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读后感100字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是一本由杨照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精选点评:
●【201948】前半本可以看作诸子导读(春秋时不看重生命,为各种理由自杀的部分很吸引我),最后三章则和副标题一致:从列国到帝国。杨照的另一套书“经典里的中国”讲经典讲得更细致,而读罢此书,我的感受是,啊我终于能开始读秦汉史了。
●1、春秋的有限战争,平民并不参加;战国庶民崛起,战争规模扩大;2、墨子开启了雄辩时代,孟子与荀子文风的对比;3、荀子乃后世儒家内核,后期法家抬高王权,儒家与法家合流。4、统一之后的中央集权是否必然?
●特喜欢杨照先生的理解和讲述方式,本册依然亮点频频。 春秋时代自杀故事彰显那个时代的信念的力量,坚守原则胜过生命。 通过战争时局变化讲诸子百家,墨家、孟子、荀子、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在我心里都更加清晰。 读楚文化读到屈原投江时刚好停电,憋屈得我出门撸了20串烤五花肉。 秦始皇陵地宫至今未有把握开挖。 秦始皇焚书坑儒因为觉得自己统一六国,空前绝后,受不了人“以古非今”。 秦之灭亡,亡在系统内部的严重矛盾。轻罪重罚让刑徒满天下,破坏了帝国内在的生产和社会体系,动摇了国本。 书里提到小时候地理老师跟我们讲过的日本人可能是秦始皇派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留在那儿的传说。 汉朝创建用了“误打误撞”这词。刘邦主要胜在身边纵横家们的指点,他也受教。项羽主要是冲动又不听人劝,退回去做楚霸王确实眼光和野心不及刘邦。
●在系列第3册《从列国到帝国》中,你会看到: 春秋时代自杀行为很普遍,有一种精神,就是认为有很多准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 春秋注重人伦关系,讲究仪式感,而战国更注重国家关系,只剩下利益的博弈; 楚国是商文化与南方本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异类国度,盛产“狂人”,思想自由不羁; 儒家发展到荀子之后与法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至于荀子的两个杰出学生竟然都是法家;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在后世两千多年里一直被忽视的派别,直到清朝考据学兴起才重见天日; 汉朝的成立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事情,那么多贵族竟然围绕在一个普通的亭长身边帮他打天下……
●第三册终于讲到了春秋战国和秦朝。书中提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战国时代怎么没有形成列国和平并存的局面?就像当代的欧洲。作者给出的三个理由,1、天下观念;2、铸铁业的发展;3、货币经济的发展。因此,“几百年间,天下观念从来未曾丧失其效力。所有的人应该都纳入一个普遍的组织中的信念,从来没有真正动摇过。这提供了一个国壮大了之后,便对外扩张的动力;更重要的,也因而给予每一个国可能被并灭的危机意识。没有人相信大小各异、风土不同的各国可以划界自保、安然自存,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不侵犯的国际行为准则。”
●瑕瑜互见。延续上一册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分析(又占本书近半篇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事件则大体一笔带过,从末尾三讲对秦汉之际的论述看,具体历史事件的讲述也是写得最差的。倒是开头一讲讨论先秦时代的死亡观,有问题意识,但分析结论则不无可议之处。前三册读下来,杨照每每喜引钱穆、张光直、杨希枚、陈槃等港台学者论述,语颇崇敬,但却只字未提杜正胜的名著《周代城邦》、《编户齐民》,不详是否身任《新新闻周刊》主笔多年的杨照与杜正胜政见不合所致?
