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移情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移情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2021-02-17 00:04: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移情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移情心理学》是一本由[瑞士]C.G.荣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移情心理学》读后感(一):评《移情心理学》

  太抽象了,每一句我都连贯不起来,但是从中又感觉发现了宇宙核心之本源奥秘,这种哲学理念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相通之处,我们来自于宇宙,我们自己就是一个宇宙。了解了自身,架构起从无意识通向有意识的桥梁,也就逐渐认识到了生命和宇宙的奥秘,科学神学和玄学永远分不开,终有本质的奥秘,欲望的原始是科学无法解释的,因此我们必须总结出抽象的概念,用启发性的语句描述不同物质和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我们最终通往真理。书的启发性非常大,十年之后读必定有新的理解,现在我还只能很模糊得get到大约什么意思。

  《移情心理学》读后感(二):读《移情心理学》

  

打分这个东西其实非常主观。这本书就学术价值来说非常高,也正是读完这本书,让我发现自己的一些行为、一些感情其实并不是内心真实的、自发的或者实际需要的,而是移情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应该给这本书5分的,毕竟让我洞见了自己。

但是给了三分是因为我并不太喜欢这本书。首先是对《哲学玫瑰园》没有丝毫认知,因此对于基于它的解析不能产生任何共情。其次,读荣格就感觉读弗洛伊德一样,只是表述的学术内容不同罢了。20多年前读弗洛伊德的感觉就是,可以用一半书的内容说明白的事情,为什么写了这么长。或许是没有学术基础的原因,有些味如嚼蜡。第三,也是跟弗洛伊德同感的就是,我理解的心理学是用客观研究主观意识的东西,但是很多的分析又感觉非常的主观,缺乏说服力。第四,没有解决方案。我发现自己是因为移情的原因爱上了一个不该爱上的人也不会有结果的人,我该怎么办呢?

写到最后,感觉困顿,如果有大师能日常点拨该多好。

  《移情心理学》读后感(三):评《移情心理学》

  这本《移情心理学》比长春出版社文集第八卷里摘录的相同文本部分质量高出很多。虽然事到如今还诋毁长春出版社那九本荣格文集已无甚必要,但那自夸“最权威最佳译本”作为我所喜爱的分析心理学大师著作的假门面——到底还是有些耿耿于怀的。

  想来,荣格的心理学评论/前言/序系列是最好译的。译林早期那套红皮的荣格文集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甚至一些无甚心理治疗经验的文学研究大家都能随便翻译出一本《金花的秘密》或“某某寻求自我自性灵魂的荣格选文集子”出来;虽然翻来覆去就是译林红皮里和07年那本《未发现的自我》里任意组合出来的集子。

  荣格最难译的是他的学术著作,也就是所有那些“理论基础”。

  国际文化出版社中那本《转化的象征》就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以此,仅有吴康那本《心理类型》,国内也仅此一本荣格的学术著作的翻译称得上完美(虽然20年的翻译时间终究是一大硬性基础)。

  另外,《红书》虽然是最难让人体会的,却并不是最难译的(目前市面能有多个译本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这种诉求读者有相同内在体验的文字(对《红书》,荣格本人从来都不太愿意将之公之于众),它对译文的要求从来就不会是“准确性”。

  《移情心理学》读后感(四):有来访者爱上我怎么办?论心理咨询中移情的发生与处理

  在描写咨询师和来访者咨询过程及关系的美剧《扪心问诊》中,来访者劳拉从第一次咨询时就爱上了自己的咨询师保罗。其实这样的桥段不仅仅在影视剧中会出现,在实际的心理咨询过程中,随着咨询的逐渐深入,来访者很容易对咨询师产生亲近之感。如果是同性,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朋友关系、亲子关系或同胞关系的情感;如果是异性,则来访者很容易误以为自己爱上了心理咨询师。

  为什么我在这里用了一个词“误以为”?这是因为心理学家们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发生了移情现象,并且这一现象在心理咨询及治疗的过程中非常普遍。那么这个移情过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工作者面对这样的移情又该做如何处置呢?伟大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其所著的《移情心理学》一书中带我们一同探寻移情的真相。

一、移情是如何发生的?

