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化的江山02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文化的江山02读后感锦集

2021-02-15 02:33: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化的江山02读后感锦集

  《文化的江山02》是一本由刘刚 / 李冬君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19-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的江山02》读后感(一):在文化文化的江山里遨游

  文化的江山的第二部主要描述的是王朝中国的建立。回顾中国的历史,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古代的王朝了,关于古装王朝电视剧,也是很喜欢看的。但是电视剧虽然引人入胜但是杜撰的多。本书也是讲的王朝中国,同样精彩但是这都是事实的,有出土的文物的精美图片,还有详细的介绍。本部书的主题就是文化,文化孕育了炎黄子孙,自有其本身的魅力。就像书中所说,乾隆皇帝爱好写诗,一生写了不计其数的诗,竟敌不过,李白的一首静夜思。

  本书分为两章,第一章:青铜时代与王朝中国的确立 主要描述了鼎等青铜器承载的中国文化,以及这个青铜器与王朝中国的联系。第二章:文化中国的延续与天下观,讲述了国家伦理观与天下伦理观,以及文化中国是如何与王朝中国结合起来的。结语:文明的迁徙-------通往历史之路。迄今为止,人类仍在全新世。但即便在文明的冲突中,我们也别忘了那个全新人的梦:天下为公和人类大同。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一些,有趣的历史,有趣的文化,文化的江山同样壮美。。。。。。。作为喜欢中国文化的读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推荐大家有空看起来哦。

  《文化的江山02》读后感(二):《文化的江山2:王朝中国的确立》——从青铜时代到家天下

  玉文化的兴起,越是探究却好像越在野蛮地向前推进着,越是寻找,就有越多精美无比的出土文物作为铁证现世。而多种文化交流汇聚,兴替更迭后,易碎而有着更多象征意义的玉器,渐渐开始被更显锋锐棱角、规制分明的青铜取代,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此崛起。 于是,青铜制成的鼎和鬲,从中国人自来就注重其形式和细节的吃饭问题上表现出来——哪怕大家不真的使用司母戊鼎吃大锅饭,哪怕鼎过后代表的更多的是吐故纳新、江山改易之意。除此之外,各种器物上的铭文,也都昭示着,在大家熟知的周朝九鼎之前,有夏一代,就已经经历过各方文化上的归流和洗礼了。 就以鼎为例:曾经,大家吃饭用鼎,后来,祭神祭祖,给神和祖先送上供他们享用的食物时,开始用更巨大的鼎;曾经,大家祭祀时,能成为“尸”的,不都是殉葬的血淋淋的遗体,而是身份高贵、德行出众的活生生的人,只是处在那个位置,要当好神或祖先在人间、在人前的具体形象,才刻意表现得庄重,不随意,并不等同于后代的一块块冰冷的牌位,还要求人“祭神如神在”,全靠脑补;曾经,立王后是要看地位的,但是后来,王后变成了妇好,擅长征战,长于以战争开疆拓土,“对于王位继承人的要求也随之而发生了改变”,这时,昔日高贵的继承人也终将变成司母戊鼎的鼎耳上的“二虎食人头”纹饰中那颗自我奉献的头颅的代表…… 家天下让王朝中国从此成为叙述历史的官方口吻,但是,文化中国的源流,却在史官们的考古过程中、取舍里,默然地留下来,静待再有后来人的有心人的发掘,好让那时的相遇能够变成能被欢欢喜喜接受的久别重逢。于是,它们今天,才得以在这本特别的书中,涅槃重生,而我们,也在一读到书中的观点后,就立时感到一种由然发自内心的震撼,继而调动起记忆里那些对文化中国的思考结论,并产生一股超越时空的恍然的欣喜…… 本书的两位作者,把对从文物相关的文字、绘画、器物形制等多个文化层面的心得融合后,获得的对历史独具慧心的理解,以一支妙笔,细细铺陈开来。又贴心地尽力减少其中学术化的气息,辅以极为优美、富有感染力的字句,让人在感受到两位作者以宏大的角度展现出的历史观外,更能感受到一种真正能透出文字限制的文化气息,能够引起读者继续深入思考“何谓文化中国”这样问题的兴趣。今天,在多个方面获得了进步和自信的我们,的确需要,也正需要从现在开始,多多思考何谓我们的“文化中国”这一课题,从而获得更多哪怕并不恪守同一口吻却仍有力、有据的文化自信。