●大半本介绍思想,小半本介绍事件(人物),才发现作者不管是论述还是讲故事水平都很高超啊
●第三本常识居多,对春秋时期频发自杀的见解及对法家的阐述挺有意思
●对于秦的建立和覆灭的解释很有意思 也跟当下的照应很有趣
●开篇的讲述有些冗余,对《左传》历史故事的描述不够清晰。对墨家、孟子、荀子的历史性解释比较到位,强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读后感(一):春秋战国的人到底在想啥
九年义务教育加上三年自愿交钱教育,学到的历史,应该连皮毛上的毛皮也算不上,充其量,白貂毛针上沾上的那点灰,雪一下,扑噜扑噜,就掉了
除了知道那个时候有互相打来打去的诸侯,传说中的诸子百家,加上硬背下来的几篇古文,对这段历史实在是模糊的紧。而且,从来没有想过,那么多诸侯死磕了好几百年,东南西北的土地又那么广大,为什么没有如欧洲那样变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国家就此存续下来
至于诸子百家,仿佛记忆中他们是同时存在在那个时空中一样,然后八仙过海一般一代又一代的就那么自然而然的传承下去,直到现在,还是有象牙塔里的人在研习和称颂。而如仅仅受过普通教育的人们,却仅仅知道个别“家”的名字,至于各家的思想到底怎样辩说又能逻辑自洽,是一脸茫然的
“从列国到帝国”,删繁就简又耐心的替古人说着他们的所思所想,这些当初相互攻伐又传承融通的思想又留下了什么深深刻进了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中,变成了今日华人为人处事最直接的反应。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读后感(二):非常棒的一套历史读物
我喜欢杨照先生写历史的风格,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把历史风貌,历史思想讲的透彻而不枯燥的人
文章处处充满了辩证的逻辑,以及自然的引申。我觉得这个是探求历史的一个最重要的精神。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历史事物其实也一样。用杨照先生的这种描述去理解,往往能够洞察到一个完整的历史剖面,也就能够更加精准的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那种思想的激荡与交锋
一直以来,我们对诸子百家都非常的推崇,历史课本上给了明确的定义:诸子百家就是百家争鸣,这是一种极其自由的境界,是读书人向往的天堂。但是传统当中,对于诸子百家的理解是非常平面的,儒家主张什么,道家主张什么,墨家主张什么,仅此而已,但是这真是真实的历史么?
真实的历史显然不会也不应该是这样的。历史课本当中这样的呈现方式,模糊了不同学派开创,发展以及最终陨落的社会背景,也模糊了同一学派在不同历史时期内主张的变化和差异。
作为当时社会阶层的代表,每一种学说的背后都有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如儒家代表的是死而不僵的传统王官学,墨家代表的是新兴崛起的平民阶层。。。春秋战国时代,与其说是诸子百家的百花争鸣,不如说是大时代变化背景下,针对人们对未来的茫然,知识精英阶级提出的不同的解决社会矛盾的路径,如此而已
而透过这些完全迥异的学说,你就可以知道当时社会上有哪些阶层,有哪些利益团体,他们的诉求是怎么样的,他们与国君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他们的发展如何,他们又是如何消亡的。。。通过这样完整和深刻的阐述,读者也就对两千多年的那个时代,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理解,对那个时代产生的变化,以及后来的“独尊儒术”也会有了更好的了解
我始终觉得,对诸子百家深入浅出的阐述和介绍,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虽然看似无聊,但是却极其深刻。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读后感(三):历史的“实质性”
在《讲给大家的中国史03:从列国到帝国》中,杨照让读者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常说“春秋战国”,既然春秋终于公元前481年,为何司马光选择了公元前403年为战国的开端?一个广受关注的史实是,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然而在司马光看来,瓜分之后的晋名义上仍然存在,待前403年连名义也不存在了,才真正变成了一个新时代。在司马光,这个时间节点的选择,凸显了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差别:礼崩乐坏、诸事不同。而在杨照看来,这体现了看待历史的“重要性原则”。
我们将历史分成了正史和野史,那所谓的正史是否就是教科书式的无可撼动呢?杨照说:“一旦成为记录,被记录下来,这样的历史就必然带有双重性,没有那么简单。”文字不可能跟事件完全一致,且两者或多或少会有时间差,正如旅行实感之于游记作文,本身便有些许变形。撇开个人好恶,修史者难免秉持自己的“重要性原则”,着墨于他眼里重要的时间节点、人物、事件,是很难探测到历史之“实”的。
