只有能生存得很好的人,才可能达到的境界。所以说,养活教育是根本,而其他教育是境界。没有根本,何谈境界?一个不能自我生存的人,首先是你主动抛弃了社会,然后才是社会抛弃了你。”

  所以我认为,身为孩子,不要认为家务和挣钱是大人的工作。而作为大人,也不要觉得家务很低俗,这是钟点工做的事。

  相反,做家务是养活教育是开端,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们将所学的知识转换为行动最好的方式。

  居里夫人教育孩子,永远是围绕着五件事:园艺、烹饪、 缝纫、雕塑和体育运动。其教育成果是她的大女儿伊雷娜于1935 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而小女儿艾芙成为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

聂圣哲先生说:“养活教育并不复杂,就是做家务、勤干活、能吃苦、懂挣钱。不过,养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顺从孩子的天性,从两三岁就开始让孩子懂得养活自己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坚信将来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立足社会”。

  也就是说,养活教育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做家务。但很多人会误认为养活教育就是不断重复做家务。其实不然。养活教育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本质是一门大学问。

  从表面来说,养活教育是让孩子们做家务,学会生存。但事实上,养活教育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

  教孩子从0到1学会一件不会做的事。

  让孩子重复已经学会的事,并精益求精。

  具体怎么操作呢?

  聂圣哲先生在《养活教育》一书中详细讲解了父母应具备哪些心理建设和孩子在不同年龄要用何种方法做家务。我把它提炼总结为更容易操作的3大方法让孩子爱上做家务。

  ①做家务要趁早。从18个月开始,家长就要分年龄阶段定制家务计划

  ②用游戏化方式,让孩子快乐完成家务

  ③定家规,立家风

  以我们为家。我姐的孩子是这样做家务的。

  4周岁之前:小孩子自己收拾玩具、整理书籍、自己倒水喝、在陪同下浇花和喂小猫咪等等。

  4-5岁:新增整理自己整理房间、开始学会照顾弟弟妹妹

  6-7岁:新增打扫卫生、倒垃圾、洗茶具

  7岁以上:自己独立,开始完成作业、帮助做手工赚钱,等等。

  ……

  在做的过程中,如何让孩子像玩游戏一样做家务?我们是这样做的。

  每次孩子忙完家活后,我们都会说一句话:“你真棒”。

  定期给孩子买奖励品,如玩具或是绘本等书籍

  跟孩子说,你尽快完成什么工作,我们现在就可以出门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孩子开始懂事时,我们家就设置一些小原则和家规。比如:

  大人不能对孩子大吼大叫

  小朋友不能看手机,如果一定要看的话,不能超过15分钟

  10点前要回到家,11点前要上床睡觉

  自己能做的事,不能麻烦别人,等等

  总之,在家中,我们把会小孩当成大人那样去培养,把大人当成小孩那样去关爱。我们的观念是“人中人”的幸福观。也就是,让他人开心幸福的同时,自己沉浸在其中。

  03

  养活教育并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幸福。

  我曾经问过一个朋友,你们家的家务是谁做的。

  他说:“我妈包揽一切家务的活。每逢大扫除,我们就请钟点工。”

  听完,我第一反应是真幸福。想起自己,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工作者,我要做家务。好悲催啊!

  儿时,每当放学后,我除了要完成作业,还要去收拾衣服。工作后,即使是加班加班回到家,也要帮忙拖地,收拾餐具,等等。

  和身边的大小姐和公子爷相比,我真的可怜兮兮,想想心里就有点不平衡啊!