  《文化的江山02》读后感(三):二十五史里的中国之《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小玲子编辑

  在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系列丛书《文化的江山》中的第一部《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里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的笔下提出的关于文化中国的新概念,也在作者笔下看到了文化中国和王朝中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所谓的王朝江山就是卸载中国二十五史里的中国,而文化中国则是贯穿了所有王朝的中国。

  在了解了文化江山中文化中国的来源之后,作者在第二部《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将研究的视角对准了我们熟知的王朝中国。

  对于热爱历史的读者而言,在二十五史里的中国也就是作者笔下的王朝中国相对而言是比较熟悉的。但是这个王朝中国是如何确立起来的,从考古出土的文物上又是如何找寻出王朝中国的发展轨迹,这些都有待在本书中进行发掘。

  通过第一步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可以看到当时的仰韶人对于灵的追求,从龙山文化可以看到玉与灵魂的关系(这是从精神文化层次来讲),而在第二部中我们从王朝中国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时候,作者就选取了考古发掘处能够反映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陶鼎,通过出土的这些鼎再加上我们中国古代权力场里对于鼎附加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王权主义和国家观念的缩影。

  在这里我们还能够看到仰韶文化对“鼎”和“鬲”的选择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从实物的鼎的三足到王朝中国经常提起的如“三足鼎立”之类的敏感词,我们能够看到冥冥之中“鼎”取代“鬲”的必然。

  当然从一两个文化来探讨王朝中国的确立是不够严谨的,在本书中我们还能够看到在二里头文化里对于鼎的进一步探讨,在这里作者对日本学者宫本一夫的《二里头文化青铜彝器的演变及意义》一文中对二里头出土的鼎的意义进行了再论述,也就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鼎文化与“最早的中国”之间紧密联系。

  简简单单的夏商周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中国的开端,但是如何从考古发掘而发现的诸如良渚文化这些过渡到后面我的华夏文化,这些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深思的。遗憾的是,本书由于专业学术性太强以至于我在这里只能浅显的对书中提到相关概念和观点只能进行最简单的介绍,至于对王朝中国确立的系统认识,这就有待眼前的你耐心在本书中进行搜寻了!

  《文化的江山02》读后感(四):《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鬲VS 鼎,中国古代吃货奋斗史!

  最近在看一些言情古装剧的时候,发现了皇帝用的樽,也就是喝酒的器皿,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小型的鼎,最近也在看《文化的江山》第二部王朝中国的确立。 在上学学历史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一个个王朝的更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而一个王朝的执行官可能会变,但很多在王朝中诞生的文化却得以流传下来,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江山,并且这个江山并没有停止,仍然还在继续发展。 1、鼎:中国古代吃货自创的器皿! 中国人自带的吃货属性,其实也还是有历史渊源的,在古代的中国人口众多,吃好和吃饱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而鼎作为一个器皿,就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在古代中国大部分都是重农抑商,而在古代西方,“契约”则是重点,古代西方比较重视商业。 另外在鼎流行以前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器皿,那就是鬲,后续之所以用鼎作为代表物,大概是因为鬲比较轻,鼎比较重,鼎能给人一种很安稳的感觉,很多古代领导人开始用鼎来做代言,也证明了食物在古代的重要性。 2、大锅饭的悲欢离合! 鼎作为古代的锅自然需要养活很多人,但鼎是有限的,粮食也是有限的。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青铜四足大方鼎腹部的饕餮则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另一个现象的合理解释。 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多,于是慢慢诞生了领导人们劳作的主要发言人,而粮食还是有限的,各领域的发言人为了得到更多的粮食,不得不通过战争的方式削减人口。为了战争的胜利,各个区域的领导人又得通过粮食来养育更多身体强壮的人,在这样一个循环里,各个领域的青铜文化越来越流行。 2、古代动物图鉴:《山海经》! 《山海经》放在现在仍然是一本脑洞大开的书,里面涵盖了各种脑洞大开的动物,很多人认为《山海经》里的动物都是子虚乌有,都是古人编纂的。又有人认为《山海经》是一个食谱,里面的动物只是被人吃光了而已,更有人打趣的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一锅炖不下。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需要两个烧烤架,证明自己的吃货属性。 《山海经》和鼎都是文化历史的一部分,他们也都是文化江山里的瑰宝,需要珍惜和探索。这本《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知识点还是比较丰富的,内容也很专业,喜欢的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文化的江山02》读后感(五):玉的文化、青铜的筋骨