因此,在这本书中,杨照尽量弱化人物或事件的概念,将历史汇成一股时间流。一方面,个人的行为跟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不妨将它嵌入时间流中等量齐观;另一方面,当我们厘清整体性的前因后果,可以更全面、更辩证地看待问题,反而不容易因过于关注一个闪光点而误读了它。譬如,我们关注儒家的礼,若是畏惧繁文缛节,或将之与后来的“封建礼教”一词划等号,则有失偏颇了。前者是个体发自肺腑而流露出来的行动,如孟子说的父母去世,为人子女者不忍看到尸骨被虫啃咬,便将之安葬。这是内在的驱动,而非死守礼教的规定。
在时间流中,杨照顺着司马光的思路,总结了战国和春秋的不同。先起于微末: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砍伐变得更方便,人们开垦了更多的农田,又需更多铁质农具,带动冶铁的需求,再去砍伐更多的树作燃料,形成一个循环。在此循环中又有无数分支:农田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人命的价值就变低了,于是人们看待战争的态度也随之改变。加之铁器的助阵,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激烈程度、花费、后果,都与春秋不可同日而语。何来战争礼节?成王败寇,礼崩乐坏。在思想上,同为儒家的孟子和春秋时代的孔子说话方式完全不同,更别提其他学派的语言风格了。杨照认为,这也是时代的特征,“辩”取代了“论”,因为能否说服别人,牵涉了巨大的利益,众生喧哗,善辩者脱颖而出。像名家这般远离现实、逞口舌之利的存在也并不稀罕,跟流媒体时代夺人眼球的“标题党”们何其相像。
至于秦帝国的建立和法家得势,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盖因此时法家的思想满足了秦建立统一帝国的需求。杨照提醒我们,“统一和帝国两件事同等重要”,如此便不难理解,其后为何会矫枉过正,不惜以高压政策去除人的多样性。时间流向着一个方向: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开驰道、车同轨,再到统一思想,为的是取消以言论邀宠的游士——前无古人的始皇帝,不许百姓批评自己、批评时政。“统一”的百姓没有自我,他们只是一台巨大机器上的小齿轮,谁也不比谁优越。严刑峻法、相互监视、彼此孤立,成不了什么气候,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又能无条件地服从。我们已经无需后见之明地去臧否这些政策的得失了,在当时,并不是没有更好的学说、更好的方法,也不是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是在主流的色彩中,那些不一样的东西太容易被淹没、被践踏了。
阅读历史既不是单纯去评价主流色彩的好坏,也不是去打捞那些“生不逢时”的色彩。在那些构成色彩的实质中,可以看到它从何处来、向哪里去,理解为何有时“无形”比“有形”更重要。
——戊戌年读杨照《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读后感(四):从战国到秦国
本册重点:
战国时期的战争变化与墨家
《楚辞》与独特的楚文化
重读《孟子》
重读《荀子》
重读法家,梳理儒、道、法
大秦帝国的崛起、统一与法制、衰亡
重写秦始皇、项羽、刘邦
我的观感:内容丰富紧凑,让人像读故事书一样读得津津有味,又不乏深度。
:想起当年对国学感兴趣时,《孟子》完全看不进,《荀子》倒是基本读完了。人性本善恶交织,我更倾向于本恶这一方,祸害他人的人就该受罚而非指望他良心发现。
摘抄:
以国为单位,国与国的关系高于一切,尤其是高于原来的宗法规范,宗法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亲族关系——不再有意义,这是从春秋到战国的关键变化。
战国时期:重农——引发对“时”的思考、铁器铸造技术的成熟、水利发展(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父子的杰作)。
“城”的贸易、商业功能在战国时期大幅度提升,朝着商业贸易中心的方向发展。战国的货币:布、刀、贝、钱。
在战国时期,一方面是封建瓦解,分封的约束不再;另一方面是由于货币的高度发展,买卖范围不断扩大,连土地都能买卖了,还出现了大量的奢侈品,这也是春秋时没有的。
商人、地主的崛起,威胁了原有的贵族秩序,进而还威胁到了原有的国君体制。
纵横家是社会组织松散后崛起的投机主义者,谁愿意用他们,他们就代表谁,提供应对战争局面的策略。他们利用列国形势合纵连横,选择性地和他国结盟,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对外的。
法家着眼于国家内部的改造。在战国时期法家是诸子百家中的真正胜出者,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法家彻底的现实主义态度,对过去封建制度没有任何留恋。
战国200年,混乱、动荡,整个中国像被放进一个离心力大转盘中,转得快要彻底散架解体。封建制度漫长的瓦解过程,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人民渴望和平、渴望秩序的强烈心情,是秦帝国崛起的最大助力。
战国时期的关键字——“战”,铁器铸造,弩的发明,士兵征用制度的改变,长城的出现。
墨子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但他的目的和立场和孔子恰恰相反,孔子要帮助各国国君恢复封建礼仪秩序,墨子却主张各国国君应该摈弃封建习惯,改采新信仰、新做法。
使得秦兴起壮大的,不是后来成为和儒家、道家平起平坐的法家著作,而是前期法家从现实里建立起来的强调法的根本价值,以及一套费了百年功夫逐步发展的律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