  但看到《养活教育》中这样的话,我才逐渐明白做家务的奥秘和好处:“你觉得这些活很难吗?生活经常面临困难和痛苦,但它同时也很美好,你必须接受美好有时伴随着困苦。你不能消除糟糕的部分,否则好时光也会变得没有意义。”

  也就是说,生活中快乐和痛苦并存。痛苦时光往往夹藏快乐时刻。比如,

  做家务看似是一件苦力活。因为做家务的过程,你也许会情绪化、会不开心。但事实上,你也在享受完成家务后的好处。

  在文章开头,我们讲到普通妈妈培养2个耶鲁毕业亿万富翁,其中大儿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妈妈的家务法教会他们三兄弟团队合作、设立目标,甚至是让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一切,包括创办和管理公司。”

  除此之外,有家庭教育研究专家认为家长鼓励孩子做家务,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同时,还利于大脑皮的发展。简单来说,做家务有利于孩子培养情绪控制力和思考力等核心能力。

  更重要的是,做家务还能提高孩子的行动力。孩子在学校读再多的书,没有运用,最多也只是纸上谈兵。

  爱因斯坦说:“消息并不是知识,知识的唯一源,泉是实践。知识来源于实践你可以讨论一项工作,但是讨论只能给予你哲学上的理解;你必须参与:工作,才能有所了解。教训是什验。别把你的时间花在推测性的开始动手吧,你将获得无价的知识。”

  所以,如果孩子能把做家务当成是一门手艺,那么能否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就看个人本领了。倘若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那么你就可以像熟练的匠人一样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非凡的意义。

  总之呢!孩子们能通过做家务培养个人底层能力。在这个过程,他们能把一份看似简单、无聊的家务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如果孩子深耕其中,既能为家庭奉献自己,也能享受发自内心带来快感,何乐而不为呢?

  相反,如果孩子每天只活在书籍海洋中,他们不仅会成天胡思乱想,而且还可能陷入各种情绪中去。而做家务呢,虽然累但乐着。用一句话来说,虽很累,但值得。

  可见,不论从何种角度审视,做家务并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幸福,同时还是一件神圣又有意义的事。

  总结一下

  通过这篇文的分享,我希望你能收获以下3大要点:

  1.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里,父母如果一味认为读好书,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则大错特错。发展心理学家理查德说:“今天的家长都想让孩子把时间花在能为他们带来成功的事情上,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却正在抛弃一件已被证明能够预言人生成功的事,那就是让孩子从小开始做家务。”也就是说,父母培养专业高材生,生活低能儿,会得不偿失。

  2.做家务不并是一件简单、不断重复的活力活,而是养活教育中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教育的根本。用聂圣哲先生在《养活教育》中所说的:“缺乏养活教育,导致人生变成无本之木的遗恨。一个人没有了“树根”, 或者“树根”的功能始终被父母代替着,这些人一旦失去父母,失去树根”, 生命就会枯竭。”

  3.做家务并不苦差事,而是一种幸福,同时还是一件神圣又有意义的事。而这种做家务式的「养活教育」,并不是一个让社会倒退的教育理念,而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垫脚石,也提高家庭幸福指数和社会教育水平的基本教育模式。

  最后,我送给大家一首聂圣哲先生创作的养活教育之歌。

  希望各位妈妈爸爸们能向这位培养出2个耶鲁毕业亿万富翁的妈妈学习,努力实践养活教育模式。每日读书,只讲成长,助你趁早成家立业。欢迎关注~

  《养活教育》读后感(六):17岁天才被退学,48岁硕士啃老7年,缺少“养活教育”有多可怕?

  

我们绝大多数父母,都喜欢一种孩子,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几年前,有一个叫 “魏永康”的人,曾轰轰烈烈地出现过人们的视野中,他就是典型的“别人家孩子”。从小智力超群,2岁能认识1000个汉字,4岁学完初中知识,8岁读重点中学,13岁考上重点大学,17岁进入中科院。拥有这样的一份履历,用神童、天才称呼他都不为过,然而19岁那年,这位天才却被中科院劝退了。

原因就在于: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放假不打扫、脏衣服和袜子到处乱扔。

从小到大,魏永康的母亲没有让他做过一次家务,甚至连3岁孩子都会做的刷牙、洗脸这些事,也都是由母亲代劳。夸张到什么地步呢?直到读高中,都是母亲给他喂饭。

还有一个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上海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将48岁的海归硕士儿子告上法庭。这个48岁的儿子是名校留学生,但是毕业后却一直不愿意出去找工作,每天就是在家玩电脑。80多岁的老母亲只好每天照料他的生活,直到自己患上了尿毒症,才意识到无法照顾儿子一生,忍痛把儿子告上法庭,希望能“推”他出去工作。

以上的两个事例虽然说是比较极端、少见的,但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却是存在于现在很多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的,那就是:对孩子生活的过度包办!