  正如作者在文化的江山——王朝中国的确立中为我们展示了远在夏商周更早之前的文化追溯,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华夏民族文化中最为璀璨也最为令人惊讶的青铜文化,如果说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肌肉,那么青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筋骨了。在仔细研究并通读了上海博物馆出版的青铜器纹饰等资料后,再比较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以及夏商两朝的青铜器后,华夏民族青铜器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就彰显出来了,其辉煌和夺目是后世无法想象和复制的。 曾经有朋友在怀疑古代青铜器的浇铸工艺,怀疑如何进行失蜡浇铸的。一是古人采用的浇铸方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失蜡浇铸的方法,二是古代开模的技术和方法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而且很多青铜器研究结果证明当时浇铸和模具的制作是个谜,用今天的技术至少要开近二千个模具,最后进行组装合拼,但是古人显然根本不开这么多的模具,显然古人比我们想象得聪明,技术要比我们今天要高。

  华夏民族文化时期的青铜器无论从浇铸的技术、器型、纹饰都影响着中华文明中近三千年的青铜文化,其造型和纹饰在商周器物以及春秋玉器上反映得最明显,从出土的商朝玉器玉鹦鹉等身上的纹饰很明显可以看到华夏民族青铜器的影子,从时间跨度上看,华夏民族文化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了夏商两代,这样的延续对整个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系统化传承是有利的,综观整个历史,在中华大地上,似乎没有一种文化形态能够在这样长的时间跨度和历史时期对后世形成这样深远的影响。

  正是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形成了青铜器文化,我们可以推断出比较系统的社会礼仪规范是在夏朝以前,原始部落体系中已经形成了华夏礼仪的雏形。历史文献记载在商朝建立了比较正统的礼仪制度,陪葬及日常使用的青铜器君王为九鼎七簋,王及诸侯王为七鼎五簋,其余王族子孙及大臣为五鼎三簋。我们在审视华夏民族青铜器的时候不仅会问,中国的青铜器既然出现得如此之早,这就首先否定了长期以来对那个蛮荒时代的定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经出现了青铜,那么青铜的礼制也将伴随社会形态和意识的转变而转变了,我们根据现在考古的依据可以大胆地推算,中国第一个社会形态的王朝应该不是夏朝,在夏朝之前,也就是所谓的神话时代,应该存在具有相当发达的一个或者二个城邦制度的社会形态,目前虽然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可以来证明这一观点,但是在今后的考古发现中我相信会将中国神秘的历史面纱揭开,中国的历史年代将再向前推进一千到一千二百年左右。

  华夏民族文化是美丽的,他的美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对我们的影响已经不是符号,而是延续,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感受祖先对我们的影响,因为这些东西早已存在于我们的血液之中了,挥之不去,难以割舍。

  《文化的江山02》读后感(六):新鲜的视角,广袤的历史

  初看此书《文化的江山》觉得很新鲜,第一次看到有人把江山和文化联系在一起,把历史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读了引言更是觉得眼前一亮:原来二十五史中的中国是王超中国,我们都是跟着王侯将相的视觉在看、在想,提起历史,我们首先想到的也是历朝历代、王侯将相。

