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读后感1000字

2021-02-14 03:31: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读后感1000字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是一本由赵良冶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读后感(一):国宝的前世今生

  读《熊猫中国》 ——听雪7801 可能想象不到,我们的国宝熊猫以前也是食肉动物哦。有活化石之称,可简单的年代应该很久远了。从出土的化石来看有800万年了。即便是曾经的王者也摆脱不了自然的规则。熊猫生活的范围不仅仅是四川。古代的时候生活的范围更大地域更广。由于气候变化。各种植被的减少。30最后他从食肉者。只能选择竹子喂食。 19世纪之后,一个法国的传教士在四川发现了大熊猫,并偷偷的把它运到了国外。他就是戴维。这时全世界才知道了。中国的国宝大熊猫。最开始是猎杀了一只。最后偷偷的用大箱子用骡马队偷偷的朝外边运。解放之前因为中国国力的问题没有办法处置。法国传教士代为朝外边运熊猫。是建国之后随着我们国家国力的强盛,对熊猫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强。 法国传教士身份来中国的戴维要说明一下,他不仅仅是一个盗猎者和偷熊猫的人,他还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他来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其他各种不同的生物。他走遍了的中国很多地方。比如说中国的大漠和夹金山地区。非常重视大熊猫和大熊猫生活的地区,那是要到改革开放之后,专门刚建立了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就是大熊猫野生动物保护区。 1957年开始大熊猫作为国立。曾经正与苏联。数量正。这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随后的英国和美国相继。你要求赠送大熊猫。不过这个赠送。可能是有条件的,就是,有时间限制的。另外一个熊猫生的小熊猫也是属于中国所有的。这样子熊猫作为和平使者外交使者。走向了全世界。 其实各国想,想要养大熊猫。却不是要做慈善。而是要对动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从中学习到熊猫的相关生存知识。所以保护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世界人都要做的。我们可以从更多的生存知识。 08年四川卧龙保护区的大熊猫迎来了一次危险。那就是汶川大地震也波及到了这里。不过是有惊无险经过工作人员的。积极抢救和维护。很不见人,现在已经恢复了往日的新生机。汶川地震之后迎来了一个非常积极的时刻就是团团圆圆赴台啦。这使得两岸和平统一又迎来了新的生机。 随着祖国的国力强盛,大熊猫也迎来了新的生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你也越来越宽广。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读后感(二):保护“国宝”大熊猫,爱护大自然

  “竹子开花咯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真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首歌。这是1980年代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国宝熊猫而作的。

  1983年到1985年,九寨沟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大熊猫面临粮食危机,随后难觅踪影。当时,不仅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掀起了“拯救大熊猫”的热潮。

  熊猫,明明是一种凶猛的野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地理变迁和生态进化后,变成了如今人见人爱的“萌兽”,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它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是首部中国大熊猫完整生存纪实,记录了大熊猫与人类交往全过程。也是一部大熊猫的在与人类相交之前的几百万年里,除了自然灾害,熊猫种群基本没有什么危险,在巴蜀大地上悠悠闲闲的生活着,基于什么原因导致大熊猫改变了饮食习惯,开始吃竹子的呢?近些年研究认为,熊猫以竹子为主食,主要原因是由于体型庞大,行动不灵活了,不在具备奔跑捕食的能力,靠捡拾动物尸体也不现实,那就吃植物吧。竹子刚好在当地分布广,而且一年四季生长旺盛,刚好成为最佳选择。另一种原因是某种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突然失活,导致熊猫无法感受到肉类的鲜美,熊猫慢慢就不在吃肉食。这种改变在整个自然界中,也算是一种“特化”。然而也是得益于这种独特的改变,使得大熊猫种群跨越了800万年生物进化史,存活至今。

  在与人类相交后的短短150年里,大熊猫却经历艰险,几次面临濒危境地,好在人们及时醒悟过来,将大熊猫保护起来,从研究探索到野化放归,帮助这种珍稀的物种渡过难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外大熊猫研究学者、饲养员以及普通的老百姓,与大熊猫之间所经历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于大熊猫的爱护之情和深厚因缘。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物种,但它的身份不单单是一种需要受到保护的野兽,还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它们经历过被盗猎的时代,也经历过食物短缺的时期,但我国人民,始终为保护它们而作出种种努力。现在“国宝”们的生活已经回到了那种悠闲度日,在保育区内吃喝不愁也没有天敌和被偷猎的危险,但这些对于大熊猫来说还不够。一个物种最好的生存状态不是被圈养,而是能恢复天性回归大自然,在没有人类的干预下自由自在的生活。