小学生开学吃饭不会剥虾; 中学生住校每个周末带一包脏衣服回家; 留学生半夜给父母打电话询问番茄炒蛋的做法; ……

这些新闻其实都是父母对孩子生活过度包办的一个缩影。

也许魏永康和48岁海归的例子,还能让父母们短暂地意识到:不应该对孩子的生活事事包办。而给孩子剥虾、为孩子洗衣服则被很多父母视为理所当然,我们的父母大都习惯了“服侍”自己的孩子。

而这样的习惯,则造成了一个后果:孩子的基础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01 只要孩子学习好,自理能力差点儿算什么?

这个小标题大概是很多父母的想法,孩子只要学习好,生活上的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反正自己可以帮着做。再说这些事,只要有钱,都可以请人做,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当孩子提出做家务的时候,父母们普遍的反应就是:去去去,有这点时间,你给我多读点书!

但是,一个不会做家务,只会学习的孩子,真的优秀吗?

心理学博士康妮·道森曾经在1996年研究过这样的课题,过度的养育和弹性规则会导致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变得无助和缺乏准备。从未参加过家务劳动的孩子在工作中表现也通常不佳。

因为做家务这件看似很小的事,却可以让孩子真切地去感知生活,在体验中学会换位思考,懂得父母的艰辛。而父母的包办,常常让孩子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稍有不如意,就会觉得父母亏欠了自己。

上文提到的48岁的名校留学生,不愿外出工作,认为自己遭遇的种种不幸,都是母亲造成的。养儿如此,何其心酸!

另外,当孩子能够顺利做完一件家务的时候,他会得到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行动中锻炼了沟通、思维、动手等能力,不会轻易畏难。而一个生活上懒散的孩子,在学习上也很难做到勤奋刻苦。

国外有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比较,就业人数15:1,收入比较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国内研究机构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的调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务的家庭比不做家务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

魏永康这个本该拥有大好前途的天之骄子,却因为自理能力差惨遭退学,退学之后的他,重新开始接受最基本的生活能力训练,直到多年之后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而谁又能保证,当我们一味地对孩子进行生活包办时,孩子不会成为下一个“魏永康”或者“48岁啃老硕士”呢?

02 父母为什么不愿对孩子做“养活教育”

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聂圣哲先生提出了一个概念:养活教育。

简单来说,养活教育就是上述提到的孩子在这个社会生活、生存的一些基础能力。但是父母们愿意花时间花精力,让孩子上名校、读各种补习班、学各种才艺,却很少愿意去教孩子基础的生存技能。

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

魏永康的母亲就曾说过这句话。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为了能让魏永康专心学习,所以包办一切。而核心就在于他们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做人上人。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大部分没有上过全日制大学,在他们那个时代,只有极少数人能上大学,而在他们眼中,这些考上大学的人都因此改变了命运,成为了人上人。因此,在他们的脑中就有一个真理:一个人只要考上了大学,就解决了人生的一切难题。

而这样的真理演化到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人身上,就变成了: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掌握才艺,上名校、出国留学。

看起来形式在变,其实内核并没有改变。所以,读书、学才艺都来不及,怎么能让孩子去做家务这种小事呢?

2、对孩子的“爱”,实则是对自己的补偿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普遍目睹和体验过中国困难时期的拮据生活。所以,当生活条件变好之后,尤其是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这个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受苦。当然在他们的眼中,做家务也是一种“苦”,因为在他们那个时候,就是这么一直“苦”过来的,而幸福就是有吃有穿,不用干活。

我们这一代呢?就把很多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放到了孩子身上,认为孩子能够补习、能学各种才艺是一种幸福。

这其实都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做法。

其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父母辈,基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胖”一些,并且觉得胖才健康、好看。这样的普遍观念是怎么来的呢?集体潜意识。因为他们的童年缺衣少食,所以就对孩子有求必应,把孩子喂养到体重超标也不认为有什么问题,并且觉得这样才健康。