  而《文化的江山》却另辟蹊径,用文化来贯穿中国,因为唯有文化越千年,历百世,绵延而续。

  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断绝,从这个角度来考究中国历史也有其现实依据。

  《文化的江山》2:《王朝中国的确立》分为2个篇章《青铜时代与王超中国的确立》、《文化中国的延续与天下观》惩戒第一部《文化中国的来源》,以青铜为载体,为我们解读天下观。

  以本书的视角来重读历史,也是以自我意识对历史的选择,也在我们头脑中引起风暴,文化之树常青,诗性中国永在。

  非常推荐各位阅读,不仅仅是成人、历史专业的人可读,大中学生也可以借此开阔自己的眼界。

  《文化的江山02》读后感(七):寻找中国文化的溯源

  作者写:历史上其实有两种中国史观。一个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国,叫做王朝中国,一个则是贯穿了所有王朝的中国,叫做文化中国。而作者为我们展现的便是漫漫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文化中国。的确,所有王朝中的人、事、生活百态都会在兴亡交替中慢慢被遗忘,唯有其留下的文化可以越千年、历百世,正如我们熟读史书,却只记得唐宋元明清的开国皇帝,然这些曾经辉煌过的王朝中历代君王却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下渐渐变得模糊,但时至今日,两岁稚童仍能款款而背出在历史更迭中流传下来的“窗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我们慨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也是因为白居易笔下流传至今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探求华夏五千年的溯源,必是对于中华文化溯源的探求,而这些文化凝聚在出土的文物中,镌刻在留下的诗词文字中,深藏于我们传统思想的根中。

  正如作者在文化的江山——王朝中国的确立中为我们展示了远在夏商周更早之前的文化追溯,我们可以考证的文化起源于青铜时代,那是历史中最辉煌的一个时代,不管是司母戊鼎还是四羊方尊,巨大的青铜器具,向我们展示了最初社会形态的形成。因此作者由“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开篇,由这个成语向我们展开王朝中国最开始确立的地方。随着青铜时代的散开,随之而来的是玉文化的开启,中国自古就有“温润如玉”,玉相较青铜更加柔和、更加内敛,因此便形成了文化冲突的缓冲地带,因此作者写道:玉石之路往西去,青铜世界向东来。虽以玉体立天下,何妨铜用把国开。作者用第一章篇幅写了绵亘于青铜时代的所有有迹可循的文化溯源,而第二篇章则着重写了文化中国的延续和天下观。对于文化中国,要以诗书治之,以民心得之,而天下观则是人类型和个性相结合的天下。书中还详细展示了文化溯源发展中出土的各类精美历史文物,将文字与图片完美结合起来可以很形象的给我们展示出不同文化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器具特点。

  文化的江山这本书贯通中国历史,并用哲学的思辨和诗化的语言将数千年中国史一气呵出。文字优雅又不失理性,语言生动又不乏深刻,是一部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中国历史画卷的别具一格的作品。

  《文化的江山02》读后感(八):细腻而大气磅礴

  作为有收集癖好的人,当然是要集齐全部系列这套书颜色鲜艳,正面采用的是磨砂设计足量的胶版纸让人很有翻阅一番的味道,彩页,使文章更立体,而且我发现两位作者,都十分用心的采取一篇以专题的形式,基本上,看我一天,嗯,就等同于在电视,看了一部专题的纪录片。

  古往今来讲历史的书有很多很多,文化简史,比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各种快餐式的书籍,应接不下,但是这片,这个系列的书,另辟蹊径。从较小的切入点,从一件件的文物映射出我们华夏5000年的历史文化。

  其实我觉得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你了解文化,不就是要从细微处着手吗?纵观我们古往今来这么多历史研究者和文学大咖们,基本都是从小处开始发表他们的见解,从而结合我们的大环境,谈到关于文化历史的独特想法。

  有的成了网红,有的成了所谓的畅销作家,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不同,刘刚老师显然是大咖中的大咖,却行事低调,从不搞噱头动作,一心只研究创作,打造精品作品。

  有人说,读史明智。在作者笔下,汉朝亡了,中国未亡。五胡乱华,我们中华民族却异常坚强地走到了如今,这不正是文化王朝的影响结果吗?文化中国,本就是统一的。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其实这就是一本历史书。