  2005年,我国将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作为“申遗”其中一个项目报给了世界遗产大会,并于2006年全票通过成为了“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种群生存的最大威胁,并非天敌和疾病,人口的增长导致栖息地被人为破坏才是根本原因。为了保护天然林资源,1998年,我们国家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工企业转向营林管护。事实上,保护大熊猫,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都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藏。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读后感(三):听我给你讲大熊猫的秘密

  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外栖息地主要在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的山区,因其珍贵,被称为中国的国宝,也是中国的名片。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熊猫盼盼和福娃晶晶都是用的大熊猫的形象,成为标志性的吉祥物。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近期推出赵良冶编著的《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一书,该书对大熊猫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系统的讲述了我国大熊猫的发现、保护、野化等过程。这本书首部完整的记录了大熊猫与人类交往的纪实,该书兼具阅读性、趣味性、科普性,是一本可以了解大熊猫的综合性纪实读物。

  很多人都是在动物园里看到的大熊猫,它们只有简单的黑白两色,圆圆的脸颊,胖嘟嘟的身材,被很多人称为萌萌的黑白神兽。大熊猫这一物种在地球上生存的时代可以上溯到大约300万年前,同时代的物种要么灭绝要么进化,只有大熊猫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因此被称为动物界的活化石。

  书中介绍到,2019年是大熊猫在野外被人类发现的150周年。1869年春季,法国传教士戴维在夹金山区宝兴县传教的时候,发现了圆脸大眼的黑白熊,这黑白熊后来被定名为大熊猫。大熊猫的幼崽标本、骨骼标本等模式标本,也是通过戴维运输到了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大熊猫这一物种在世界上正式亮相。

  萌萌的大熊猫因为是中国独有的动物,能够称之为中国外交的编外大使。1957年以国礼身份远赴莫斯科的“姬姬”和“平平”,开启了熊猫外交的时代。外交的方式有赠送,有租借,后来又实行共同进行科学研究的合作模式。承担外交“重任”的大熊猫远赴重洋,居住在精心准备的馆舍中,在全世界拥有了无数的粉丝。

  说到大熊猫的食物,人们都知道是竹子。成年大熊猫平均每天要吃10-20千克的竹子,经过消化排泄掉其中的一半多。身兼黑白二色的熊猫,坐在翠绿的竹子中间,大快朵颐的食用竹子,这个场景并不是多么的静好。年龄大些的人,可能还记得1984年卧龙大熊猫保护区内的大量箭竹开花后死亡导致大熊猫缺少食物甚至饿死的往事。在《熊猫中国》这本书中,作者还介绍了大熊猫也曾经吃肉并且现在偶尔也会吃肉的习性,让人对大熊猫的认知有了更多的拓展。

  大熊猫是如此独特如此珍贵,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加以保护,并人工辅助繁育。先后设定了卧龙、蜂桶寨、佛坪等自然保护区,建立了诸多的保护站,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保护。还设立了繁育基地,既开展科研工作也对大熊猫进行人工繁育以及养护。随着保护工作的长期坚持,大熊猫数量回升,我国又开展了大熊猫野化训练试验,让大熊猫从保护站走出去,走到天然的栖息地中,回归自然,尝试让这个种群拥有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生存、恢复甚至是开枝散叶的能力。我国对大熊猫的保护尽心尽力,让大熊猫从濒危物种目录中剔除,就是最大的表彰与认可。

  了解大熊猫的故事,通读《熊猫中国》这一本书就可以了。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读后感(四):中国大熊猫的纪实之作

  有一种动物,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非常萌的样子,这么一种动物,居然靠卖萌为生!它那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这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而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动物,现在外国动物园中的大熊猫,都是从中国过去的。因为大熊猫数量稀少,所以被誉为“中国国宝”。大熊猫家族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了。有人说熊猫黑白色的皮毛代表全人类,黑色的代表黑人,白的代表白人,它生长在亚洲代表黄种人,白与黑的融合,也代表中国的太极文化。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重点讲述了150年间大熊猫与人类交往的细节。这部纪实作品讲述了大熊猫的进化史、大熊猫与人类的交往史、世界“大熊猫热”的文化源流以及中国大熊猫保护与研究历程。