  移情首次被发现和提出是在弗洛伊德给一位女病人的治疗中,在一次心理治疗结束的时候,弗洛伊德的这位女病人突然感觉到一个强烈的念头,期待弗洛伊德将会给她一个亲吻。当然这位病人当时并没有提到这个念头,她很羞愧自己会有这种想法,并且整个晩上都不能入睡。在下一次的治疗中,她显得烦躁不安,联想中断,最后她把这个幻想说了出来。

  弗洛伊德尽力要找出这一幻想愿望的原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它来源于病人许多年以前的一次经历。那时,这位病人在与一位男人谈话的时候,她有个很强烈但被她最终压抑了下去的突如其来的念头:这位男人可能要强行亲吻她。现在,这个想法重新出现,并从其现实对象,“转移”到了心理医生身上来。

  这种把过去对重要人物的情感、冲动、态度、愿望、幻想等,不合时宜地移至到当前某个人物身上的现象,就是移情。几乎所有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中都逃不开移情现象,而移情的根源就在于个体生命早期一些重要关系模式的重现。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生命早期最重要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由于种种原因,父母给我们的养育总是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缺憾的,因此在童年时期,我们与父母之间总是会存在一些未能处理妥当的问题。这些问题就会慢慢发展成情结,以至于我们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会不断地去重复一些与父母间的互动模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年幼时,很多父母都信奉“打即是爱”为真理。就是说孩子要是不听话,父母如果不打他不管教他,那是不爱;只有狠狠地去打他管教他,才是爱的表现。所以,在我们这一代成年后,即使学过很多育儿的理论,清楚打骂的危害,但是偶尔仍会被这样的信条所牵制,忍不住用打骂的方式管教自己的孩子。而有的人原生家庭中父母若是经常用暴力的方式进行管教,他在成年后寻找伴侣,也会倾向于找到类似的人,要么成为受虐一方,要么自己去施暴。

  这一切均是生命早期各种初始人际关系的重复,而咨询过程中的移情,其实就是来访者将咨询师投射成自己的重要他人,把对重要他人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的结果。为什么咨询师如此容易成为被投射的对象呢?其实这与咨访关系的特殊性有很强的关系。一般来说,如开头的影视剧中那样来访者一上来就对咨询师产生移情的并不多见,绝大多数的移情都发生在咨访关系比较深入以后,由于咨询师的深度倾听、共情让来访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赖与安全,这样的感觉也许曾经只发生在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两性亲密关系中。所以来访者就很容易对咨询师产生移情,当然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

二、心理咨询师应当如何看待移情?

  既然来访者很容易对咨询师产生别样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必然也会对整个咨询产生影响。那么咨询师又应当如何看待这样的移情呢?荣格认为,几乎一切需要长期治疗的案例都围绕着移情现象,而治疗的成败似乎从根本上取决于移情。因此心理学无法回避移情问题,而心理咨询师也无法期望来访者不产生移情或者移情会自然而然地解决。

  有的心理咨询师由于无法妥善处理移情的情况,便会很恐惧移情的发生。因此,他就会尽可能地防止移情的出现,这就导致在某些情况下会削弱咨询的效果。因为前面提到,移情是来访者将早期一些重要关系和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而这些极有可能是造成来访者母亲困境的根本原因。对移情的治疗赋予了来访者难得的收回投射的机会,可以弥补他的损失,整合他的人格。如果不让它重现,那么很可能就失去了治疗的机会。由此可见,移情是心理咨询及治疗的一个重要“要素”。

  但是有的咨询师又会陷入另一个极端,过分看重移情的作用,甚至刻意地去让移情发生,要求来访者必须发生移情。其实这也是不妥当的,因为移情这事就如同信任一样是无法索要的,它只有在出于自发时才富有价值。