  然而并不是。

  这里面不只有文物,还有思想,远到老子,近有农民起义,持不同政见的仁人志士,从中窥见一些现象:光靠武力解决不了问题。

  作者用自己的笔力,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祖国文化,对过去做出了肯定,也对未来有了寄往。

  这不是一本鸡汤励志书,却是一个不同王朝下的“我的祖国”。在70周年大庆之际,这本书非常合时宜地出版了,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我们眼前的文化江山是有5000年底子的,轻易撼动不得,我们有诗情画意的唐诗,也有思想者的名字,一座座文化的大山,屹立在东方不倒。

  尽管也许曾经遇到过阻力,中国文化也经历了一场劫难,但是真理的道路谁也拦不住,刘老师带领我们走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大山,深刻感受它的内在纹理,发现中国文化的演变规律。

  这套书写得细腻而大气磅礴,需要多大的耐心,可想而知,希望两位作者能继续出精品!

  《文化的江山02》读后感(九):文化的江山-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是什么?中西方共通的概念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的源头有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草原文明。这些文明,是通过后人考古、挖掘、研究得出。《文化的江山》作者李冬君,是历史学博士。从她专业的视角,给读者带来了扩展后的知识。 先有文化,再有江山和王朝。《文化的江山》是一套丛书,书里的中国,不再是传统的以“帝王”为中心的中国,而是伴随着玉文化、陶文化、青铜文化及人类经济、政治、文化而发展的王朝更替。

  中国,本质上是一个农耕民族。于是乎,中国人对土地的亲近感,是本能也是天赋。良渚遗址出土的鱼鳍足陶鼎,饕餮纹源于良渚文化,最先发现是在陶器上,用于吃饭的家伙。以“民以食为天”切入,代表的则是国家观念和意识。二里头文化,由玉器向铜器转化,开创了青铜时代。青铜文化从西亚到东土,连接欧亚大陆,形成了古时期的青铜之路。翻过西藏,与昆仑的玉石对接。西北的文明体系中有了青铜、小麦、牛、马、羊,这些文化大多出土于今甘肃、陕西。中国由玉器时代转向青铜时代,开始了暴力和征战,青铜不再只承担祭祀的器具,还用作农耕的短刀和兵战的武器,开始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到后来在河南出土的商朝的“司母戊鼎”,又验证了“问鼎中原”的说法。

书的目录

  中国朝代顺序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夏王朝里, 二里头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是主要研究对象。

  商王朝, 殷商文化,起源于商部落的发源地河南商丘,兴盛于河南安阳。

  周王明,重礼制,是中华文化基石,后世各朝代均以周礼为基准。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统一华夏。打通了中原通道,灭巴蜀,占汉中。

  不管历史如何诉说,这些王朝更替在近代不断出土的文物以及“史记”等记载下,得到了一定的有效的验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当为 儒、道、佛三家。 儒家的“中庸”现在为官、为人处世仍处处体现着,道家的”顺其自然“”本我真我”的思想也占了一定价值比率,儒家修心多做善事的思想,正符合人的需求层次中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自我需求。

  建议有条件的读者可以买全套,书中有大量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得到的文物图片,作者潜心研究并用现代人爱读的简洁文字,将中国文化娓娓道来,值得称赞。

  《文化的江山02》读后感(十):《三读李冬君——〈文化的江山读后〉》

  初识李冬君,2014年,是在网上淘书,偶然购下了她的文化散文集《落花一瞬》。这是一本探讨日本文化的集子。那精美的文字,漂亮的插图,让人非常惊喜而陶醉。它成了我和儿子的枕边爱书,真是有种舍不得读的感觉。

  后来,又看到了她的文化散文新集子《青花瓷里的乡愁》,素雅的青花瓷,水墨画似的插图,又合着她如诗一般的文字,让人爱不释手。我一下买了三本,留下一本,分别送给了同样喜欢文字的两个儿子。