  在漫长的800万年生物进化时空,却在150年前,在中国的四川夹金山,大熊猫才正式进入科学研究者的视野,并引起举世的狂热追逐和肆意捕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大熊猫进行生物保护、立法监督、繁育科研直至对外输出、野化放归。在这150年里,大熊猫与人类一起,经历了很多自然灾害、社会变革,也曾历经艰险,几临濒危,终究渡过难关。从这本书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变化和成果。书中讲述在几十年中,中国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不断完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全国已建立了67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形成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网络体系,的大熊猫栖息地和野生大熊猫种群纳入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中。

  书中还介绍了我国还启动了圈养大熊猫的野化培训和放归研究,已放归圈养大熊猫,建立了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的技术体系,开创性地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试验。我国积极推动大熊猫保护的全球行动,大熊猫科研成果实现全球共享,并开展大熊猫保护国际合作研究。目前有17个国家、22个动物园与我国开展了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项目。

  作者赵良冶是大熊猫故乡四川雅安人,长年居住在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边缘地区,几十年来持续追访考察中国大熊猫研究和保护,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写成这本书,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大熊猫的真实状况,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使得人们更了解大熊猫,增强保护意识。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书中图文并茂,收录了一百多幅有关大熊猫的相关图片,真实的还原了大熊猫的日常生活和保护历程。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读后感(五):关于大熊猫,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大熊猫对于中国人是有着特殊的情感在里面的,它所存在的价值不再仅仅限于是一种伟大的物种,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价值,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放眼中国,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样子。但是除了喜爱之外,我们对于大熊猫的了解或者还远远不够,对于它的历史,它所经历的那些风风雨雨,它在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又曾经发生过那些故事等等,我想了解它们都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这些我们都可以在赵良冶老师的《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中找到答案。 可以说从现代大熊猫被发现的那一天起,它便注定会不平凡。1869年,对于大熊猫来说,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这个在中国大地生存了几十万年的古老物种,第一次向世界露出了自己神秘的面纱,它的出现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人们纷纷为之赞叹,“多么奇特的生灵,多么美妙绝伦的皮毛”!但是这种赞美在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给大熊猫带来幸运,反而是一段极为惨痛的回忆。仅仅站在玻璃橱窗之外欣赏大熊猫的标本已经远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更多疯狂的人们渴望自己可以亲手捕获一只活体大熊猫用来炫耀,探险者疯狂的涌入大熊猫的栖息地,疯狂的寻找着这美妙的物种。罪恶的枪声接二连三的响起,至今也没有确切的数字可以表明,在那段疯狂的岁月中究竟有多少大熊猫被枪杀,被掠夺至国外。在读到《熊猫中国》之前,你可曾想到如此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竟然也有会被人类追杀过得历史吗?! 在赵老师的《熊猫中国》中,提到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过后,处在四川卧龙的大熊猫保护基地被重创。所幸的是基地内的大熊猫并未遭遇太大的损失,绝大多数的大熊猫都躲过了这一浩劫。而我所更加关心的是在大熊猫保护基地的重建过程中,香港以及香港人在这个过程中的真情付出。据统计仅香港为援建卧龙自然保护区所提供的资金就超过了十个亿,而且在震后,有许多来自香港地区的居民作为志愿者来到大熊猫保护基地做义工等等。与之相对的,在当地所有香港参与援建的建筑物都统一镌刻在紫荆花,在墙上都统一镌刻着香港特别行政区援建,同时当地政府决定神树坪与都江堰熊猫基地均免费向香港居民开放。大熊猫让香港与内地再一次真切的体味到那种血浓于水的不断的亲情的存在。在想想今天的香港,让人无限的唏嘘。 提到保护大熊猫,便不得不提起那些在保护大熊猫的过程中付出过辛勤汗水的专家学者们。我很汗颜一直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不曾知道哪怕其中一个人的名字。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曾经有多少人在这条路上付出过多少艰辛。在汶川地震中,身处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人员在大难来临之际,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与家人的安危,而是大熊猫们怎么样了。为数众多的大熊猫得以在震后迅速恢复过来,这些研究人员功不可没,只是在大多数的时候,他们的名字从来不为我们所知,他们只是在幕后默默的付出着自己的一切。我想,称他们是新时代的最可爱的人之一,也是极为恰当的吧! 在赵良冶的《熊猫中国》中,我们得以再一次较为完整的了解有关于大熊猫的一切,当有一天,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会喜欢大熊猫的时候,我们也终于会有话说了吧!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读后感(六):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与熊猫有关的事