而事实上呢?他们喂养的是多年前那个缺衣少食的自己,他们经历过大饥荒这样的灾难,潜意识留存下来的恐惧让他们觉得,只有把孩子喂得饱饱的、胖胖的,才有安全感。这其实是对自我“内在小孩”的一个补偿。

当我们面对血脉相通,且面容与我们有几分相似的孩子时,很容易会把曾经的自己投射到面前的这个孩子身上。那些幼年未被满足的心愿、无法达成的遗憾、求而不得的渴望,很容易就落在了这个孩子身上,忍不住去喂养他、安抚他、满足他。

只是这种替代性的满足永远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而孩子也无法真正地感受到父母的爱。这就是很多父母的困惑:为什么我为孩子做了这么多,孩子却说我不爱他?因为当我们以为用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的孩子时,我们的目光却没有真正落在眼前的这个孩子身上,而是穿过这个小小的身躯,落在了当初的自己身上。

3、觉得教孩子做家务麻烦,还不如自己做

这点其实是很多父母都会有的想法,因为这确实是事实。

你让2岁的孩子自己吃饭,结果他的脸上、身上、桌上、地上全部都是饭,真正进嘴巴的没几颗,完了还得收拾半天; 你教孩子洗碗,三个碗给你打破了两个,还没洗干净,最后还得自己重新洗、收拾残局; 让孩子自己洗衣服,家里弄得跟发了大水似的,挂在衣架上的衣服还黏糊糊的,都是肥皂水; ……

让孩子做,还不如自己做得快、省心。尤其是日程繁忙,不想处理多余麻烦的情况下,这种观念很容易占上风。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刚开始做的时候必然是做不好的,而如果不让孩子开始做,就永远学不会。

教孩子做,也许会麻烦一阵子,而不教孩子做,则会麻烦一辈子。

03 如何开始养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的知识和经验都是在实践中累积起来的。

让孩子学做家务就是养活教育的开端。那么不同阶段的孩子,可以怎么安排家务呢?

0-3岁,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务中的一个步骤或一个环节。比如大人收拾完桌子之后,可以让孩子把纸团扔到垃圾桶;让孩子把玩具放回到玩具箱;孩子倒翻了牛奶,让他自己拿抹布擦一擦……总之,就是让孩子参与进来,而不是全部包办,孩子也能从中获得参与感和满足感。 3-6岁,可以尝试在家中分担固定区域的工作,如吃饭前摆碗筷,早上起床打鸡蛋,把洗干净的衣服从洗衣机里拿出来放到篮子里。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步形成这样一个概念:“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6-12岁,可以让孩子外包完整的一个家务,比如整理自己的房间、负责全家人的洗衣工作或者负责家里书架整理,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孩子慢慢地就学会了承担起人生的责任。

养活教育,从孩子越小开始,效果越好。让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中,培养起独立的人格和生活自理的能力。

04 父母对孩子最真诚的爱,就是让孩子获得离开自己也能活得很好的能力

国产短片《巨婴》里,孩子起床后,妈妈熟练地帮孩子穿衣服;孩子玩游戏,妈妈在一边给他喂饭,吃完饭后,妈妈继续给孩子刮胡须。

从前妈妈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喜欢的玩具一件件地买回来,堆满了屋子。然而,丈夫出车祸去世后,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妈妈只好变卖家具来换取生活费。

因为囊中羞涩,妈妈无奈,第一次拒绝了孩子要买VR眼镜的要求,结果孩子因此勃然大怒,他打掉了妈妈手中的零钱。

为了满足孩子的心愿,妈妈忍痛掏出了自己的肾脏,孩子得知可以用它换取眼镜,开心地笑了。等孩子玩完新玩具,想要喊妈妈做饭的时候,他却发现妈妈已经失血而亡。孩子没有生存的能力,只好钻回妈妈肚子里,跟着她,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父母如果对孩子过分包办和溺爱,等于剥夺了他基本的生存能力。就好像一棵大树没有了树根,或者树根的功能被父母代替了,一旦失去父母,生命就会枯竭。

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聚合,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指向分离的。为人父母,对孩子最真诚的爱,就是教会他们独立,让他们在离开自己之后,也能活得很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