  后来,她的散文集《一年景》,又摆上了我的书架。

  2009年,她和丈夫刘刚合作的史书《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初次出版。虽然很懊恼这么晚才看到,但还是很庆幸地毅然买下。这个版本,分为上下集两本,共十八个章节,每个章节五六个小标题。字数600千字。虽然 在这么简短的文字中,是很难把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写得多么细致具体,但是,他们以独到的视觉,把历史分为“王朝中国”和“文化中国”。认为王朝中国是现象的,而文化中国才是本体的。他们不是以史书惯用的视角来回眸国史,所以才冠之以副标题——重读中国史。这是以新的文化的视角,对历史的重新解读。

  转瞬到了2019年,李冬君和她的丈夫刘刚在整整十年间,又重新编著了这套书系,《文化的江山》。全书由初版的两集,拓展为十二集。每集分别单列了副标题的书名。目前已经出版四集。分别是:文化中国的来源、王朝中国的确立、中国风雅颂、中国轴心期。第一集:“文化中国的来源”,由四章构成。主要以山海经世界、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玉器文化、青铜文化等为载体和重点,追溯了原始文化的起源及流变。第二集:“王朝中国的确立”,由两章构成。分别是:王朝中国的确立和文化中国的延续。主要探讨从城邦到国家,从文化的转型到国家伦理和天下伦理的构建。第三集:“中国风雅颂”,由两章构成。分别是:“中国”名与实、诗经时代的天命与革命。主要是阐述从殷商到春秋的文化,其中的重点文化人物及事件,例如孔子、司马迁、《诗经》等单列标题重点论述。第四集:“中国轴心期”,由三章构成。分别是:春秋、战国和诸子时代的结束。分别探讨了礼义、仁义、兵法、变法,以及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屈原,等主要历史文化事件、文化人物和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历史文化的“轴心期”。

  这四集《文化的江山》,从写作特色上有四个特点。其一,文字简洁。虽然这新版的《文化的江山》与旧版相比字数和内容增添了许多,但文字简洁的总体写法还是如一的。在整个历史文化的繁衍流变中,能既照顾其连续性,又不随意展开和过度地阐述,这是符合现代人的阅读现状的。在生活节奏较快、职业内外时间宝贵的情况下,把握住这样一种文笔模式是很必要很实际的。易中天的中华史,也是如此,文字极其简洁。其二,重点突出。在漫长而众多的文化人物和事件中,总是有着重要重大的环节的。该书在布局时,不仅用小标题单列,而且在常规的简洁讲述中,对这些知识点和情节适时地进行了详写。甚至人物对话等都进行还原描述。这就无疑在叙述中增强了文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三,富有个见。纵观历史,仅仅是近代、当代,写史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不计其数,但大多是就史而史。很多是政治史,或曰帝王史。即便是文化史,往往也是二者兼容,不可割裂。这是很常见、很常规的。而这套书的作者,却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并注入这套书:“历来写史,多以王朝为本位,以帝王为中心,以宫廷政治和帝王权谋为主线,被王朝史观牵引进王朝中国的历史。”“王朝不过历史表象,江山实乃历史本体。重读中国历史,要把历史放到江山中读,不要放在王朝里读,要用诗性的眼光读,不要用‘资治’的眼光读。以诗性之眼,能读取文化的江山,用‘资治’的眼光,只能围绕王朝打转。”这样的对历史文化的见解,恐怕就是这套书的亮点或独特的价值所在。其四,全书图文并茂,精选了非常多的彩色插图,黑白的很少。所有的插图非常清晰,有许多很少见,难能可贵。这就增加了文字的可读性和直观性,形成了美轮美奂的装帧。估计这也是该书价格构成的原因之一。

  当然,作为独立学者,自由写作者,能按照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文字风格去付诸文字,这本身就是很个性的。而纵观文集,那随处可见的文化大散文似的文思,那诗性的语言,全都是两位作家的个性文笔。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或许无力能辨别其文字中学术深层的东西如何,但是,博览、思考、对比、鉴别,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增长知性,丰富思想,走向深刻的必要途径。期待着后续出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