  说起熊猫这种动物,相信是个中国人就不会陌生,很多人更加习惯用“国宝”两个字来称呼它。

  大熊猫它得益于天时、地利等等各种因素,,历经艰险,几临濒危跨越800万年生物进化史却依然在今天能够存活,简直是是生物世界的进化奇迹。它憨态可掬,形象可爱,简直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以其形象所创作出来的LOGO,随处可见。

  不过除了知道它爱吃竹子,长着一对黑眼圈,会爬树,老家在四川之外,有关于它的其他知识你了解得多吗?

  虽然熊猫在中国甚至是世界上都是家喻户晓的动物明星,它已经被人类科学发现了一百五十周年,但是真正了解这种动物的人,恐怕还真的是不算多的。

  一本《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将完整告诉我们有关于大熊猫的一切。这是首部纪录大熊猫与人类交往全过程的纪实性书籍,为读者披露大熊猫鲜为人知的一切。从它的生物起源到震惊世界的为人所发现,从狂热的滥捕到现在的科学保护……这种自远古时期就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原来居然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

  还记得小时候曾经看过一部由中日合作的动画片《熊猫的故事》,讲述的就是在多年前,一只被外国人盗猎出境的熊猫在美国的动物园所发生的故事。那只熊猫最终孤独的老死在了异国他乡,至死的愿望都是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虽然已经过去了多年,但是至今想起来动画片的一些场景,我还是会不由的泪流满面。

  在这本《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一书中,针对那段历史也有着详细的讲述,现在想想当年的那部动画片应该就是以此段熊猫的历史为灵感而创作出来的,其中很多基本的内容都是相符的。中国的大熊猫,在当时让整个西方世界轰动,也同样让人们为之疯狂。

  在今天,不用多讲大家也应该知道,大熊猫的境遇要比那时候的熊猫好的太多。它的身份早已从原本山林间的野兽变成了“国宝”。国家对于保护大熊猫所作出的努力工作,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详细的讲述。不过对于它们的保护,可并不是要将他们完全的放入保护区圈养。更重要的是要维护他们原本的天性,让它们能够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从有名有姓回归到无名无姓,自由的奔跑于天地之间,做回真正的大熊猫。

  作者通过这本书详细的将熊猫与人类之间发生的那些事讲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与熊猫有关的事,应该也是出于今后能够更好的保护熊猫的目的。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携手走进熊猫的世界,共同去读一读那些“国宝”鲜为人知的故事。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读后感(七):一辈子的爱 ——与大熊猫同行

  装帧精美的《熊猫中国》“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精彩名片。写出熊猫题材的优秀作品,为天下熊猫粉丝讲述黑白二色的无数精彩,平生之志,锲而不舍。”

  这是赵良冶的心声,也是他与大熊猫的一辈子“情结”。

书中图片

  赵良冶,熊猫文化研究人,长居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边缘地区,一生追随大熊猫足迹,历经30多年追访考察,数十次深入一线采访,创作了“熊猫三部曲”——《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揭秘》《震不垮的熊猫家园》,以及这部全新长篇纪实《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

乖巧的“巴斯”

  他跟踪中国大熊猫研究保护工作,采访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和民众,辅以大量的实地考察体验与当事人口述,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围绕四川大熊猫的生态圈,为您讲述大熊猫与人的那些故事。这么全方位、全视角的对大熊猫进行探索研究和书写的,赵良冶不仅在四川作家里算是第一人,放之于世界熊猫文化领域也罕有对手。

可爱的熊猫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是首部中国大熊猫完整生存纪实,记录着大熊猫与人类交往的全过程,书中还原了国宝大熊猫的憨态可掬和生活日常,同时也记录了大熊猫保护与研究的艰辛历程。