  因此,荣格认为,面对移情的正确态度就是保持中正,既不防止其发生,也不刻意做些什么强制让其发生。而且一般来说轻度的移情会更有利于咨询的效果。因为移情作为咨询及治疗的其中一个要素,它代表的是个体对关系的需求。而个体如果对关系的索求过多,其实还是陷在依赖咨询师的困境里,并不能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如果个体对关系的索求少一些,那么其他的治疗要素就能开始起作用,比如咨询师的权威性、来访者自身的觉察能力、暗示、医嘱、理解、共情、鼓励等等,这样来访者就能在咨询中逐步练习独立的能力,最终成长为有力量的个体。

  另外,移情在每个个案中出现的意义是不相同的,在某一个来访者本身关系比较疏离的个案中出现,可能代表有所好转。而在另一个本身依赖性很强的来访者身上出现,则代表着一种阻抗。也有可能在其他的一些个案中出现,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所以作为心理咨询师来说,要根据个案的不同情况去看待以及处理移情现象。

三、当移情发生时,该做如何处置?

  移情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种本能过程,不仅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移情,咨询师也会对来访者产生“反移情”,所以作为心理咨询师来说,是很有风险的,但是这就是这个工作必须去承担的风险。当来访者的移情发生时,考验的不仅仅是咨询师的觉察能力、专业技术,还有职业伦理。

  来访者把潜意识中的一些情结投射到咨询师身上,对咨询师产生移情。咨询师此时需要有深度的觉察能力,一方面能够觉察到来访者此时有一些情结在起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把这些无意识情结的内容让其浮现到意识层面,让来访者去看到。这里面通常会用到立即性反馈、澄清、回应等技巧。因为荣格的理论认为,一旦个体认识到了投射的主观来源,这些投射最终就能重新整合入个体之中。也就是心理学大师们常说的一句话:“看见即疗愈”,很多事物,当你去看见它们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和原来不一样了。

  对于来访者而言,可能那个导致各种关系问题障碍的情结并未被解决,但是当他知道了它的存在,就会比原先无意识的状态多了一份觉察。不管最终行为是怎样的,在这之前来访者已经能意识到自己是可以选择的了。

  当然,也有的来访者在咨询师为其浮现无意识的内容之后,依然会抗拒这种整合,表现为否认、拒绝承认、接受,他们仍然执着地将其投射在咨询师身上。其实,这时候是来访者内在的状态没有准备好要做出改变,咨询师也无法拔苗助长,因为没有一个人能代替他人成长,咨询师也是如此。这也提醒咨询师时刻保持觉察,保持“无为”的觉知,一旦咨询师做得过多,事实上却会削弱来访者的力量,不利于来访者的成长。就如同荣格在书中所说:“虽然病人倾向于要求医生付出全部的努力,但是只有在他意识到自己也要付出全部的努力时,他的要求才会奏效”。

  一般如果来访者出现了阻抗,咨询师可以采用立即性的真诚反馈技术,如实地将自己的感受反馈给来访者,来访者会自行决定是否继续接受咨询,是否真的愿意踏上自我成长的荆棘之路。针对有些来访者,咨询师也可以采用转介的技术。

  那么何时处理移情呢?这对每个个案来说也是不同的,有的移情在咨询中起到正向的作用,也有的产生负面的效果。让来访者将投射从咨询师身上收回来,对双方来说都是好事,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很多移情的处理,要在咨询过程的后期才会完成,就好像“心理怀孕”一般,只能耐心地等待其自然地开花结果。

  这也引出心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咨询师的慈悲和耐心。荣格几乎倾尽一生研究无意识,他深刻意识到无意识的繁杂和巨大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人类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是很局限的。咨询师需要带着慈悲和耐心,去相信来访者自身蕴含的力量,去等待那个时机,陪伴即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