  大熊猫,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被誉为“活化石”,中国的国宝。大熊猫是中国仅有的,它不仅是中国的特产,而且是以稀有珍奇动物驰名于世界。

被救助的熊猫幼崽

  书中记录了许多大熊猫与人共处的精彩片段——传奇“巴斯”,巴斯的名字源于地名“巴斯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邛崃山和岷山的竹子大面积开花,继而枯萎,这预示着大熊猫的口粮受到严重的威胁,不是有首歌唱到“竹子开花呦喂,咪咪藏在妈妈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真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竹子数量的骤减,依赖唯一食物的国宝大熊猫就可能食不果腹,各国有识之士和大熊猫的守护者倾尽全力。巴斯就是在这场灾难中外出寻找食物掉进水中被救助的一只,因为获救于巴斯沟,大家就给它起名“巴斯”。

出尽风头的“巴斯”

  巴斯非常聪明极富表演天赋,在园长陈玉村的驯养下,学会了一系列的体操动作,它会随着音乐的旋律翘首弄姿,与陈玉村打配合,那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受到大众的一致喜爱,也因此名扬天下红遍了东南沿海和海内外,更有幸成为了北京奥运会“盼盼”的代言者。

  国宝大熊猫走出了国门。如今巴斯已寿终正寝,魂归夹金山,这方山水已今非昔比,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大熊猫名声大振,巴斯功不可没,那些大熊猫的守护者更是功不可没。

憨态可掬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书中收录了一百多幅有关大熊猫的相关图片,真实的还原了大熊猫的日常生活和保护历程。作者本着一切从细节出发,记录熊猫、记录人类、记录这其中的艰辛与磨难、记录了沧桑更记录了希望。书中描绘大熊猫的情节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作者几十年对国宝的挚爱流露在字里行间,对大熊猫的爱已深入骨髓。

书中的地图

  “今天,我们或许可以说: 对大熊猫而言,人类不过是它生命的过客,它将继续繁衍生息下去。”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读后感(八):从“竹林隐士” 到“世界公民”

  2019年是大熊猫被发现150周年。

  大熊猫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人们习惯用憨态可掬来形容大熊猫,有大熊猫的地方一定充满了欢声笑语,无论是幼年的大熊猫还是成年大熊猫,都能引来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最受大众喜爱的近距离接触大熊猫场所,严冬也好酷暑也罢,前往基地观赏大熊猫的人络绎不绝。每当有幼年大熊猫出生征名之时,成百上千万的可爱名字纷至沓来。

  可以说,大熊猫人见人爱,那么它是如何从无人问津到争相宠爱的呢?

  大熊猫

  发现大熊猫

  1869年初春,阿尔芒·戴维长途跋涉从成都来到邓池沟天主教堂,阿尔芒·戴维将是邓池沟天主教堂的第四任神父。

  阿尔芒·戴维是法国人,他从小喜欢大自然,在当地是个小有名气的博物学家。在戴维成为天主教会神职人员的第二年,他提出要到中国传经布道,这份请求直到戴维36岁时才获得准许。在戴维临走时,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米勒·爱德华兹教授提出,希望戴维可以帮助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到中国采集动植物标本。

  热爱探险,与大自然亲密接角,已经成为阿尔芒·戴维生命的一部分,无论走到哪里,只有一有机会,戴维就会深入大自然,追寻生灵的足迹。到达邓也沟不久,戴维被神秘莫测的红山顶吸引,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在这里,戴维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动植物,其中包括有川金丝猴和鸽子花(学名珙桐,在地球上生存了上百万年,属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是植物界的“活化石”也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1869年3月的一天,阿尔芒·戴维和学生在一户李姓主人家歇脚。在这户人家,戴维看到了一张奇特的动物毛皮,阿尔芒·戴维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在返回教堂的途中,本山谷最大的地主李先生,邀请我到他家喝茶,吃甜点。在这个异教徒家里,我看到一张从未见过的黑白兽皮,个体相当大,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动物。我的猎人告诉我,他们明天就要去寻找这种动物。它将会成为科学界一个有趣的新种属。”

  在戴维的请求下,猎人们于1869年4月1日捉到了一只“黑白熊”,它黑白分明,圆脸大眼,美丽灵动,令人惊叹,招人喜爱。阿尔芒·戴维指挥工匠做了一个牢固的大木笼,以便自己对这个奇特的物种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然而,由于饲养不当等原因,这只“黑白熊”不久便悄然离世。阿尔芒·戴维只好将其解剖,并将骨骼制成标本,编号登记后寄往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阿尔芒·戴维也就成了第一个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大熊猫的外国人。

  大熊猫发现者-阿尔芒·戴维

  从“大猫熊”到“大熊猫”

  米勒·爱德华兹教授经过研究确认: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便正式给它定名为“大猫熊”。

  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最吸引观众注意。那个时候,标牌采用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一律把“猫熊”读成“熊猫”。

  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

  台湾有家报纸曾撰文给“熊猫”正名,但人民已经习惯,反而觉得“猫熊”不那么顺口了。从此,“大熊猫”这个现代名称就这样诞生了!

  国宝大熊猫

  国宝大熊猫

  事实上,大熊猫登上国宝之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

  据《旧唐书》记载,公元685年,倭国遣唐使来大唐上述请求更改国名,唐睿宗李旦说:“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国名为日本”为了表示大唐对番邦的友好,当时掌权的武则天就赠送了两只熊猫给日本,随同遣唐使一同返回了日本。而日本《皇家年鉴》记载,武后垂拱元年(685年),临朝称制的太后武则天就曾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白熊”和70张“白熊”毛皮。

  自此开始,大熊猫屡次被赋予友好使者的使命。

  以国礼身份走出国门的第一对大熊猫,是北京动物园的“碛碛”和“平平”。1957年4月,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访问中国,他参观北京动物园之时,被大熊猫国深深吸引,提出希望得到这种迷人的动物。于是,动物园工作人员挑选出了最优秀的一对大熊猫(雌性大熊猫“碛碛”和雄性大熊猫“平平”)赠送给苏联,同时借以祝贺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

  因为“碛碛”二字太过生僻,改用了同音字“姬姬”。

  关于“姬姬”,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后续故事。未成年大型哺乳动物之中,辨别性别最难的当数大熊猫。因为这,“姬姬”在到达莫斯科动物园之后,被认定并非雌性而是雄性,要求北京动物园予以调换。无奈之下,北京动物园只好另选了“安安”将“姬姬”换回。事实上,“姬姬”的确是雌性大熊猫,而“安安”是百分百的雄性大熊猫。

  “熊猫外交”自此开启:

  1972年大熊猫“兴兴”和“玲玲”到达美国首都华盛顿;

  1972年大熊猫“兰兰”和“康康”到达日本东京;

  1974年大熊猫“黎黎”和“燕燕”到达法国巴黎;

  1974年大熊猫“佳佳”和“晶晶”登上飞往英国伦敦的飞机

  ……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

  世界自然遗产

  然而,诸多因素造成大熊猫死亡率居高不下,再加上繁殖后代困难等原因。1982年,中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后做出决定,不再以国礼形式赠送他国大熊猫。与此同时,大熊猫的繁育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倡议与努力之下,征得中国同意后,大熊猫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上日程。1980年,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荷兰正式签订了《熊猫行动计划议定书》。1983年,中外合作重大项目——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建成,同年,国务院同意设立卧龙特别行政区。

  自此,大熊猫研究与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多年的努力,国宝大熊猫终于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从濒危改为易危。

  2000年3月,以“四川大熊猫自然遗产”名义启动了卧龙—四姑娘山“申遗”。然而,最初的兴奋过后,工作人员发现“申遗”的准备工作还存在着许多漏洞,同时,雅安宝兴在得知“申遗”后,也表示出了自己在大熊猫发现与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最终,四川省协调统筹全局,决定整合邛崃山脉八个自然保护区,齐心协力开展“申遗”。

  2005年国庆前夕,大熊猫栖息地“申遗”正式迎检。

  2006年,第三十界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21名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一致举手,将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世界自然基金会会徽

  大熊猫在成为大熊猫之前,有一些更加凶猛更加强大的名字,比如《诗经》中称作貔(pí)貅(xiù)或貅、《蜀都赋》中称食铁兽、《毛诗广要》中称白罴、《尔雅》中称白豹、《蜀中广记》中称为猛豹等等。

  无疑,大熊猫这个名字是最恰当、最适合的。

  从“竹林隐士” 到“世界公民”,大熊猫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精彩名片,更是现代文明进程的有力见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